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7.220.9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許佩珊
作者(英文):Pei-Shan Hsu
論文名稱:拆除工人的勞動技藝與生活世界
論文名稱(英文):The Techniques and Lives of Demolition Workers
指導教授:賴淑娟
指導教授(英文):Shu-Chuan Lai
口試委員:廉兮
羅中峰
口試委員(英文):hsi lien
Chung-Feng L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學號:610096006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關鍵詞:拆除工程身體技藝轉包制度工人文化
關鍵詞(英文):Demolition workstechniques of bodysubcontracting systemworker’s cultur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6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是關於室內裝修工程的拆除工人的生命圖像。以四位拆除工人做為研究對象,透過參與觀察、參與實作與半結構式訪談蒐集田野資料,進而分析與描繪拆除工人的身體技藝的養成過程、轉包制度下的工資經驗與運作轉包制度的方式以及生命故事。透過拆除工人的生命敘說,看見拆除工人的日常生活狀態,讓拆除工人做為一個人被認識。最後呈現拆除工人的文化並且反思政府政策的文化盲點,以及當代社會主流價值觀對於工人的單一想像。
  This paper is aimed to analyze the demolition workers' life of the interior renovation projects. Taking four workers as the research target, this paper collect field data throug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the goal to analyze and describe the experience of demolition workers' physical skills development, wages received, and the subcontracting system. Through the narrative, the paper will reveal the daily life of the workers with the hope that they can be recognized as individual human being. Finally, the paper will present the culture of the demolition worker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the stereotype generated by the modern society.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一)研究場域與對象 9
(二)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營造業底層勞動者的相關研究 15
第二節 身體技藝與相關經驗研究 20
(一)技術、技藝與技能的定義 20
(二)身體技藝、默會知識與身體感 21
(三)技藝與師徒制的經驗研究 23
第三節 勞動過程的分析概念 27
第三章 身體技藝與身體感 33
第一節 拆除工人的身體技藝 33
(一)打牆 34
(二)拆除與清運 39
(三)估價與腳路 41
第二節 成為打牆師傅 44
第三節 小結 47
第四章 拆除工人的工資經驗與人際網絡 49
第一節 工資經驗 49
(一)報酬與工作量 50
(二)報酬與市場競爭 53
(三)報酬與關係緊密度 56
第二節 拆除工人的人際網絡 59
(一)穡頭與人際網絡 59
(二)「互相」的困難 62
第三節 小結 67
第五章 拆除工人的生命話語與意義 70
第一節 頭家師傅-阿煌 70
(一)阿煌的履歷表 70
(二)努力工作的好頭家 72
(三)阿煌的人生下半場 75
第二節 師傅-阿財 77
(一)年少阿財 77
(二)當一個拆除工人 79
(三)安童哥-阿財 82
第三節 粗工-阿牛 83
(一)少年阿牛的生活 83
(二)站班的阿牛 84
(三)阿牛的一天 86
第四節 頭家娘-阿桃 88
(一)阿桃的青春 88
(二)粗工阿桃 90
(三)家庭主婦-阿桃 93
第五節 小結 96
第六章 結論 100
第一節 拆除工程的工人文化 100
(一)「做中學」的身體技藝 101
(二)拆除工人與轉包制度 102
第二節 反思 104
(一)與拆除工人相關的政策與建議 104
(二)反思論文的起點:「別像我一樣」 106
參考文獻 110
田耀遠、林楨中、吳韻吾、王莞茹、余家均
2013 室內裝修職災案例原因調查與對策分析。刊於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1(1):1-18。
行政院主計處 
2010 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台北:主計處。
2011 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台北:主計處。
余舜德
2008 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吳永毅
2008〈論營造業中的國家-資本-勞動的關係──由非正式部門的個案研究所作的推論〉。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211-230。
吳秉軒
2014 台北市住宅室內裝修專案之工程管理。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吳信昌
2011 室內裝修木做施工從業人員所需技術能力分析之研究。高苑科技大學碩士班。
李宗憲
2012 隱藏性成本對營造廠的影響-以建築工程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研究所。
李哲宇
2008 一技之長真能黑手變頭家嗎?—機車修理師傅的維修技術、社會關係與工作意識。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杜功仁
2002 台灣住宅整建需求之特性 刊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39:87-100
2003b 住宅整建產業之結構分析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 93-2211-E-011-038。
2005 台北地區住宅整建產業之供需特性及未來發展方向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 91-2211-E-011-035及NSC 90-2211-E-011-040。
林信呈
2000 臺灣住宅整建行為模式之初探。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學程。
林楨中、余家均、吳韻吾、田耀遠
2011 建築物室內裝修勞工作業安全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侯念祖
1999 以工匠為師:對鹿港小木工匠的經驗考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施建成
2009 裝潢修繕廢棄物總量概估與管理機制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
徐明君
2013 由「藝」到「役」:傳統木工技藝場域中勞動意義之變遷。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班
栗山茂久
  2001 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陳信宏譯。台北:究竟出版社。
陳正和
  2010 台灣實木家具產業變遷的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逸聰、聶志高
  2005 台灣室內設計產業發展歷程之研究 刊於設計研究5:216-223
陳顯潔
2009 台灣實木家具製造產業之技術變遷的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
曾世杰
  2012 室內裝修工程專案管理策略之研究。大同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
曾騰勳
  2010 建築物室內裝修工程管理人員專業能力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楊子瑜
  2003 室內裝修複合材料耐燃性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
楊士範
2005 礦坑、海洋與鷹架 : 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臺北:唐山出版社。
2010 成為板模師傅:近五十年臺北縣都市阿美族板模工師傅養成與生命史。臺北:唐山出版社。
劉嘉雯
  2001 裝潢不吃虧事件書。台北:麥浩斯出版社
潘淑滿
  2003 質性研究 : 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
蔡明倫
  2002 室內裝修材料之火災模擬。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研究所。
謝國雄
1997 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 台北市:中研院社研所籌備處。
2003 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 台北:中研院社研所。
2013 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 台北:中研院社研所。
謝嘉心
2014 「做師傅就好」:港都黑手師傅的生命、工作與社會流動。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謝德成
  1987 台北市非正式部門中建築工人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蘇宜士
2005 「解構」與「重構」台灣營造業的職業災害-一個「特殊的」生產方式:層層轉包層層剝削。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2005 台灣營造業職業災害現象背後結構性因素的探究。刊於工業安全衛生月刊 197 :36-63.
黃俊豪
2009 技藝生產的維繫與創新:后里薩克斯風產業的外包網絡。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班。
Braverman,Harry
1988[1975] 勞動與壟斷資本。谷風出版社編輯部譯,新北市:谷風。
Burawoy, Michael
2005[1979] 製造甘願。林宗弘、張烽益等譯,臺北:群學出版社。
Elliot,Liebow
  2009[2003] 泰利的街角。黃克先譯,臺北:群學出版社。
Geertz, Clifford
  2006[1973] 文化的解釋。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Marx, Karl and Engels, Friedrich
  1990[1867] 資本論第一卷(Das Kapital Vol.1)。吳家駟譯,台北:時報文化。
Marcel Mauss
2010[1934] 論技術、技藝與文明。蒙養山人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Polanyi,Michael
  2004[1958],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許澤民譯,台北市:商周。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