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5.72.24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張毓琦
作者(英文):Yu-Chi Chang
論文名稱:府會聯絡人的機制與運作模式-以花蓮縣政府與花蓮縣議會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The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Mode of Government Liaison: The Case Study of Hualien County Government and Hualien County Council
指導教授:石忠山
指導教授(英文):Chung-Shan Shih
口試委員:陳閔翔
朱鎮明
石忠山
口試委員(英文):Min-Hsiang Chen
Chen-Ming Chu
Chung-Shan S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學系
學號:61024C513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關鍵詞:府會聯絡府會關係
關鍵詞(英文):government relationsgovernment liais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為了讓政府有效運作,行政立法的互動關係必須在結構衝突中尋求合作的制度性途徑,府會聯絡就是引導行政與立法機關合作的重要機制,府會關係不僅彼此立場、理念有差異,議會中議員生態也相當多元,因應這種狀況當然需要一個聯絡機制與對口單位來負責聯繫與緩衝,府會聯絡的實際需求與運作方式值得研究。
由於筆者有花蓮縣議會及縣政府的工作經驗,對府會間互動、首長的個人特質與行政單位間協調運作皆有親身體驗與觀察,故本文以花蓮縣為研究對象,分析花蓮縣府會聯絡人機制的運作背景與情境、評估府會聯絡人機制的内涵層面以及針對府會聯絡人的能力建立與網絡拓展方面提供務實的修正改善方向。
為求符合實務,探索花蓮縣立法與行政機關價值及文化的差異性,透過對相關人員深入訪談來了解地方政治實際運作過程及府會聯絡機制的本質,另外也經由回顧府會關係中幾項特別案例來探討府會聯絡人的功能、實際的工作情況、聯絡人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以及人格特質。
府會聯絡人可做為機關的業務代表,也有政策行銷功能,同時也擔任媒體和議員之間訊息的傳遞與確認的公關角色,府會聯絡人編制法制化與層級高低對於府會關係及運作有重要的影響,建議經由法制化建立編制、獎懲、管考規範以及辦理教育訓練,以激勵府會聯絡人更有能力及效率來擔任這項重要的工作。
In order for the government to operate effectivel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ecutive and the legislature must seek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coope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structural conflicts. The liais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legislature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guid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xecutive and the legislature. The ecology of parliamentarians is also quite diverse. 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a liaison mechanism and counterpart units are need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contact and buffering. Its actual needs and operation methods are worth studying.
Since the author has work experience in the Hualien County Council and the county government, the author ha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uncil,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ef and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units. This paper takes Hualien County government and Counci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focus on the operational background and some cases of the liaison mechanism,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iaison mechanism, and the provision of pragmatic revision and improvement directions, especially for the liaison’s skill and network.
In order to be in line with practice,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value and culture of the legislative and administrative organs of Hualien County,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relevant personnel to understand the actual operation process of local politics and the nature of the liaison mechanism. In particular, we come to the case to discuss the function, actual work situation, core competenci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f the liaisons.
The liaisons of the government council can act as the business representative and policy marketing of the agency, as well as the role of public relations for the media. The liais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to legalize the liaison mechanism, including the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mechanism, management and examination standard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tc. So that to motivate the liaison personnel of the government to be more capable and efficient to undertake this important work.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相關理論 11
第一節 行政與立法關係的研究 12
第二節 府會關係 15
第三節 府會聯絡機制 19
第三章 花蓮縣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組織的沿革和現況 27
第一節 花蓮縣立法機關概況 27
第二節 花蓮縣政府與花蓮縣議會之實際運作 35
第三節 花蓮縣府會關係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40
第四節 參與觀察心得 44
第四章 花蓮縣行政與立法關係之府會聯絡人機制運作分析 47
第一節 花蓮縣府會聯絡人機制總論 47
第二節 府會聯絡人與政策行銷 54
第三節 花蓮縣府與議會府會關係的侷限與困境 65
第四節 本文研究問題之回應意見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5
一、 中文部分
1、 王國璋。1989。〈美國選舉政治與府會之分黨控制﹣﹣八八年大選結果的分析〉,《美國研究》,第19期,頁1-32。
2、 何鴻榮。2001。《台灣行政體系國會聯絡機制之研究︰以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的觀點》,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 呂育誠。2000。〈地方政府與議會之關係--多元觀點下行政與立法功能的組合與運作〉,《中國地方自治》,第608期,頁3-17。
4、 呂育誠、陳恆鈞、陳菁雯、劉淑惠譯,Rosenbloom, D. H.著。2000。《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法律觀點(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台北:學富。
5、 吳芝儀、廖梅花譯,Strauss, A. & J. Corbin.著。2001。《質性研究入門 : 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嘉義:濤石。
6、 吳重禮。2000。〈美國「分立性政府」研究文獻之評析:兼論台灣地區的政治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9期,頁75-101。
7、 李瞻。1992。《政府公共關係》,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8、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Babbie, E. R.著。200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時英。
9、 林美菊。1992。《臺北縣第十二屆議會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林鍾沂。1988。 〈美國行政機關爭取政治支持的戰略運用--誘導與施壓型8模〉,《復興崗論文集》,第10期,頁97-120。
11、 林鍾沂。1988。 〈美國行政機關爭取政治支持的戰略運用--誘導與施壓型8模〉,《復興崗論文集》,第10期,頁97-120。
12、 紀俊臣。1996。〈直轄市自治法之市政法制與立法落後〉,《中國地方自治》,第4期,頁8-21。
13、 徐明珠。1993。〈建立全方位聯絡網迎接國會新挑戰--陸炳文談公關角色與危機處理〉,《中央月刊》,第3期,頁32-35。
14、 馬紹章。1998。〈第五章:民意機構與政務領導〉,《公共管理》,台北:商鼎。
15、 孫惠生。2002 。《地方制度法施行後縣市府會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6、 張妍蕙。1988。《台灣省政府公眾關係制度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張建弘。1997。《台北市府會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18、 張惠蓉。2000。〈組織傳播與公共關係的共同參考架構--從組織跨界人觀點看公關人員的影響力、角色衝突及溝通模型〉,《廣告學研究》,第5期,頁49-65。
19、 張蔚德。1991。〈台灣省政府府會聯絡員的任務與功能〉,《台灣文獻》,第1期,頁123-152。
20、 梁奕耀。2001。《縣(市)自治監督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許宗力。1996。〈從行政與立法的分際談府會關係〉,《台灣法學會學報》,第17期,頁364-374。
22、 郭思禹。2005。《政治行政關係之研究:以Q方法論對台北市府會聯絡人的應用》,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3、 郭政瑋。2003。 《台北市政府府會聯絡機制之研究:行政立法資訊交易的觀點》,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陳春榮。1996。〈中央政府預算案籌編作業過程中有關如何加強行政與立法部門協調溝通之研究〉,《主計月報》,第492期,頁33-38。
25、 陳健志。1990。〈府會關係運作〉,《台北文獻》,第94期,頁85-93。
26、 陳敦源、郭政瑋。2011。〈民主治理中之資訊交易關係:以臺北市政府府會聯絡機制為例之研究〉,《文官制度季刊》,第3期,頁37-87。
27、 陳敦源。1998。〈跨域管理:部際與府際關係〉。《公共管理》,黃榮護編。台北:商鼎。
28、 陳敦源。2000。〈誰掌控官僚體系?:從代 理人理論談台灣官僚體系的政治控制問題〉。《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頁 99-129。
29、 陳敦源。2009。〈民主治理與電子化參與: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E-participation〉。《T&D飛訊》,第11期,頁24-34。
30、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第3期,頁17-71。
31、 陳偉杰,劉惠美。2010。〈我國國會聯絡機制的分析與探討〉,《國會月刊》,第450期,頁59-77。
32、 連哲偉。1995。《民進黨執政縣市之府會關係:新竹縣、彰化縣及高雄縣比較分析(1989-93)》,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黃榮護。1999。〈政府公關與行銷〉,《公共管理》,台北:商鼎
34、 黃昭元。1998。〈我國修憲程序與方式的檢討與建議〉,《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期,頁59-69。
35、 黃錦堂。1996。〈台北市府會關係的制度面與政治面分析〉,《台灣法學會學報》,第17期,頁404-415。
36、 黃麗如。1998。《縣市議會職權及其界限之探討》。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黃懿慧。1999。〈行政院部會與立法院互動關係之探討—公關策略與其效果之關聯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研究結案報告(編號:NSC88-2412-H004-024),未出版。
38、 湯德宗。1998。〈大法官有關行政、立法兩權關係主要解釋析論〉,《憲政時代》,第24期,頁65-109。
39、 葛永光。1986。〈美國總統對國會影響力之研究〉,《中山學術論叢》,第6期,頁131-142。
40、 楊明福。2002。《地方政府層級中府會聯絡人角色與功能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41、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42、 趙永茂。1996。〈中央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與府會衝突的改善途徑〉,《研考雙月刊》,第194期,頁16-22。
43、 趙永茂。1997。〈地方政府組織設計與組織重組問題之探討--兼論臺灣地方政府組織重組問題〉,《政治科學論叢》,第8期,頁183-211。
44、 蔡相廷。1990。《台北市政府與台北市議會權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45、 蔡文斌。1998。〈憲政體制與權力分立〉,《月旦法學》,第34期,頁151-156。
46、 蔣安國。1998。〈台灣行政體系與國會的互動遊戲:以部會設置「國會聯絡人」為例〉,《民意研究季刊》203期,頁41-60。
47、 劉文仕。2000。〈論地方府會衝突之調解機制設計取向〉,《中國地方自治》,第616期,頁15-48。
48、 劉和然。2004。《縣市政府教育局府會聯絡人角色與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9、 劉省作。2005。〈中央行政機關國會聯絡人養成之研究:以師徒制視角為觀察起點〉,《理論與政策》,第80期,頁81-99。
50、 薄慶玖。1997。《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
51、 薛復寧。2007。〈國會聯絡人核心能力之研析〉,《國會月刊》,第405期,頁101-122。
52、 謝宜芳。2002。《分立政府下的府會關係--台北市議會口頭質詢之內容分析(1991-2001)》,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53、 謝國榮 。1999。《地方政府公共關係之運作---以高雄縣婦幼青少年館推廣婦女福利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4、 顏明德 。1976。《台灣省縣市議會與縣市政府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55、 蘇孔志 。1999。《從地方基層建設經費之編列看縣市議員財政監督行為之研究》,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 Andeweg, R. B. 1992. “Executive-Legislative Relations in the Netherlands: Consecutive and Coexisting Pattern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XVII(2): 161-182.
2、 Beccerra, M. and A. K. Gupta (1999), “Trust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Integrating the Trust Literature with Agency Theory and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Public Administration
3、 Easton, D. 1992.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Past and present.” In Discipline and History: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James Farr and Raymond Seidelman, ed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4、 Eggertsson, Thrainn (1990): 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Furubotn, E. G. and R. Richter. 1998. Institutions and Economy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6、 Hammond, Thomas H.,Jack H. Knott.(1996).Who Control the Bureaucracy?: President Power, Congressional Dominance, Legal Constraints, and Bureaucratic Autonomy in a Model of Multi-Institutional Policy-Making.Th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12,119-165.
7、 Katz, D.,Kahn, R. L.(1966).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New York:Wiley.
8、 King, A. 1976. “Modes of Executive-Legislative Relations: Great Britain, France, and West Germany.”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1): 11-36.
9、 Lawrence, P. R. & Lorsch, J. W. (1969).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Diagnosis and action.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0、 Levine, C. H., B. G. Peters, & F. J. Thompson (1990).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allenges, choices, consequences. Glenview, Ill.: Scott, Foresman.
11、 Lowndes and Skelcher, 1998 “The Dynamics of MultiOrganizational Partnerships: An Analysis of Changing Modes of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313-333.
12、 Nichols, D. K. (1998)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In Active Du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Democratic Statesmanship, P. A. Lawler, R. M. Schaefer, and D. L Schaefer, eds. Rowman & Littfield.
13、 Peterson, P. E. and J. P. Greene. 1993. “Why Executive-Legislative Conflict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Dwindling.”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4: 33-53.
14、 Rosenbloom, David H. (1983) “Public Administrative Theory and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3( May/June): 219~228.
15、 Rohr, J. A. ,1986, To Run a Constitution: The Legitimacy of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6、 Rosenbloom, D. H. ,1998,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McGraw Hill ,1983.
17、 Williams, P. 2002, The competent boundary spanner. Public Administration, 80(1), 103-124.
18、 Wilson, W. ,1887 ,“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三、網站:
1、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
2、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此全文20270727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