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文獻 一、書籍 王俊豪。2005。農村發展願景與理念。水土保持手冊-農村發展篇。南投: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田哲益(2009) 。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 何撒娜(2004)。布農族。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 吳俊賢、王鴻濬。(2009)。社區為基礎的森林生態系經營。台北市:農委會林試所。 卓溪鄉公所(2015)。卓溪鄉誌。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敏能(1990)。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 森丑之助(2000)。生蕃行腳。臺北:遠流出版社。 黃應貴(2012)「文明」之路。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奧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2015)。沙郡年紀。台北市:果力文化 漫遊者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淑賢、陳美芬、魏碧珠、顏建賢、黃明雅、李紅曦、劉志偉。2012。耕耘臺灣農業大世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葉家寧(2002)。臺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臺灣文獻館。 劉炯錫(1990)。導論: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的研究。東台灣叢刊。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顏愛靜、楊國柱。2004。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臺北:稻鄉出版社。 二、中文學術期刊 丁全孝,1998,有機農業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花蓮區農業專訊第26期,頁10-11。 王俊豪。(2013)。高山原住民部落因應氣候變遷之農業調適策略。第14卷第5期。頁491-505。 王翠菱、王鴻濬,2018,以社會經濟實踐產業六級化—山里社區合作社為例,合作經濟第136期,頁1-14 王學新、許首明。(1999) 。日治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勞動力之利用。 王義善、孫正華、劉興榮、張志維、曾惠真,地產地消與綠色餐飲認知之研究-以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綠色餐飲參訓學員為例,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第37期,頁93-102。 日宏煜、羅恩加,2015,在地道德世界觀與堅定型有機農民的農業實踐: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石磊部落為例。臺灣人類學刊第13輯。頁79-130。 白仁德、 吳貞儀。2010。永續性農業運動-社區支持型農業與土地倫理的對話。城市學學刊,第1卷第2期,頁1-35。 吳貞儀。(2011)。土地之使用倫理與價值的對話。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0卷第1期。頁123-135。 吳惠巧。(2010)。氣候變遷下之土地倫理。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12期。頁79-99。 林中森。(2006)。土地倫理與土地政策。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5卷第4期。頁2-9。 林梓聯。(1988)。簡介日本的「自然農法」。農業推廣文彙。第33輯。頁26-28。 林永鴻、林順台、楊春錦。(2000)。宜農坡地自然農法技術研究。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年報。頁98-99。 林秋綿,2000,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台灣土地研究第二期,頁23-40。 官大偉,2011,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治理-以泰雅族Mrqwang群之人河關係為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3卷,第1期。 徐雅慧、戴永禔,2006,布農族小米文化與生態的關係,設計學研究第9期,頁63-74。 孫稚堤、顏愛靜,2012,流域治理與土地倫理之研究以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原住民族部落為例。 陳榮五。2009。台灣有機農業發展之瓶頸。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第96期,頁9-17。 陳緒新、李荷君。(2012)。土地倫理從可能到現實-兼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反環境特質。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頁50-57。 黃樹民。2013。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及其限制:一個技術轉變簡史。臺灣人類學刊。第11卷第1期。頁9-34。 黃相華、田玉娟,2009,台灣六個原住民部落之山田燒墾農耕方式及其傳統生態知識,國家公園學報第19卷第4期。 張瑋琦,2012,原住民成為有機專業農歷程的省思:知識、食物主權與身體規訓,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12期,頁245-290。 張同吳,2015,崙山部落產業推動與輔導,花蓮區農業專訊第93 期,頁9-12。 劉凱翔,2012,有機農業全球發展趨勢,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第111期,頁197-200。 劉炯錫。1990。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的研究。東台灣叢刊。頁10。 劉建生、肖麗群、劉曉露、王澤華。2010。基於土地倫理的土地政策探討。安微農業科學。第38卷第11期。頁6065-6067。 韓乾。2002。從土地與環境倫理層面探討台灣土地問題與解決之道。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頁2-10。 鍾仁賜。(2008)。臺灣有機農業二十年-研究與試驗。土壤與環境。第11卷第1、2期。頁1-11。 謝順景,2010,臺灣一百多年來的有機農業發展之歷史回顧,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第107期,頁1-12。 謝順景,1993,世界各國之永續農業研究與推廣,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第32期,頁19-45。 顏愛靜、吳貞儀,2010,永續性農業運動-社區支持型農業與土地倫理的對話。城市學學刊第1卷,第2期,頁1-35。 顏愛靜、傅小芝、何欣芳,2011。原住民社區永續農業發展之實踐-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自然農法為例。台灣土地研究,第14卷第2期,頁67-97。 顏愛靜,2015,土地倫理為本之永續農業和原住民社區發展: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部落為例,都市與計畫第42卷,第2期,頁209-233。 顏愛靜、陳立人,2008,荷治時期臺灣土地倫理之分析-以赤崁一帶原住民土地利用與地權型態變遷為例,政大民族學報第27期,頁1-33。 三、中文碩博士論文 王慕容。(2013)。發展坪林區有機農業社區化管理策略。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欣芳。(2011)。台灣原住民地區農業多功能性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馥君。(2007)。人草共生的田園-有機農業中農人與自然相互順應的動態過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春銀(2013)。Aldo Leopold 大地倫理規範探究-以Darwin式演化觀為進略。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庭宏。(2015)。花蓮縣卓溪鄉卓溪村布農族巒社群的遷徙探究。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學系碩士論文。 陳建瑋。(2014)。探討台灣小農核心價值建構流程-以嘉義大學自然農法學園商業經營模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行銷與運籌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誌皇。(2014)。慣行農業轉型之影響因素試探。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詠涵。(2013)。台南地區農民從事有機農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四、網路及其他資料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http://www.tipp.org.tw/tribe_detail3.asp?City_No=19&TA_No=&T_ID=236,搜尋日期:2014.6.15。 水利署第九河川局網站: http://www.wra09.gov.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網站:https://www.coa.gov.tw/ 花蓮縣卓溪鄉戶政事務所網站:http://jshr.hl.gov.tw/,搜尋日期:2019.2。 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42346,余馥君《當部落遇上「有機農業」》,搜尋日期:2019.3.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https://www.hdares.gov.tw/index.php,搜尋日期:2019.3.9。 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s://www.apc.gov.tw/,搜尋日期:2019.3.9。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https://www.gvm.com.tw/csd/images/Industry.pdf,搜尋日期:2019.5.2。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Index.aspx,搜尋日期:2019.5.4。 花蓮縣卓溪鄉公所全球資訊網:http://www.zhuo-xi.gov.tw/home.php,搜尋日期:2019.5.8。 國家發展委員會官網:https://www.ndc.gov.tw,搜尋時間:2019.5.22。 五、英文書目 Costanza R.,1992,Toward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health, In R. Costanza, B. Norton & B. Haskell eds., Ecosystem Health : New Goal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pg.239-256. Christa Walck and Kelly C.Strong, 2001,“Using Aldo Leopold’s land ethic to read environmental history:The case of the Keweenaw Forest”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14(3),pg.261-289. Hamilton, N. D.1990.”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he Role of the Attorney.” Environmental Law Reporter News and Analysis,Vol. 20, No.1:10021-36. Lee, D. R.,2005.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Issues and Polic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87(5), pp. 1325-1334. Lockeretz, W. 1988,Open Questions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3(4):134-181. Liebhardt, W. & R. Harwoody 1985. Organic farming.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Background Papers No.20. Merriam, S.B.(2009). Qualitative resera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Sacramento,CA:Jossey-Ba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