帳號:guest(18.191.181.3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馬心沂
作者(英文):Hsin-Yi Ma
論文名稱:阿美族的菜園 花蓮馬太鞍部落田間植物栽培與利用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mis Vegetable Garden: Study on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ield Plants in Fattaan Tribe of Hualien County
指導教授:張惠珠
李光中
指導教授(英文):Huey-Ju Chang
Kuang-Chung Lee
口試委員:楊懿如
張惠珠
李光中
口試委員(英文):Yi-Ju Yang
Huey-Ju Chang
Kuang-Chu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學號:69753009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關鍵詞:阿美族馬太鞍部落野菜田間植物傳統知識
關鍵詞(英文):AmisFattaan tribewild plantsfield plantstraditional knowledg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8
  • 收藏收藏:0
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人數最多的族群,主要居住於台灣東部地區,早期生活以採集野生植物為食,因此擁有豐富的野菜知識。隨著原住民族的農業進展從採集進入農耕,使食物的取得更為便利。而在21世紀初阿美族如何使用與種植這些作物是本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進行於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調查花蓮縣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人所耕種的田間,訪談耕作者18人,男女比例約為1:4,年齡介於50-85歲。

研究發現在13個樣區共記錄143種植物,其中有29種為台灣原生植物,約佔所有植物20%。所調查的植物依其用途分為食用(102種)、藥用(7種)、觀賞(33種)、嗜好品(3種)、其他(11種)。田間植物種植以食用植物為最多佔71%、觀賞植物次之佔23%、藥用植物佔5%、嗜好植物2%、其他用途植物8%。食用植物中禾穀類以玉米種植最多、蔬菜以蔥和南瓜種植最多、水果以香蕉種植最多、野生食用植物則以木虌子、光果龍葵種植最多;藥用植物以紫背草、草石蠶種植最多;觀賞植物以薏苡種植最多;嗜好植物與其他用途植物以檳榔種植最多。田間種植的植物主要是蔬果,除提供自家食用提供營養,也能節省生活開支,數量多時可分享親友及販售增加收入。居民會自行採種保留部分種子,使得田間仍保留在地品種多樣性,田間也可採集到野菜,野菜有些自土地自然長出,有些已馴化栽種。

研究發現耕作者年齡老化且女多於男,呈現農村勞動力不足與阿美族傳統分工農耕以女性為主的作業方式。田間栽培方式為種植生長強健的作物,以低維護管理、採用覆蓋減少雜草、以雞糞做為肥料、少量使用農藥,對環境污染較少,田間設置簡易集水設備取得灌溉用水、利用喬木提供瓜類豆類攀爬、善用周遭資源搭設種植所需的棚架、以捕食、驅趕的方式減少動物的危害,呈現阿美族的傳統智慧,此外族人的共耕與分享以及與土地的互動更是阿美族的特色,生活於自然間人與土地,人與人的關係更加密切。
Amis is the largest ethnic group in Taiwan with a major habitat area in east Taiwan. The population used to gather wild plants as one of major resources of food in early life, hence,the knowledge of wild herbs is accumulated. As indigenous peoples move from harvesting to farming, the acquisition of food is facilitated. To understand how Amis people used and planted these crop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the Amis in Fattaan Tribeof Hualien Countywas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cultivation, 18farmers were interviewed. The ratio of men and womenin this study is one to four and their age were betweenfifty to eight-f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October 2009 to November 2010.

A total of 143 species of plants were recorded in 13 sample plots, of which 29 were Taiwan native plants. Those accounting for 20 percent of all plants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ir usage, investigated plants are divided into edible (102 species), medicinal (7 species), ornamental (33 species), hobby (3 species) and other (11 species). From th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field plant are edible plants, amounting to 71% of the population.Among these, ornamental plants make up to 23% of the population, medicinal plants make up 5 % in population, hobby plants and palnts for other purposes amount to 2 % and 8 %t, respectively. Edible plants are further grouped into cereal, vegetable, fruit and wild plants. The majority of plant in cereal group is core; In vegetables, scallion and pumpkin are the most common ; Bananna is the most abundant in fruits; Among edible wild plants, cochinchina momordica seed and American black night shade are the dominant; In the group of medicine, lilac tasselflower and Chinese artichokeare seemed the most; Coix is planted the mostcommonly grownornamental plants and betel nut tree is the most popular habit plants.
In this study, it is found an aged of Amis growers society and felmale are more than male in farming population in Amis tribe. These phenomena showthe lack of youth generation particiates and female-based practices in Amis tribe's traditional farming division.

The significant of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wisdom of Amis in their life, which reperstents in many aspects, especially in cultivation methods.For example,growing of robust crops to lower the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usingthe coverage to reduce weeds, applying chicken manure to be a fertilizer, spreading a small amount of pesticide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al, setting simple water harvesting equipment to obtain irrigation water, the use of trees as support for melons and legumes to vine, makinguse of nature resourcesto build scaffold for planting andby predation and escorting to reduce the hazards of animals.Meanwhile, through sharing and interacting cycles among ethnic groups and the nautre,Amis establish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mselves. This style of living provides a closer look of the human history in Taiwan and the relaitonship among people and na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馬太鞍阿美族 5
一、 馬太鞍阿美族的地理分布 6
二、 馬太鞍阿美族的社會文化 7
三、 馬太鞍阿美族的生產方法 7
第二節 阿美族食用植物研究 7
一、 馬太鞍阿美族農耕 10
二、 採集植物 10
第三節 食用植物知識與傳統智慧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5
第一節 研究問題 1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1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15
第四節 資料收集方法 16
一、 田野調查 16
二、 參與觀察 16
三、 半結構式訪談 17
四、 選擇田地與報導人 17
五、 調查時間 18
第五節 研究地點 19
一、 樣區位置 19
二、 氣象資料 21
三、 人口資料 21
四、 產業概況 22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23
第一節 耕作地與耕作者 23
第二節 田間植物種類與用途 25
一、 與之前文獻比較 26
二、 食用植物 30
(一)禾穀類作物 30
(二)蔬菜 33
(三)水果 37
(四)野生食用植物 38
三、 藥用植物 50
四、 觀賞植物 54
五、 嗜好植物 57
六、 其他用途植物 59
第三節 種子種苗來源 60
一、 購買 60
二、 自行留種 61
三、 取自他人 62
四、 田間自生 63
五、 移植 63
第四節 田間管理 64
一、 種植季節 64
二、 澆水 67
三、 施肥 68
四、 蟲害管理 69
五、 雜草抑制 69
六、 搭棚架 70
七、 其他危害動物管理 72
第五節 功能 75
第六節 人地關係與傳統智慧 75
第七節 今與昔 80
一、 租借土地回收 80
二、 作物回來了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結論 82
一、 品種多樣性 82
二、 減少經濟支出與增加收入 82
三、 傳統智慧 82
第二節 建議 83
一、 研究開發植物產品 83
二、 減少土地開發,友善環境耕作 83
三、 後續研究建議 84
引用文獻 85
附錄一、馬太鞍阿美族田間植物名錄 89
附錄二、馬太鞍阿美族藥用植物 94
中文部分
1.王海平、余騰瓊、耿智德、李翠新、陳鋒文、李錫香(2009)。瑞麗幾種苦味野菜資源調研及開發前景。植物遺傳資源學報,10(3):486-489。
2.古野清人(2000)。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葉婉奇譯)。台北市:常民文化。
3.全中和(2002)。民俗植物-花蓮、宜蘭地區原住民部落。花蓮:行政院農委會花蓮農改場。
4.全中和(2008)。苦瓜新品種‘花蓮3號’之育成。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26: 53-63。doi:10.6957/RBHDAIS.200812.0053
5.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Neuman, W. L.原著)(頁637-711)。台北市:揚智文化。
6.何秀蘭(1995)。阿美族太巴塱社染料植物之研究(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7.何映虹(2007)。阿美族野菜文化融入幼稚園植物文化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dl.handle.net/11296/dmjjrj
8.吳雪月(2000)。台灣新野菜主義。台北市:大樹文化。
9.吳雪月(2003)。從交換到交易-花蓮縣吉安鄉「黃昏市場」阿美族野菜區的民族誌研究(碩士論文)。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花蓮縣。
10.李亦園、阮昌銳、徐誠垺、邱其謙、溫遂瑩、凌曼立、陳清清、吳燕和、石磊(1962)。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
11.李光中(2016)。地景尺度著眼的里山倡議與生態農業。地景保育通訊,42,12-18。
12.李幸祥(2001)。台灣藥草事典(二)(頁102-103)三版‧台北市:旺文社。
13.李昭賢(2008)。原住民傳統飲食的延續與市場調適以花蓮光復鄉馬太鞍阿美族為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縣。
14.李國樹(2009)。雲南五種野生蔬菜維他命C含量的測定及比較。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4(3): 57-63。
15.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頁3-30)。台北市:師大書苑。
16.卓清波(2014)。「里山倡議」的概念框架與蝴蝶保育。蝶季刊,夏季號:2-4。
17.林玉芬(2013)。幼兒園阿美族野菜飲食文化課程之教與學(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dl.handle.net/11296/k9a5qp
18.林宜佳譯(2016)。里山資本主義(藻谷浩介原著)(頁139-175,227-253)。台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13)
19.林泰佑、葉育哲、陳思安、李宜映、黃鵬(2016)。建構東部地區原住民特色農產業價值鏈之研究。載於洪千惠(主編),「原鄉特色作物與傳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國際研討會專刊(頁27-40)。花蓮縣: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20.邱奕賢(2007)。花蓮縣壽豐鄉光榮部落庭園植物多樣性之研究(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花蓮。
21.胡家瑜(1996)。阿美族的年齡組織與會所‧蔡中涵(編著),原住民歷史文化(二)(頁783-787)。台北市:佳新文化。
22.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Kumar R.原著)(頁178-200 )。台北市:學富文化。
23.徐源泰、曾文聖(2005)。生物多樣性、生物技術與生物產業。智慧財產權月刊,75:5-20。
24.高志遠、陳怡恩(2013)。原住民文化與農業計畫推動-以原住民部落為例。葉育哲等(編輯),「原住民農耕、文化復興與永續經營」研討會專刊(頁67-69)。花蓮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25.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Maxwell, J. A.原著)(頁93-128)。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6)
26.康培德(2005)。續修台灣縣志.民國七一年至民國九0年,族群篇。花蓮市:花蓮縣府。
27.張勝珍、趙海林、客紹英(2010)。不同儲藏條件對 3 種野菜營養成分及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西南農業學報,23(1):153-156。
28.張隆仁、郭肇凱、陳榮五(2008)。藥用保健植物圖鑑。彰化縣:農委會台中農改場。
29.張瑋琦(2011)。幽微的抵抗:馬太鞍原住民食物系統的變遷。台灣人類學刊,9(1),99-146。doi:10.7115/TJA.201106.0099
30.張簡秀容(1999)。葉萵苣栽培管理。台灣農業,35(1)。取自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3&PreView=1
31.郭東雄(2000)。平凡中的樂天知命-淺述排灣族七佳部落之傳統農耕。原住民教育季刊,18:52-62。
32.陳盈方、薛銘童、周泳成、陳信言(2016)。木虌果汁簡易加工技術之介紹。台灣之種苗,150:12-15。
33.陳振義(2016)。樹豆有機栽培及田間管理技術(一),農業技術栽培技術,66(21.22),102-105。取自台灣全文資料庫http://dcs.lib.ndhu.edu.tw:2065/hyreadnew/search_detail_new.jsp?dtd_id=3&sysid=00370526
34.黃啟瑞(1999)。原味與市場—另一種Amis*植物人文的探究(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縣。
35.葉銘恩(2011)。馬太鞍部落阿美族巴拉告漁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dl.handle.net/11296/az97w4
36.廖美菊、馮先鳳、范力仁、周嘉國(2001)。馬太鞍生態導覽手冊。花蓮縣:花蓮縣光豐地區農會。
37.裴盛基、賀善安編譯(1998)。民族植物學手冊(Martin, G. J.原著)。昆明市:雲南科技。(原著出版年:1996)
38.趙榮台(2012)。里山倡議。2012全國生物多樣性教育培訓班課程講義。2018年1月13日。取自http://www.swan.org.tw/docdir/F2K5VT3J9D.pdf。
39.劉六郎(2002)。民間草藥食用圖鑑。台南市:世一。
40.劉炯錫(2013)。達魯瑪克部落國的小米田農耕文化與應用。葉育哲等(編輯),「原住民農耕、文化復興與永續經營」研討會專刊(頁43-54)。花蓮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41.劉瑩三編纂(2005)。續修台灣縣志.民國七一年至民國九0年,自然篇。花蓮市:花蓮縣府。
42.蔡侑家(2012)。馬太鞍阿美族傳統醫療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hdl.handle.net/11296/b7xv44
43.蕭崑杉(2004)。從知識管理談永續農業之推廣策略。中華永續農業協會,1-8。取自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83469
44.賴萌宏、楊大吉與詹于諄(2013)。復興LiPaHak生態農場的生態農業與人文。葉育哲等(編輯),「原住民農耕、文化復興與永續經營」研討會專刊(頁121-129)。花蓮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45.戴興盛(2005)。續修台灣縣志.民國七一年至民國九0年,經濟篇。花蓮市:花蓮縣府。
46.蘇炳鐸(2012)。原住民豆類蔬菜-翼豆。台東區農業專訊,79:24-25。

英文部分
1.Ahmed, S.,Herferth, A. (2017).Missing wild and culitivated environments in food environment measures.Agriculture,nutrition&health academy. Retrieved from http://anh-academy.org/academy-news-events/blog/2017/08/30/missing-wild-and-cultivated-environments-food-environment
2.Ladio, A.H. &Lozada, M. (2004). Pattern of use kowledge of wild edible plants in distin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s:a case study of a Mapuche community from northwestern Patagonia.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3: 1153-1173.
3.Michel, E., Itoua Okouango Yvon, S., Mananga, V., Moutsamboté, J.M.,& Mbemba, F. (2016). Research Article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Aspects and the Nutritional Values of Urera trinervis and Gnetum africanum in Wild Medium and Domestic Medium. Advance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0(4): 233-239.
4.Panda, T.(2014). Traditional knowledge on wild edible plants as livelihood food inOdisha,Indea. Journal of Biology and Earth Science,4(2): 144-159.
5.Shumsky, S.A., Hickey,G.M., Pelletier, B. & Johns,T. (2014). Understanding the contribution of wild edible plants to rural 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 in semi-arid Kenya. Ecology and Society,19(4): 34.

網路資料
1.中央氣象局(無日期)。觀測資料查詢系統CODiS。取自http://e-service.cwb.gov.tw/HistoryDataQuery/index.jsp
2.公民行動影音(2008年6月11日)。塔古莫世耕地進鄉團工作坊【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539
3.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06)。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取自http://plant.tesri.gov.tw/plant100/index.aspx。
4.光復鄉戶政事務所(無日期)。光復鄉村里人口統計。取自http://www.hl.gov.tw/hr/popubrow.asp?dept=976
5.李慧宜(2008,2月22日)‧台灣菸業紀實-沉默的告別‧取自http://ourisland.pts.org.tw/content/台灣菸業紀實-沉默的告別#sthash.2PlvfK83.dpbs。
6.李志桓、陳益昇、楊俊毓、王家琪、王靜雯、林宏儒、林柏翔(2012,8月13日)。台灣常見有毒中草藥資料庫。取自http://tcm-toxic.kmu.edu.tw/index.php/寬筋藤
7.原住民委員會(無日期)。阿美族。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7AD36169AB07E1D0
8.莊溪(2005)。認識植物。取自http://kplant.biodiv.tw/
9.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2012)。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取自http://tai2.ntu.edu.tw
10.Google map(2018)。取自https://www.google.com.tw/maps/@23.6797248,121.4196961,3359m/data=!3m1!1e3
11.Syaman Liktasen(2016年1月22日)。台東農改場研發變更樹豆種植時間。【新聞群組】取自http://titv.ipcf.org.tw/news-1840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