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111.20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潘主心
作者(英文):Jhu-Sin Pan
論文名稱:花蓮縣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中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觀光政策之關係
論文名稱(英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local tourism policies in the joint harvest festival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in Hualien County
指導教授:林素珍
指導教授(英文):Su-zhen Lin
口試委員:巴奈.母路
海樹兒.犮剌拉菲
口試委員(英文):Panay Mulu
haisulms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學號:610096506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關鍵詞:原住民豐年節文化創意公共政策花蓮縣
關鍵詞(英文):AboriginalHarvest Festivalcurtural innovationPublic policyHualien Coun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花蓮縣政府辦理的「花蓮縣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為研究,藉由參與和觀察法記錄的自我檢視,並結合相關活動成果、相關文獻及會議資料分析,探討從民間自主辦理的文化觀光活動,到由地方政府主辦的近5年的歷程。豐年節於民國92年由花蓮現在地民間觀光團體「阿美文化村」舉行,藉由聯合花蓮市與吉安幾個部落共同辦理豐年節活動,邀請觀光客與旅行社觀光團參與。

筆者於實際參與活動的實踐中,發現地方機關推行公共政策的執行面向,觀光活動與部落祭儀間的混淆,族群文化上的衝擊,部落族人與民眾間接與直接彼此的關係與影響。在誰是主體、誰是傳統、誰是實際參與者,而參與者之認同形成公部門與在地之間協力、拉力或推力。

本論文以花蓮縣5年來推動聯合豐年節活動之計畫,本縣13個鄉鎮市的族人參與情況,文化諮詢委員在不同縣政、年代給予的分析與建議,藝術小組與表演團體在參與過程,對於演出內容的演變與自身族群使命的磨合,如何精進與文化實踐的經驗,以及表演者與遊客及觀賞者之間,是文化傳承與傳達的媒介及凝視,期盼在未來於公共政策的計畫研擬與原住民族群的文化價值的尋找過程,能夠提供具體而能實踐的方向。
This article uses the "Hualien County Indigenous Peoples Joint Harvest Festival" organized by the Hualien County Government as a research. Through the self-examination recorded by the participation and observation method, and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related activities, relevant documents and conference materials, it explores the self-management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Cultural tourism activities, nearly 5 years of history sponsor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Harvest Festival was held in 1992 by the local non-governmental tourist group "Amei Cultural Village" in Hualien. By cooperating with Hualien City and several tribes in Ji’an, the Harvest Festival was organized, and tourists and travel agencie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ual practice of participating in activities,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local agencies, the confusion between sightseeing activities and tribal rituals, the impact of ethnic culture, the indirect and direct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e between tribal people and the people. Who is the main body, who is the tradition, who is the actual participant,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participants forms the cooperation, pull or push between the public sector and the local.

This paper uses Hualien County’s five-year plan to promote the joint harvest festival, the participation of ethnic people in 13 towns and cities in the county, the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given by the cultural advisory committee in different county administrations and age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art groups and performance groups. ,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performance content and the running-in of the mission of the own ethnic group, the experience of how to improve and cultural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media and gaz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ransmission between performers, tourists and viewers, I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in public policy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research and the search for cultural valu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can provide specific and practical directions.
第一章 緒論 …………………………………………………………………………10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0
第二節 研究場域………………………………………………………………13
第三節 文獻探討……………………………………………………………….26
第四節 研究方法………………………………………………………………38
第二章 花蓮觀光的政策……………………………………………………………..41
第一節 文化創意與觀光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分析……………………………46
第二節 節慶活動與地方價值…………………………………………………51
第三節 地方認同的理念與意義……………………………………………….52
第三章 聯合豐年節的發展…………………………………………………………..55
第一節 民間的協力……………………………………………………………56
第二節 政府的挹注……………………………………………………………58
第三節 觀光的催化……………………………………………………………63
第四章 新傳統的形成……………………………………………………………….68
第一節 豐年祭新型態…………………………………………………………68
第二節 地方文化的匯聚………………………………………………………69
第三節 活動組織的運作……………………………………………………...70
第四節 對部落文化的影響……………………………………………………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7
第一節 研究發現………………………………………………………………77
第二節 實務運作的建議………………………………………………………7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之建議…………………………………………79

一、 中文部分:
(一)書籍
陳蕙芬。2016。(流轉的傳統)。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Benedict Anderson(吳睿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Edition, 2006)。台灣:時報出版。
吳佳玲、張承晉。2004。〈原住民產業現況初探(一):工藝產業〉《鄉間小路》30卷10期,頁82-84。
吳榮義等。2003。《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報告》。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報告。
林雍尉、王麗菱。2008。〈馬太鞍阿美族漁撈文化初探〉《華岡農科學報》22期,頁57-70。
彭兆椿。2004。〈台灣無線區域網路產業關鍵成功因素與競爭力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
黃宣衛。2005。《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超智。2006。〈美感社會學想向-原住民生活藝術的場域詮釋〉。壽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年泰。2005。〈台東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臺中:臺中健康繼管理學院。6月10日。
鄭凱方。2002。〈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如何帶動經濟繁榮〉《經濟前瞻雙月刊》,83期,頁52-55。
龍應台。2008。文化,是什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珠雅琦、陳雪華。2010。阿美族物質文化知識組織架構之建置。圖書資訊學研究5。75-107。
楊超智(2006)。美感生活學想像-原住民生活藝術的場域詮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尤天鳴(2011)。文化創意.原民魅力-從新五都格局談建構都市原住民族文創產業的 契機。
蕭新煌、官有垣、陸宛蘋。2017。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三版)。
王嵩山。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
蔡中涵。2008。台東市阿美族豐年祭儀的變遷與傳承。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 4期 (2008 / 12 / 01) , P27 - 63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著。2001年。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尤天鳴。2011。文化創意產業‧原民魅力-從新五都格局談建構都市原住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契機。城市學學刊第二捲,第二期(113-131頁)。
林靜玉。2007。文化產業之研究-以南勢阿美族歲時祭儀為例。大漢學報。
黃麗珍。2015。南勢阿美族Tapang職權討論-以東昌部落為例。76。
劉壁榛。2014。考古人類學刊,第80期,頁141-178。從祭儀到劇場、文創與文化資產:國家轉變中的噶瑪蘭族與北部阿美之性別與巫信仰。
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詹氏書局。
吳明義、李來旺、黃東秋。1992。《牽源─阿美族民俗風情》。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管理處。
劉斌雄。1987。《臺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貴潮 。 1998。《豐年祭之旅》。臺東縣 :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員工消費合作社。
(二)專刊
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2018.01)。原力二十:原住民族委員會20週年施政成果專刊。
陳淑嬌。2010。原住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市場拓展分析。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3(8),62-67。
文祖湘。2009。我國觀光政策與檢討,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2(8),26-27。
行政院107年1月4日院台交字第1060044375號函核定,Tourism2020-臺灣永續觀光發展方案(106-109年)。
文化統計。2020。文化部
鄭峰茂、吳連賞、楊雅燕。2017。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第七卷第四期(頁7)。
程笙。1995。到東海岸過夏季年-阿美族豐年祭。師友月刊6月。63。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譯。《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2000。
巴奈.母路。〈從阿美族歌謠分類對原住民民族音樂的省思〉。《「後山音樂祭」學術研討 會文集—原住民音樂研究與展望》。出版:台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 。〈儀式中淡近淡出之特性—以阿美族里漏社 Mirecuk 祭儀為例〉。《原音繫靈—原住 民祭儀音樂論文集》。出版:財團法人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2002。 。〈趁詞所標記的時空〉。《音樂的聲響詮釋與變遷—2005 國際民族音樂學術論壇論 文集》。出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 。〈阿美族豐年祭的聖與俗〉,《社教資料雜誌》第 292 期。台中:省立臺中圖書館, 2002。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台灣的原住民:阿美族》。臺北:臺原,2001。 。《阿美族神話與傳說》。出版:晨星出版社,2003。
余錦福。《花蓮縣阿美族豐濱鄉傳統歌謠調查計畫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96 年度「原住民 音樂採集專案補助計畫」,未出版,2007。
李怡燕。〈阿美族「年齡階級」的互動與情感:以港口部落為例〉。《海的記憶:海洋、族群 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04。
李宏夫。〈阿美族儀式身體動作意涵:以豐濱鄉阿美族港口村豐年祭為例〉。《2001 年台東 南島文化結學術演講合輯》。出版:台東縣政府,2001。 。〈原住民舞蹈〉。《美育》124 期。出版: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 。〈阿美族儀式身體動作意涵:以豐濱鄉阿美族港口村豐年祭為例〉。《2001 年台 東南島文化結學術演講合輯》出版:台東縣政府編印,2001。
呂鈺秀。《台灣音樂史》。出版:五南書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呂炳川。《臺灣土著族音樂》。臺北:百科文化,1982。 明立國。《台灣原住民族的祭禮》。台北:臺原出版社,1997。 。〈阿美族豐年祭歌舞類型體系之研究〉。《音樂的傳統與未來國際會議論文集》。 臺北:中國民族音樂學會,2000。
林明美。〈縱谷到海岸 馬蘭到吉安—豐富多采的阿美族豐年祭舞蹈〉。《表演藝術》第 55 期。 出版: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7。
林信來。〈阿美族的祭儀歌舞〉。《「後山音樂祭」學術研討會文集—原住民音樂研究與展望》。 出版:台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
陳俊斌。〈Naluwan Haiyang—台灣原住民音樂詞(vocable)的意義、形式、與功能〉。 《2007 南島樂舞國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出版:台東縣政府,2008。
黃貴潮。〈阿美族歌舞簡介〉。《台灣風物》第四十卷第一期。出版社: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 。〈阿美歌舞簡介〉。《臺灣的聲音---臺灣有聲資料庫全集》第一卷第二期。出版:水 晶有聲出版社,1994。
黃宣衛。〈從歲時祭儀看宜灣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的互補性與階序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67。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1989。
Hesmondhalgh,D.(2006),廖珮君譯。文化產業。台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於2006)
Richard Caves(2003),仲曉玲、徐子超譯。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上。台北:典藏藝術。(原著出版於2003)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169-195。
吳國偉(2006)。我國與南韓之文化創意產業比較研究~以南韓之電視產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莎莉(2006)。常續性的文化表徵-論台灣原住民的服飾主題。於陳泰松、林秀娟策劃,原味原藝在原鄉~花東地區原住民工藝展(32-39)。南投縣:臺灣工藝研究所。 阮昌銳(2009). 台灣原住民族。於王壽東編輯。守護.傳承 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特展(116-119)。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
林士奇(2012)。東南亞國協與兩岸政經關係發展之研究:從改善中國形象與ECFA觀點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俊生(2009)。顏水龍的工藝推廣-以臺灣原住民工藝發展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泰(2009)。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感性科技、人性設計與文化創意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 32-42。
林蕙怡(2009)。台北市原住民文化創意商品賣店體驗行銷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俞龍通(2009)。30個文化創意產業X檔案。台北市:師大書苑。
俞龍通(2009)。點石成金:30個文化創意產業x檔案。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志遠(2004)。台灣的工藝。台北縣:遠足文化。
張華翔,2008,臺灣工藝產業轉型之路。臺灣工藝,29,16-21。
莊伯和、徐韶仁(2002)。傳統工藝之美。台北。星晨出版社。
許 瑄(2011)。原住民文化工藝產業發展:三家原住民工作坊之經營比較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芳煜(2006)。工作大贏家,95年5月號。台北市:職業訓練局。
陳佩婷(2006)。文化創意產業之陶瓷產業經營模式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玲芳(2011)。跨界攜手帶動原民文創產值。原住民族,3,12-15。
程湘如(2008)。臺灣文創產業中的內視鏡觀察。臺灣工藝,29,6-15。
賀豫惠(2009)。東台灣藝遊趣。南投縣:國立台灣工藝研究院。
黃志農(2007)。台灣工藝家的發展與困境。於林朝號、林正儀策劃。工藝有夢(21-23)。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黃耀德(2013)。原住民文化創意設計方法探究:以圖像應用類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民族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煜瑤(2009)。原住民工藝:當代藝術的美學表現與可能。臺灣工藝,32,6-11。
榮泰生(1993)。策略管理學,二版。台北市:華泰書局。
劉大和(2003)。文化創意產業界定及其意義。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6,115-122。
歐斐生(2002),台灣生技產業經營環境與經營分析模式之應用探討,國立成功大學(EMBA)碩士論文。
蔡 湘(2011)。臺灣文創的新亮點。臺灣工藝,42,26-31。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7,241-247。
鄭智偉(2003)。文化產業品牌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初探~以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美玉(2009)。地方文化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苗栗縣苑裡鎮藺草文化館、灣麗磚瓦文物館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文智(2010)。工藝智財Q&A基礎知識篇。南投縣: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賴孟君(2007)。陶藝創意產業之經營與行銷研究-以趙家窯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梅芬(2009)。天還未亮: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1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鍾紹勇(2012)市場導向與創新之探討:以花蓮縣原住民工藝業者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創意產業學系民族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榮聰(2006)。台灣東部原住民史地社會及工藝文化。於陳泰松、林秀娟策劃,原味原藝在原鄉~花東地區原住民工藝展(14-31)。南投縣: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鍾溫清(1998)。促進原住⺠地區觀光事業發展之研究,台北:原住⺠族委員會。

網路資料
更生日報(2021)更生日報首頁花蓮焦點。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459075?fbclid=IwAR1kQmgmJY1pRFm6wmH-YG8k_IYbWlCGsuMed3zu022miGalz5aqaMaEvMs。(2021/02/17瀏覽)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8020903499(2012/4/20瀏覽)
https://www.matataiwan.com/2017/07/07/united-harvest-ceremony/ (2017/07/20瀏覽)
https://tiprc.apc.gov.tw/blog_wp/?p=17945 (2021/04/29瀏覽)
https://ihc.apc.gov.tw/EJournal/EJournalCat/358 原住民族委員會員住民族文獻電子期刊第30期 許慈芳2016/12 (2021/04/29瀏覽)
https://www.hualien.gov.tw/circulatedview.php?menu=2924&typeid=2924&circulated_id=6056花蓮市原住民族網,部落介紹-新夏部落,(2021/05/03瀏覽)
https://www.npf.org.tw/2/5867#ftn1 (劉新圓,2009,2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什麼室文化創意產業2021/05/06瀏覽)
https://stat.moc.gov.tw/eBook_List_Dtl.aspx?RID=2020 文化統計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