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丁乃非(2006)。拼裝車上手工業:一小支文化抵抗的心理教育實踐路徑。應用心理研究,31,240 - 252。 2.久野秀二(2014/2016)。蕭志強等譯。多國及農業綜合企業--對農業、糧食、種子的支配。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台北:開學文化。51-83。 3.中華食物網(2021年8月11日)。各港口到貨狀況。http://www.foodchina.com.tw/model/marketing/ListNew.aspx。 4.文化部台灣社區通(2011年7月5日)。「六星計畫」六大面向。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E3%80%8C%E5%85%AD%E6%98%9F%E8%A8%88%E7%95%AB%E3%80%8D-%E5%85%AD%E5%A4%A7%E9%9D%A2%E5%90%91 5.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3)。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0)。農業統計年報。220-221。 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1)。農業統計年報。22。 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1年8月12日)。主要農產品之前三大進出口國家或地區─按細類。https://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trade/TradeReport.aspx 9.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1年8月12日)。糧食供需指標。https://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inquiry/InquireAdvance.aspx 10.余德慧(2007)。人文參與受苦處境——一種人文臨床的實踐經驗。感受台灣心希望:2004 ~ 2006心靈白皮書紀錄。張老師文化。 11.余德慧、余安邦、李維倫(2010)。人文臨床學的探究。哲學與文化。37(1):63-84。 12.胡夢鯨(2000年12月)。哈伯瑪斯。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7275/ 13.吳典附(2007)。由發展理論檢視台灣經濟發展經驗(1950-2006)〔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14.李玉坤(2017年3月4日)。李玉坤:我的香港之旅。 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https://mp.weixin.qq.com/s/_l-SEkC7FDFhB18OEehJyg 15.李維倫(2004)。以置身所在做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之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 ,22,157-200。 16.李維倫、賴憶嫻(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 17.周慧菁(2018年12月23日)。當年的「台灣錢淹腳目」到底多誇張?4個故事帶你看見80年代金錢熱潮。獨立評論。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7593 18.林香君(2015)。立於實踐—我對自我敘說研究方法的辨識與選擇。應用心理研究,63,189-235。 19.林香君(2015)。在互為主體性中建構主體性:以批判實踐取向敘說與對話為方法的教學實踐。教育實踐與研究。181-211。 20.邱天助(2003)。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桂冠。 21.洪瑞斌(2013)。Pi的奇幻旅程以及故事敘說:自我敘說之旅程、文法及文本。應用心理研究,57,21-28。 22.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2021年10月23日)全球化:六大課題、重要概念、事例目錄。https://www.cuhk.edu.hk/hkiaps/pprc/LS/globalization/7_conceptlist.htm 23.夏林清(2006)。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用心理研究,31,201-239。 24.夏林清(201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25.曹銘宗(2005年4月24日)。社造十年 草根力量漸失。聯合報。https://www.ptt.cc/bbs/NCCU_SEED/M.1114359675.A.804.html 26.陳孟瑩(1999)。被封住的嘴-由探究他人到自我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 27.陳寧(2016)。稻農的選擇。我們的島。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2507。 28.彭榮邦(2021年10月22日)。教學及研究方向。http://rongbangpeng.lifeworldpsychology.tw/%e6%95%99%e5%ad%b8%e5%8f%8a%e7%a0%94%e7%a9%b6%e6%96%b9%e5%90%91/ 29.舒詩偉(2003)。發刊詞。青芽兒,1。 30.舒詩偉(2018)。土食材。青芽兒,84。 31.黃昌榮(2005)。敘事治療背後的後結構思潮--權力與知識的互動。在尤卓慧等(編),探索敘事治療實踐(頁45- 77 )。心理。 32.廉兮(2009)。沒有理解、何來公義?論主體生成的多元文化教育。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 ,1,259-268。 33.廉兮(2012)。從個人到公共-抵抗與轉化的教育行動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3,21-45。 34.溫明麗(2005年12月)。有效宣稱。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4962/ 35.楊鎮宇(2018)。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台北:游擊文化。 36.詹雅勛、游添榮、王培珊、詹元嘉、吳雅芳、陳昇寬、鄭安秀(2016)。台灣硬質欲米栽培技術。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No.163)。台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37.劉志偉(2012)。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台北:啟動文化。 38.劉怡馨(2018)。今年糧價不美麗,因為綠色對地補貼太誘人?如何保障農民收益,又能總量調節?。上下游News&Market。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5238/ 39.蔡佳珊(2020)。糧食自給率又下跌!黃小玉暴增,肉類進口量創史上新高,國人食肉量超過主食量。上下游News&Market。 40.蔡晏霖(2016)。農藝復興:臺灣農業新浪潮。文化研究。22:23-74。 41.鄧耀宗(2003)。台灣稻作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14(3):1-23。 42.鄭曉婷(2016)。雙向搏鬥的韌力:邊陲位置的教育實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43.瞿宛文(2003)。如何解釋東亞經濟成長―產業政策的理論分析。在瞿宛文(編),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頁185-208),台灣社會研究叢刊-11。 44.Argyris, C., Putnam, R., & Smith D.M.(2000)。行動科學(夏林清譯)。遠流(原著出版於1985年) 45.Bruner, J. S.(2001)。 教育的文化(宋文里譯)。遠流。(原著出版於1996年) 46.Crossley, M. L.(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等譯)。濤石。(原著出版於2000年) 47.Engleson, D. C. & Yockers, D. H.(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周儒等譯)。五南。(原著出版於1994年) 48.Freire, P.(2003)。受壓迫者的教育學(方永泉譯)。巨流。(原著出版於1970年) 49.Fromm, E.(1987)。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徐紀亮等譯)。南方。(原著出版於1961年) 50.Fromm, E.(1989)。逃避自由(莫逎滇譯)。志文。(原著出版於 2009 年) 51.Geertz, C.(2009)。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方怡潔、郭彥君合譯)。群學。(原著出版於1995年) 52.Marsten, D., Epston, D. & Markham, L. (2017)。闖進兔子洞:魔幻奇境的敘事治療(張美惠譯)。 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2016年) 53.Newman, F. and Holzman, L. (2003). All Power to the Developing(夏林清譯,未發表). To appear in the Annual Review of Critical Psychology. 54.Peng, R. (2012). Decolonizing Psychic Space: Remembering the Indigenous Psychology Movement in Taiwan (Doctoral dissertation, Duquesne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s://dsc.duq.edu/etd/1036 55.Richardson, L.(2007)。寫作:一種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第4卷:解釋、評估與描述的藝術及定性研究的未來(風孝天等譯)。重慶大學。(原著出版於 2000 年) 56.Schön, D. A.(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等譯)。遠流。(原著出版於1983年) 57.Sokolowski, R. (2004)。現象學十四講。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0年) 58.Van Manen, M.(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高淑清等譯)。濤石。(原著出版於199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