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8.17.20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羅予妍
作者(英文):Yu-Yen Lo
論文名稱:視覺藝術教育雲端協作:學位論文撰寫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The Cloud Cooperation for Visual Arts Education: Study upon Academic Thesis Writing
指導教授:羅美蘭
指導教授(英文):Mei-Lan Lo
口試委員:高震峰
林昭宏
口試委員(英文):Cheng-Feng Kao
Aleck C. H.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號:69975102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8
關鍵詞:視覺藝術教育Google協作平台網路合作學習學位論文
關鍵詞(英文):Visual Art EducationGoogle Sites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Academic Thesis & Dissert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0
  • 收藏收藏:0
論文撰寫是研究生取得學位論文必經歷程,初次踏入學術研究的研究者,因研究經驗不足,面臨撰寫困難。本研究主旨在於闡釋及如何建置以視覺藝術教育論文撰寫研討之Google協作平台,透過協作平台網路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共創及協作,一同共構論文撰寫平台。
鑑於上述,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Google協作平台作為研究工具,並以東華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網路合作學習的方式相互激勵學習。研究者建置「視覺藝術教育撰寫平台」讓參與者互相協作、共同建置,提供參與者互動與互創的學習空間,運用網路社群不斷累積學習論文撰寫知識,實施蒐集資料的方式以實作、觀察、訪談為主,檔案記錄等策略為輔。
歸納研究結果:
一、整合碩士論文撰寫相關資料,建置網路合作學習之協作平台,透過雲端讓資訊擴展更加無遠弗屆。
二、透過Google協作平台將視覺藝術教育與學術論文研究傳遞至雲端,偕藝術教育同好與學術研究者一同雲遊,相互分享學習經驗、建構學習知識。
三、實作成果運用於視覺藝術教育論文撰寫與雲端整合呈現,將此運作歷程與意義留存且傳遞,亦為一種科技與藝術、學術相互交織的體現。
最後,本研究以視覺藝術教育撰寫平台建置成果對於藝術教育、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參酌。
Writing academic papers is an inevitable journey for all graduate students in order to compose their own academic thesis or dissertation. Those, who are new to conducting academic research, often encounter difficulties due to their lack of experience in research;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a Google Sites specifically established for probing into the academic writing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and explaining how to use the way of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implement activities of both co-cre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terms of writing academic papers.

In light of the above mentioned situation, case study wa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whereas the Google Sites was employed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Students from the Institute of Visual Art Education of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were invited as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e researcher established a ‘Visual Art Education Writing Platform’ via which the participants could share a collaborative and co-constructed learning space, initiated interaction and inter-creation, and used Internet communities to continuously accumulate knowledge related to academic writing. Most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by practic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some from archives and records.

Research Results:
1. Integrated data related to the writing of Master’s Thesis and established a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platform so that information could be shared and accessed via the Cloud without any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2. Uploaded via the Google Sites to the Cloud both visual art education and academic papers so that fellow educators and academic researchers could share their own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further constructed learning-related knowledge.

3. The outcome of the Web Platform practice was reflected upon both the writing of academic papers related to visual art education and the Cloud. The entire course as well as the meaning of this study have been preserved and passed on; an embodiment indeed of technology, arts and academia woven together.

Last but not lea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visual art education writing platform, this study has been able to provide both art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with suggestions and direction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碩士生學位論文寫作 9
第二節 雲端科技下的視覺藝術教育 20
第三節 藝雲契合─視覺藝術教育論文撰寫建構學習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概念 59
第二節 研究工具與對象 67
第三節 研究資料蒐集及分析 72
第四節 研究倫理與信實度 76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討論 79
第一節 協作平台的建置歷程與內涵 79
第二節 協作與寫作的相織交融 102
第三節 協作平台共創回饋與自我反思 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1
第二節 研究省思與建議 139

參考文獻 143
英文文獻
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 (4), 532-550.
Ercan, T. (2010). Effective use of cloud computing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 938-942.
Glaser, R. (1999). The reemergence of learning theory within instructional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1), 29-39.
Granneman, S. (2008). Google apps deciphered: Compute in the cloud to streamline your desktop. Usa: Prentice Hall.
Jocob, E. (1999).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ontest: A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everyday classroom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Kushkowski, J., Parsons, K. & Wiese, W. (2003). Master’s and doctoral thesis citation: analysis and trends of a longitudinal study. Portal: 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 3(3), 459-479.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ell, P. & Grance, T. (2011).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NIST Special Publication 800-145, 1-3.
Osborne, R.J. & Wittrock, M. C. (1983). Learning science: A generative process. Science Education, 67(4), 489-508.
Pang, L. (2009). Applying Cloud Computing in the classroom. 2013/12/21 Retrieved from http://deoracle.org/online-pedagogy/teaching-strategies/applying-cloud-computing.html
Swigger, K., & Brazile, R. (1997). The virtual collaborative university. Computers &
Education, 29(2/3), 55-61.
Tomlinson, H., & Henderson, W. (1995).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schools: A distributed approach.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6(2), 133-140.
Young, J. (2008). 3ways that wed-based computing will change colleges-and challenge them.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55(10), A.16.

中文文獻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第38期,頁22-28。
中央社(2013)。郭台銘籲發展雲端教育。中華日報,2013年3月8日取自http://www.cdns.com.tw/20130209/news/jdxw/100000002013020818491613.htm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王貳瑞(2005)。學術論文寫作。臺北市:臺北東華。
王蒞君、張穎銘、陳昱嘉(2011)。雲端科技對未來教育的衝擊與機會。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第11期,頁5-10。
王鵬(2009)。走進雲端運算。臺北:佳魁資訊。
王麗雁(2008)。臺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鄭明憲主編,臺灣藝術教育史(105 - 162)。台北:藝術教育館。
古蕾琪(2011)。臺灣數位學習產業面對雲端運算興起的經營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朱柏州(2002)。合作學習在網路教學上對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進之、方興、劉秦豫、曹凡、岳爽、牛猛華、郭哲(2010)。智慧的雲端運算:成就物聯網的未來基石。臺北,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池農深(2011)。嚮往之城。臺北:設計私的書。
行政院經濟委員會(2010)。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2013年2月18日取自http://grb-topics.stpi.narl.org.tw/GRB_TopicService/ProjectPublish/32/CloudComputing(9904).pdf
何榮桂、林瑞龍、周昆逸(2012)。教育雲的規劃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第216期,頁5-1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性研究與評鑑。嘉義市 : 濤石文化事業公司。
吳清山(2011)。啟動教育雲端開創多元學習機會。研習資訊,第28期,頁1-3。
李文清(2010)。認知因素與網路合作學習模式對學習成效之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永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心理。
杜春梅(2006)。虛擬學習社群在閱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福基國小學生網路讀書會為例。 2013年12月23日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4YDU00396017%22.&searchmode=basic
周文賢、吳金潮(1996)。碩士論文撰寫方法。臺北市:華泰書局。
周春塘(2007)。撰寫論文的第一本書。臺北:書泉出版社。
孟樊(2009)。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臺北縣:威仕曼文化。
林子銘(1999)。研究生論文成功指引。臺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股份公司。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2013年4月19日取自http://163.24.167.17/phd/temp/1_paper/2011/110924_%E8%B3%87%E6%A0%BC%E8%80%83%E6%96%87%E4%BB%B6/00_%E5%8F%83%E8%80%83%E7%AD%94%E6%A1%88/1%E7%A0%94%E7%A9%B6%E6%B3%95_1%E8%8D%8A%E6%BA%AA%E6%98%B1_2%E7%A0%94%E7%A9%B6%E5%80%AB%E7%90%86_03.pdf
林文程(2005)。方法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於趙文瑾整理,工作坊寫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2013年3月17日取自於http://ics.nccu.edu.tw/document/newsletter/05_04.pdf
林百里(2011)。C世代要人性化。聯合電子報。2013年2月23日取自http://video.udn.com/video/Item/ItemPage.do?sno=344-233-2B4-233-2B333b3-2F303c4-233-2F303431
林百里(2011)。讓生活更簡單 林百里:賈伯斯是「人性工程師」。2013年2月23日取自ETTODAY東森新聞雲http://www.ettoday.net/news/20111025/3342.htm
林志共、王靜(2012)。Facebook平台霸主。新北市:人類。
林岦毅(2011)。淺談雲端運算,證交資料,第600期,頁14-22。
林炎旦、裘尚芬、朱美玲、李賢輝(計畫主持人);吳望如、吳慧琳、黃琤圈、黃依華、邱美惠、吳宛娟、盧怡安、施茂智(研究成員)(2003)。我國藝術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臺灣藝術教育網,2003年3月9日取自http://ed.arte.gov.tw/uploadfile/trust/118_我國藝術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最新編排完整報告0706.doc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頁122-135。
林建名(2002)。網路合作學習成效之探索性研究。2012年11 月22日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0NHU00396026%22.&searchmode=basic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雄獅圖書。
林翠雲(2011)。華語數位教材共同編寫設計與實施─以Google協作平臺為共寫機制之實驗。中原華語文學報,第7期,頁109-133。
林慶彰(1996)。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臺北:萬卷樓。
邱克豪、邵慧綺(2003)。合作學習的理論與應用。臺東特教,第18期,頁32-38。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臺北市:翰蘆圖書。
施文玲(2007)。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數位化教學策略。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40卷,第2期,頁32-41。
洪憲能(2007)。影響網路合作學習成效因素之探討。2012年11 月20日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5STU00396007%22.&searchmode=basic
研瑞(2007)。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臺北:聯合線上。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臺北市:心理。
翁偉修(2010)。探索雲端運算市場新趨勢。資策會。臺北。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2010)。國立東華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班修業要點,2013年3月5日取自http://c037.ndhu.edu.tw/ezfiles/60/1060/img/500/977413041.doc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臺北市:五南。
張芳全(2013)。論文寫作經驗分享。2017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library.fcu.edu.tw/subjectguide/il_workshop/file_dowload/10201/paperwriting_experience_20131118.pdf
張奕華、張奕財(2012)。教育雲端與科技領導:以TEAM Model智慧教室為例。教育研究月刊,第216期,四月號,頁73-88。
張宴綾(2007)。網路合作學習之平台建置與應用-以國小社會領域專題學習為例。 2012年12 月20日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6NCYU5620001%22.&searchmode=basic
張家琳(2008)。當藝術教育有了不一樣的解釋,探究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的多元議題。美育期刊,第170期,頁82-87。
張高評(2007)。論文之選題與規劃。書目季刊,第四十一卷,第二期。
張彩鳳(2011)。高市打造千里雲,20校試辦。財團法人國語日報社。2013年3月2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75534
張進上(2008)。談論文撰寫歷程。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新仁(2002)。當代教學統整新趨勢:建構多元而適配的整體學習環境。教育學刊,第18期,頁43-64。
張瑞雄(2010)。綠色雲端計算。研考雙月刊,第34卷,第4期,頁68。
張慶勳(2005)。論文寫作手冊。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教育部95年度施政方針。2003年3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2040&Page=6421&Index=3
教育部(2010)。數位教學資源交換分享計畫工作計畫。2013年3月8日取自http://metadata.teldap.tw/project/project-homepage/m1-3-elearning.htm
教育部(2011)。101-103教育雲計劃書。教育部,8月。2013年2 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plannews_detail.aspx?sn=705&pages=0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2012)。教育雲端應用及平台服務推動計畫:執行策略。2013年3月23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2793&Page=16901&Index=3&WID=3ee9c9ee-f44e-44f0-a431-c300341d9f77
莊舒仲(2011)。高雄千里雲整合與分享教育資源雲端教育創學習優勢縮短城鄉學習落差。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全球資訊網。高雄市教育局電子報,第39期。2013年3月2日取自http://epaper.kh.edu.tw/Detail.aspx?id=f20c70d2-7fd6-4844-bb53-dada6ac1fa4d
許亞盈(2010)。參與觀察法介紹。2013年3月17日取自http://ctlpub.scu.edu.tw/booking/tutors/blog/articles.php?bId=597&tcId=154&term=982
許純鳳(2012)。雲端未來學校 在家也能上線學。新北市教育電子報,第67期:能源教育。2013年3月2日取自http://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120905000441AA8&e=EPA20110627114004J8L
許純鳳(2013)。閱讀零距離 新北雲端圖書啟動。新北市教育電子報,第91期:國語文教學。2013年3月2日取自http://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130226180120HZ7&e=EPA20130103142817491
郭昆謨、林泉源(1991)。論文及報告寫作摘要。臺北市:五南。
郭崑謨、林泉源(2001)。論文集報告寫作概要。臺北市:五南。
郭禎祥(1999)。21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1999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論文集。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頁248-261。
陳友民(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書目。全國新書資訊月刊,五月號,頁20-25。
陳世興(2010)。輕鬆搞定!用Google雲端技術架設電子商務網站&手機APP開發。臺北:Airiti Press。
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姿伶(2004)。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2013年3月3日取自http://www.extension.org.tw/book/02_92-1.9.doc
陳重光(2005)。網路合作學習中小組合作競爭學習方式對國小學童專題研究製作之影響。 2012年11月12日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3NKNU0395009%22.&searchmode=basic
陳修賢(2012)。雲端經濟4強決戰。臺北:大寫出版。
陳偉泓(2012)。雲端科技與教學革新。教育研究月刊,第216期,四月號,頁29-39。
陳萬淇(1992)。個案研究法。臺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穎涵(2010)。漫步在雲端─Google全體驗。臺北縣三重市:加樺國際。
陳嚮陽、邱敬詮、邱泊寰(2011)。Google Apps:專為企業打造的雲端全能方案。臺北市:精誠資訊。
陶允芳(2012)。真我C世代 主宰亞洲未來。天下雜誌電子報,第490期。2012年12 月21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0270
博智研究(2018)。量化、質化研究。2018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embarich.com/Research.html#02
寒梅、李凱、李廠鵬(2010)。Google改變生活。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彭逸帆(2011)。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電子報,第七期。2012年12 月20日,取自http://newsletter.ascc.sinica.edu.tw/news/read_news.php?nid=2075
曾志朗(1997)。資訊網路對教育現代化的影響。科學月刊科技報導聯合評論,第 2 版。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協助國小學童製作專題作業之研究。輯於楊宜瑾主編:第四屆全球華人教育資訊科技大會會議論文集--新千年代的教與學(第一卷),248-255。新加坡。
湯志民(2012)。雲端科技與未來教室。教育研究月刊,第216期,頁40-56。
項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譯)(2002)。L. F. Locke等著。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臺北縣: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馮榮豐(2009)。學術這一條路。高雄縣大社鄉:飛統自動化實業。
黃壬來(2006)國際視覺藝術教育趨勢,載於羅美蘭編2006年全國藝術教育展研討會手冊,9-38,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黃心怡(2007)。資訊科技對協同合作網絡的學術生產力影響:弱連帶優勢?強連帶優勢?資訊社會研究,13期。
黃建庭(2011)。輕鬆玩Google,漫步在雲端。臺北市:松崗資產管理出版。
黃彥瑜(2013)。林百里:思考C世代學習。大紀元,2013年3月8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2/2/22/n3519892.htm%E6%9E%97%E7%99%BE%E9%87%8C-%E6%80%9D%E8%80%83C%E4%B8%96%E4%BB%A3%E5%AD%B8%E7%BF%92
黃彥達(2006)。Web 2.0 革命(四)Google 典範,2012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45
黃政傑(1996)。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五南。
黃重憲(2009)。淺談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 國立臺灣大學計算機及資訊,第8期。
楊文誌(2010)。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技術指南。臺北:松崗。

楊美華(2000)。由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課程的整合談教材之編寫,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5期,頁12-14。
葉乃嘉(2008)。質性研究寫作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
葉朗(1999)。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詹麗萍(2000)。談學術論文寫作指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5期,頁15-17。
資訊工業策進會(2010)。築雲踏實–台灣旗艦級雲端服務合作儀式暨高峰論壇。2013年3月23日取自http://www.iii.org.tw/m/News-more.aspx?id=735
資訊工業策進會(2012)。資策會IGCS創新教學案例分享。教育雲端與數位教學國際研討會─數位教育產業論壇。2013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slideshare.net/kwangtingchen/final-15200127
壽大衛(2011)。雲端運算科技與數位學習運用。研習論壇,第131期,頁11-18。
廖士權、耿筱曾(2003)。以建構主義網路化學習環境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地球的運動」概念學習之研究。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頁999-1005。
維基百科(2013a)。Google。2013年3月24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Google
維基百科(2013b)。雲端運算。2013年3月11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B%B2%E7%AB%AF%E9%81%8B%E7%AE%97
臺東縣政府教育處(2011)。協同耕福田、教育乘雲飛。臺東縣教育無限計畫啟動記者會。2013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boe.ttct.edu.tw/front/bin/partprint.phtml?Part=11050012&Category=0&Style=1
臺灣微軟(2012)。PBL 創意教學結合 Office 365 培養學生 21 世紀關鍵能力。自由時報電子報。2013年3月2日取自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3c/news.php?no=6849&type=5
趙惠玲、丘永福、張素卿、傅斌暉、曹筱玥、鍾政岳(2006)。高中藝術領域課程輔助教學參考手冊1-美術。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頁115-143。
蔡清田(2010)。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想畢業?讀這本=Code of thesis writing。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17)。畢業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高等教育。
蕭小穗、黃懿慧、宋韻雅。(2016)。透視傳播與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賴宏銓(2017)。雲世界與行動學習。2018年04月01日取自 http://ile.tp.edu.tw/source/M-E3/bk10/ebook10.pdf
賴姿侑(2010)。雲端新世代專欄─雲端發揮綠色力量為節能減碳出力。2013年02月22日取自http://www.digitimes.com.tw/tw/cloud/shwnws.asp?cnlid=16&cat=10&cat1=15&id=0000213402_HFJ5RXTBLUPTRI33P1X6O#ixzz2LdVKmdzG
賴祥蔚(2004)。誰叫你讀博碩士!。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薛義誠、李世華、游文人(2012)。雲端科技在教育上的運用。教育研究月刊,第216期,頁19-28。
鍾佩純(2017)。版面設計學:平面設計的美感養成 なっとくレイアウト:感覚やセンスに頼らないデザインの基本を身につける。臺北:邦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韓梅、李凱、李廣鵬(2010)。Google改變生活。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顏春煌(2007)。漫談數位學習的理論。數位學習與資訊素養補充教材,空大學訊,第385期,頁91-96。
羅美蘭、張金催(2008)。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規劃書,未出版。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東大。
郭禎祥(譯)(1991)。E. W. Eisner原著,藝術視覺得教育。臺北:文景。
Google學習中心(2018)。Google 學習中心。2018年03月05日取自https://gsuite.google.com.tw/learning-center/products/groups/get-started/
Google(2013)。Google企業資訊。2013年3月24日取自http://www.google.com.tw/intl/zh-TW/about/company/
IBM(2013)。智慧的雲端。2013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ibm.com/smarterplanet/tw/zh/cloud_computing/ideas/index.html?re=sp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