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14)。 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1968)。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2014)。 尤清主編(1997)。設置完全中學加速學制改革。載於台北縣教育改革經驗(頁 21-51)。高雄:復文圖書。 王前龍(2015)。現階段原住民民族課程政策發展之多元文化課程轉化評析。課程 研究,10 (1),13-34。 王宮田主編(1999)。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高中教育補述篇。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編印。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69)。中學教育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中華民國憲法(1947)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1991) 王煥琛(1972)。戰後各國教育改革方案比較研究。臺北︰臺灣書店。 田哲益(2001)。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武陵。 牟中原(1996)。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 報告。 牟中原、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完全中學設立辦法(2000)。 李汝和(1969)。臺灣省通志(卷三)。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芝儀、李奉如(譯)(2008)。 M.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嘉義市:濤石 文化。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 英。 李哲偉(2009)。高正雄校長與國境之南的來義高中。原教界,29,44-49。 吳清山、林天祐(2011)。教育名詞—課程轉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2, 203-204。 吳毓真 (2002)。台灣與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後殖民的觀點。國立 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周水珍(2009)。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發展研究-以三所原住民小學為例。東華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523028D98398。 周淑惠(1998)。幼稚園課程與教學創新:一個個案的啟示。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 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台北:揚智出版社。 周維萱(2002)。紐西蘭原住民教育政策之研究。臺灣師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 育研究方法,頁239-262。 林俊彥、郭宗賢(2007)。德、澳、美、日技職教育發展對我國學校行政之啟示。 學校行政雙月刊,47,131-150。(ISSN 1606-8300) 林清江(主編)(1983)。比較教育。台北市︰五南。 邱錦昌、林邦傑(1996)。臺北縣完全中學現況及其設立評估之研究。台北縣教育 局委託。未出版。 姜添輝(1997)。原住民教育的政策分析。原住民教育季刊,5, 1-16。 施正鋒、謝若蘭(主編)(2008)。加拿大原住民族的土地實踐。花蓮縣︰東華大學 原住民民族學院。 洪泉湖(1995)。臺灣原住民教育的現況與展望。中山人文社會科學,4(2), 159-118。 洪泉湖、吳學燕(主編)(1999)。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原住民族16族簡介。2018年6月19日,取自 https://www.apc.gov.tw/portal/cateInfo.html? CID=8F19BF08AE220D65 原住民族教育法(1998)。 原住民族教育法施行細則(1999)。 紐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台北:雙葉書廊。 翁福元(1996)。台灣中等教育政策發展五十年:1945—1995。中等教育, 47(5),83-102。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2014)。 高級中等教育法(2013)。 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實驗教育法(2014)。 高德義(2000)。原住民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 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頁3-41)。台北市:師大書苑。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3)。 張仁家(2016)。為技職教育正名與定位,取自 http://www.tevt3.info/vocational-education-rectification-of- name-position2/ 張如慧、譚光鼎(2012)。原住民完全中學的實施現況與挑戰:以蘭嶼高級中學為 例。教育研究集刊,58(3),76。 張芳全(1999)。教育政策分析與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張佳琳(1993)。台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善娟(1999)。中澳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比較。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南投。 教育基本法(1999)。 教育部 (1995)。教育部公報,252,2018 年4 月21 日,取自: 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651。 教育部 (2002)。綜合高中之檢討、改進及未來發展。台北市:教育部技職司一 科。2018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tve.edu.tw/3- policy/frame_policy.htm 教育部 (2011)。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完全中學試辦計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綜合高中試辦成效之檢討及發展改進方案。台北市:教育部(綜 合高中互動式資訊傳播網)。2018年5月15日,取自 http://163.23.175.3/Bdata/ Tview.Asp 教育部國教署(2017)。105學年度高中職國中小原住民重點學校名錄。2018年6月 25日,取自http://www.air.ttct.edu.tw/Home/digital 教育部統計處。2014.12.06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 Node=1052&Page=19993&Index=3&WID=31d75a44-efff-4c44-a075- 15a9eb7aecdf 曹天瑞(2014)。宜蘭縣原住民校長推展泰雅民族教育之研究。宜蘭:宜蘭縣原住民 族文教促進會。 畢恆達 (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 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台北︰南天。 陳全成 (1996)。當前原住民教育政策分析。原住民教育季刊,2, 43-52。 陳枝烈 (2011)。 推動原住民民族學校之論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2), 36- 37。 陳枝烈(2007)。原住民族教育體系之建構。論文發表於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主辦「2007年臺灣原住民族教育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嘉義市。 陳枝烈(2012)。臺灣原住民小學課程之回顧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 15(4),53-72。 陳枝烈(2013)。臺灣原住民族部落學校發展現況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6(4),147-168。 陳美如 (2000)。多元文化課程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曾碩彥、譚光鼎(2009)。原住民社區本位學校的理想與實踐—談台灣原住民完全中 學之分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9(1),91-134。 湯仁燕(2000)。多元文化的課程轉化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4,91-115。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 台北。風雨論壇。 黃志偉 (2002)。文化傳承的種子-原住民學童學習母語歷程之研究。臺東師範學 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黃政傑(1995)。綜合高中辦理的重要課題。技職雙月刊,30,6。 黃政傑(2013)。課程轉化整合探究之概念架構研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6(3), 1-30。 黃政傑、李隆盛(1995)。我國完全中學現況問題及其設立評估之研究中心。臺 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張嘉育 (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現 為「當代教育研究季刊」),6(4),69-81。 萊撒·阿給佑(2012)。泰雅族傳統文化︰部落哲學、神話故事與現代意義。台北市 ︰新銳文創。 楊英邦(1999)。台灣地區中等學校教師及學生家長對於現行中等學校教育政策。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國樞、葉啟政(主編)(1991)。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三民。 鄒岱妮(2006)。加拿大原住民自治體制與教育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守臣 (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廖鳳瑞(1998)。幼教園所的開放式教育理念與執行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 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4),576-595。 維基百科。2015年12月6日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1%8C%E4%B8%9A%E6%95%99%E8%82%B2 潘慧玲 (2001)。學校革新研究的構思與作法。論文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之「學校革新研討會」,臺北。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2014)。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2007)。 謝文全(2004)。中等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謝世忠(2006)。 認識、理解與建構-《考古人類學刊》的半世紀原住民研究。考 古人類學刊,66,25-52。 顏國樑 (1997)。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發展、理念基礎乃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8, 28-54。 譚光鼎(1998 )。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2002)。台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市︰師大書苑。 譚光鼎(2010)。原住民學校與社區關係之探究—以臺灣三所原住民完全中學為 例。社區研究學刊,(1),1-32。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外文部分 Banks﹐J. A.(1989) .Integrating the curriculum with ethnic content ︰Approaches and guildeline. In Banks J.A&Banks C.A.M.(Eds)﹐ Multicul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Boston﹕ Allyn &Bacon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A. Banks & C.A.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 and perspectives (2nd ed.), 2-26.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nnett,C.I.(1990).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Boston: Allyn & Bacon. Corbin, J., & Strauss, A. (200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 London: SAGE. Corson﹐D.(1998).Change education for diversity.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Cuban, L. (1992). Curriculum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P. W.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pp. 216- 247). NY: Macmillan. Foster﹐P.(1965). The vocational school fallacy in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C. A. Anderson &J. M. Bowman(Eds.)﹐Education and Econnomic Development.﹐142-153.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Fullan, M. (1991).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A. Lewy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Giroux, H. (1983).Theory, resistance, and education: 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South Hadley, MA: Bergin & Garvey. Goodlad, J. I. And associates(1979).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New York, NY.:Macmillan. Hearnden,A rthur(1976). Education,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West Germany. Oxford: Pergamon Press. Marshall, C., & Rossman, G.B.(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李政賢譯)。台北市:五南。(原 著出版年:1999) Merriam, S. B., & Tisdell, E. J. (2016).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implementation (4th ed.). San Francisco, CA: John Wiley & Sons. Middleton﹐J.﹐Ziderman﹐A.﹐& Adams﹐A. V.(1993). Skills for productivity﹕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uintero, E. P. (2004). Problem-posing with multicultural children’s literature: developing critical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a. New York: Peter Lang. Robert K. Yin. (201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5th ed.) . Thousand Oaks, CA: Sage. 282 pages. (ISBN 978-1-4522- 4256-9) . Sleeter, C. & Grant, C. (2007),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tions: Five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5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The Indian Act(1876). Treaty of Waitangi(1840). UNESCO(1990).Trends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Pairs﹕Author Whitaker, P. (1993). Managing change in schools. Bristol,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