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140.13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蘇清照
作者(英文):Su-Chin Chaw
論文名稱:太魯閣族舞蹈文化意象之探討:以當代「織布舞」主題為例
指導教授:盧玉珍
指導教授(英文):Yuh-jen Lu
口試委員:李宏夫
巴奈.母路
口試委員(英文):Lee Hung-Fu
Panay.Mul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學號:610296506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8
關鍵詞:太魯閣族原住民現代舞文化意象織布舞曲
關鍵詞(英文):TrukuIndigenous Modern DanceCultural ImageryWeaving Dan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6
  • 收藏收藏:0
本文旨在探討族人余展輝的《編織色彩編織夢》與瓦旦•督喜的《織布×男人×女人》的原住民現代舞作品,並從中彙整出當代太魯閣族織布主題的文化意象。對照部落「感恩祭」所展演的傳統樂舞——「織布舞曲」——的版本後,本論文的研究問題,包括:當代類歌劇式的太魯閣族「傳統」樂舞的歷史成因為何?創作太魯閣族當代舞蹈的要素是什麼?創作舞蹈如何運用傳統符碼,而成為族人認同的「再造傳統」?其所代表的文化意象是什麼?在彙整並分析兩支舞作之後,本文發現,樂舞表演不盡然是「傳統」元素的複刻與再現而已,當代的編創有其值得一書之處。《編織色彩編織夢》的「傳統」是擺在檯面上,透過故事讓大家都看得到;而《織布x男人x女人》的「傳統」則呈現在清唱、節奏與律動的和歌而舞之中。前者的文化意象姑且稱之為「現代神話意象」,而後者則是一幅「gaya現形祭」的文化意象。兩支舞作雖然皆隸屬於現代舞形式,但並未脫離太魯閣族的文化傳統太遠,讓身為族人的筆者為之驚艷,並深感「傳統」能量的厚植與釋放,除了呈顯族群豐富的文化意涵之外,並開創了太魯閣族舞蹈的新氣象。
This paper examines Truku cultural imageries via the theme of weaving by way of Yu Jan-Huei’s Rite of Fabricating Colors and Dream and Watan Tusi’s Weaving × Men × Women, two Indigenous modern dance works, While Mgay Bari Festival maintaining a specific traditional stance of Truku weaving song and dance within tribal presentations, the two artists have meant to take a critical look at conventional gaya taboos that forbid all male weavers on stage.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as follows: Under what historical conditions has “traditional” Truku song and dance been constructed to become operatic? What are the attributes of Truku contemporary dance? How will dance-making inscribe specific symbols recognizable by members of Truku as a “re-invented tradition”? What are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imageries represented by those two modern dance works? The studies found out that both choreographers commit to preservation of their cultures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their roots are well reflected through their works. One presents a cultural imagery of “modern mythology” by means of colorful stories. The other’s cultural imagery tends to perform “avant-garde gaya” along with percussive rhythms. With such modern dance works, the author has perceived a new blueprint which may come in handy to choreographers when they manage to give new insights to Truku tradit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解釋名詞………………………………………………………5
第三節 問題意識……………………………………………………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7
第一節 Uyas Kmeki!跳舞吧!………………………………17
第二節 Mgay Bari的由來……………………………………..19
第三節 當代織布傳習的樣貌…………………………………23
第四節 聯合豐年節與太魯閣族樂舞…………………………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31
第二節 研究者的立場與角色…………………………………32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33
第四章 《編織色彩編織夢》(2013)…………………………35
第一節 新潮的部落人:余展輝……………………………36
第二節 《編織色彩編織夢》的內容與結構…………………42
第五章 《織布×男人×女人》(2016)……………………55
第一節 看見Tminun(織布)的人:瓦旦.督喜…………55
第二節 《織布×男人×女人》作品分析……………………6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當代太魯閣族文化意象……………69
參考文獻………………………………………………………………73
【附錄一】訪談筆記………………………………………………79
【附錄二】訪談筆記………………………………………………85
【附錄三】採訪同意書……………………………………………97

中文書目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出版有線公司。
王文正(2011)。《電影文化意象》。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田哲益(2007)。《再現台灣:泰雅族、太魯閣族》。台北:莎士比亞文化。
李天民・余國芳(1998)。《中國舞蹈史》。台北市:大卷文化。
林道生(2002)。《原住民・故事全集》。台北市: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秀林鄉公所(2015)。《Truku移動的回憶》第一集。花蓮:秀林鄉公所。
秀林鄉公所(2006)。《太魯閣族簡易字典》。花蓮:秀林鄉公所。
秀林鄉公所(2006)。《秀林鄉誌》。花蓮:秀林鄉公所。
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文化推動協會(2009)。《太魯閣族抗日戰役》。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希雅特・烏茲(劉紹偉)(2004)。《找回太魯閣》。台北市:翰盧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旮日羿・吉宏(2011)。《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臺北: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
邱韻芳(2013)。《祖靈與上帝:花蓮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與復振運動》。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
孟樊(2012)。《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台北市: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清香(1999)。《太魯閣族傳統歌謠集第一集》。花蓮:太魯閣建設協會。
胡清香(2006)。《太魯閣族傳統歌謠集第二集》。花蓮:太魯閣建設協會。
胡清香(2007)。《太魯閣族傳統歌謠集第三集》。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傳統文化發展協會。
胡永寶(1996)。《太魯閣族歌謠輯》。花蓮縣:花蓮縣萬榮國民小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分有限公司。
悠蘭・多又(2012)。《傳承、變奏與斷裂:當代太魯閣族女性的認同變遷與織布實踐》。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靳菱菱(2013)。《認同的路徑:撒奇萊雅族與太魯閣族的比較研究》。新北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灣土著民族研究專集(一)。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劉鳳學(2000)。《與自然共舞¬¬-臺灣原住民舞蹈》。臺北:文建會傳統藝術中心。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論文與期刊
王明珂(1997)。〈當代社會人類學族群理論〉,《華夏邊緣》。台北:允晨。
王若樺(2015)。〈舞在現代:另一種原住民文化再現角度〉,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民族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民族藝術碩士班。
余展輝(2016)。〈太魯閣創作舞蹈《編織色彩編織夢》全球性與在地性之文化詮釋〉,美育雙月刊第214期,頁60-67。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余展輝(2015)。〈太魯閣族樂舞展演之研究-以2013年花蓮縣原住民聯合豐年祭為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舞蹈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台中: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舞蹈學系。
余錦福(2014)。〈賽德克與太魯閣族群曲調與歌詞之研究〉。台東大學人文學報,4(1),頁93-128。
李謹伶(2014)。探討蘇安莉舞作《日子》之創作理念與特色。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舞蹈學系。
邱韻芳(2011)。〈從祖靈祭到Mgay Bari:當代太魯閣「傳統」祭儀的建構與詮釋〉。《臺灣人類學刊》,9(2),頁19-54。
周慧玲(2012)。〈田野書寫、觀光行為與傳統再造:印尼峇里島與台灣台東「布農部落」的文化表演比較研究〉,頁353-417。《旅行的視線》,蘇碩斌編(台北:陽明大學,2012)。
范盛保(2009)。〈愛爾蘭的文化意象-兼論愛爾蘭文化・產業〉,《當代愛爾蘭民主政治》,頁1-24。台北市:台灣國際研究協會。
胡家瑜(2004)。〈賽夏儀式食物與Tatinii(先靈)記憶:從文化意象和感官經驗的關連談起〉,頁171-210。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哈尤・尤道(2006)。賽德克族本土化禮拜與音樂-以太魯閣中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菲律賓:東南亞神學研究院。
海樹兒・發刺拉菲(2016)。〈《秀林鄉誌》之評析〉。《民族學界》,2016年10月,38,頁129-154。
康曼容(2014)。太魯閣族樂舞的身體觀。未出版所碩士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陳揚威(2009)。〈現代舞與文化認同-當代臺灣原住民編舞者研究〉。《台灣舞蹈研究》,5,頁1-38。
陳文德(2004)。〈衣飾與族群認同:以南王卑南人的織與繡為例〉,頁63-110。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悠蘭・多又(1995)。〈祭典文化的主體性〉。《山海文化》,9,頁52-57。
陳文傑(2014)。向前走,往回跳-三個原住民舞團的身體展演經驗與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東華大學。
曾毓芬(2007)。〈論Gaya制約下的賽德克亞族音樂即興-以跳舞歌uyas kmeki為例,《關渡音樂學刊》,7,頁93-130。
黃長興(2001)。〈族群的狩獵文化〉,頁13-20。楊南聰編,《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講座內容彙編》。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英文書目
Wanger, Roy. (1975). Invention of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翻譯書目
井上伊之助(2016)。《臺灣山地傳道記:上帝在編織》。石井玲子譯。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佐山融吉(1985/1917)。《番族調查報告書,紗績族前篇、後篇》。余萬居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Alexander, Victoria D. (1996/2006).《藝術社會學》,張正霖、陳巨掣譯。台北:巨流圖書。
Kumar, Ranjit. (2010).《研究方法》,潘中道、胡龍騰譯。台北:學富文化。
Mauss, Marcel. (1973). “Techniques of the Body.” In Economy and Society, 2(1): 70–88.
Shilling, Chris. (2009).《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謝明珊、杜欣欣譯。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Wolf, Eric R. (2013).《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賈士蘅譯。台北,麥田出版社。

網路資料
N/A。原住民藝術家~彼得洛·烏嘎個人簡介。2017年4月1日,取自http ://tw.streetvoice.com/sjdelo /articles/1316415/
安力•給努(賴安淋)(1998)。〈泰雅族的「Gaga」超自然信仰〉,《新使者》雜誌,44期。2018年1月24日,取自: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strTID=1&strISID=44&strMAGID=M2006061301015 。
原緣文化藝術團官方網站。2017年3月1日,取自:http://www.paiyuan.url.tw/yuan -yuan/
劉致宏,引自張舒涵,2017,聲音的模樣—劉致宏《聲音地誌》創作計畫。2019年1月19日,取自:https://mag.ncafroc.org.tw/single.aspx?cid=798&id=805
戴寶村。〈太魯閣戰爭百年回顧〉。2015年4月17日,取自: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47111003516.pdf

音像資料
周裕豐(2007a)。《Mqaras Tmdahu感恩頌》。蒐錄於失音的麋鹿【CD】。花蓮:秀林鄉公所。
周裕豐(2007a)。《Rgrig Smapuh祭神舞》。蒐錄於失音的麋鹿【CD】。花蓮:秀林鄉公所。
彼得洛・烏嘎(2008a)。《出草》。蒐錄於太魯閣傳說【CD】。花蓮:葛督桑音樂工作室。
彼得洛・烏嘎(2008a)。《英雄》。蒐錄於太魯閣傳說【CD】。花蓮:葛督桑音樂工作室。
舞作結束時的菱形紋畫面(圖5~11)。2017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EPqLl2M5v8
編織身體,重構傳統:Tai身體劇場的文化故事。2017年3月20日,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351/253498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