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0.186.18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比束苡.馬幸
作者(英文):Pisuy Masin
論文名稱:「隔」與「革」:原漢社工與同儕互動的困境和行動
論文名稱(英文):Sepa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Dilemmas and Actions between Indigenous and Han Ethnic Social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Interaction
指導教授:莊曉霞
指導教授(英文):Hiu-Ha Chong
口試委員:Kui 許俊才
張希文
口試委員(英文):Chun-Tsai Hsu
Hsi-Wen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學號:610197013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關鍵詞:原住民漢人關係社工同儕歧視壓迫
關鍵詞(英文):IndigenousHanrelationshipsocial workercolleaguediscriminationoppress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9
  • 收藏收藏:0
社工場域中,同儕間大量、密集的文化交流,能創造認識不同文化和自身價值觀覺察的機會。本研究欲藉由原漢社工,探討在社工場域中同儕互動的經驗。本研究以質性研究、訪談的方式,訪問八名社工,分別為四名原住民社工、四名漢人社工,將個別經驗整理成短篇故事,並用主題分析法整理資料,以了解同儕互動困境、對困境的回應或行動,以及後續影響。
結果顯示原住民社工與同儕互動的困境,與歧視、壓迫經驗的關聯性高,主要工作困境是剝削、看見原住民服務對象權益的損失,以及組織或同儕間的支持度低;漢人社工認為同儕互動間的困境,與歧視、壓迫經驗關聯性低,主要工作困境是同儕間溝通困難、共識不易取得、工作分工受限。原住民社工以表達感受、了解漢人同儕、促進漢人同儕認識原住民族的行動,來傳達反歧視、壓迫與捍衛族群權益的意識;漢人社工以持續溝通、關係建立來解決工作遇到的困境。兩者都看見行動後對同儕的影響,也帶來反思。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原漢社工個人、從事跨族群服務的組織、社會工作教育、政策、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intensive interactions among social workers from diverse cultural backgrounds provide opportunities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ir own values.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interactive experiences between Indigenous and Han social worker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from eight social workers, including four Indigenous social workers and four Han social workers. Thematic analysis method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material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terviewees’ dilemmas and action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dilemma of cross cultural interaction are the products of discrimination, oppression and segregation. The main dilemmas Indigenous social workers faced are exploitation, ignorance of labour right and interests, and a lack of support from organizations or colleagues. Han social worker believes the dilemmas between colleague interaction have low correlation to the discrimination and oppression. The main dilemmas are difficulties in colleague communication, reaching consensus, and restricted work allocation. Indigenous social workers passed on their awareness of anti-discrimination, oppression and defending the rights of ethnic groups by expressing their feelings, understanding Han colleagues, and promoting the actions of Han colleagues to underst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 The Han social worker solves the dilemma of work through continuous communic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digenous colleagues. Both of them saw the impact on their peers after the taken action and it brought introspection too.
Lastly, based on the researched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is made to the cross-ethnic services social workers, organizations, social work education, policies, and research of future directions.
第一章 緒論 演戲和做自己之間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該好好的認識一下了 5
第三節 名詞界定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臺灣社會的原漢關係 9
第二節 社會工作領域中的原漢關係 21
第三節 跨文化社會工作者的現況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論 37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實施 39
第四節 研究倫理 44
第四章 原漢跨文化社工的故事 47
第一節 原住民社工 47
第二節 漢人社工 67
第五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85
第一節 「隔」—打破雞蛋殼,發現裡面還有一層膜 85
第二節 「革」—努力把薄膜卸下 97
第三節 小結 11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3
第二節 研究反思 116
第三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119
參考文獻 123
附錄 129
Kui許俊才(2015)〈原住民族與社會工作〉。施正鋒(編)《原住民族事務發展之回饋與前瞻》(235-248頁)。花蓮縣壽豐鄉: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Kui許俊才、黃雯絹 Aki(2013)〈原住民(族)與社會工作的相遇—是美麗還是哀愁?〉。《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三卷,第二期,89-114。
巴瑞齡(2011)《原住民影片中的原漢意識及其運用》。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王幼華(2005)《族群論述與歷史反思》。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
王甫昌(1993)〈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43-96。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田哲益(2010)《臺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北市:臺灣書房。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4)《大專山地青年生活調適之研究》。臺北市:日盛。
吳蕙君(2010)《社工員對跨文化服務之因應—以高雄地區從事東南亞籍新移民服務之社工員為例》。長榮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明政(編)(2011)《多元文化社會工作》。臺北市:松慧。
沈慶鴻(2011)〈社會工作者跨文化服務經驗之探討—以大陸籍婚姻暴力受虐婦女處遇服務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二十四卷,第三期,457-484。
周婉窈(2017)《島嶼的愛和向望》。臺北市:玉山社。
周德禎(2001)《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臺北市:五南。
林津如、黃薇靜(2010)〈漢人家庭意識形態符碼與原民族兒童保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7,59-96。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臺北市:巨流。
林萬億(2013)《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施正鋒(2008)《原住民族人權》。花蓮縣壽豐鄉: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施正鋒(2012)〈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施正鋒(編)《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1-59頁)。花蓮縣壽豐鄉: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胡哲豪(2011)《東南亞外籍配偶社會工作者多元文化角色之探討—以台中市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孫大川(201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市:聯合文學。
馬宗潔(2004)〈當原住民遇到非原住民〉。《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0,35-72。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莊曉霞、劉弘毅(2011)〈反壓迫社會實務工作〉。李明政(編)《多元文化社會工作》(35-56頁)。臺北市:松慧。
莊靜雯(2005)《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對原住民社會工作的想法—一位漢籍研究生的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許介鱗(2000)《阿威赫拔哈的霧社事件證言》(阿威赫拔哈口述、林道生譯)。台北市:臺原。
陳依潔(2008)《跨文化社會工作者的服務經驗與反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穆儀(2001)《從社工員的實務經驗思考原住民社會工作教學內涵》。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著(2012)《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台北市:遠流。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陽美花(2011)《回家:從部落觀點出發》。花蓮縣壽豐鄉: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雅柏甦詠.柏伊哲努(2012)〈臺灣原住民族主權的虛相與實相〉。施正鋒(編)《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77-108頁)。花蓮縣壽豐鄉: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黃松林(2007)〈當前方案的基本典範〉(黃松林等作)《社會工作方案設計與管理》(19-32頁)。臺北市:華都文化。
黃昭元(2012)〈論差別影響歧視與差別對待歧視的關係—評美國最高法院Ricci v. DeStefan(2009)判決〉。《中研院法學期刊》,11,1-63。
黃盈豪(2005)《社會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實踐與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站之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盈豪(2009)〈社區產業與泰雅部落--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對社區工作教育的反思〉。《明道通識論叢》,6,231-252。
黃盈豪(2014)《社會工作與泰雅部落的對話:社會工作在泰雅族部落的跨文化經驗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黃源協(2014)《原住民族社會福利:問題分析與體系建構》。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源協、蕭文高(2012)《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臺北市:雙葉書廊。
楊錦青(2008)〈從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展望我國原住民族工作權之保障〉。《社區發展季刊》,123,180-200。
廖碧蓮(2008)〈社工人員的工作壓力與睡眠狀況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21,234-251。
蔡宛庭、王增勇(2012)《伯特利:被遺忘的都市部落》。臺北市:松慧。
鄭川如(2012)〈高山原住民族的主權—從國際法角度談起〉。施正鋒(編)《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109-160頁)。花蓮縣壽豐鄉: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鄭玄沛(2016)《性別歧視、族群偏見、宗教偏見、多元成家態度與強暴迷思的關係》,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薛國致(2009)〈社會發展中偏見歧視之形成與消除〉。《2009年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41-352頁。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汙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羣變遷》。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謝亞彤(2015)《臺灣學校社工對東南亞籍新移民家庭的跨文化服務知能與困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碩士論文。
謝欣芸(2015)《原鄉部落社工專業實踐經驗—以臺灣東部Pinaski部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美玲(2009)《非原住民社會工作者文化能力之研究-以原鄉地區公部門社會工作者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Campinha-Bacote, J. (2002).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delivery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A model of care. 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 13(3), 181-184.
Dalrymple, J., Burke, B., (1995). Anti-oppressive Practice: Social Care and the Law. Open University Press.
Etherington, K. (2004). Becoming a Reflexive Researcher: using our selves in research.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Fox, A.B., Bukatko, D., Hallahan, M., Crawford, M., (2007). The medium makes a difference: gende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instant messaging.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26 (4), 389—397.
Graham, M., (2007). Black Issues in Social Work and Social Care. The Policy Pres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07). Global definition of social work. Retrieved from http://ifsw.org/get-involved/global-definition-of-social-work/ 20160602
NASW, (2001). Cultur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Roberts, C., Davies, E., Jupp, T., (2014). Language and Discrimination. Routledge.
Thomas, A., (2017. The Hate u give. New York, NY Balzer.
Vrousalis, H, (2013). Exploitation, Vulnerability, and Social Domination. Wiley Periodicals, Inc.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41, no. (2), 131—157.
Williams, K.D., (2007). Ostracism.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8, 255— 452.
Williams, K.D., Forgas, J.P., Hippel, W.V., (2015). The Social Outcast: Ostracism, Social Exclusion, Rejection, and Bullying. Psychology Pr.
Abdullahi Ahmed An- Nacim (2008)《跨文化的人權觀點》。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Griswold, W. (2010)《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台北市:學富文化。
Hirigoyen, M., F. (2015)《冷暴力》。台北市:商周出版。
Patton, M., Q. (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嘉義市:濤石文化。
Speedy, J. (2008)《敘事研究與心理治療》。臺北市:心理。
Stewart, E., C. (2016)《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新北市:八旗文化。
Queerology 共筆部落格(2016)。「『連我都相信自己不歧視同志了呢!」之——溫馨有愛的歧視語言」。2019年5月21日,取自:http://queerology.net/2016/02/microaggression/
社會工作師法(民國 86 年 04 月 02日)。2019年7月22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D0050125
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民國 104 年 02 月 04 日)。2019年5月25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6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107年度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推動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實施計畫」。2018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040333666A332EB6&DID=0C3331F0EBD318C2668BB710D6EBC472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組織系統」。2018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5CB34240F988D677
原住民族基本法(民國 107 年 06 月 20 日)。2019年5月25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3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55)。「省政府會議檔案:臺灣省平地山胞生活改進運動辦法(修正草案)」。2018年5月26日,取自:http://ds3.th.gov.tw/ds3/app005/list3.php?ID1=00501042905
勞動基準法(民國 108 年 05 月 15 日)。2019年5月25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30001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9)。「2-01 社會工作專職人員數」。2019年7月4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1-9432-113.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