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9.214.22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孟潔
作者(英文):Meng-Chieh Chen
論文名稱:那些甲板上的澳花人-澳花泰雅族陳家兄弟的海洋故事
論文名稱(英文):A Narrative between the Mountains and the Sea: Marine Life Stories of Chen Family in Rgayung Atayal
指導教授:賴淑娟
楊翠
指導教授(英文):Shu-Chuan Lai
Tsui Yang
口試委員:劉秀美
董恕明
口試委員(英文):Hsiu-Mei Liu
Shu-Ming D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華文文學系
學號:610108203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關鍵詞:泰雅族澳花口述歷史生命史報導文學
關鍵詞(英文):AtayalRgayungoral historylife historyreportag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3
  • 收藏收藏:0
1960-1980年代,是臺灣原住民男性開始大批地去參與近海與遠洋漁業作業的時期,他們大多進行長時間的跑船工作並擔任最底層的船員或是見習員工。在文學與研究上,常以阿美族作為此種勞動型態的原住民族群象徵,而這也突顯出一民族於地緣關係與文化層面等因素,在全球化脈絡下的人群流動中,進而促使他們往海洋領域移動。
  本文旨在筆者以身為都市原住民二代的身分,以實地深度訪談並記錄、追尋位於深山的泰雅族原鄉――Rgayung。挖掘出在1960-1980年代,首批引領村內的泰雅族男性,前往離家遙遠的海洋都市發展的陳家家族生命故事。將此歷史記憶,以人文的角度用生命史與報導文學紀錄的方式,反映那個年代村中的社會結構與村民們在經濟社會下的人口流動。進而提出的議題有三:(一)有別於阿美族的,那些屬於泰雅族的海洋經驗;(二)相對於大眾的既定印象,將擔任幹部階層的泰雅族船員歷程做完整鋪敘;(三)討論海洋經驗裡極少被論及的家庭與家庭裡的女性。
  最後,希冀本文能帶動自生長起就為都市原住民的原住民年輕族人,勇於在現今功利主義的主流社會中,興起自我身分認同並正視自身傳統文化與歷史的價值觀。
In the 1960-1980s, it was the period most of the aboriginal male began to participate in Offshore Fisheries and Distant Fisheries. Most of them carry on long-time fishing operation and trawling operation always serve as the underclass or apprentice. In the text and research, the Amis is often used as a symbol of indigenous ethnic in this type of labor. This also highlighted the fact that the population flow under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 nation move to the ocean field due to geographical relations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
This thesis is the author who is a second-generation urban aborigine, recorded and traced the Atayal tribe called Rgayung in the mountain by in-depth interview. Digging out the life stories of Chen Family that described they leaded Atayal people to the marine city for seeking development as the first in the same decade. These historical memories, which reflect the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tribe and the population flow with villagers under economic society in that era by using reportage and life history. There are three issues in here: First, different from the Amis, belong to alters’ marine experience; next, compared with the established impression of the general public, it will completely narrative the cources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he Atayal crews as cadre class; in the last, to describe women in families and families that are rarely dicussed in marine experiences by their separate personal life histories.
Finally, hope that this article can promote aboriginal adolescent who have grown up in the city. Raising the seif-identity in the current utilitarian mainstream society and face the own valu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研究資料呈現-個人生命史 11
第一節 前言 11
第二節 陳家生命史的紀錄 14
一、繆陳招治女士 14
二、陳金壽先生 28
三、陳平富美女士 49
四、陳光義先生 68
五、陳金章先生 79
第三章 研究調查結果-報導文學 121
碧海與青山,是我們的家-那些甲板上的澳花人 121
第四章 後記 155
第一節 心之所向-來自澳花的呼喚 155
第二節 心回意轉-開啟通往澳花之路的導航 157
第三節 心堅石穿-將永遠留在澳花 161
參考文獻 166
附錄一 國立臺東大學民族誌影展座談會會談紀錄 175
附錄二 澳花村中屬於他族的海洋經驗訪談紀錄 177
附錄三 家族表(報導人及長輩) 181
附錄四 家族表(報導人之子) 182
一、地方志書

南澳鄉公所
  2002,《南澳鄉簡史》。台北縣:漢大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復興鄉公所
  2000,《復興鄉志》。桃園縣:復興鄉公所。

基隆市政府
  1988,《基隆市大事記》。基隆市政府。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
  1957,《基隆市志 第六種 水產篇》。台北:臺灣省政府印刷廠。

二、專書

賴淑娟、張美鳳
  2014,《宜蘭人文系列4:宜蘭女聲――阿媽的故事【教育篇】》。宜蘭市:宜蘭縣史館。

向陽、須文蔚主編
  2002,《報導文學讀本》。臺北市: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啟明.拉瓦
  2008,《移動的旅程:啟明.拉瓦的部落報導文學集》。新北市:稻鄉出版社。

許木柱
  198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黑帶巴彥
  2002,《泰雅人的生活型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溫席昕
  2016,《日治時期在臺日本警察的原住民書寫:以重要個案為分析對象》。臺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

林桶法
  2009,《1949大撤退》。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瓦歷斯.諾幹(柳翱)
  1990,《永遠的部落――泰雅筆記》。臺中:晨星出版社。
  1997,《帶墨鏡的飛鼠》。臺中:晨星出版社。

利格拉樂.阿女烏
  1996,《誰來穿我美麗的衣裳》。臺中:晨星出版社。
  1997,《紅嘴巴的VuVu》。臺中:晨星出版社。

里慕伊.阿紀
  2010,《山櫻花的故鄉》。臺北:麥田出版社。

亞榮隆.撒可努
  2011,《山豬.飛鼠.撒可努3 外公的海》。臺北:耶魯國際文化。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993,《台灣漁業40年專輯》。臺北:漢光出版社。
  2012,《耕耘臺灣農業大世紀――漁業風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胡興華
  2003,《台灣的漁業》。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

林えいだい
  1998,《証言 台湾高砂義勇隊》。東京:草風館。

王嵩山
  2001,《台灣的原住民的社會文化》。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台灣省礦業史編纂委員會
  1983,《台灣礦業史續一》。臺北:台灣礦業史編纂委員會。

吳質夫
  1997,《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礦業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雪莉、林佑恩、蔣宜婷、鄭涵文
  2017,《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江文瑜
  1998,《阿母的故事》。臺北:元尊出版社。

中村勝
  1997,《山深情遙――泰雅族女性綢仔絲萊渥的一生》,洪金珠譯。臺北:時報出版社。

宜蘭縣史館
  1996,《宜蘭耆老談日治時期下的軍事與教育》,林惠玉編。宜蘭市:宜蘭縣史館。

簡鴻模、鄭穆熙
  1998,《泰雅族婚姻與家庭初探――臺灣新竹桃山村為例》。新北市:輔仁大學中國社會文化研究中心。

東年
  1998,《失蹤的太平洋3號》。臺北:聯合文學。

曹永和
  2000,《中國海洋史論集》。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林克孝
  2010,《找路――月光.沙韻.Klesan》。台北:遠流出版。

劉守華、陳建憲
  2009,《民間文學教程第二版》。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

Douglas Coupland
  2005[1991],《X世代,速成文化的故事》(Generation X――Tales for an accelerated culture),許瓊瑩譯。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Louis Wirth
  2007[1938],《閱讀城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趙寶海、魏霞譯。上海:三聯書店。

Maurice Halbwachs
  2002[1992],《論集體記憶》(On Collective Memory),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三、學術論文

(一)學位論文

蕭宜慧
  2013,〈女憶.女書.女意:後山女性的記憶與書寫邊界〉。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盧昱瑞
  2008,〈冰點――前鎮漁港的阿美族勞動階級群像〉。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苑愉
  2013,〈台灣遠洋漁業的勞動體制:鮪延繩釣船長討海經驗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林嘉祥
  2015,〈戰後初期山地選制的建立與政治菁英(1946-195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玲
  2003,〈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錦慧
  1998,〈族群通婚與族群觀――四季新村原住民婦女的經驗〉。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美香
  2005,〈原住民教會宣教史研究――以泰雅爾族南澳流域的碧候部落為例〉。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

趙震揚
  2015,〈美援與臺灣的社會救助――以480公法為主的討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政民
  2003,〈和平溪口地區聚落與土地利用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玉龍
  1990,〈阿美族漁村人口遷移及其影響――以台東縣成功鎮芝田和基隆市八尺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永泰
  1996,〈遠洋漁業台灣籍船員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哈勇諾幹
  2012,〈制度性剝削與原住民社會經濟變遷:以南澳鄉泰雅族Rgayung部落礦業活動為例〉。私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春蘭
  2005,〈都市原住民後代的族群認同――以十二位都市原民後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期刊、會議論文

賴淑娟
  2006,〈從根著到流動――泰雅婦女生產與再生產活動之轉化〉,《族群與文化――「宜蘭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文獻叢刊27。宜蘭市:宜蘭縣史館。
  2008,〈一個部落社會家庭婚姻模式的延續與變遷――宜蘭南山村泰雅部落的觀察〉,《看見蘭陽:宜蘭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學富文化。

賴淑娟、哈勇諾幹
  2012,〈歷史過程中的族群實踐:宜蘭、花蓮邊界的族群流動與交疊〉,《東臺灣研究》,第18期,頁3-50。

哈勇諾幹
  2008,〈制度性剝削與原住民社會經濟變遷――以南澳泰雅族rgayung部落礦業活動為例〉,《看見蘭陽:宜蘭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學富文化,頁481-519。

楊翠
  2012,〈展閱她們的生命容顏――口述歷史與女性經驗的書寫〉,《宜蘭文獻雜誌》91、92合輯。宜蘭市:宜蘭縣史館。

王麗雲
  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教育學門研究生質的研究方法研討會。嘉義縣。

廖守臣
  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專刊》。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傳科。

黃貴民
  1993,〈遠洋漁業人力供應集帶昱結構調查分析〉,《國立高雄海洋專科學校專刊》。高雄:國立高雄海洋專科學校。

鄭忍嬌、周麗瑞
  2013,〈生活經驗――妊命、認命、訒命與韌命的歷程〉,《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所。

石丸雅邦
  2011,〈統合主義在蕃社:以日本時代頭目會和青年團為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第三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

張耀宗
  2014,〈泛族群意識:以日治時期國(日)語教育對原住民的影響為探討焦點〉,《教育學誌》期31(2014年5月1日),頁133-156。

林幼雀
  2005,〈泰雅族傳統經濟生活與婦女地位〉,《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二期,(2005年11月),頁169-186。

陳婉麗
  2008,〈傳統與創新――從朱麗葉戲服織品的織作來看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現象〉,《眾聲喧譁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2008年2月1日),頁247-271。

許佩賢
  2013,〈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師大臺灣史學報》第6期(2013年12月),頁101-148。

周清和
  2001,〈台灣地區漁業通訊電台營運及漁船救護體系〉,《農政與農情》第111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1年9月),頁28-31。

陳慧先
  2017,〈從高砂義勇隊到遠洋漁船――原住民的海外經驗〉,《臺灣學通訊》第101期,(國立臺灣圖書館,2017年9月),頁28-29。

游鴻裕
  2002,〈台灣勞工薪資與家計生活之探討〉,《三民主義學報》第25期,(2002年12月),頁173-189。

蘇羿如
  2007,〈遷移中的台灣「都市」原住民〉,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第15期,頁153-174。

劉千嘉
  2011,〈臺灣都市原住民的族群通婚:社會界線的世代差異〉,《人口學刊》第42期,頁115-153。

吳堯峰
  1989,〈都市山胞政策之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26期,頁460-478。

尤天鳴
  2014,〈都市阿美族研究的回顧與評析〉,《民族學界》第34期,頁237-262。

郭俊嚴、黃明玉
  2010,〈原住民在都市謀生的艱辛歷程之研究:以三個受助個案為例〉,《弘光學報》第59期,頁60-77。

蔡政良、黃宣衛
  2008,〈阿美族的都市生活與社會文化的持續與變遷――文獻資料的初步整理與展望〉,《寬容的人類學精神:劉斌雄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273-306。

(三)研究報告

尤瑪.達陸、尤巴斯.瓦旦
  2009,〈泰雅族紋面耆老口述歷史及影像紀錄成果報告〉,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報告。

四、報章雜誌

呂清里
  2006,〈紀念八二三,莫忘充員兵〉,《中國時報》,2006年08月23日。

五、影視資料

喇外.達賴
  2015,《那一片湛藍無垠的海洋》。

黃明川
  1991,《西部來的人》。

六、網路資料
崁津部落生命筆記本:蓋了這麼多房子,我只想有個自己的家。2016年11月24日檢索自http://commagazine.twmedia.org/?p=1392
泰雅結婚禮俗。2017年10月15日檢索自
http://blog.ilc.edu.tw/blog/index.php?op=printView&articleId=545543&blogId=28757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機構查詢。2017年10月16日檢索自
http://www.pct.org.tw/churchdata.aspx?strOrgNo=C17016 
真耶穌教會喜信網路雜誌。南澳教會――山與海相會的美麗原鄉。2017年10月16日檢索自http://joy.org.tw/holyspirit.asp?num=1956 
台灣光華雜誌。被淹沒的島嶼戰史:――高砂義勇隊。2017年11月8日檢索自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901882c4-fa7c-43b0-9337-d04091ef43d4&CatId=1   
臺灣日本綜合研究所。「高砂義勇隊」為何而戰?。2017年11月8日檢索自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Column/Column_Fujii_90.html
苦勞網。靖國神社與台灣高砂義勇隊。2017年11月8日檢索自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8955     
中國時報電子報。兩岸史話――一二三自由日與反共義士。2017年11月13日檢索自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4001084-260306 
維基百科。摩斯電碼。2017年11月13日檢索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摩尔斯电码 
社寮島故事館。雞籠灣的地理位置及範圍。2017年11月14日檢索自
http://sheliaoislandstory.blogspot.tw/2007/11/blog-post_4786.html 
中華民國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人數――按行業及國籍分。2018年4月10日檢索自 
http://statdb.mol.gov.tw/html/mon/212040.htm 
漁業署新聞稿。興隆號漁船船長遭殺害,政府積極協助家屬處理。2018年4月10日檢索自https://www.fa.gov.tw/cht/NewsPaper/content.aspx?id=376&chk=da78d2ec-b20f-4e95-a951-ba3d25a45264¶m=pn%3d2%26yy%3d%26mm%3d%26Keywords%3d%25e5%2596%258b%25e8%25a1%258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