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1.224.14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邱寶琳
作者(英文):Pao-Ling Chiu
論文名稱:原住民族土地與制度的(解)殖民精神分析—太魯閣族玻士岸部落pspuun lnglungan轉型正義任務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De-) Colonial Schizoanalysi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Lands, Concept & Institutional Reform:Truku Bsngan Tribe pspuun lnglungan Transformational Justic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李宜澤
指導教授(英文):Yi-tze Lee
口試委員:林靖修
官大偉
戴興盛
蔡志偉
李宜澤
口試委員(英文):Ching-Hsiu Lin
Da-wei Kuan
Hsing-Sheng Tai
Chih-Wei Tsai
Yi-tze Le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學號:89996003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80
關鍵詞:原住民族土地歷史與轉型正義太魯閣族玻士岸部落精神分裂分析真相和解機制裝配協作新制度經濟學
關鍵詞(英文):Indigenous Historical Justice and Transitional Justicethe Truku Bsngan tribeOedipus Complex & schizoanalysisbalay&sbalayassemblagecoordination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NI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59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是太魯閣族玻士岸部落為過往土地歷史不正義事件,參與總統府原轉會轉型正義任務,與各方協作真相和解機制的實踐研究。部落卻發生自我欲求壓迫的矛盾狀態而參考精神分裂分析。政府以制度欠缺而依法行政地以保留地制度落實原基法推動轉型正義,後期解讀土地歷史事件為既無受害者也無加害者的行政瑕疵,或程序合法而無不當。因部落會議後期組織權力中心化,配合政府企業主張保留地制度的合法性,而糾結地自我壓抑爭取原基法權利的行動,呈現部落內部衝突。至此,轉型正義任務在殖民脈絡的保留地制度原地打轉,且各方在原基法下再現新形式宰制關係的內部殖民,升級解殖民的難度。
原初,玻士岸部落能夠依據原基法進行異質性裝配,創造既傳統且現代的組織制度且自主運作。部落在族群傳統規範及國家現代治理的兩套差異土地概念管理體制之間轉譯,內在發想新體制的制度改革設計。發想的脈絡可參考西方異質性裝配的內容、表達及界域化三個分析面向的安排與交互作用,進而設計部落會議組織章程的制度、組織、執行,建立民族性主體的組織及革命性的制度。最後,玻士岸部落建立非中心化結構網絡組織,勇於邀請諮商專家參與且落實充分事先自由知情,讓差異概念的各方在例外狀態下,實踐真相和解balay&psbalay機制,領袖宣導原基法理念,共同偶發性協作大小剛剛好的轉型正義任務。案例中,部落會議得以在制度欠缺及不對等權力關係的轉型正義任務下,拒絕複製過往宰制關係,轉譯資本與權力成為集體性資源管理與永續發展的民族性思維與訴求。然而,Deleuze & Guattari以精神分裂分析警告其中的風險: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資本與權力會散發誘惑,如黑洞,被吸引者不易逃脫,且誘發弱勢族群的腦袋中自我欲求壓迫的微觀法西斯,順服宰制,為其服務。
總之,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不是對殖民遭遇及現代治理的結構性不正義進行政治正確的獵巫,而是各方協作真相和解機制且落實解殖民的革命性制度設計。然而,唯有政府與部落先刮除腦袋中微觀法西斯,廢除保留地制度;再者,轉譯資本發展與宰制權力成為原基法的公共資源與共同管理,並且依據原基法完成多元產權結構的土海法及獨立調查職權的土調會制度改革;最後,藉由實際轉型正義案例進入部落社會宣導討論,以銜接原基法的新土地概念,才落實轉型正義的制度變遷,真正達成落實原基法、推動轉型正義並建立民族自治基石的目標。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injustice of the Truku Bsngan tribe in the past land, involved in the Indigenous Historical Justice and Transitional Justice task, but paradoxically occurred in the democratic form of desired authority. In the absence of the institu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is an administrative defect that is neither the offender nor the offended. The task of transformational justice revolves around the lack of further progress in the indigenous reservation institution under the colonial context, creating a new form of internal colonial governance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Indigenous Peoples Basic Law. Because of the centr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wer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Tribal Council,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advocated the legitimacy of the reservation system, but struggled to suppress the Tribal’s rights based on Indigenous Peoples Basic Law(原住民族基本法).
The Bsngan tribe could originally conduct heterogeneous assemblages according to the Indigenous Peoples Basic Law -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ystem operations of the tribal council(部落會議). In other words, the tribe translates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management regimes of its traditional customary and the modern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 internally imagines the creation of a new institution reform design. The context of this idea can be designed by the interactive interaction of content, expression, and definition of the assemblage to reform the institution, organization, and execution of the tribal council constitution to establish an organization of ethnicity subjectivity and a revolutionary system. Finally, the Bsngan tribe established a decentralized network structure. The case shows that Tribal Council dares to reject the past structural injustice and make a demand for the ethnicity mindest and demand of collective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al justice of lack of institution and unequal power relations. However, Deleuze and Guattari emphasize the risk based on the schizophrenic analysis, the capital and power of capitalist society induces our desire for micro-fascist authority, subjecting 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domination-capitalism.
In conclusion, Indigenous Historical Justice and Transitional Justice does not serve for challenging the political correction in treating the suffering of the colonized and the structural injustices of modern governance, and it should be designed for constructing a way to systematically complete the revolutionary rule of decolonization with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via the coordination. In other words, it is the only way that the government first removes the historical fascist mindset—abolishing the Lands Reserved for Indigenous People and completing the Indigenous Land Sea Area Law, the Indigenous Land Survey and Management Committee—can the I Indigenous Peoples Basic Law, the Indigenous Historical Justice and Transformational Justi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thnic autonomy be truly implemented.
第一章 緒論:「分配」保留地即「回復」祖先土地嗎? 1
第一節 背景:保留地制度下進行土地歷史調查與轉型正義 2
第二節 問題意識:保留地制度下實踐原住民族土地轉型正義的條件 13
第三節 我的田野、研究方法與立場限制 19
小結:以保留地制度分配但回復祖先土地的轉型正義任務技巧 42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分析理論:原住民族土地轉型正義 47
第一節 文獻回顧 49
一、(山地)原住民族的殖民遭遇歷史與原住民族主權 50
二、國際上原住民族土地歷史與轉型正義的解殖民經驗 53
三、太魯閣族文化研究與真相和解balay&psbalay機制的轉型正義 58
四、國家部署現代土地治理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 61
五、原住民與部落在轉型正義的自我欲求壓迫的精神分析工具 63
第二節 分析理論 69
一、Young的差異政治與原住民族土地轉型正義 73
二、Latour批判現代式主體,及Foucault分析部署現代治理的合理性 78
三、D&G的精神分裂分析,異質性裝配,以及創造概念流動的抵抗 93
四、Agamban赤裸生命的潛能,及Lazzarato異質性裝配與協作概念 114
五、轉型正義的新制度經濟學,及創造多元產權的組織制度設計與皺褶 127
第三節 研究契機:協商一場原住民族土地歷史轉型正義 147
小結:曾經瀕臨自我毀滅者給未來部落的解殖民小錦囊—分裂分析 152

第三章 在祖先土地上消失的Truku太魯閣人 155
第一節 保留地法制化過程的不正義事件:繼受蕃地國有 157
一、耆老口述祖先土地的歷史與傳統土地概念 158
二、以文獻、地圖佐證沒有簿冊時期的祖先土地故事 165
三、創造公文檔案與耆老口述對話的土地歷史調查 170
第二節 保留地編查之後的不正義事件:土地權源證明與依法行政魔咒 177
一、台電案之保留地制度的土地歷史不正義事件 177
二、亞泥案之保留地制度的土地歷史不正義事件 180
三、國家現代治理的制度性不正義事件的知識系統 186
第三節 原基法之後的不正義事件:保留地概念的轉型正義 191
一、制度相依的土地歷史不正義事件 191
二、欠缺獨立調查權之弔詭的土地歷史真相 195
三、完成真相調查卻無法進行轉型正義的窘境 200
小結:utux祖靈已死—當Truku被趕離祖先土地dxgal之後,utux就離開了?

第四章 創造土地管理、信賴網絡之祖先土地概念與組織制度 213
第一節 「自然」編織的祖先土地:utux祖靈、gaya規範與部落的根 216
Truku的人觀與世界觀:傳統土地文化規範與祖先土地概念的根基 219
(一)、「自然」編織的Utux信仰、Gaya規範與tnpusu根基 220
(二)、耆老話語及口頭承諾:lnglung理性思考及lhbun關懷 223
(三)、真相和解機制:從balay(真的)到psbalay(使平坦) 225
第二節 社會信任snhiyi網絡:足夠(mtuku)概念的理性交易與慾望連結 230
編織權力-責任對稱的換工(smbarux)制度與管理(kklawa)網絡 232
(一)、關係網絡的連結與慾望糾結 233
(二)、低監督成本的管理組織:部落、制度與祖靈之眼 236
(三)、進入保留地市場而失去祖先土地或集中化的風險 242
第三節 祖先土地概念的現代原民性現身以及真相和解機制的秘訣 249
案例一、發動還我土地運動的部落婦女協商土地歷史:八卦與真相 251
案例二、保留地編查登記後的土地糾紛:一口怒氣換萬元與和解 253
案例三、 GPS新技術重測地籍圖之後的邊界移動與和解 256
案例四、 戰後回到集團移住前的舊部落管理及承租造林 259
小結:祖先土地上保障生存的動態gaya —養成忍耐的(knrmun)身體

第五章 部署現代治理及開發的保留地制度與原住民公民現身 271
第一節 從理蕃政策到山地保留地制度的現代治理與二元知識系統 272
一、殖民戰爭與林野清理成果的蕃地國有化與合法化 273
二、部署管理組織與殖民宰制權力 278
三、「蕃地」/「蕃人」的純化與現代治理:成為山胞公民的現身代價 282
第二節 合法地裝配保留地概念的「非合法使用綜合」 286
一、現代治理與山坡地資源開發的合理性:六期經濟建設四年計劃 287
二、山地保留地的編查登記:竊取傳統土地秩序的成果 290
三、 部署保留地概念與轉換任務:非合法使用連結的合法性? 294
第三節 保留地制度變遷的中介:複製官僚菁英的地方自治 297
一、台電案中創造現代治理的合理性:保留地使用權源證明 298
二、亞泥案中創造現代治理的合理性:威權統治下的合法程序與瑕疵 304
三、生成官僚菁英與山胞公民:部署現代治理之經濟人的現代主體性 307
小結:utux祖靈已死—當現代土地管理系統捕獲Truku, gaya就消失了?

第六章 協商模式轉型正義困境I:非中心化網絡關係的部落會議之頭人化 315
第一節 裝配非中心化網絡結構的部落會議組織及生命潛能 323
一、非中心化權力結構的部落會議組織的異質性裝配 326
二、權責相稱的領袖Bukung 336
第二節 部署頭人化權力結構的部落會議與伊底帕斯情節 345
一、頭人化:地方政治影響部落以民主形式自我壓抑的脈絡 348
二、為企業開發而在欠缺自由知情下完成合意的法律解釋 358
第三節 頭人化而封閉差異概念對話的轉型正義困境 376
一、非中心化權力結構創造差異土地概念對話的權力與責任 377
二、資本與權力誘惑而轉向頭人化且封閉對話與自我壓抑 381
小結:「反伊底帕斯」的革命性—內在「透視」自身或團體利益而行動的慾望

第七章 協商模式轉型正義困境II:弔詭的土地歷史真相與協作轉型正義的困境 391
第一節 文字證據與耆老口述中調查歷史與轉型正義的弔詭「真相」 398
一、原住民族土地歷史調查的方法:異差文化研究及差異概念流動 399
二、台電案雖開放調查且充分說明,卻未促成差異概念對話的真相 404
三、亞泥案真調團隊報告、三方協商成果及政府公告結論的真相 413
(一)、1996年田春綢女士陳情監察院的調查與真相 413
(二)、原轉會建議而行政院成立真相調查小組的調查與真相 417
(三)、2022年真相調查小組調查報告之後的第三層「真相」 421
第二節 保留地制度下協作balay&sbalay機制的轉型正義之困境 436
一、原基法推動轉型正義的額外成本:慾望非合法連結之交易成本 437
二、保留地制度推動轉型正義困境:背離原基法轉向保留地的壓迫 441
(一)、台電案懸置報告書並定調為「多屬口述內容」 442
(二)、亞泥案調查報告的兩項結論、四項建議與諮商同意投票 450
三、原住民族土地轉型正義困境:慾望受非合法連結的宰制 461
第三節 反思:創造新土地概念及多元產權制度的轉型正義 474
一、創造「既是A且是B」的裝配:從原基法雙重承認的新土地概念與過渡powda 475
二、民主政治的民族原則:部落會議權責相稱的組織制度與內部限制 484
(一)、重新釐清民族性的部落主體與管理文化 484
(二)、原基法之後,過渡powda成為部落日常的原住民族土地 488
(三)、言行合一的困難:過渡階段的緘默或陷入精神分裂狀態 491
三、轉型正義的新土地概念以及管理的新權力組織與原民性現身 497
小結:「既有原住民保留地—傳統領域」之間的邏輯與多元產權關係
一、以保留地制度推動或者以原基法推動轉型正義之間的巨大差異 518
二、機關在協作原基法改革及轉型正義任務的內在生命枯萎或流動 528
三、部落自主啟動落實原基法推動土地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模式 538

第八章 結論:保留地制度下「祖先土地」復返的途徑與革命性 541
一、漫遊回歸的新祖先土地的生命力:編織(tminun)原住民族土地概念的流動 555
二、協商模式轉型正義的可實踐路徑:祛除微觀法西斯主義而建立非中心化權力組織與生成忍耐的(knrmun)身體 557
三、「成為-土地」的原住民族土地轉型正義:成為少數之慾望生產的合法使用連結
558
四、在制度欠缺的轉型正義下協作,裝配新原住民族土地概念流動而創造民族性的多元產權制度與生成未來部落 561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563
後記:逃離舊體制掌控的事物—加州旅館主人房間那無法宰殺的野獸 565

參考書目 571

附件 581

附錄 617
太魯閣族正名促進會 編,(2003),《還我族名—「太魯閣族」》。花蓮縣秀林鄉:秀林鄉公所 出版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彙編,(2001),《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講座內容彙編》。花蓮縣秀林鄉: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出版
王梅霞 ,(2003),〈從Waya的多義性看待雅族的社會性質〉,《臺灣人類學刊》,1(1),77-104。
——— ,(2014),〈轉化、交織與再創造:賽德克的宗教變遷〉,《考古人類學刊》,第89期,頁1-55。
——— ,(2018),〈從Waya看資本主義轉化的過程:一個賽德克部落的經濟變遷〉,《考古人類學刊》,第80期,頁53-102。
林金全等人口述,蔡木恩等人採訪編輯,(2015),《太魯閣族的另一種鄉愁—花蓮縣吉安鄉太魯閣族人的移動故事》。花蓮縣吉安鄉:台灣行動研究學會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 編,(1969),《中華民國 第五期 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台北市:編者刊行。
——— ,(1973),《中華民國 第六期 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台北市:編者刊行。
行政院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新城山礦場租用原住民族土地真相調查小組,(2022),《行政院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新城山礦場租用原住民族土地真相調查小組調查報告書》,行政院,委託東華大學執行計畫。2022年1月7日。 引用簡寫:(行政院亞泥案真調小組,2022)
邱韻芳,(2013),《祖靈與上帝:花蓮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與復振運動》,新北市:華藝學術。
邱寶琳,(2010),《原住民族土地權之探討:以花蓮太魯閣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花蓮縣 壽豐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016),〈原住民保留地制度下「原住民族土地權」概念的轉變:以「非現代(non-modern)」觀點探討太魯閣族土地balay的認知轉變〉,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論叢》,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出版,201612(20期),頁 91~116。
官大偉, (2014), 〈原住民族土地權的挑戰:從一個當代保留地交易的區域研究談起〉, 《考古人類學刊》, No.80, ,頁7-52。
———,(2013), 〈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治理:以泰雅族Mrqwang 群之人河關係為例〉,《地理學報》,Vol.0, No.70, 頁69-105。
官大偉;林益仁, (2008),〈什麼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傳統領域調查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 《考古人類學刊》,No.69。
林佳陵 (2000),〈臺灣原住民土地之法律研究〉,《律師雜誌》,第247期,頁33-50。
(2004),〈臺灣戰後初期的原住民政策與法令〉,《臺灣史料研究》,第23期,2004.08,頁153-183。
林靖修主持,(2019),《秀林鄉富世段255地號_舊台電立霧溪電廠備勤宿舍土地 傳統使用淵源調查 調查報告書》,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花蓮縣盟厚愛文化教育產業發展協會執行。2019年12月13日。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2005),《九十四年度基礎設施及維持費實施計畫—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調查後續計畫 成果報告》,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 ,(2006),《秀林鄉志》,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洪世謙,(2019),〈第二章 新自由主義下的治理技術:主體形構及抵抗〉,收錄於 黃應貴 林開世 主編《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 台北:學群,頁 107~143 。
———,(2020),〈從生命政治到生命經濟:主體與去主體的當代辯證〉,收錄於 趙恩潔 主編《南方的社會,學(上)》,新北市:左岸出版,頁287~309。
胡樂明、劉剛,(2009),《新制度經濟學》,北京市:中國經濟出版。
施正鋒,(2012),〈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收錄於施正鋒主編《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花蓮縣壽豐鄉: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頁 1~59 。
施正鋒 編(2016),《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花蓮縣壽豐鄉: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2018a),《原住民族的權利與轉型正義》,花蓮縣壽豐鄉: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2018b),《各國原住民族的礦權》,花蓮縣壽豐鄉: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柴十誠太郎,黃育智 譯 1914/2016《太魯閣蕃討伐寫真帖:以攝影紀錄了太魯閣戰譯東路軍各戰線實況》,台灣:南港山文史工作室。
徐如林,楊南郡(2016),《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台北市:林務局。
陳毅鋒、張鑫隆主持計畫(2020),《行政院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新城山礦場租用原住民族土地真相調查小組調查報告書》,行政院委託,東華大學執行計畫。2020年4月3日。(未發行,原民會校稿過,但貼近原稿)
黃居正(2005),〈時間、勞動與生態―原住民族財產權的核心論題〉,《清華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二卷,第一期,頁5-48。
———,(2010),〈原住民法與市民法的衝突─論非線型憲法結構下特殊權利的地位〉,收錄於《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 11 月 14 日~15 日于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舉辦,頁 1~25。
黃涵榆,(2021) ,《閱讀 生命政治》,台北市:春山出版社。
黃應貴,(2018),〈導論 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收錄於 黃應貴 主編《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 台北:學群,頁 1~58 。
雅博甦詠.博伊哲努,(2012),〈台灣原住民族主權的虛相與實相〉,收錄於施正鋒主編《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花蓮縣壽豐鄉: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頁 77~108 。
經濟部 編(1971a),《中華民國 第一期 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台北市:經濟部。
———,(1971b),《中華民國 第二期 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台北市:經濟部。
———,(1971c),《中華民國 第三期 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台北市:經濟部。
———,(1971d),《中華民國 第四期 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劃》,台北市:經濟部。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市:世界新專。
鄭川如,(2012),〈高山族原住民族的主權:從國際法角度談起〉,收錄於施正鋒主編《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花蓮縣壽豐鄉: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頁 109~160 。
顏愛靜,楊國柱(2004),《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台北縣板橋市:稻香。
顏愛靜 計畫主持,(2005),《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與原住民族調查及處理委員會組織法之研究》,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執行。2005年12月20日。
蕭新煌 1983〈第七章 山地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問題〉,收於李亦園等著《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頁103-155。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委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藤井志津枝(2001),《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2019),《大分事件:布農族郡社抗日事件 1914-1933》,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梅洛龐帝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
永田 綱明1997[1914],〈立霧溪及姑姑子方面探險復命書〉,收於《太魯閣蕃情況》,台灣總督府蕃務本署編印,金氏翻譯編印社 譯印,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賀田 直治1997[1914],〈臺灣中央山脈橫貫記〉,收於《太魯閣蕃情況》,台灣總督府蕃務本署編印,金氏翻譯編印社 譯印,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益子 逞輔1997[1914],〈太魯閣之行〉,收於《太魯閣蕃情況》,台灣總督府蕃務本署編印,金氏翻譯編印社 譯印,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Agamben, G. (阿甘本), (1998/2016)《神聖人:至高權力與赤裸生命》,吳冠軍 譯,北京:中央編譯社。
———, (2010[2003])《例外狀態》,薛熙平 譯,台北:麥田出版社。
———, (2014[2005])《潛能》,王立秋、嚴和東等 譯,桂林:灕江。
Balibar, Étienne 2007. Le retour de la race. Mouvements 50(2): 162-171.
Brown, Wendy (2015). Undoing the Demos: Neoliberalism's Stealth Revolu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de Lagasnerie, Geoffroy (2012) La dernière leçon de Michel Foucault: Sur le néolibéralisme, la théorie et la politique. Paris: Fayard。
Buchanan, Ian, (2007/2016),《解讀革命《反伊底帕斯》》,蔡淑慧譯,台北:黑眼睛。
———.,(2021),Assemblage Theory and Method., London :Bloomsbury.
Chen, Yi-shiuan(); Kuan, Da-Wei; Howitt, Richie;Sandie Suchet-Pearson, 2018, Decolonizing Property in Taiwan: Challenging hegemonic constructions of propert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Vol.6, No.36, pp.987-1006.
Clifford, James,2017 [2013]《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Returns:Becoming Indigenou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林徐達、梁永安 譯。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Coase, Ronald H.,(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Meconomica(N.S.) 4: 386-405.
Coase, R. Alchain, A. North, D.el,(2004)《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劉守英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Comaroff, John L. & Comaroff, Jean (Comaroff夫婦),(2009), Ethnicity, Inc. ; (民族性公司),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leuze, G. & Guattari, F. (德勒茲與瓜塔里,簡寫D & G),(1983[1972]),Anti-Oedipus :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 London :Continuum.
———. , (2010[1980]),《千高原: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姜宇輝譯,上海:上海書店。
———., (2007[1975]),《卡夫卡》,收錄於《什麼是哲學?》合輯,張祖建譯,長沙:湖南文藝。
———., (2007[1991]),《什麼是哲學?》,收錄於《什麼是哲學?》合輯,張祖建譯,長沙:湖南文藝。
Deleuze, G. (德勒茲), (2012[1990]),《哲學與權力的談判》,劉漢全譯,南京:譯林。
———., (2001[1988]),《摺子》,收錄於《福柯 摺子》合輯,于奇智、楊潔譯,長沙:湖南文藝。
———., (2000[1986]),《德勒茲論傅柯》,楊凱麟 譯,台北:麥田。
———., (2018[2002]),《荒島及其他文本》,Lapoujade, D.英譯,董樹寶、胡新宇、曹偉嘉譯,南京:南京大學。

Fanon, F.(法農), (2005[1952])《黑皮膚,白面具》,陳瑞華 譯,台北市:心靈工作坊。
———., (2009[1961])《大地上的受苦者》,楊碧川 譯,台北市:心靈工作坊。
Foucault, M.(傅柯), (2018[1997])《必須保衛社會》,錢翰 譯,上海:上海人民。
———., (2018a[2004])《安全、領土與人口》,莫偉民、趙偉 譯,上海:上海人民。
———., (2018b[2004])《生命政治的誕生》,錢翰 陳曉徑 譯,上海:上海人民。
———., (2018[2013])《自我解釋學的起源:福科1980年在達特茅斯學院的演講》,潘培慶 譯,重慶:西南師院大學出版社。
———., (2018[2015])《什麼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福科的兩次演講及問答錄》,潘培慶譯,重慶:西南師院大學出版社。
Gade, Christian B. N.,(2017), A Discourse on African Philosophy:A New Perspective on Ubuntu and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South Africa. Lanham : Lexington Books .
Geertz, C., (2009[1995]),《後事實追尋》,方怡潔、郭彥君譯,台北:群學。
Golub, Alex. (2014),. Leviathans at the Gold Mine: Creating Indigenous and Corporate Actors in Papua New Guinea. Duke University Press.
Gros, Frédéric,2010 Michel Foucault. Paris: PUF.
Guattari, F.(瓜塔里), (2020[1992])《混沌互滲》,董樹寶譯,南京:南京大學。
Hardt, Michael and Antonio Negri,2002 [2000]《帝國》(Empire)。韋本、李尚遠譯。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Hayner, Priscilla B.,(2011),Unspeakable Truths Transitional Justice and the Challenge of Truth Commissions. New York:Routledge.
Kuan, Da-Wei; Charlton, Guy C., 2020.12, 'Land and justice from the indigenous perspective: a study on the Tayal philosophy of “sbalay”, ' The Journal of Legal Pluralism and Unofficial Law, Vol.52, No.3, pp.231-248。
Kymlicka, Will,(1995),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Latour, Bruno, (2005[1987]),《科學在行動:怎樣在社會中跟隨科學家和工程師》,劉文旋、鄭開譯,北京:東方。
———., (2012[1991]),《我們從未現代過》,余曉嵐、林文源、許全義譯,台北:學群。
———., (2017),《激情的經濟學:我們從未理性過?塔德人類學的經濟解讀》,陳榮泰、伍啟鴻 譯,台北:學群。
Lazzarato, Maurizio (2000), Du biopouvoir à la biopolitique. Multitudes 1 : 54-55.
https://www.multitudes.net/Du-biopouvoir-a-la-biopolitique/
———.(2004a) La forme politique de la coordination (協作的政治形式). Multitudes 3(17) ;105-114. https://www.multitudes.net/La-forme-politique-de-la/
———.(2004b) Projet d’auto-enquête sur la forme coordination. Multitudes 17 ;é t é.
https://www.multitudes.net/Projet-d-auto-enquete-sur-la-forme/
———.(2012) The Making of the Indebted Man : An Essay on the Neoliberal Condition. Trans. by Joshua David Jordan. Los Angeles: Semiotext(e) .
———.(2014) Signs and Machines :Capitalism and the Production of Subjectivity. Trans. by Joshua David Jordan. Los Angeles : Semiotext(e) .
———.(2015) Governing by Debt. Trans. by Joshua David Jordan. Cambridge : Semiotext(e) .
———.(2021) Capital Hates Everyone : Fascism or Revolution Trans. By Robert Hurley. Cambridge : Semiotext(e) .
Li, Tania Murray,(2014), Land’s End:Capitalist Relations on an Indigenous Frontier. Duke University Press .
Lin, Ching-Hsiu (林靖修),2010,Women and Land: Privatisation, Gender Relations, and Social Change in Truku Society, Taiwan.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系﹝英﹞。博士論文。
Lo, Yung-Ching (羅永清),2013,Accessing Indigenous Land Rights through Claim in Taroko Area, Eastern Taiwan. 荷蘭萊登大學文化人類學系﹝英﹞。博士論文。
Malinowski, Bronislaw.(馬林諾斯基),(1991[1922])《南海舡人》,于嘉雲 譯,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Manji, Ambreena ,(2006), The politics of land reform in Africa : From communal tenure to free markets. London : Zed Books .
Marcuse, H., (2014[1968]),《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劉繼 譯,上海:上海譯文。
Moyo , Khanyisela,(2019),Postcolonial Transitional Justice Zimbabwe and Beyond. New York:Routledge.
North, D. C.,(2017[1990])《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劉瑞華譯,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Parr, Adrian (ed) ,(2005), The Deleuze Dictionary. Edinburgh :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P., (2018[2010]),《德勒茲概念:哲學、殖民與政治》,尹晶譯,河南:河南大學。
Posner, Richard A.., (2002[1983]),《正義/司法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Justice),蘇力譯,北京:中國法政大學。
Rabinow, P. , (2006[1986]),〈表徵就是社會事實〉,收錄於J. Clifford,G. Marcus編《寫文化》,頁285-314,越旭東 譯,北京:商務。
———., 2008[1992]),《摩洛哥田野作業反思》,高丙中,康敏 譯,(北京:商務。
Reich, Wilhelm, (1990[1983/1933]),《法西斯主義群眾心理學》 The Mass Psychology of Fascism. 張峰 譯,重慶市:重慶出版社
Sahlins, Marshall,(2002[1976]),《文化與實踐理性》,趙炳祥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Stead, Victoria C.,(2017), Becoming Landowners: Entanglements of Custom and Modernity in Papua New Guinea and Timor-Lest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Susanne Buckley-Zistel (editor) etc.,(2013), Transitional Justice Theories. New York,: Routledge .
Tutu , Desmond M.,(1999), 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New York:Doubleday.
Ubink , Janine M.,(2008), In the Land of the Chiefs :Customary Law, Land Conflicts,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Peri-urban Ghana. Leiden University Press .
Young, I. M.,(2017[1990]),《正義與差異政治》,陳雅馨 譯,台北:黑眼睛。
Yusuf, Hakeem O. (editor) etc.,(2022), Transitional Justice: Theories, Mechanisms and Debates. New York,: Routledge .
Zamora, Daniel, ed.,( 2014), Critiquer Foucault: les années 1980 et la tentation néolibérale. Brussels: Éditions Ade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