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227.9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張秋蘭
作者(英文):Chiu-Lan Chang
論文名稱:高職生情感溝通表達輔導方案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The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on Effective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張德勝
指導教授(英文):Te-Sheng Chang
口試委員:劉志如
李雪菱
口試委員(英文):Chih-Ju Liu
Shiue-Li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088509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關鍵詞:高職生小團體愛情小團體行動研究
關鍵詞(英文):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small groupssmall groups of love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生愛情小團體活動課程歷程輔導策略、實施愛情小團體活動課程歷程中學生改變、小團體課程在進行當中之困境及解決之策略。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針對太陽高職二年級學生共十人,男生一人,女生九人,共執行共九次小團體輔導課程,時間歷時7個月。透過本行動研究發現結論如下:
一、課程設計透過教學媒材(如牌卡),讓學生能敘說她們的愛情故事,並提供一個對話的空間,提供成員整理自己過往的感情經驗,學習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對方,能更成熟的看待自己處理感情問題模式的問題。
二、小組成員能在團體中分享生活經驗分享與互相情感支持,成員之間能相互幫助,能透過同學之陪伴支持,慢慢地走過情傷低潮期。
三、領導者透過小組成員分享不同的觀點,讓小組成員可以獲得不同的忠告及不同的想法,增強成員自我保護之概念。
四、建構一個讓學生能夠將內心困惑及感受抒發的管道及支持性的正向團體,讓學生在生活上碰到生命困難挫折時,能有互相信任的人,可以陪伴及支持。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針對高職生實施愛情小團體輔導、進行情感教育、行動研究提出建議,並提供給日後想從事高職情感教育的老師參考。
The purpose of study discusses the counselling strategy on Love-small-group activity course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change of student’s behavior, and the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solution on it.
The method of study takes Action-research and executes small-group counselling courses nine times from 11 second-grade students (1 male and 9 females) in Sola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for the duration of seven months.

By this action-research we find the conclusions as:
1.Course designing by using instructional media (ex. play cards) lets student members narrative their love story and by providing a talk space lets them calm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s learns to look at each other from different standing point and look at myself maturely about dealing with relationship.
2.Small group members can share their life experiences and support one another in group. In addition, they also can help one another and out of their depression gradually by accompanying.
3.With sharing different viewpoints, members can get various advices and thinking. Then the leader reinforces members about the conception of protecting by myself.
4.Setting up a way of release emotions and a positive group as support for students can let them get friendly and trustworthy partners when they are upset.

Finally, we propose and provide reference materials about affection teaching for teacher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stud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6
第三節 名詞定義………………………………………………………………………………………7
第二章 輔導方案設計理念……………………………………………………………………11
第一節 青少年愛情困擾…………………………………………………………………………11
第二節 小團體輔導方案與相關研究……………………………………………………15
第三節 愛情小團體輔導方案與相關研究…………………………………………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4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47
第三節 教學設計………………………………………………………………………………………53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處理…………………………………………………………………………59
第五節 研究倫理及限制…………………………………………………………………………61
第四章 研究與發現…………………………………………………………………………………65
第一節 愛情小團體課程之教學歷程與輔導策略……………………………65
第二節 實施愛情小團體活動課程歷程中學生改變…………………………88
第三節 愛情小團體課程實施過程所遭遇困境及解決之策略………100
第四節 研究者省思…………………………………………………………………………………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117
參考文獻………………………………………………………………………………………………………121
中文文獻
EdwardE.Jacobs、RileyL.Harvill、RobertL.Masson(2007)。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程小蘋、黃慧涵、劉安真、梁淑娟譯)。台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於2006)
Virginia Satir. (2000)。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吳就君譯)。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1972)
王淑俐(2015)。愛情學分與分手藝術。臺北:楊智文化。
王淑卿(2004)。「青少女未婚懷孕相關因素及其預防輔導策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6/36-43.htm。
王智弘(2008)。治療關係中知後同意過程的倫理考量。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5,13-26。
王慶福(1995)。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彰化。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22z8f 。
生命教育宣導短片導覽手冊(2019)。片名:分手 讓我更懂得愛自己。取自http://163.20.145.5/list/SchoolWorksAccreditation/teacher/dir1/1603-grade8-%E5%88%86%E6%89%8B%E8%AE%93%E6%88%91%E6%9B%B4%E6%84%9B%E8%87%AA%E5%B7%B1.pdf
朱恩伶譯(2003)。Lerman, E. 著。青春嘿咻,安全寶典。臺北:女書文化。
何長珠(2012)。表達性藝術治療14講:悲傷諮商之良藥。臺北:五南圖書。
何長珠、曾柔鳴、劉婉如(2011)。團體諮商概要。臺北:五南圖書。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中:五南圖書。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10,二版)。團體輔導。臺北:心理出版。
杏陵基金會(2002)。年度十大性聞。檢自http://www.sexedu.org.tw/。
周美玲、楊文賈(1990)。團體諮商。載於吳武典等著,輔導原理。台北市:心理出版。
周新富(1999)。高雄市國中生兩性交往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4(1),97-111。
林千玲(2009年4月)。學畫畫,從張開眼開始。親子天下雜誌。5。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0515-%E8%98%87%E8%8D%B7%E5%85%92%E7%AB%A5%E7%BE%8E%E8%A1%93%E9%A4%A8%E9%A4%A8%E9%95%B7%E6%9E%97%E5%8D%83%E9%88%B4%EF%BC%9A%E5%AD%B8%E7%95%AB%E7%95%AB%EF%BC%8C%E5%BE%9E%E5%BC%B5%E9%96%8B%E7%9C%BC%E9%96%8B%E5%A7%8B/。
邱珍琬(2016)。圖解團體輔導與諮商(110)。臺北:五南圖書。
柯淑敏 (2010)。 兩性關係學。 新北市: 揚智出版社。
洪敏峰(2008)。發展多重戀情者愛情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sf22y。
洪蘭(2000)。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臺北:遠流出版。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法方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出版。
晏涵文(2011)。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翁一婷(2014年3月9日)。到底要「性」好還是「不性」好?行政院衛生署八里療養院。取自 http://young.hpa.gov.tw/index/Pntshow.aspx?CDE=PNT20170922162803NSC&t=YTP20170704134204QK8
高松景(2005)。台北市高中(職)學生婚前性行為意向之研究~理性行動論之應用。臺灣性學學刊,11(2),1 - 23 。
高松景、晏涵文、 劉洁心(2004)。台北市中小學「兩性平等教育」評量之縱貫性研究。臺灣性學學刊,11(2),1 - 17。
高淑貞、黃以文(2004)。從網路性提問分析青少年性教育需求-他們究竟想知道什麼?中華輔導學報,16,1-34。
高惠琳(2012)。愛還是喜歡?青少年的兩性觀。張老師月刊,419。
張德聰( 2015)。愛還是喜歡?青少年的兩性觀。張老師月刊。2012-11。
許育光(2013) 。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多元場域應用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362-363)。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鳳雪(2015)。大學生正確性知識量表。取自:http://www.my3q.com/survey/334/u234567890/65234_viewData.phtml?record=7
彭宣雅(2014年11月24日)。調查:遇感情困擾 37%少年不懂求助。聯合晚報。取自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49/535711-%E8%AA%BF%E6%9F%A5%EF%BC%9A%E9%81%87%E6%84%9F%E6%83%85%E5%9B%B0%E6%93%BE-37%EF%BC%85%E5%B0%91%E5%B9%B4%E4%B8%8D%E6%87%82%E6%B1%82%E5%8A%A9
程小蘋、黃慧涵、劉安真、梁淑娟(譯)(2017)。RobertL.Masson’EdwardE.Jacobs、Riley L. Harvill、Christine J Schimmel著。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Grouo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s and Techniques)
黃金山(2005)。兩性關係。新北市: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黃惠惠(1993)。團體輔導工作概論。(72-104)。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楊甫德(2012)。圖解愛情心理學(146-147)。香港:中華圖書。
楊美慧譯(1996)。學生自殺後之補救輔導。諮商與輔導,65,28-30。
楊梅國民中學(2015)。桃園縣立楊梅國民中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實施計畫。取自: http://www.cges.tyc.edu.tw/cgesteacher/guidance/%E6%A0%A1%E5%9C%92%E6%B4%BB%E5%8B%95/active/兩性教育/93性別/楊梅國中/楊梅國中性別教育計畫93.htm。
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2013年7月15日)。『啟動愛家行動 生命守護不鬆手』新聞稿。取自http://tspc.health.gov.tw/news_pop81.html。
臺北市教育局(2003)。高中職青少年兩性交往經驗調查。取自http://w3.tp.edu.tw/gender/。
劉焜輝(1989) :Microcounseling 的理論與實施(一)。諮商與輔導,47,20-26頁。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第三章。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賴念華、陳秉華(1997)。成長團體中藝術媒材的介入-一個成員體驗的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29,233-258。
澀谷昌三(2015)。戀愛心理學。(170)。台北市:漫遊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簡維政(1993)。青少年性態度和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報,2,149-177。
蘇芊玲、楊佳羚、賴友梅、鍾佩怡、劉宜(2003)。性要怎麼教?-性教育教學自學手冊 (54-~55)。台北市:女書文化。

英文文獻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226-244.
Crowell, J., Fraley, R. C., & Shaver, P. R. (1999). Measur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and adult attachment. In J. Cassidy & P. R. Shaver (Eds.), 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pp. 434-465).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Gazda, G. H., Duncan, J. A., & Meadows, M. B. (1967). Group counseling and group procedures: Report of a survey.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6, 305-310.
Griffin, D., & Bartholomew, K. (1994). Models of the self and other: Fundamental dimensions underlying measures of adult attach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430-445.
Kwiatkowska, H.Y. (1987). Family therapy and evaluation through art.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
Wadeson, H. (1980). Art psychotheraphy. New York, NY: John Wiley&Son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