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28.7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陸忻
作者(英文):Hsin Lu
論文名稱:《聊齋誌異》變形故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Study on the Metamorphosing Stories In " Strange Tales of Liaozhai "
指導教授:賴芳伶
指導教授(英文):Fang-Ling Lai
口試委員:康來新
張啟超
口試委員(英文):Lai-Shin Kang
Qi-Chao Z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號:610001008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關鍵詞:蒲松齡聊齋誌異變形故事
關鍵詞(英文):Pu SonglingStrange Tales of LiaozhaiMetamorphosing Stori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聊齋誌異》之變形故事為研究對象,先對其中蘊含之傳統文化思維的承繼做一番整理,而後分別析論其中對異類精怪的變形描寫篇章,與人類經由各種奇特遭遇而得以變形的故事,最後再藉由婚姻愛情與仕宦功名兩個母題為途徑,嘗試探索蒲松齡的創作心理與價值追求。
  《聊齋》全書共四百九十六篇,當中異類與人之間相互變形的故事在當中佔有極大的篇幅,經歸納整理計有一百二十九篇,這些故事在引領讀者之思緒穿梭虛幻的他界時,亦不忘回到日常生活;而當描寫奇幻的精怪變化之時,又賦予他們或可愛或可鄙的諸般人性。蒲松齡除了藉由高超的藝術筆法與豐富精采、多元紛呈的題材運用,令讀者在一個個目眩神迷的故事之中嘆為觀止、流連忘返外,更在人與異類形體的相互變形間,映照、辯證人性,並追求更高的價值。
This is a study of the metamorphosing stories in "Strange Tales of Liaozhai". At first, to find out what kind of successions these stories hav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ccroding to the two different paths between 'human to animals' and 'animals to human' from the metamorphosing stories, to discuss what kind of difference they have and what did they means.
At the end, to analyze the two themes of human desire: 'marriage and love', 'success from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based on these two themes, trying to find out what value of achievement was Pu Songling chasing for, and his psychology of writ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概況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二章 變形故事的文化承繼 13
第一節 巫術思維與原始信仰 14
一、交感巫術 15
二、互滲律 16
三、原始信仰 17
第二節 佛教思想 20
一、報應觀 21
二、對「鬼」的想像 23
第三節 道教思想 27
一、不死的追求 28
二、神仙樂園 29
三、度脫成仙 32
第四節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 34
第三章 異類精怪之變形描寫 39
第一節 徵驗推論 46
第二節 氣衰而現形 51
一、死後現形 51
二、醉後現形 53
第三節 離去現形的方式 55
一、憤怒而傷人遠去 56
二、失去信賴而飛離 58
三、警示禍兆後飛離 59
第四節 作者自言其形 61
第五節 精怪自言其形 63
小結 67
第四章 人變形為異類的故事 69
第一節 面臨生命困境或死亡危機 70
第二節 死後輪迴投胎 76
第三節 變人為畜之法-魘昧之術、左道之術與仙術 80
第四節 小人:「局部」變形 82
第五節 其他:夢中離魂與狐術 87
一、夢中離魂 87
二、狐術 91
小結 94
第五章 變形故事的深層想望 95
第一節 仕宦功名 95
第二節 愛情婚姻 101
第三節 「二笑」——對現實的逃避與回歸 104
第六章 結論 111
參考書目 115
袁珂編:《山海經.北次三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呂思勉、童書業編:《古史辨》第七冊,上編(台北市:藍燈文化,1993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市:聯經,1983年)。
朱熹:《詩經集註》(台北市:華正書局,1996年)。
王冬珍、王讚源校注:《墨子》(台北市:國立編譯館,2001年)。
司馬遷著,王利器、張烈等譯注:《史記.世家》(台北市 : 台灣古籍出版,2003年)。
朱棣注:《金剛經》(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9年3月)。
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 會校會注會評本》(台北市:里仁書局,1991年)。
蒲松齡著,劉階平編:《聊齋全集選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5)。
劉苑如、高桂惠、康韻梅、賴芳伶選注:《歷代短篇小說選注》(台北市:里仁書局,2009年)。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新北市:野鵝出版社。1997年)。
    《聊齋搜鬼》(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1996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探求不死》(台北市:久大文化,1987年)。
    《神話的故鄉——山海經》(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年)。
    《神化與變異 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華中書局,2010年)。
宋兆麟:《巫與巫術》(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过常宝:《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吳九成:《聊齋美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0月)。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周作人文類編.花煞》(長沙市: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9月)。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袁 珂:《中國神話傳說.開闢篇》(卷一)(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誌異》縱橫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陸又新:〈《聊齋誌異》中的愛情〉(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陳炳熙:《聊齋境界》(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
張稔穰:《蒲松齡和聊齋誌異》(沈揚: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葉惠玲:《聊齋誌異中鬼狐故事的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楊 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董芳苑:《原始宗教》(台北:久大文化,1991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市: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
    《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市:大安出版社,2003年)。
劉仲宇:《積怨和結緣——精怪和仙佛的牽纏 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魯 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冀运魯:《聊齋誌異敘事藝術之淵源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3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台北市:里仁,1999年1月)。
羅敬之:《傳奇、聊齋散論》,(台北市:文津,2002年)。
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台北:桂冠,1991年)。
Lucien Lévy-Bruhl著:《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七刷)。
乐 云:〈《聊齋誌異》男女情愛心理透視〉,《蒲松齡研究》2001年第二期(2001年)。
李幸玲:〈六朝神滅不滅論與佛教輪迴主體之研究〉,《國研所集刊》第39號(1995年)。
林傳芳:〈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開展〉,《華岡佛學學報》第2期(1972年)。
张艳君:〈論《聊齋誌異》對傳統狐仙題材的拓展與超越〉,《蒲松齡研究》2004年第四期(2004年)。
陳翠英:〈《聊齋誌異》的仙凡流轉:劉、阮再返之思與情緣道念之辨〉,《臺大中文學報》第四十一期(2013年6月)。
楊宇勛:〈降妖與幽禁 ── 宋人對精神病患的處置〉,《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1期(2003年)。
蔡 琰:〈論《聊齋誌異》人異婚戀的不對等關係〉,《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5年)。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九期(2006年9月)。
樊利配:〈人鬼戀情題材的主旨分析——以唐傳奇、《牡丹亭》、《聊齋誌異》等為例〉,《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12年1月)。
王哲偉:《《聊齋誌異研究—從《聊齋誌異》看蒲松齡的社會批判觀》(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朱瓊華:《《聊齋誌異》中鬼的形象研究》(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江慧玲:《《聊齋誌異》與《紅樓夢》女性觀研究》(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李康熙:《《聊齋誌異》復仇故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何佳芳:《《聊齋誌異》異域遊歷故事之敘事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呂宜哲:《《聊齋誌異》所反映之清初社會狀態研究》(玄奘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林佳慧:《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林瑞玲:《從《聊齋誌異》《鏡花緣》論清代女性自主意識》(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林惠茹:《《聊齋誌異》中的妖形象研究》(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林毓彣:《從《聊齋誌異》看蒲松齡的性愛觀》(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林惠玲:《《聊齋誌異》狐精形象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周正娟:《〈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邱玉燕:《《聊齋誌異》中夢境、幻境故事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邱泓信:《《聊齋誌異》花精故事研究》(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禹東完:《〈聊齋誌異〉夢境與變形故事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6月)。
陳昌遠:《蒲松齡《聊齋誌異》精怪變化故事研究—一個「常與非常」的結構性思考》(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陳慧婷:《《聊齋誌異》的文類研究—志怪、傳奇之類型考察》(靜宜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品雁:《〈聊齋誌異〉婚戀故事研究》(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陳淑瑛:《《聊齋誌異》人鬼婚戀故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陳明德:《蒲松齡《聊齋誌異》所建構之倫常關係與儒家傳統倫常關係比較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陳玫伶:《《聊齋誌異》情化女狐的情愛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郭蕙嵐:《《聊齋誌異》的敘事技巧研究》(靜宜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張雅文:《《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涵瑜:《《聊齋誌異》的復古與創新》(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許慧雯:《《聊齋誌異》之宗教思想研究》(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傅琳娜:《《聊齋誌異》諸評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9月)。
曾凱怡:《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筆記狐精故事之敘事藝術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黃麗卿:《《聊齋誌異》「形變」研究》(淡江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黃月琴:《聊齋誌異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觀(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童馨如:《蒲松齡《聊齋誌異》身體敘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劉仲娟:《《聊齋誌異》鬼故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蔡佩玲:《《聊齋誌異》孤憤意識寓言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謝佩錡:《《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促狹狐形象》(台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