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古籍 《論語》。 《金剛經》。
二、專書 文崇一、許嘉明、瞿海源、黃順二,《西河的社會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第六號,1997。 方 文,《學科制度和社會認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王 京、王曉葵,〈解說〉,收錄於柳田國男著,王曉葵、王京、何彬譯《民間傳承論與鄉土生活研究法》,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頁1。 王甫昌,〈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頁53-100。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朱建民,《知識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0。 余安邦,〈臺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史略:從民族學研究所的歷史經驗談起(1970-1990年代)〉,收錄於胡台麗、余舜德、周玉慧主編,《跨文化: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視野》,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7,頁279-336。 余德慧,《台灣民俗心理輔導》,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85。 吳密察,〈《民俗台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收錄於《帝國裡的帝國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2008。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處版社有限公司,1999。 李亦園,〈人類學〉,收錄於《社會科學分類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4,頁85-94。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 李亦園,〈序〉。榮仕星、徐杰舜主編《人類學本土化在中國》,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頁1-3。 沈清松,《科技與文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 阮昌銳,《將學術還原社會:阮昌銳教授的臺灣民俗與原住民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3。 孟慧英,《西方民俗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林恆立,《辦桌:一個社會文化的觀察》,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林承毅、謝其濬,《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 林承緯,〈戰後臺灣民俗研究的發展歷程及展望:邁向臺灣民俗學之路〉,載於《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臺中:豐饒文化社,2016,頁47-68。 林承緯,《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產》,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 林美容,〈臺灣民俗史料研究〉,載於《慶祝建館八十週年論文集》,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頁625-645。 林美容,《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臺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 林美容、陳淑娟,〈九二一震災後台灣各宗教的救援活動與因應發展〉,收錄於林美容、詹素娟、丁仁傑主編《災難與重建-九二一賑災與社會文化重建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3,頁257-288。 林美容,《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4。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 周德禎,《教育人類學-文化觀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清代在臺灣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 柳書琴,〈導言:帝國空間重塑、近衛新體制與臺灣「地方文化」〉,收錄於《帝國裡的帝國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2008,頁1-48。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高丙中,《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5。 張慶熊,《社會科學的哲學:實證主義、詮釋學和維根斯坦的轉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章英華、葉至誠、吳來信編著,《社會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6。)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編著,《文化人類學(上冊)》(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2)。 陳 復,〈黃光國難題:如何替中華文化解開戈迪安繩結〉,陳復、黃光國主編,《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9,頁1-28。 陳秉璋、陳信木,《邁向現代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3。 喬 健,〈中國人類學發展的困境與前景〉。榮仕星、徐杰舜主編《人類學本土化在中國》,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頁1-7。 喬 健,〈傳統中國的底邊社會管窺〉。王秋桂、莊英章、陳中民編《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 喬 健編著,《底邊階級與底邊社會》,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彭衍綸,〈高雄市大樹龍目井相關傳說與民俗活動考察〉,收錄於《中國民間故事講述研究》,臺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頁376-414頁。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舒煒光、邱仁宗,《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0。 黃文博,《台灣民間藝陣》,臺北:常民文化,2000。 黃有志,《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臺北:幼獅文化,1991。 黃光國,《社會科學的理路》,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 黃光國,《科學哲學與創造力》,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 黃光國,《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1。 黃光國,《內聖與外王:儒家思想的完成與開展》(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光國,《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 黃光國,〈傳承儒家的進路〉,陳復、黃光國主編,《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9,頁323-338。 黃瑞祺,《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 楊中芳,〈本土心理學的研究策略〉,收錄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頁。 楊玉君,〈主編序〉,載於《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臺中:豐饒文化,2016,頁1; 楊國樞,〈本土化心理學的意義與發展〉,收錄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頁3-54。 楊國樞、文崇一編著《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究所,1982。 楊開道,〈楊序〉,收錄於瞿同祖著《中國封建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頁5-6。 葉啟政,《制度化的社會邏輯》,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葉啟政,《社會學和本土化》,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1。 葉啟政、顧忠華、黃瑞祺、蘇峰山、鄒川雄編著,《社會科學概論》,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4。 鄔昆如,《希臘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鄔昆如主編,《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劉英茂,《基本心理歷程》,台北:大洋出版社,1990。 蔡相煇、吳永猛編著,《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 蔡相煇、許育銘、王文裕、許世融編著,《臺灣史重要文獻導讀》,臺北:空中大學,2006。 蔡勇美、蕭新煌主編,《社會學中國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 蔡美麗,《胡賽爾》,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龍冠海,《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 鍾敬文,《鍾敬文文集˙民俗學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1。
三、期刊論文 三尾裕子,〈以殖民統治下的「灰色地帶」做為異質化之談論的可能性-以「民俗臺灣」為例〉,《臺灣文獻》55期3卷,2004,頁25-61。 方志強,〈「歷史事實」-「 事實」與「解釋」的互動〉,《新史學》13卷3期,2002,頁149-191。 王婷儀,〈《民俗臺灣》看柳田國男對臺灣民俗研究的建構與可能〉,《台灣文獻》68卷第2期,2017,頁59-108。 石之瑜,〈從東方主義批判到社會科學本土化〉,《二十一世紀》74期, 2002,頁74-84。 安德明,〈家鄉-中國現代民俗學的一個起點與支點〉,《文化研究》2004年2期,2004,頁25-40。 余安邦、余德慧,〈「人文諮商」做為臨床本土化的實踐路線: 遠去是為了歸來〉,《應用心理研究》58期,2013,頁187-231。 吳密察,〈《民俗台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收錄於《帝國裡的帝國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2008。 阮昌銳,〈臺灣民俗研究的過去與未來〉,《臺灣文獻季刊》36卷3期(1985),頁25-31。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學研究所集刊》62期,頁53-114。 段寶林,〈中國民俗學與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學報(哲會科學版)》1992年5期,1992,頁21-37+127。 夏傳位,〈新自由主義是什麼?三種理論觀點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 27 期,2014,頁 141-166。 張修慎,〈戰爭時期台灣知識份子心中關於「民俗」的思考〉,《臺灣人文生態研究》9期2卷,2007,頁1-20。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期,2006,頁33-58。 陳竹亭、唐功培,〈跨科際教育在臺灣大專院校實施之探究〉,《長庚人文社會學報》6卷第2期,(2013.10,頁159-196。 陳金文,〈試論民俗學的獨立學科性質-兼與施愛東博士商榷〉,《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2009,頁146-152。 陳紹馨,〈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2期,1966,頁9-14。 黃光國,〈文化傳統與社會行動:論舊傳統的新論釋〉,《通識教育季刊第3卷第1期》,1996,頁43-59。 黃光國,〈建立「學術的主體性」〉,《大葉學報,1999》第8卷第2期,頁1-10。 黃光國,〈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目標〉,《高雄行為科學刊》2期,2010,頁7-19。 楊牧貞,〈何以九二一大地震的受災戶喜歡尋求非專業團體進行心理輔導?〉《應用心理研究》4期,1999,頁8-9。 楊國樞,〈發刊辭〉,收錄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1:本土心理學的開展》,臺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3,頁1-4。 楊國樞,〈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收錄於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8:本土心理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7,頁75-120。 葉啟政,〈我對黃光國著《知識與行動》的評論〉,收錄於《本土心理研究5:中國人的人際心態》,臺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6,頁335-342。 劉惠萍,〈戰後臺灣民間俗信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東亞文化研究》8期,2006,頁189-218。 劉惠萍,〈在「傳統」與「發明」之間〉,《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3期,2007,頁1-2。 潘英海,〈文化識盲與文化糾結:本土田野工作者的「文化」問題〉,楊國樞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8:本土心理學方法論》,臺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997,頁37-74。 薛雅慈(曉華)、薛珍華,〈大學學科制度專門化與職業化的波盼分析:知識社會學與批判教育學的視角〉,收錄於《教育與社會研究》第26期,2013,頁83-129。
四、會議論文 林美容、辜神徹,〈末端儀式-漢人宗教的儀式結構〉。發表於台灣人類學學及民族學會年會,2008。
五、學位論文 王利紅,《歐洲浪漫主義史學思想研究》,(復旦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博士論文,2007。 林恆立,《辦桌:一個社會文化的觀察》,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林清泉《喪葬禮儀的傳統及演變-以宜蘭地區漢人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湘釔,《臺灣的辦桌文化》,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施晶琳,《台南市金銀紙錢文化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袁晰臨,《人文社會學科科學分類體系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圖書館學博士論文,2011。 陳學春,《近代科學學科規訓制度的生成與演化》,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博士論文,2004。 彭榮邦,《牽亡-惦念世界的安置與撫慰》,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翟亞軍,《大學學科建設模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論文,2007。 劉小強,《學科建設:元視角的考察-關於高等教育學學科視角的反思》,廈門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論文。 劉小寶,《論“跨學科”的系譜》,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博士論文,2013。 蔡昇德,《「辦桌」行業的演變:高雄縣內門鄉總舖師的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蔡昇德,《學科與權力:臺灣民俗學學科發展的知識社會學解析》,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2。 歐惠萍,《高雄縣內門鄉辦桌產業文化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六、翻譯著作 Allan Dundes 編,陳建憲、彭海斌譯,《世界民俗學》,(上海:上海文藝,1990。 Argust Comte著,黃建華譯《論實證精神》,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Bronislaw Kasper Malinowski,于嘉雲譯,《南海舡人I:美拉尼西亞新幾內亞土著之事業及冒險活動報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Clifford Geertz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Conar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05。 Edo Pivčević著,廖仁義譯《胡賽爾與現象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Edward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議《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Émile Durhheim著,許德珩譯《社會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 Eric Hobsbawn著,陳思文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Immanuel Wallerstein著,劉健芝等編譯《學科、知識、權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Jürgen Habermas著,郭官義、李黎譯《認識與旨趣》,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Karl Mannheim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烏托邦》,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Karl Marx,〈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頁57-57。 Karl Marx,〈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頁62-138。 Karl Marx,〈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頁584-689。 Karl Popper著,莊文端、李英明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Leonard Mlodinow著,沈慧芳譯,《科學大歷史》,臺北:漫遊者文化出版,2017。 Lewis Henry Morgan著,楊東莼、馬雍、馬巨譯,《古代社會:從蒙昧、野蠻到文明》,臺北:臺灣商務,2000。 Robert Merton著,魯旭東、林聚任譯《科學社會學-理論與經驗研究(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Roger Trigg著,黎德星、朱家琳、蘇羿如譯,《社會科學概論》, Shumway、Ellen著,黃德興譯〈學科規訓制度導論〉,收錄於《學科˙知識˙權力》,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Thomas Kuhn著,王道還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Zygmunt Bauman著,楊渝東、史建華譯《現代性與大屠殺》,江蘇:譯林出版社,2002。 柳田國男著,王曉葵、王京、何彬譯,《民間傳承論與鄉土生活研究法》,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洪長泰著,董曉萍譯,《到民間去:1918-1937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上海:上海文藝社,1993。 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極盛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 七、英文著作 Fredrik Barth,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 1970. Philip G. Zimbardo , Psychology and Life ,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1992. 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Tseng, Wen-shing, Folk Psychotherapy in Taiwan. In Culture-Bound Syndrome, Ethnopsychiatry, and Alternate Therapies. Edited by William P. Lebra. Pp168-178. Honolulul : University Press of Huawaii. 1976.
八、網路資源 中國時報,一九九八年七月七日,版五 中國時報,〈大學危機,55系所明年消失〉,「中時新聞網」,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5%A4%A7%E5%AD%B8%E5%8D%B1%E6%A9%9F-56%E7%B3%BB%E6%89%80%E6%98%8E%E5%B9%B4%E6%B6%88%E5%A4%B1-215005065.html,2016.12.27。 自由時報,〈如願成為臺灣人,76歲法國神父劉一峰「很高興」〉,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17.03.22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濁水溪文化記憶庫」網站,〈李勇廟傳說與歷史紀錄,2020〉,網址:https://crc.culture.tw/ChoshuiRiver/zh-tw/%E5%9C%B0%E5%9C%96/511009,2020。 教育部,「大學暨技術院校課程資源網」,網址:https://course-tvc.yuntech.edu.tw/web_nu/search_course.aspx,2023 教育部高教司,「111學年度大專校院一覽表」,網址:https://ulist.moe.gov.tw/Query/AjaxQuery,2022。 綠色和平組織,〈臺灣空氣汙染來源是什麼?與空污有關的8個嚴峻事實〉,「綠色和平組織網站」,網址: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13980/臺灣空氣污染來源是什麼?與空污有關的-8-個嚴峻/ 。2017.04.14。 常春月刊,〈中元普渡拜拜、燒金紙小心吸廢氣致癌! 專家提「3大自保原則」〉,「長春月刊網站」,https://www.ttvc.com.tw/中元普渡拜拜-燒金紙小心吸廢氣致癌-專家提-3大自保原則-a-14507.html,2021.08.17。 溫宗翰,〈環保單位別把民間信仰當作空汙提款機〉,「聯合報鳴人堂」,網址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9789/2199394?fbclid=IwAR20HzjDa064cgK7ndbUO-52CuZD9pk9_i-9UUMctOleFvNLVaIQuXT-21Q,2016.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