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34.23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詹于諄
作者(英文):Yu-Chun Chan
論文名稱:找尋自由—從「三農」組織工作出發的行動
論文名稱(英文):In Search of Freedom: The Action Praxes from Organizational Work of Three Rural Issues
指導教授:廉兮
指導教授(英文):Hsi Lien
口試委員:夏林清
林慧絢
丘延亮
林香君
口試委員(英文):Ling-Ching Hsia
Huei-Hsuan Lin
Yen-Liang CHIU
Hsiang-Chun Lin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8978C001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關鍵詞:實踐取向敘說探究生計經濟主體性
關鍵詞(英文):Praxis OrientationNarrative inquiryLivelihood economySubjectiv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6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旨在描繪研究者如何從理解自身生命意義以及人我關係斷裂不明所以的困惑出發,透過投身涉入與他者發生關聯,以「三農」組織工作做為介入世界的方式,在當中重新生成具有主體意識,成為啟動社會變革的實踐者之歷程。

本研究採用實踐取向的敘說探究方法,反身回觀包括家庭、知識/認識與社會三個田野軸線,勾勒當中的社會地景,產生對當中的個體、群體以及制度彼此關係之理解,並將此認識轉化生成新的理解視框,成為轉動實踐主體生成的作用力。

研究發現透過看見自身的多重性,以及人的存在本質當中的各種社會性關聯,都是接回各種斷裂關係,發展在地人民合作的線索。此外,人類發展的未來未必只有追求貨幣經濟的道路,環境、勞動、文化不分離的,富裕而有尊嚴的自主生計經濟,仍保存在農村部落當中,有待實踐者反身向人民學習。
This thesis aims to describe how the researcher starts from understanding her own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confusion of the uncl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self and others, and connect with others through involvement in the organizational work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s a way to intervene in the world. The process of regenerating a sense of subject and becoming a practitioner who initiates social change.

This research adopts a praxis -oriented and narrative inquiry method, looking back at the three field axes including family, knowledge/knowingness and society, outlines the social landscape in it, and generat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dividuals, groups, and system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gnition generates a new frame of understanding, which becomes the force generated by the rotating practice subject.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seeing the multiplicity of oneself and the various social connections in the essence of human existence are clues to bring back various broken relationships and develop cooperation among local people. In addition, the fu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 is not necessarily the only way via the pursuing of currency economy. A wealthy and dignified independent livelihood or subsistence economy where the environment, labor, and culture are not separated is still preserved in the rural tribes, and practitioners need to learn from the people.
第一章 論文的位置 1
第一節 探究目的 1
第二節 路徑與方法:敘說實踐 2
第三節 家庭經驗、學術知識路徑與社會田野移動軌跡 5
第二章 家的田野 7
第一節 爸爸的小歷史 — 從阿公走的那一天說起 7
第二節 追憶童年與青少年期 ─ 在城與鄉之間的移動 10
第三節 兩代故事參看理解 21
第三章 知識地景與認識路徑 27
第一節 大學的科學學徒 28
第二節 研究所初入田野的困惑 33
第三節 不同路徑的遇見與辨識歷程 39
第四節 心理學大老的研究室 45
第五節 找尋涵納生命整體的知識路徑 51
第四章 社會田野軸線 55
第一節 不知如何安置我與他人倫理關係的現場 55
第二節 進了農村卻像局外人 60
第三節 學做工 65
第四節 從學習當專家到學習成為組織工作者 68
第五章 深化認識三農組織工作 71
第一節 我的三農學習路徑 71
第二節 赭石部落 73
第三節 沙藤部落 81
第六章 自由的行動 95
第一節 長出能耐與承擔 95
第二節 為什麼要逃?逃什麼?為什麼要找自由?自由是什麼? 126
參考文獻 129
附錄一 詹于諄的小歷史年表 133
1.丁乃非(2006)。拼裝車上手工業:一小支文化抵抗的心理教育實踐路徑。應用心理研究,31,240 - 252。
2.久野秀二(2014/2016)。蕭志強等譯。多國及農業綜合企業--對農業、糧食、種子的支配。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台北:開學文化。51-83。
3.中華食物網(2021年8月11日)。各港口到貨狀況。http://www.foodchina.com.tw/model/marketing/ListNew.aspx。
4.文化部台灣社區通(2011年7月5日)。「六星計畫」六大面向。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E3%80%8C%E5%85%AD%E6%98%9F%E8%A8%88%E7%95%AB%E3%80%8D-%E5%85%AD%E5%A4%A7%E9%9D%A2%E5%90%91
5.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3)。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0)。農業統計年報。220-221。
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1)。農業統計年報。22。
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1年8月12日)。主要農產品之前三大進出口國家或地區─按細類。https://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trade/TradeReport.aspx
9.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1年8月12日)。糧食供需指標。https://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inquiry/InquireAdvance.aspx
10.余德慧(2007)。人文參與受苦處境——一種人文臨床的實踐經驗。感受台灣心希望:2004 ~ 2006心靈白皮書紀錄。張老師文化。
11.余德慧、余安邦、李維倫(2010)。人文臨床學的探究。哲學與文化。37(1):63-84。
12.胡夢鯨(2000年12月)。哈伯瑪斯。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7275/
13.吳典附(2007)。由發展理論檢視台灣經濟發展經驗(1950-2006)〔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14.李玉坤(2017年3月4日)。李玉坤:我的香港之旅。 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https://mp.weixin.qq.com/s/_l-SEkC7FDFhB18OEehJyg
15.李維倫(2004)。以置身所在做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之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 ,22,157-200。
16.李維倫、賴憶嫻(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
17.周慧菁(2018年12月23日)。當年的「台灣錢淹腳目」到底多誇張?4個故事帶你看見80年代金錢熱潮。獨立評論。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7593
18.林香君(2015)。立於實踐—我對自我敘說研究方法的辨識與選擇。應用心理研究,63,189-235。
19.林香君(2015)。在互為主體性中建構主體性:以批判實踐取向敘說與對話為方法的教學實踐。教育實踐與研究。181-211。
20.邱天助(2003)。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桂冠。
21.洪瑞斌(2013)。Pi的奇幻旅程以及故事敘說:自我敘說之旅程、文法及文本。應用心理研究,57,21-28。
22.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2021年10月23日)全球化:六大課題、重要概念、事例目錄。https://www.cuhk.edu.hk/hkiaps/pprc/LS/globalization/7_conceptlist.htm
23.夏林清(2006)。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用心理研究,31,201-239。
24.夏林清(201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25.曹銘宗(2005年4月24日)。社造十年 草根力量漸失。聯合報。https://www.ptt.cc/bbs/NCCU_SEED/M.1114359675.A.804.html
26.陳孟瑩(1999)。被封住的嘴-由探究他人到自我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
27.陳寧(2016)。稻農的選擇。我們的島。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2507。
28.彭榮邦(2021年10月22日)。教學及研究方向。http://rongbangpeng.lifeworldpsychology.tw/%e6%95%99%e5%ad%b8%e5%8f%8a%e7%a0%94%e7%a9%b6%e6%96%b9%e5%90%91/
29.舒詩偉(2003)。發刊詞。青芽兒,1。
30.舒詩偉(2018)。土食材。青芽兒,84。
31.黃昌榮(2005)。敘事治療背後的後結構思潮--權力與知識的互動。在尤卓慧等(編),探索敘事治療實踐(頁45- 77 )。心理。
32.廉兮(2009)。沒有理解、何來公義?論主體生成的多元文化教育。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 ,1,259-268。
33.廉兮(2012)。從個人到公共-抵抗與轉化的教育行動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3,21-45。
34.溫明麗(2005年12月)。有效宣稱。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4962/
35.楊鎮宇(2018)。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台北:游擊文化。
36.詹雅勛、游添榮、王培珊、詹元嘉、吳雅芳、陳昇寬、鄭安秀(2016)。台灣硬質欲米栽培技術。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No.163)。台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37.劉志偉(2012)。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台北:啟動文化。
38.劉怡馨(2018)。今年糧價不美麗,因為綠色對地補貼太誘人?如何保障農民收益,又能總量調節?。上下游News&Market。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5238/
39.蔡佳珊(2020)。糧食自給率又下跌!黃小玉暴增,肉類進口量創史上新高,國人食肉量超過主食量。上下游News&Market。
40.蔡晏霖(2016)。農藝復興:臺灣農業新浪潮。文化研究。22:23-74。
41.鄧耀宗(2003)。台灣稻作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14(3):1-23。
42.鄭曉婷(2016)。雙向搏鬥的韌力:邊陲位置的教育實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43.瞿宛文(2003)。如何解釋東亞經濟成長―產業政策的理論分析。在瞿宛文(編),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頁185-208),台灣社會研究叢刊-11。
44.Argyris, C., Putnam, R., & Smith D.M.(2000)。行動科學(夏林清譯)。遠流(原著出版於1985年)
45.Bruner, J. S.(2001)。 教育的文化(宋文里譯)。遠流。(原著出版於1996年)
46.Crossley, M. L.(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等譯)。濤石。(原著出版於2000年)
47.Engleson, D. C. & Yockers, D. H.(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周儒等譯)。五南。(原著出版於1994年)
48.Freire, P.(2003)。受壓迫者的教育學(方永泉譯)。巨流。(原著出版於1970年)
49.Fromm, E.(1987)。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徐紀亮等譯)。南方。(原著出版於1961年)
50.Fromm, E.(1989)。逃避自由(莫逎滇譯)。志文。(原著出版於 2009 年)
51.Geertz, C.(2009)。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方怡潔、郭彥君合譯)。群學。(原著出版於1995年)
52.Marsten, D., Epston, D. & Markham, L. (2017)。闖進兔子洞:魔幻奇境的敘事治療(張美惠譯)。 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2016年)
53.Newman, F. and Holzman, L. (2003). All Power to the Developing(夏林清譯,未發表). To appear in the Annual Review of Critical Psychology.
54.Peng, R. (2012). Decolonizing Psychic Space: Remembering the Indigenous Psychology Movement in Taiwan (Doctoral dissertation, Duquesne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s://dsc.duq.edu/etd/1036
55.Richardson, L.(2007)。寫作:一種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第4卷:解釋、評估與描述的藝術及定性研究的未來(風孝天等譯)。重慶大學。(原著出版於 2000 年)
56.Schön, D. A.(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等譯)。遠流。(原著出版於1983年)
57.Sokolowski, R. (2004)。現象學十四講。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0年)
58.Van Manen, M.(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高淑清等譯)。濤石。(原著出版於199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