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ui許俊才(2015)〈原住民族與社會工作〉。施正鋒(編)《原住民族事務發展之回饋與前瞻》(235-248頁)。花蓮縣壽豐鄉: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Kui許俊才、黃雯絹 Aki(2013)〈原住民(族)與社會工作的相遇—是美麗還是哀愁?〉。《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三卷,第二期,89-114。 巴瑞齡(2011)《原住民影片中的原漢意識及其運用》。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王幼華(2005)《族群論述與歷史反思》。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 王甫昌(1993)〈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43-96。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田哲益(2010)《臺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北市:臺灣書房。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4)《大專山地青年生活調適之研究》。臺北市:日盛。 吳蕙君(2010)《社工員對跨文化服務之因應—以高雄地區從事東南亞籍新移民服務之社工員為例》。長榮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明政(編)(2011)《多元文化社會工作》。臺北市:松慧。 沈慶鴻(2011)〈社會工作者跨文化服務經驗之探討—以大陸籍婚姻暴力受虐婦女處遇服務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四卷,第三期,457-484。 周婉窈(2017)《島嶼的愛和向望》。臺北市:玉山社。 周德禎(2001)《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臺北市:五南。 林津如、黃薇靜(2010)〈漢人家庭意識形態符碼與原民族兒童保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7,59-96。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臺北市:巨流。 林萬億(2013)《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施正鋒(2008)《原住民族人權》。花蓮縣壽豐鄉: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施正鋒(2012)〈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施正鋒(編)《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1-59頁)。花蓮縣壽豐鄉: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胡哲豪(2011)《東南亞外籍配偶社會工作者多元文化角色之探討—以台中市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孫大川(201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市:聯合文學。 馬宗潔(2004)〈當原住民遇到非原住民〉。《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0,35-72。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莊曉霞、劉弘毅(2011)〈反壓迫社會實務工作〉。李明政(編)《多元文化社會工作》(35-56頁)。臺北市:松慧。 莊靜雯(2005)《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對原住民社會工作的想法—一位漢籍研究生的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許介鱗(2000)《阿威赫拔哈的霧社事件證言》(阿威赫拔哈口述、林道生譯)。台北市:臺原。 陳依潔(2008)《跨文化社會工作者的服務經驗與反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穆儀(2001)《從社工員的實務經驗思考原住民社會工作教學內涵》。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著(2012)《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台北市:遠流。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陽美花(2011)《回家:從部落觀點出發》。花蓮縣壽豐鄉: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雅柏甦詠.柏伊哲努(2012)〈臺灣原住民族主權的虛相與實相〉。施正鋒(編)《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77-108頁)。花蓮縣壽豐鄉: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黃松林(2007)〈當前方案的基本典範〉(黃松林等作)《社會工作方案設計與管理》(19-32頁)。臺北市:華都文化。 黃昭元(2012)〈論差別影響歧視與差別對待歧視的關係—評美國最高法院Ricci v. DeStefan(2009)判決〉。《中研院法學期刊》,11,1-63。 黃盈豪(2005)《社會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實踐與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站之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盈豪(2009)〈社區產業與泰雅部落--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對社區工作教育的反思〉。《明道通識論叢》,6,231-252。 黃盈豪(2014)《社會工作與泰雅部落的對話:社會工作在泰雅族部落的跨文化經驗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黃源協(2014)《原住民族社會福利:問題分析與體系建構》。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源協、蕭文高(2012)《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臺北市:雙葉書廊。 楊錦青(2008)〈從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展望我國原住民族工作權之保障〉。《社區發展季刊》,123,180-200。 廖碧蓮(2008)〈社工人員的工作壓力與睡眠狀況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21,234-251。 蔡宛庭、王增勇(2012)《伯特利:被遺忘的都市部落》。臺北市:松慧。 鄭川如(2012)〈高山原住民族的主權—從國際法角度談起〉。施正鋒(編)《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109-160頁)。花蓮縣壽豐鄉: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鄭玄沛(2016)《性別歧視、族群偏見、宗教偏見、多元成家態度與強暴迷思的關係》,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薛國致(2009)〈社會發展中偏見歧視之形成與消除〉。《2009年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41-352頁。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汙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羣變遷》。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謝亞彤(2015)《臺灣學校社工對東南亞籍新移民家庭的跨文化服務知能與困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碩士論文。 謝欣芸(2015)《原鄉部落社工專業實踐經驗—以臺灣東部Pinaski部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美玲(2009)《非原住民社會工作者文化能力之研究-以原鄉地區公部門社會工作者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Campinha-Bacote, J. (2002).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delivery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A model of care. 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 13(3), 181-184. Dalrymple, J., Burke, B., (1995). Anti-oppressive Practice: Social Care and the Law. Open University Press. Etherington, K. (2004). Becoming a Reflexive Researcher: using our selves in research.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Fox, A.B., Bukatko, D., Hallahan, M., Crawford, M., (2007). The medium makes a difference: gende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instant messaging.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26 (4), 389—397. Graham, M., (2007). Black Issues in Social Work and Social Care. The Policy Pres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07). Global definition of social work. Retrieved from http://ifsw.org/get-involved/global-definition-of-social-work/ 20160602 NASW, (2001). Cultur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Roberts, C., Davies, E., Jupp, T., (2014). Language and Discrimination. Routledge. Thomas, A., (2017. The Hate u give. New York, NY Balzer. Vrousalis, H, (2013). Exploitation, Vulnerability, and Social Domination. Wiley Periodicals, Inc.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41, no. (2), 131—157. Williams, K.D., (2007). Ostracism.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8, 255— 452. Williams, K.D., Forgas, J.P., Hippel, W.V., (2015). The Social Outcast: Ostracism, Social Exclusion, Rejection, and Bullying. Psychology Pr. Abdullahi Ahmed An- Nacim (2008)《跨文化的人權觀點》。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Griswold, W. (2010)《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台北市:學富文化。 Hirigoyen, M., F. (2015)《冷暴力》。台北市:商周出版。 Patton, M., Q. (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嘉義市:濤石文化。 Speedy, J. (2008)《敘事研究與心理治療》。臺北市:心理。 Stewart, E., C. (2016)《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新北市:八旗文化。 Queerology 共筆部落格(2016)。「『連我都相信自己不歧視同志了呢!」之——溫馨有愛的歧視語言」。2019年5月21日,取自:http://queerology.net/2016/02/microaggression/ 社會工作師法(民國 86 年 04 月 02日)。2019年7月22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D0050125 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民國 104 年 02 月 04 日)。2019年5月25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6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107年度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推動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實施計畫」。2018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040333666A332EB6&DID=0C3331F0EBD318C2668BB710D6EBC472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組織系統」。2018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5CB34240F988D677 原住民族基本法(民國 107 年 06 月 20 日)。2019年5月25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3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55)。「省政府會議檔案:臺灣省平地山胞生活改進運動辦法(修正草案)」。2018年5月26日,取自:http://ds3.th.gov.tw/ds3/app005/list3.php?ID1=00501042905 勞動基準法(民國 108 年 05 月 15 日)。2019年5月25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30001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9)。「2-01 社會工作專職人員數」。2019年7月4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1-9432-1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