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107.19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張友欣
作者(英文):Yu-Hsin Chang
論文名稱:探討環保團體發展歷程與未來──以「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Group────A Case Study of Hualian County Association for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指導教授:戴興盛
指導教授(英文):Hsing-Sheng Tai
口試委員:游麗方
李俊鴻
戴興盛
口試委員(英文):Li-Fang Yu
Chun-Hung Lee
Hsing-Sheng T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學號:610254032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關鍵詞:環保團體環保運動非營利事業組織花蓮臺灣社區走讀
關鍵詞(英文):environmental group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vementNon-profit organizationHualienTaiwanlearning by walking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
  • 收藏收藏:0
本文的研究目的為,探討一個非營利事業組織環保團體的發展歷程。本研究以「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為案例分析,藉以了解以一般民眾所發起組成的環保團體,其成員何以能堅持當初成立該團體時所秉持的目標及理念,且有效地達成了社會資本的累積,進一步強化了集體行動與內部制度能力,而持續到現在。
從未立案之前的「花蓮環保工作隊」(約從民國八十一年開始)時間起算,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到現在(2022年),已邁入第30年。「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早期參與了環保運動,與政府立場產生對立。之後,隨著民眾環保意識普及、提升,及政府對環保漸趨重視,環保政策與立法越來越相對完善,使其原來與政府對抗的立場漸漸轉成以合作關係為主。現在「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持續在各社區推廣環境教育,帶動社區居民關心環保議題。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整理「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的發展歷程,包含其組織運作、領導者及參與成員的特質、與其他民間團體的伙伴關係、與政府間的互動等方面。本研究也發現,「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也面臨許多考驗,例如因資金籌募不易導致會務維持困難、老年化社會及少子化讓會員(志工)招募更加不易、提升社區民眾對環保議題(活動)的關心與參與、推廣社區環境教育方式上的轉變及因應對策等。研究發現,「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持續30年的原因,根源於以老師為主要核心的成員們愛護花蓮、自然環境的心,及從個人、家庭出發,擴大到社區、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發展策略及方向,並在面臨考驗時,組織內也提出了因應對策。本研究也彙整受訪者與本身之意見,對其困境提出重新思考團體定位與方向、招募人員、網路宣傳行銷、經費運用及籌措、課程方向、推動社區綠美化、提供服務、結合外部資源等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is study uses the “Hualian County Association for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as a case study to understand how the member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 initiat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can adhere to the goals and ideas that were adhered to when the group was established, and effectively achieved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collective action and internal institutional capabilities, and continue to the present.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Huali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Team” (about A.D.1992) before the case was filed, “Hualian County Association for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has now(A.D.2022) entered its 30th year.
The “Hualian County Association for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participated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vement at an early stage, and was opposed to the government's position. Afterward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the public, and the government's increasing emphasi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legislation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erfect, so that its original position of confront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has gradually turned into a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Now “Hualian County Association for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continue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various communities, to drive community residents to care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continue to work hard for this land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study uses in-depth interviews to organi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alian County Association for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cluding its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unding leaders and participating members, partnership with other civi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etc.)
However, “Hualian County Association for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also faces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e business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fundraising, the aging society and the declining birth rate make the recruitment of members (volunteers) more difficult, and enhance the community'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 (activities) concern and participation, promotion of changes in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etc.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ason why “The Hualien County Association for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can lasted for 30 years is based on the core members.They really love Hualien,cherish the environment,and determined to promote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 .Their strategy is to start from individuals, then expand to communities and schools. When the association faces the challenges,their members are also very willing to find out the solutions together.Such as reposting the goals of their association and curriculum,recruiting new members,promoting on internet,raising the funds,greening the community,providing more services and connecting to the outside resourc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對象 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2
第四節 研究問題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臺灣環境運動 5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 17
第三節 社會企業的多元面向模型 20
第四節 組織發展週期 23
第五節 高齡志工與社區學習 24
第六節 環境教育校定課程與走讀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3
第二節 質性研究法 34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37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8
第五節 訪談大綱一資料彙整 38
第六節 訪談大綱二資料整理 51
第四章 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之發展歷程 57
第一節 成立時期背景 57
第二節 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發展歷程 58
第三節 組織理念 64
第四節 組織架構與運作 65
第五節 成員之組成性質、其參與原因、理念及擔任角色 68
第六節 經費來源 72
第七節 領導者特質 73
第八節 會員對環保工作或環保工作促進會的熱情 76
第九節 與其他民間團體、民間企業之關係 78
第十節 與政府及媒體間的互動 80
第十一節 與學術界、社區居民的互動 82
第十二節 與學校的互動 84
第十三節 工作執行項目與目前執行重點 91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95
第一節 從臺灣環境運動脈絡論環促會成長因素 95
第二節 成員的省思與成長 99
第三節 面臨的困境 104
第四節 近年來的轉變與努力 110
第六章 結論 11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5
第二節 未來朝向的方向與建議 124
第三節 肯定並期許 129
參考文獻 131
附錄一 訪談大綱一 137
附錄二 訪談大綱二「學校走讀課程訪談題綱」 139
附錄三 電台錄製節目紀錄 141
附錄四 社區綠活圖 145
附錄五 走讀課程學習單 145
一、中文文獻:
王甫昌(1999)。社會運動。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501-536頁)。臺北市:巨流。
王御宇(2013)。花蓮縣富興生態農場集體行動與制度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惠君(2018)。社群媒體Facebook之行銷管理策略-以平價成衣批發商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王維菁、馬綺韓、陳釗偉(2013)。網際網路的社會運動:以台灣環境運動組織為例。資訊社會研究,25,1-22。
王俊秀(譯)(2013)。一根稻草的革命。(原作者:福岡正信)。臺北市:綠色陣線協會。338頁。(原著出版年:1975)
反台泥行動聯盟(1995)。反對台泥擴廠運動簡歷。東海岸評論,89,4-6。
余佩珊(譯)(1994)。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原則與實踐(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i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s)。(原作者:Peter F. Drucker)。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0)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臺灣環境運動的研究。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何俊頤(2010)。反蘇花高運動:社會運動中的敘事、地方性與實踐困境(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吳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市:聯經。
吳懷晨(2011)。通識化國文課程的教學理念與實施――以「國文:花東文學地景」為例。臺東大學人文學報。1(2),45-79。
沈琮閔(2010)。運用高齡志工於導覽解說的社區行動學習。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主編),高齡志工與社區學習(397-415頁)。臺北市:師大書苑發行。
呂欣怡(2016)。土地、社群、信仰:解析俗民環境論述。科技、醫療與社會,22,63-108。
林振春(2010)。樂齡自助學習團體的理念與實踐。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主編),高齡志工與社區學習(1-17頁)。臺北市:師大書苑發行。
林茂耀(2004)。花蓮地區四個環保團體發展歷程與推動環境教育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淑馨(2008a)。非營利組織管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淑馨(2015)。非營利組織管理(增訂二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淑馨(2016)。非營利組織概論NPO(增訂二版)。臺北市:巨流。
林則桐(2021)。「不耕田、不施肥、不打藥、不除草」-「自然農法」可行嗎?。生態臺灣(2021年4月出刊),71,35-43。
花蓮縣環保工作促會(2014)。花蓮縣環保工作促會2014年會員大會會議記錄。環促會第六屆第2次會員大會(2014年2月22日)。
花蓮縣環保工作促會(2015)。環促會2015大事紀。【資料】。環促會工作室,花蓮縣。
花蓮縣環保工作促會(2017)。花蓮縣環保工作促會2017年會員大會會議記錄。環促會第七屆第二次理監事會議(2017年3月19日)。
花蓮縣環保工作促會(2022)。花蓮縣環保工作促會2022年理監事會議記錄。環促會第九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2022年6月26日)。
花蓮縣環保工作促會(2014)。花蓮縣環保工作促會2014年會員大會會議記錄。環促會第六屆第2次會員大會(2014年2月22日)。
施信民(主編)(2006)。臺灣環保運動史料彙編(初版一刷)。新北市:國史館。
施淑棉、翁福元(2020)。「國小走讀敦和」校訂課程規劃與實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5-11。
俞玫妏(譯)(2005)。社會行銷(Social Marketing)。(原作者:Philip Kotler,Ned Roberto & Nancy Lee)。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2)
柯一青(2014)。21世紀臺灣社區營造論述之形構(初版)。臺中市:白象文化。
柯品文(2020)。走入巷道與街景,閱讀「地方文化」再現的各種可能。臺灣出版與閱讀,2020年第2期,142-147。
胡雅芳(2011)。公部門創新服務與其效益之研究――以台鐵局郵輪式列車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姚巧梅(譯)(2007)。晚年的美學。(原作者:曾野綾子)。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紀駿傑(1999)。社區參與空污防治的環境社會學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環保署科技合作研究計畫(編號NSC-88-EPA-Z-259-002)。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1999年7月30日出版)
徐瑋鴻(2013)。環保型非營利組織策略性行銷之研究――以臺灣環境保護聯盟進行反核運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徐雨村(譯)(2014)。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原作者:Conrad Phillip Kottak)。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13)
高譜鎮(2012)。出走抗爭還是進入體制?後民主化時期倡議型組織困境。「書寫臺灣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發展史」學術研討會優秀博碩士得獎論文集。臺北市:臺灣第三部門學會、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倪禮豐(2007)。日本自然農法與循環農法簡介。花蓮區農業專訊(2007年6月出刊),60,17-22。
許世璋(2003a)。大學環境教育介入研究:著重於環境行動、內控觀、與環境責任感的成效分析。環境教育研究,1(1),139-172。
黃俊英(2011)。行銷管理策略性的觀點。臺北市:華泰文化。
黃國彥、林美珍(1991)。臺灣地區老人學習需求與內涵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
黃富順、林美和、郭麗玲、陳雪雲、賴秀慧和陳仲彥等(1990)。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臺北市: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黃富順(2009)。人口高齡化與高齡教育。載於臺北縣教育局主辦:臺北縣2009中日高齡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手冊(25-42頁)。臺北縣:編者。
黃煌雄等(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遠流。
黃慧英(2018)。佛教生命倫理觀的實踐理路:以自然農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可慧(2005)。社區培力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區域型培力中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的回顧,研考報導,41,21-37。
陳佳萍、洪如玉(2016)。JeffMalpas地方哲學對地方教育的啟示:以「走讀嘉義」課程方案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7,33-56。
陳亮全(2000)。近年臺灣社區總體營造之展開。住宅學報。9(1),61-77。
張茂桂(1994)。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香港社會科學學報,4,33-66。
張淑貞(1995)。我們期許一個清淨而健康的大地。清淨花蓮,1。
張淑貞(2013)。花蓮縣環境教育獎遴選【簡報】(2013年11月16日)。
張淑貞(2006)。環保心花蓮情,人生彎道好風景。慈濟演講【簡報】(2006年9月29日)。
張荺荺(2021)。二手服飾品牌之社群網路行銷研究(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張德永(2010)。高齡志工志願服務與社區參與之社會資本意涵。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主編),高齡志工與社區學習(19-35頁)。臺北市:師大書苑發行。
張簡文助(2020)。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歷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市。
郭昱均、高淑貴(2003)。高雄市長青學苑高齡者生活形態與學習需求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20,57-80。
梁鈺雨(2018)。以AISAS模式探討直播網紅說服策略—以臺灣美妝業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國立東華大學(2008)。三十年後山教育路 廖美菊老師東華大學開講。由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贊助,中視「全民大講堂」節目執行的校園巡迴演講。國立東華大學新聞稿(2008年5月2日)。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6頁)。臺北市:巨流。
馮燕(2000)。導論: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載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臺北市:巨流。
曾華璧(2001)。臺灣的環境運動、政策與文化:東臺灣-花蓮的環境運動與文化1980-1990年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編號NSC90-2411-H009-008)。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葉俊榮、施奕任(2005)。從學術建構到政策實踐:永續臺灣指標的發展歷程及其對制度運作影響。都市與計劃,32(2),103-124。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新環境雜誌社編輯部(1987),新環境月刊,13,14。
楊淑芬(2003)。跨國公司、地主國和地方的互動─以杜邦和拜耳在台投資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潘尚鋒(2004)。花蓮在地志願組織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潘禹璐(2007)。交通建設等同於經濟發展的迷思之研究─以臺十一線長濱村外環道拓寬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劉律君(2018)。農產品之粉絲專頁導購運營模式探討(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蔡珮娟(2020)。環境教育創新策略與生態保護意識探討:以新竹縣花花國小淨山活動為例(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新竹縣。
魯炳炎、林麗容(2010)。宗教型非營利組織募款策略性行銷之研究—以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為例。政策與人力管理,1(1),149-208。
盧思岳等(2006)。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心訣要義篇。臺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
蕭新煌、何明修(2006)。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社會運動篇。臺北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蕭新煌(1988)。七○年代反污染自力救濟的結構與過程分析。臺北市:行政院環保署委託計畫。
蕭新煌(1989),社會力――臺灣向前看,臺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戴晧栢(2010)。綠色工作價值觀對工作選擇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瞿海源、畢恆達等編(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臺北市:東華。
關超然、李孟智(2009)。PBL問題導向學習之理念、方法、實務與經驗。臺北市:臺灣愛思唯爾。


二、英文文獻:
Eyerman, Ron (1994). Between culture and politics: Intellectuals in Modern Society. Oxford: Polity Press.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London: Penguin.
Freire, P. (1973).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ontinuum.
Hori, S. & Cusack, S. (2006). Third-age education in Canada and Japan: Attitudes toward ag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63-481.
Kotler, P., & N. Lee (2007). Marketing in the Public Sector: A Roadmap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Kramer, R. (1987). Voluntary Agencies and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s.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1st ed.). London:Sage.
Mishler, Elliot G. (1986). The analysis of interview-narratives. TR Sarbin (Ed.),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233-255.
Pellissier, R. (2012). Marketing innovation. Retrieved January 8, 2015, from http://www.saine.co.za/wordpress/marketing-innovation-by-prof-rene-pellissier/
Perreault, W. D. Jr., & E. J. McCarthy (2000). Essentials of Marketing : A Global-Managerial Approach (8thEd.). Boston, MA: McGraw-Hil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urdie, N. & Boulton-Lewis, G. (2003). The learning needs of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29-140.
Sargeant, A. ( 2005 ). Marketing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 2nd Ed.).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ultz, D. (2012). Wandel des Outbound zum Inbound Marketing. Bachelor and Master Publishing,Imprint der Diplomica Verlag GmbH.
Snow, David A. and Robert D. Benford (1988). Ideology, 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 From Structure to Action: Comparing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Across Cultures,197-218.
Weerawardena, J., & Mort, G. S. (2006). Investigat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41(1), 21-35.
Wymer, W. W., P. Knowles, & R. Gomes (2006). Nonprofit Marketing: Marketing Management for Charitable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Zimmerman M.A.(1990).Takng aim on empowerment researeh: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8(1), 169-177.

三、網路文獻: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21)。臺灣廢棄物處理政策歷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官網。查詢日期:2021/8/20。取自:https://hwms.epa.gov.tw/dispPageBox/pubweb/pubwebCP.aspx?ddsPageID=THREE&dbid=3593712072
行政院教育部體育署(2021)。大本運動公園運動。全國運動場館資訊網。查詢日期:2021/10/27。取自:https://iplay.sa.gov.tw/GymInfo/Index/20334?istraffic=1
朱淑娟(2010年11月2日)。【特稿】蘇花高 前傳。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網站。查詢日期:2021/09/19。取自:https://e-info.org.tw/node/60656
李淑蘭、陳顯坤(2016年12月27日)。成員高齡化 環保媽媽基金會年底熄燈。公視新聞網。查詢日期:2022/2/28。取自: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45093
周俊宇(2009)。反拜耳事件。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查詢日期:2021/8/10。取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252
林吉洋(2020年5月21日)。卜蜂爭議01》搶救最後一塊淨土,花東子民千人怒吼:卜蜂滾出花蓮,縣長出來面對!。上下游新聞平台。查詢日期:2021/10/26。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32679/
張耀中(2004年3月1日)。蘇花高興建案被退 縣民怒醞釀抗爭。TVBS新聞網。查詢日期:2021/9/19。取自:https://news.tvbs.com.tw/other/380797
黃珮瑜(2016年10月22日)。一道纜車一條電梯 怎樣拯救「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香港01新聞網。查詢日期:2021/4/19。取自: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49823
鄒敏惠(2016年12月28日)。「環保悍將」交棒 環保媽媽基金會熄燈。環境資訊中心。查詢日期:2022/2/28。取自:https://e-info.org.tw/node/202104
管立豪、陳美惠、張弘毅(2009)。社區林業與原住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官網(原刊載於第90期 民國98年8月林業研究專訊)查詢日期:2021/8/30。取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7800
綠色和平組織編輯部(2013年7月18日)。投筆從農 花蓮有機生態農場負責人-廖美菊【Facebook社交平台資料】。Greenpeace綠色和平(台灣網站)。查詢日期:2021/10/26。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greenpeace.org.tw/photos/%E6%8A%95%E7%AD%86%E5%BE%9E%E8%BE%B2-%E8%8A%B1%E8%93%AE%E6%9C%89%E6%A9%9F%
E7%94%9F%E6%85%8B%E8%BE%B2%E5%A0%B4%E8%B2%A0%E8%B2%AC%
E4%BA%BA%E5%BB%96%E7%BE%8E%E8%8F%8A%E5%AE%8C%E6%95%B4
%E6%95%85%E4%BA%8Bhttpbetterfutureorgtwtopicphpc2aid1%E5%BB%96%E7%BE%8E%E8%8F%8A%E8%80%81%E5%B8%AB%E6%9B%BE%E7%B6%93%E5%A4%9A%E6%AC%A1%E5%B8%B6%E9%A0%98%E5%AD%B8%E7%94%9F%E5%8F%83%E5%8A%A0%E5%9C%8B%E9%9A%9B%E5%A5%A7%E6%9E%97%E5%8C%B9%E4%BA%9E%E7%AB%B6/593986597299836/
蔡中岳(2015)。未曾落幕的海岸攻防戰——從火力電廠到海岸渡假村。查詢日期:2020/03/10。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854/744719
蔡啟塔(2016年6月10日)。大本運動公園。【Facebook社交平台資料】。查詢日期:2021/10/26。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officialhualienchita/posts/670436543094481/
鍾寶珠(1998)。台泥花蓮市擴廠。查詢日期:2021/10/26。取自: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hgjh316/2_4.htm
蘋果日報(2004年7月16日)。政院未編蘇花高預算 交通部:若要建先從國道基金支付。蘋果新聞網。查詢日期:2021/09/19。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040716/DIQPGE7L3EDQGAGZ4VTRBXOE3U/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