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237.24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楊琇惠
作者(英文):Hsiu-Hui Yang
論文名稱:閱讀對話教學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n Dialogic Reading Teaching
指導教授:許學仁
指導教授(英文):Hsueh-Jen Hsu
口試委員:黃聲儀
吳家瑩
劉明洲
許育健
口試委員(英文):Sheng-Yi Huang
Chia-Ying Wu
Ming-Chou Liu
Yu-Chien Hsu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8988B005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5
關鍵詞:閱讀理解文學閱讀對話閱讀對話閱讀對話教學
關鍵詞(英文):reading comprehensionliterature readingdialoguedialogue pedagogydialogic reading teach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對話理論運用於閱讀對話教學的可能性,透過閱讀對話教學,評估是否能達成閱讀教學的多重對話,並對學生產生不同層面的影響。透過文獻探討,首先探究分析對話教學的建構理論、閱讀對話的特質與特性,其次發展閱讀對話教學的模式與策略,探討閱讀對話教學對學生閱讀經驗、閱讀意義與閱讀價值的影響。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以文學閱讀進行閱讀對話教學,藉由教學課堂觀察、訪談、問卷等蒐集相關資料,探討星星國小六年級學生與研究者在進行閱讀對話教學過程中的收穫與成長。本研究之閱讀對話教學過程以意義建構為主軸,透過師本對話與生本對話,形成對話話題,接下來藉由自主學習模式的運作,以生生對話與師生對話聚焦話題,形成共識;教學後鼓勵學生自主與文本對話,建構讀者與自我對話的意義。
本研究結果呈現閱讀對話教學的整體效益,如:文學閱讀可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能力;閱讀對話能幫助建構學生之自主學習鷹架;閱讀對話改變了師生主體關係;閱讀對話豐富了課堂學習型態;透過閱讀對話能看見多元學習結果等。而進行閱讀對話教學之相關應注意面向,則可以從教學設計、教學歷程及教學材料選擇等方向思考。在教學設計方面,縝密的教學設計有助於提升閱讀對話教學的品質;在教學歷程部份,須著重師生共同建構及互動交流;而教學材料選擇的差異,亦會影響教學目標之達成與教學流暢度。
由於閱讀對話教學在實踐上仍有相當大的空間值得探討,研究者從教學及研究層面提出幾點建議供未來的教學者與研究者參考。在教學方面的建議,包括:文本的選擇可從篇幅及類型做不同的開展;教學策略的運用須靈活搭配並與時俱進;拉長實施期程與增加教學頻率以提升成效。在研究方面,則建議:實施對象可擴及不同階段之學生族群;嘗試進行閱讀材料類型及主題性的開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applying dialogic theories to dialogic reading teaching.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and synthesized several kinds of dialogic theories to develop a model of dialogic reading teaching and related teaching strategies. By implementing the dialogic reading teaching method with children literature,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multilayer dialogues of reading teaching were achievable and examined what different effects this method had on the students’ reading experienc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and the meanings constructed.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this case study in a sixth-grade clas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ualien.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growth and gain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researcher. The process of dialogic reading teaching focused mainl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and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At the beginning, through teacher-student and student-text interactions, dialogic topics were gradually formed. Then, students worked in self-learning model, discussed the topics with one another and the teacher-researcher to construct the interpretations and meanings of the children literature or texts being explored. Finally, the teacher-researcher encouraged students to dialogue with the texts to construct meanings on their ow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dialogic reading teaching method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verall.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Literature reading enhanced the students’ reading motivation and abilities. Reading dialogues could serve as scaffolds for the students to learn by themselves and as indicators for the teacher to see the diverse learning outcomes of the students. Dialogic reading teaching not only changed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o become more student-centered but also enriched the classroom learning styles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me important aspects when implementing the dialogic reading teaching method, including instructional planning, teaching process and choosing the texts. First, deliberative instructional planning is necessary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alogic reading teaching. Secondly, teachers must emphasize and value the co-construction of meanings and dialogical interactions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choosing the texts would certainly influence the achievement of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and the smoothness of teaching.
Based on the research above, the researcher discussed and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application on dialogic reading teaching and future study. Suggestions for dialogic reading teaching are: (1) Teachers can choose different lengths and types of texts to open different dialogues. (2) Teachers’ uses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must be flexible and updated. (3) Teachers should l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period and increase teaching frequenc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alogic reading teaching.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are: (1) Research subjects can be extended to different student groups at different learning stages. (2) Research designs can be targeted on different types of reading texts and different dialogic topic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對話教學的理論依據 13
第二節 閱讀對話的性質與特性 28
第三節 閱讀對話教學的實施模式與策略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7
第二節 教學設計 76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7
第一節 閱讀對話教學的設計 87
第二節 閱讀對話教學的歷程分析 113
第三節 閱讀對話教學的實施成效與檢討 2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9
第一節 結論 219
第二節 建議 227
參考文獻 231
附錄 237
王秋絨(1990)。弗雷勒批判的成人教學模式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巴赫金(1998a)。周邊集。石家庄市:河北教育。
巴赫金(1998b)。文本、對話與人文。石家庄市:河北教育。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林佩璇等著(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立業(2006)。讀書會閱讀對話互動之探究:以經典閱讀讀書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臺北市。
王龍勝、楊平兒等著(2013)。無邊界學習—基於「話題對話敘事體驗」的教與學之變革。杭州市:浙江大學。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得宇(2015)。時空體與對話性:董啟章《自然史三部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臺北市。
王榮生(主編)(2014)。語文綜合性學習教什麼。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王榮生(主編)(2016)。閱讀教學教什麼。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朱作人、祝新華編著(2002)。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導論。上海市:上海教育。
因材網(2020,12月10日)。因材網結合自主學習。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取自http://adaptive-learning.moe.edu.tw/
何明芬(2002)。運用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發展讀書會對話初型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李月圓(2008)。對話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課文閱讀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李潼(2011)。番薯勳章。臺北市:國語日報。
李森、伍葉琴(主編)(2012)。有效對話教學―理論、策略及案例。福州市:福建教育。
吳孟昌(2013)。八O年代年度散文選作品中的台灣意識與雜語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臺中市。
李姿慧(2014)。推動學習共同體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新竹市。
沈曉敏(2015)。對話教學研究。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Shaue Best著;李文政譯(2015)。社會科學研究法:資料蒐集與分析。新北市:心理。
吳敏而(2017)。訊息處理與閱讀教學。海峽兩岸小學語文名師2017教學研討會,7-10。
何世敏(2019)。中港臺自主學習課堂模式的發展經驗比較。論文發表於2019台灣自主學習節與適性教學應用論壇,臺中市。
林宏濤(1990)。馬丁布伯之對話哲學的存有學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臺北市。
來安民(1992)。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及其教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邱戈(2010)。巴赫金理論的傳播思想史意義。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0(2),82-88。
武玉鵬、韓雪屏、曲霞等(2013)。語文課程教學問題史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
武東英(2016)。應用協同學習提升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以國中八年級國文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侯文詠(1993)。頑皮故事集。臺北市:健行。
Ken Goodman著;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臺北市:心理。
侯秋玲、吳敏而(主編)(2005)。文學圈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朗智思維科技。
柯華葳、張郁雯、詹益綾、丘嘉慧(2017)。PIRLS 2016 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國家報告。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
倪文錦、歐陽汝穎、韓雪屏等(2001)。語文教育展望。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孫素英、李英杰、周萍等(2008)。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孫建軍(編著)(2008)。語文對話教學。上海市:復旦大學。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孫建鋒(2009)。小學語文:享受對話教學。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
倪文錦、王榮生(主編)(2010)。人文語感對話:王尚文語文教育論集。上海市:上海教育。
馬克吐溫著;王幼慈譯(2011)。湯姆歷險記。新北市:立村文化。
孫芳(編著)(2012)。閱讀學習論。北京市:語文。
高小麗(2012)。轉述言語與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外語學刊,168,37-40。
桂文亞(2019)。我愛藍影子:桂文亞故事集。臺北市:小天下。
張小嫻(1900)。爸爸的味道。臺北市:皇冠。
國立編譯館(2001)。國小國語第十一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陳向明(2002a)。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向明(2002b)。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Matthew B. Miles, A.Michael Huberman著;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麗(2007)。存在的智慧—巴赫金對話理論的深層意義。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8(5),97-100。
陳麗悧(2008)。國民中學班後段師生語言互動之研究─以弗雷勒(P.Freire)對話教學理念為分析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1-38。
康軒文教(2016)。國小國語第十一冊。臺北市:康軒文教。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1-52。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中議題融入說明課程手冊。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佩英、愛思客團隊等(編著)(2019)。探究策略示例55。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許育健(2021)。善用提問,深入討論自我交融。載於國語日報,110.03.30第十三版。
彭華生(1993)。語文教學思維論。南寧市:廣西教育。
湯仁燕(2004)。PauloFreire對話教學理念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彭家正(2005)。莊嚴與詼諧的對話-《紅樓夢》的禮俗與節慶書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臺中市。
黃秀莉(2009)。對話學習社群的理論建構與實施-以閱讀理解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黃偉(2016)。提問與對話:有效教學的入口與路徑。杭州市:浙江大學。
董小英(1994)。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三聯。
鄒廣勝(2011)。中西文論對話:理論與研究。北京市:商務。
雷桂萍(2012)。文學作品學習論。北京市:語文。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8)。國語實驗教材:我們一起去看天。板橋市: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9)。國語實驗教材:他賣了一隻鬼。板橋市: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000)。國語實驗教材:美夢成真文集一。板橋市: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管家琪(2003)。西遊記:取經傳奇。臺北市:幼獅文化。
趙鏡中、范姜翠玉(2010)。教室中多面向的閱讀教學:第二輯:文學和語言的協奏。臺北市:台灣小語會。
趙鏡中著,吳敏而主編(2011)。提升閱讀力的教與學。臺北市:萬卷樓。
榮理查特、馬克邱奇、凱琳莫莉森著;伍晴文譯(2020)。讓思考變得可見。新北市:大家。
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市:麥田。
Perry Nodelman著;劉鳳芯譯(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臺北市:天衛文化。
閱讀與學習研究中心(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國家科學委員會(2006)。PIRLS 2006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學生問卷。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
劉才利、楊蔚(主編)(2008)。主體式對話教學: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重慶市:重慶大學。
劉虹伶(2008)。詮釋觀點之媒體素養融入教學-師生對話模式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新北市。
鄭宇璇(2019)。論哲學諮商融於生命教育之可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系,新北市。
歐亨利著;王聖棻、魏婉琪譯(2020)。歐亨利短篇小說選集。臺北市:好讀。
聶夢(2006)。建立絕對性對話的世界—巴赫金對話主義解讀。衡水學院學報,8(4),76-78。
蕭淨宇(2007)。超越語言學:巴赫金語言哲學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
Vogl, A. J., Across the Board(1999).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Across the Board, 36(9), 27-32.
Ernie Barrington(2004).Teaching to student diversity in higher education:how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can help.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9(4),421-434
Huck,C.S.,Hepler,S.,Hickman,J.,&Kiefer,B.Z.(1997).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6th ed:). New York: Mc Graw Hill.
Fred Glennon (2008).Promoting Freedom,Responsibility,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The Learning Covenant a Decade Later,Teaching Theology and Religion,11(1),32-41.
Carol Lauritzen & Michael Jaeger(1997). Integrating learning Through Story:The Narrative Curriculum.New York:Delmar.
Louisa, M.,Winston, P.,&Gail,S.(1999). Improving K-8 reading us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Phi Delta Kappa Fastbacks, 448,7-33.
Susan D McMahon,Dale S Rose,Michaele Parks(2004).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Reading Achievement:An Examination of the Teele Invent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73(1),41-52.
Maria Nikolajeva(2005).Aesthetic Approaches to Children’s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Lanham,Marylan: Scarecrow press,Inc.
Temes,P.S.(2002).Against school reform(And in praise of great teaching).Chicago:Ivan R.Dee
Richard Shepard,Daniel Fasko Jr,Francis H Osborne (1999).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Affective factors in thinking. Education , 119(4),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633-642.
(此全文20260719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