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本站說明
|
首頁
|
圖書館首頁
|
操作說明
|
聯絡我們
|
English
簡易查詢
進階查詢
論文瀏覽
熱門排行
我的研究室
論文建檔
帳號:guest(3.145.9.3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
勘誤回報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論文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作者:
唐翠明
作者(英文):
Tsui-Ming Tang
論文名稱:
東部技專校院社工人員跨專業服務的困境與發展之探討
論文名稱(英文):
Discussion on the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ers' Inter-professional Service in Eastern Technical College
指導教授:
陳宇嘉
林明禛
指導教授(英文):
Yu-Chia Chen
Ming-Chen Lin
口試委員:
姚奮志
陳文華
口試委員(英文):
Fen-Zhi Yao
Wen-Hua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學號:
610197010
出版年(民國):
108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關鍵詞:
學校社會工作
、
跨專業團隊合作
、
學校專業輔導人員
關鍵詞(英文):
school social work
、
interdisciplinary teamwork
、
school counselors
相關次數:
推薦:0
點閱:13
評分:
下載:6
收藏:0
從教育部1997年試辦專業輔導人員參與學生輔導工作以來,許多縣市發展出不同型態的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這些方案擁有許多不同的成效與優勢。到2013年,國教法第十條修訂後專業輔導人員僅國中、國小實施,尚未及於高中、職和大專校院,至為可惜,企盼學校社會工作配合12年國教,向下延伸與向上銜接,讓國民教育更趨完善。筆者在技專校院的觀察與以社會工作角度進行跨專業輔導經驗中進行反思,思考臺灣技專校院學校社會工作實踐場域中的幾個重要議題,包括實務型態、專業角色、工作模式、服務方案、督導訓練、專業輔導團隊與實務研究等,根據上述討論提出建議提供未來實務運作參考。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主軸,依據文獻探討結果設計訪談大綱,藉由與東部四所技專校院現職輔導團隊學校相關社工人員、輔導中心同仁進行深入訪談,蒐集相關資料。經過整理分析,進一步依據事實需求設計調查表實施調查,以探討東部技專校院學校社會工作人員面對學校教育體系跨專業團隊會合作所面臨的困境、挑戰及未來的發展。研究結果:1. 學校社會工作人員專業角色認知及定位;2. 學校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及工作分工;3. 學校社會工作面對困境與壓力之突破。研究建議:1.「一校一社工」體系之建立;2. 學校教育體系的重整,將學校社會工作提升功能及發揮能量;3.未來加強生活輔導組可進修再教育措施,完成社會工作學分;4.學生生涯服務計畫、社區參與志願服務之推動,更需要社會工作專業的介入。希望能藉由本研究倡導大專校院將來能夠「一校一社工」,回應外部社會變遷及社區多樣化挑戰,協助學生並紮實地營造一個學校與社區文化系統下多元、友善的學習環境。在以學生學習為本的核心目標下,學校社會工作人員與諮商人員丶心理師丶精神科醫師丶導師,建構跨專業合作服務之平台。
Sinc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iloted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to participate in student counseling in 1997, many counties and cities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 social work services. These programs have many different effects and advantages. By 2013, after the revision of Article 10 of the State Education Law,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were only implemented in the middle school and the national level. It is not a pity for high school,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lleges. It is a pity that we hope that the school social work will cooperate with the 12-year state education and extend downward. Connect with the upwards to make national education more perfect. The author rethinks in the observation of technical colleges and the experience of cross-professional counsel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and considers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of Taiwan technical colleges, including practical types, professional roles, and work. Models, service plans, supervisory training, professional coaching teams and practical research, etc.,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operational operations.
This study takes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the main axis and designs an interview outlin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relevant social workers and counseling center colleagues of the 4 technical colleges in the eastern technical colleges, the relevant materials are collected. After sorting out the analysis, the survey was further conducted based on the factual needs design questionnaire to explore the difficultie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workers in the Eastern Technical College to face the coopera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m in th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This study’s concluding are: 1. The recognition and positio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role of the social workers in the school. 2. The school's cross-disciplinary team work model and division of work.3. Breakthrough methods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pressures faced by social work in schools. The suggestions are: 1.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hool-one social worker system.2.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will enhance the function and exert energy in the social work of the school.3. In the future, the Life Guidance Group will be able to further study and re-educate measures to complete social work credits.4.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 career service plan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volunteer service requires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 I hope that this research will encoura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e able to "one school, one social worker" in the future, respond to external social changes and community diversity challenges, and help students to build a diverse and friendly learning environment under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culture system. Under the core goal of student learning, school social workers and consultants, psychologists, psychiatrists, and instructors build a platform for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servic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問題陳述--------------------------------------------------------------------------1
第二節、研究動機--------------------------------------------------------------------------3
第三節、研究問題及目的-----------------------------------------------------------------3
第四節、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學校社會工作之概念-----------------------------------------------------------9
第二節、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之相關理論----------------------------------------------15
第三節、學校社會工作相關研究-------------------------------------------------------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研究方法之選擇----------------------------------------------------------------35
第二節、研究對象-------------------------------------------------------------------------36
第三節、研究問題-------------------------------------------------------------------------38
第四節、研究程序--------------------------------------------------------------------------40
第五節、研究倫理-------------------------------------------------------------------------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5
第一節、學校社會工作的角色定位及執行現況-------------------------------------46
第二節、學校對社會工作的支持與現況----------------------------------------------53
第三節、學校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及工作分工-------------------------------------62
第四節、研究討論-------------------------------------------------------------------------8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01
第一節、研究結論-----------------------------------------------------------------------101
第二節、研究建議-----------------------------------------------------------------------111
第三節、研究限制-----------------------------------------------------------------------112
參考文獻-----------------------------------------------------------------------------------115
附錄一 訪談大綱-----------------------------------------------------------------------121
附錄二 研究訪談邀請函--------------------------------------------------------------122
附錄三 研究訪談同意書--------------------------------------------------------------123
一、 中文部分
王仁宏(2004)。學校社會工作人員在我國國民教育系統中的困境與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桃園縣: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靜惠(1999)。我國社會工作實施之探討:CCF、台北市、台中縣之推行經驗。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暨南大學。
古孟平(2004)。以CIPP評估模式評估「新竹市學校社會工作人員輔導方案」。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宋麗玉、施教裕(2009)。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洪葉。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臺北:紅葉文化。
李瑀芳(2006)。學校社工介入學生虞犯行為處遇模式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日(1997)。生態理論的學校社會工作在國小實施-美國一個公立國小成功案例的介紹。國教輔導,36(4),34-37。
李麗日(2000)。我國國中國小學校社會工作制度建構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林芊芩(2012)。陪伴非行少年之社工觀點:社會工作應用於少年觀護制度。社區發展季刊,137,156-165。
林佩君(2006)。學校社會工作師和教師專業合作歷程之研究-台北縣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家興、洪雅琴(2002)。專業輔導人員參與國中輔導工作的概況與成效。教育心理學報,34 ( 1 ) ,83-102 。
林勝義(1984、1994)。學校社會工作。臺北市:巨流。
林勝義(1995)學校社會工作,社會工作概論(增訂二版)臺北:巨流。
林勝義(2003)。學校社會工作服務。臺北:學富。
林勝義(2004)。美國學校社會工作發展之分析。學校與家庭社會工作學刊,1,1-23。
林勝義(2007)。學校社會工作理念及實務。臺北:學富文化。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林萬億、黃伶蕙(2002)「學校社會工作」,編入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445-486。
林萬億(2004)。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臺北:五南。
林萬億、黃韻如等(2010)。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四版)。臺北:五南。
林萬億、黃韻如等(2010)。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四版),575-598。臺北:五南。
林萬億(2012)。學校社會工作實務(初版)。高雄:巨流。
周容瑜(2010)。跨專業合作-社工與諮商。取自http://ppt.cc/dTHMM
胡中宜(2008)。學校社會工作人員參與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實施型態與成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9(2),149-171。
胡中宜(2010)。臺灣學校社會工作場域的回顧與反思。社會科學學報,18,
63-92。
胡中宜(2013)。學校社工員在生態系統中工作的目標與策略:衝突解決系統取向之初探。臺大社工學刊,27,93-134。
郁雲龍(2011)。中輟之虞學生相關輔導人員之角色與協同合作經驗—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台北: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翁毓秀(2005)。學校社會工作的實施模式與角色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12,
86-103。
翁毓秀(2011)。美國學校社會工作任務分析與發展—兼論臺灣學校社會工作的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35,39-57。
高珮熏(2010)。學校社會工作者角色期望、角色關係與團隊合作相關之研究-以中輟服務為例。臺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 靜(2014)。探討學校諮商心理師和社工師專業合作之可能性。諮商與輔導,340,56-60。
莊 靜(2014)。學校諮商心理師與社工師之跨專業合作經驗研究。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郭東曜、王明仁(1995)。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的推展與需求-以CCF的經驗為例。載於王明仁、翁慧圓(編),學校社會工作與兒童保護,1-23。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張如杏、林幸臺(2006)。建構特教體系中專業社會工作。社工專業的風采與躍昇-專業形象、工作模式、績效發展」研討會。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譯,C. Zastrow原著(1998)。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臺北:洪葉。
張曉春(1983b):專業工作者工作疲乏研究架構之探討:以社工員為例(下)。思與言。21卷2期,59-81。
陳玫伶(2001)。臺灣學校社會工作之專業實踐及其影響因素。南投: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思瑜(2015)。國中輔導教師與專任專業輔導人員跨專業合作經驗探討-以新北市北區為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陳鈺凌(2018)。專業輔導人員參與學校輔導工作模式:以臺北市國小為例。台北: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游以安、姜兆眉(2017)。助人專業合作的鏡映與省思:從社工師觀點看諮商心理師於學校輔導場域的專業實踐。輔導與諮商學報,38(2),53-74。
馮凌莉(2017)。學校組織制度對於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影響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馮燕、林家興(2001)。臺北市各級學校社會工作試辦方案評估研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
黃姿婷(2014)。學校社會工作者的生存之道。台北: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俐婷(2002):探討督導功能的實施內涵─從降低社會工作者的壓力談起。社區發展季刊。99期,頁382-395。
黃韻如(2003)。臺灣學校社會工作實務運作模式初探。學生輔導,85,82-87
。臺北市:教育部。
黃韻如(2003)。學校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多元壓力之探討。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1(2),220-225。
董國光(2016)。置身學校脈絡中社會工作師的行動。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劉貞妙(2017)。私立高中職輔導教師與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之跨專業合作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賴秀鳳(2013)。台灣學校社會工作專業建立的挑戰與展望。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簡秀芬(2002)。駐校社工師與輔導教師在學校體系角色分工之探討-以臺北市模式為例。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簡春安、趙善如(2010)。社會工作理論。臺北:巨流。
嚴祥鸞 (2008),〈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63-184。
二、 中文譯本
Payne, M. S.(1991).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周玟琪、葉琇姍等譯(1995)。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導論。臺北市:五南。
Padgett, K. D.(1998).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 Challenges and rewards.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王金永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
Skidmore, R. A., Thackeray, M. G., Farley, O. W., Smith, L. L., and Boyle S. W.(2000).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Published :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古允文等譯(2002)。社會工作概論。臺北市:學富文化。
三、 英文部分
Allen-Meares, P. (1977). Analysis of tasks in school work, Social Work, 196-201.
Bronfenbrenner, U. (1989).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In R. Vasts (Ed.), 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Vol.6, pp.187-251). Greenwich, CT: Jai Press.
Bronstein, R. L. (2003). A model for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Social Work, 48(3),297-306.
Dane, B. Q. & Simon, B. L. (1991). Resident guests: Social workers in host settings. Social Work, 36, 208-213.
Erikson, E. 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Germain, C. B. and Gitterman, A. (1980). The life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 618.
Mostert, M. P. (1996).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in schools: Benefits and barriers in practice.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40, 3.
Streubert-Speziale,H. J.,& Carpenter,D. R. (2003).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ursing: Advancing the humanistic imperative (3rd ed.). Phi1adelplùa,PA: J. B.Lippincott.
Quinney, A. (2006). Collaborative social work practice. UK: Learning Matters Ltd.
Waxman. R. P., Weist, M. D., & Benson, D. M.(1999). Toward collaboration in the growing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interfac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9(2), 239-253.
01.pdf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1.
原住民部落的老人照顧-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服務供給者的實踐與反思
2.
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成效評估之研究
3.
原住民家庭暨婦女服務中心社工專業發展評鑑指標探究
4.
我是小○○~ 探討繪本故事對弱勢兒童情緒障礙 改善成效
5.
台灣學校社會工作專業建立的挑戰與展望
6.
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與反思-以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為例
7.
安全社區營造過程之省思:以「事故傷害防制與健康行為提升計畫」推動經驗為例
8.
單身收養申請人接受收養媒合服務經驗探討
建檔說明
|
表單下載
|
管理/審核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