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8.106.10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蔡曉薇
作者(英文):XIAO-WEI CAI
論文名稱:土生土長的菜知識:水璉聚落家庭菜園的生態智慧與實踐邏輯
論文名稱(英文):Knowledge Growing from the Land: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s and the Practices of the Home Gardens in Ciwidian, Hualien
指導教授:葉秀燕
顧瑜君
指導教授(英文):Joyce Hsiu-Yen Yeh
Yu-Chun Ku
口試委員:林益仁
葉秀燕
口試委員(英文):Yih Ren Lin
Joyce Hsiu-Yen Y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學號:610254009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關鍵詞:水璉家庭菜園可食地景原住民研究傳統生態智慧
關鍵詞(英文):Ciwidianhome gardensedible landscapeIndigenous studies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花蓮縣壽豐鄉水璉聚落為主要研究場域,嘗試從傳統生態智慧的視角,探討家庭菜園農耕的實踐邏輯,並進一步呈現由家庭菜園所展演的文化地景。同時藉由菜園的田間管理技術,探究其中蘊含的生態智慧,並嘗試與當代友善農法的原則、理念、操作方式相互對應與討論。
本研究途徑,以家庭菜園觀察紀錄、居民訪談及日常對話作為主要的資料收集,藉以呈現由採集與農事所形構的生活節奏和身體技術;並分析家庭菜園中的作物種類、作物分布與空間型態,觀察多元族群如何形塑出菜園中的生物多樣性、飲食圖像與可食地景。
最後,闡述家庭菜園在面臨當代諸多糧食議題、氣候變遷時,所能扮演維繫糧食主權、原境保種及傳統生態智慧延續的重要性角色。
This study took a place in Ciwidian in Shoufeng Township, Hualien County. Main research field is to discover the logic behind the Practice of the Home Gard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TEK) and further presence of that in cultural landscape. That work also 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the views of the nature through home crops cultivation sites and try to discus the principles, concepts and operation modes of that with the ideas of the alternative farming.

This research used various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ng: home farming observation records, interviews with the residents (including daily conversations) followed by analyze of plant species, planing and maintaining cultivation area and further ways of crop distribution. All that evidences allow to see how the biodiversity and cultural origins are tie together creating unique balance in small-scale home farming.

Finally ,my work expound how the small-scale food production can play a vital role in food sovereignty, saves original biodiversity and protect unstable land in our contemporary society facing present climate changes now and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走進野菜和菜園
一、生活在一整片田野之中 1
二、因野菜逐漸與阿美族靠近 5
三、何謂野菜?嘗試從菜園出發 11
第二章 文獻裡頭「採」知識
一、傳統生態智慧 13
二、採集、農耕與身體技術 19
三、文化地景與菜園實踐邏輯 23
第三章 田野生活與田野工作
一、田野裡的那些人:越過海岸山脈 31
二、走在田間小路:住在海邊的日子 38
三、沿路而拾:看田與說菜 40
第四章 土地生的土智慧:農業、餐桌與生活時序
一、農業歷史圖像與家庭菜園 45
二、菜園開展的餐桌 54
三、採集與農耕的生活時序 66
第五章 菜園中的菜知識:空間、地景與實踐邏輯
一、家屋、空間與菜園 77
二、菜園展現的文化地景 85
三、田間管理實踐邏輯 101
第六章 豐富紛雜的家庭菜園
一、尋找菜園的秩序 123
二、土生土長的菜知識 125
參考書目 127
一、中文文獻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2002,《壽豐鄉志》。花蓮:壽豐 鄉公所。
毛利之俊,2003,《東台灣展望》。台北市:原民文化。
王明珂,2000,〈食物、身體與族群邊界〉。《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47-67。
王欣,2007,〈飲食習俗與族群邊界-新疆飲食文化中的例子〉。《中國飲食文化》 3(2):1-21。
王淳熙等編,2007,《文化資產實務執行參考手冊2 聚落、文化景觀》。台北:文 建會。
王嵩山,2012,〈導論:物、地方知識與空間觀〉。《民俗曲藝》176:1-14。
江樹生譯註,2002,《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台南:台南市政府。
竹內孝功,2015,《不依賴農藥的花盆菜園》。新北:遠足。
吳金鏞、張聖琳,2012,〈淡水河阿美族濱水文化地景:吸收部落神聖地景認同 與水岸溼地多元文化規劃〉。《溼地學刊》1(2):49-66。
吳秋林、彭娜娜,2014,〈貴州少數民族酸味食品習俗與食品安全的傳統智慧〉。 《華人應用人類學學刊》3(1):1-12。
吳雪月,1999,〈吃草的民族阿美族飲食文化的認識〉。《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 訊》5(5):21-25。
吳雪月,2000,《台灣新野菜主義:阿美族的野菜世界》。台北:大樹。
吳雪月,2003,《花蓮縣吉安鄉黃昏市場阿美族野菜區的民族誌研究》。花蓮:慈 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雪月,2016,〈阿美族傳統作物保種經驗與文化發展〉。論文發表於「原鄉特色 作物與傳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國際研討會」,花蓮: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民國105年9月13日。
吳雪月計畫主持,1997,《阿美族的生活智慧-南勢七腳川社》,台北:順益台灣原 住民博物館。
吳淑芬主編,2013,《史上最完整蔬果飲食圖鑑》。台北:和平國際文化。
吳燕和,1962,〈檳榔與菸草〉。頁425-433,收錄於《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吳靜蘭,2000,《阿美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
李亦園,1957,〈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135-174。
李亦園,1962,《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
李光中,2009,〈文化地景與社區發展〉。《科學發展》439:38-45。
李光中,2010,〈地景、社區與生物多樣性保育〉。《林業研究專訊》17(1):19-22。
李來旺,1994,《阿美族神話傳說》。台東市: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 管理處。
李宣萱,2013,〈文化與商業利益的雙人卡波耶拉:當阿美族野菜文化遇到工業 化農業生產模式〉。《人類學視界》13:16-18。
李盈瑩,2017,《與地共生、給雞唱歌》。台北:啟動文化。
李紀庭,2014,《一一道來來道11》。宜蘭: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 處。
沈雲龍主編,1966,《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 41 輯》。臺北:文海出版社。
阮昌銳,1962,〈農業〉。頁15-41,收錄於《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 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阮昌銳,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 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阮昌銳,1994,《台東麻荖漏阿美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孟磊、江慧儀,2011,《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Permaculture啟發綠生活的無限 可能》。台北:新自然主義。
官大偉,2013,〈泰雅族河川知識與農業知識的建構—一個民族科學的觀點〉。《台 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4):111-33。
林玉芬,2013,《幼兒園阿美族野菜飲食文化課程之教與學》。花蓮:東華大學族 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克孝,2009,《找路:月光,沙韻,Klesan》。台北:遠流。
林良平,1978,《土壤微生物學》。台北:天然書社。
林玟慧,2004,《「自助?他助?」東海岸吉維社區活性化的歷程(1996-2003)》。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香君,2009,〈蘭嶼達悟人飲食文化的重構-文化生態學的探討〉。《餐旅暨家 政學刊》6(1):1-12。
林益仁,2003,《泰雅族生態智慧之探討-以雪見為例》: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 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林益仁、褚縈瑩,2004,〈有關“傳統生態智慧”(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的二、三事〉。《生態台灣》4:66-67。
林素珍,2016,〈高雄市阿美族人都市生活適應的社會網絡建構—從年齡組織、 世族到教會與同鄉會〉。《原住民族文獻》29:4-12。
林樂昕,2016,〈當天使的翅膀遇上現代農業〉。頁96-99,收錄於果力文化主 編《藏種於民》。台北:果力文化。
邱其謙,1962,〈曆法〉。頁317-318,收錄於《馬太安的物質文化》。台北:中 央研究院。
邱奕賢,2007,《花蓮縣壽豐鄉光榮部落庭園植物多樣性之研究》。花蓮:國立花 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青木皐,2009,《圖解微生物—細菌˙病毒˙黴菌》。台北:世茂。
侯志仁主編,2013,《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台北:左岸。
侯錦雄、李素馨、歐雙磐、王乃玉,2009,〈野菜共和國—另類文化景觀的參與 式營造〉。《造園景觀學報》16(4):31-52。
帝瓦伊.撒耘,2005,《阿美族群諺語》。臺北市:德英國際。
帝瓦依.撒耘,1997,〈阿美族簡介〉。頁5-16,收錄於吳雪月計畫主持,《阿美族的生活智慧—南勢阿美七腳川社》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徐國士,1997,《花蓮縣壽豐鄉水璉村環境綜合調查與監測計畫》。花蓮:國立 東華大學。
浦忠勇,2014,〈鄒族植物知識典範及其變遷〉。《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4(1): 151-67。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編著,2002,《壽豐鄉土史》。壽豐鄉: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 系。
康培德,1999,〈南勢阿美聚落人口初探-十七到十九世紀〉。《臺灣史研究》4(1): 5-48。
張培倫,2009,〈關於原住民族知識研究的一些反思〉。《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5:25-53。
張瑋琦,2011a,〈幽微的抵抗:馬太鞍原住民食物系統的變遷〉。《台灣人類學刊》9(1):99-146。
張瑋琦,2011b,〈身體的規訓與馴化—原住民成為有機專業農歷程及其省思〉。 論文發表於「2011年會:民族、民主、民生:人類學的場域」,新竹:台灣人類學會與民族學會,民國100年10月8日至9日。
張瑋琦,2017,〈氣候變遷、健康農業與食物主權:港口部落的海濱街地梯田復 育〉。論文發表於「族群研究與原住民族發展研究跨領域整合工作坊」,高雄: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院,民國106年5月20日。
盛澄淵,1973,《肥料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設樂清和,2013,《懶人農法 第一次全圖解:與自然共生的樸門設計》。台北: 果力。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市:省文 獻會。
郭祐慈,2009,〈阿美族傳統農業知識〉。《台灣原住民論叢》5:99-124。
郭華仁,2012,〈有機農業的必然與實現-典範移轉與立法〉,《台灣國際法季刊》9(4):81-111。
郭華仁,2016,〈保種學堂:關於保種,你一定要知道〉。頁6-26,收錄於果力 文化主編《藏種於民》。台北:果力文化。
陳永龍,2010,〈河岸邦查部落再生成與漂留族群生計重建阿美族「都市原住民」 自立家園的社會安全涵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7:135-175。
陳秀珠、陳俊男,2008,《「撒奇萊雅族傳統聚落展示計畫」委託研究規劃及設 計圖說編制案報告書》。屏東:原民會文化園區。
陳俊編,1987,《台灣道路發展史》。台北:交通部運輸所。
陳建村,2017,《有機野菜栽培管理手冊-蕗蕎篇》。花蓮:花蓮縣政府。
陳清清,1962,〈居住〉。頁168-196,收錄於《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宣衛,2008,〈「南來說」?「北來說」?:關於撒奇萊雅源流的一些文獻考 察〉。《臺灣文獻》:199-220。
黃啟瑞,2000,《原味與市場 另一種Amis*植物人文的探究》。花蓮:國立東華 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碩士論文。
黃啟瑞、董景生,2009,《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台北: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黃貴潮(Lifok Dongi),2015,《阿美族口傳文學集》。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貴潮,1998,《阿美族飲食之美》。台東:觀光局東海岸。
新良食淨土文化推廣協會,《KKF自然農法示範推廣手冊》。KKF自然農法在台 推廣中心。
楊弘任,2011,〈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思與言》49(4):5-29。
楊宜靜,2012,〈權力地景之生產:江仔翠農地的死與生〉。《文化研究月報》133:32-64。
溫遂瑩,1962,〈飼養與採集〉。頁85-91,收錄於《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靳菱菱,2010,〈文化的發現與發明:撒奇萊雅族建構的歷程與難題〉。《台灣人 類學刊》8(3):119-161。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
廖美菊,2018,〈把問題變資源的樸門永續設計〉。《有機與友善環境耕作課程樸 門永續設計基礎班》講義資料。花蓮: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廖鴻基,2002,《花蓮海岸行旅:台11線》。花蓮:花蓮文化局。
趙仁方,2004,〈民族生態學的研究與省思:東台灣研究生態學門年度回顧〉。《東台灣研究》9:181-192。
劉秀美,2012,《火神眷顧的光明未來:撒奇萊雅口傳故事》。台北:口傳文學會。
劉秀美、魏美玲、賴奇郁、蘇宇薇,2011,《火光下的凝召-Sakizaya人的返家路》, 花蓮:花蓮市公所。
劉益昌,2002,《台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潘繼道,2009,〈「加禮宛事件」後奇萊平原與東海岸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活動空 間變遷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3):25-60。
蔡曉薇,2013,〈Pangcah阿嬤的菜園〉。《吳全小城散散步》:未出版。
盧建銘,2013,〈食物採集美學(三)〉。《青芽兒56》:51-63。
盧建銘,2015,〈採集與微型生態菜園的沃土生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8:259-287。
盧建銘、許淑真,2012,〈食物採集美學(一)〉。《青芽兒52》:6-11。
盧建銘、許淑真,2013,〈食物採集美學(二)〉。《青芽兒55》:1-11。
盧建銘、許淑真、張進財,2010,〈撒烏瓦知部落水岸生活的重建〉。論文發表於 「第四屆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災後河川子民7˙部落文化論壇》」,台北:蔡瑞月文化基金會,2010年4月10日。
盧道杰,2006,〈在地知識與生態傳統知識〉。頁213-232,收錄於《生物多樣性 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生物多樣性—社會經濟篇》。台北:教育部九十三年 度「生物多樣性教學改進計畫」教材編撰計畫。
戴永禔,1999,〈原住民生態智慧與自然保育〉。《原住民教育季刊》16:37-42。
鍾怡婷,2016,〈野生稻、秈稻、梗稻的百年身世〉。頁67-79,收錄於果力文 化主編《藏種於民》。台北:果力文化。
藍姆路.卡造,2009,〈地方知識的流動性—以阿美族吉拉米代部落 malati’ay 為 例 〉。《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6:193-216。
羅素玫,2005,〈性別區辨、階序與社會:都蘭阿美族的小米週期儀式〉。《台灣 人類學刊》3(1):143-183。
羅素玫,2011,〈傳統生態智慧與當代社會〉。《科學發展》467:6-13。
羅素玫,2015,〈人類學家的餐桌:蝸牛、野菜和cekiw〉。頁32-40,收錄於郭佩 宜主編《芭樂人類學》。新北:左岸文化。
Bob cannard,嚴世芬譯,1997,《新世紀農耕:人對土地圓滿的愛》。台北市: 琉璃光
Clifford Geertz,楊德睿譯,2007,《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Nigel Barley著,何穎怡譯,2001,《天真的人類學家》。台北市:商周。
Rosemary Morrow,2011,《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台北:大地旅人。
Tammy Turner(唐敏)著、徐嘉君譯,2016,〈Food forest 食物森林〉。《林業研究專訊》23(2):1-14。
Thor Hanson著,蕭寶森譯,2015,《種子的勝利》。台北:商周。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Vandana Shiva、陳玠廷譯,〈自由種子宣言〉。頁4,收錄於果力文化主編《藏 種於民》。台北:果力文化。
二、外文文獻
Berkes, Fikret, 1993,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in Perspective.”Pp.1-9 in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Concepts and Cases, edited by J.T. Inglis. Ottawa: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Berkes, Fikret ,Carl Folke and Madhav Gadgil, 1995,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Biodiversity,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Pp.281-299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Edited by C.A. Per rings et al. Netherlands : Kluwer.
Berkes, Fikret ,1999, Sacred Ecology: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USA. Taylor & Francis.
Gadgil, Madhav ,Fikret Berkes and Carl Folke,1993, “Indigenous Knowledg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 Ecology, Economics, Policy, 22(2-3):151-156.
Galluzzi, Gea, Pablo Eyzaguirre and Valeria Negri, 2010, “Home Gardens:Neglected Hotspots of Agro-biodivers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19(13):3635-3654.
三、網路資料
Tripbaa 趣吧,吃我的菜,認識你的土地-馬太鞍飲食文化之旅。https: //goo.gl/dmtJGE,取用日期:2018年5月21日。
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圖,1999,花蓮市百年歷史地圖。https://goo.gl/uyyX1G, 取用日期:2018年5月25日。
台灣通用正射影像,1999,花蓮市百年歷史地圖。https://goo.gl/uyyX1G,取用 日期:2018年5月25日。
台灣通用電子地圖,1999,花蓮市百年歷史地圖。https://goo.gl/uyyX1G,取用 日期:2018年5月25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2015。https://goo.gl/eKLa8Z,取用日期:2018年6月16日。
行遍天下,2016,野菜、採集土地的野性滋味。https://goo.gl/172utz,取用日期:2018年5月29日。
余馥君,2014,野菜怎麼吃?把握原則輕鬆煮野菜!。https://goo.gl/jyUeVu,取用日期:2018年5月21日。
李冠群、李遠豐,2013,微生物與有機農業(二):有益微生物與植物的健康。 https://goo.gl/5BdxCC,取用日期:2018年6月2日。
林倩如,2016,人類學看阿美族「野菜文化:生態寶藏挖不完」。https: //goo.gl/pZyRZG,取用日期:2018年6月16日。
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https://goo.gl/8q3vJ6
原視新聞,2013,自吃兼小賣 汐止阿美閒地種野菜。//goo.gl/7nf5aG,取用日 期:2018年5月30日。
郭琇珍,2016,一個阿美族三個割草機,野菜是生活,一直種傳統就會回來。https://goo.gl/0KhFPJ,取用日期:2018年5月23日。
陳世雄,2012,評論: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報告「有機食品並沒有更營養?」。 https://goo.gl/ZJCTqR,取用日期:2018年5月21日。
經典TV,2016,野菜復興。https://goo.gl/eAcYtP,取用日期:2018年6月 16日。
經建版地形圖及基本地形圖圖例之差異,2015,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https://goo.gl/Df5F6D,取用日期:2018年5月25日。
壽豐鄉戶政事務所,本鄉人口統計月報表。 https://goo.gl/fkg5nU,取用日期:2018年6月14日。
壽豐鄉行政劃區圖,維基百科。https://goo.gl/4V7YKY,取用日期:2018年6月 14日。
壽豐鄉原住民e化部落網。https://goo.gl/Suj3Nf,取用日期:2018年3月26日。
廖靜蕙,2015,構樹遺傳多樣性成重要拼圖 學者證實南島語族「出台灣說」。https://goo.gl/80StSZ,取用日期:2018年5月24日。
廖靜蕙,2016,青年辦「種子野台」從老品種找回友善土地的耕種知識。https: //goo.gl/Yxtyf4,取用日期:2018年5日23日。
鄭漢文、董森永、王桂清,雅美族芋田經營的生態智慧。https://goo.gl/NpNQGs,取用日期:2018年6月16日。
獨立特派員,2011,河岸阿美。https://goo.gl/eDCRZp,取用日期:2018年5月 24日。
簡道南,2003,肥料與植物生長。https://goo.gl/ondzW6,取用日期:2018年6月10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