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9.28.6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王耀輝
作者(英文):Yao-Hui Wang
論文名稱:最熟悉的陌生人:當「原住民」遇見「社會工作」的自我反思
論文名稱(英文):Stranger in my Mind:Self-Reflection as an Indigenous Social Worker
指導教授:楊政賢
指導教授(英文):Cheng-Hsien Yang
口試委員:黃盈豪
Ciwang Teyra
口試委員(英文):Ying-Hao Huang
Ciwang Teyr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學號:610297004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9
關鍵詞:原住民社會工作自我反思敘說探究微歧視自我救贖
關鍵詞(英文):IndigenousSocial workSelf-reflectionNarrative researchMicroagressionSelf-redemp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1
  • 收藏收藏:0
我是一名原住民,一名非原鄉經驗成長下的原住民,自稱為「空心的都市原住民」。從小成長的過程中伴隨著遲疑、恐慌、害怕和緊張生活著,總是擔心自己活得「夠不夠像原住民?」基於這樣的起心動念,本論文探討一群都市長大的原住民青年,如何透過社會工作的行動來實踐自我的認同。
本研究採取「敘說探究」,針對三位非原鄉成長經驗但具有原住民族身分的社會工作者進行深入訪談,同時也納入研究者自身的生命故事作為分析資料的來源。將四位的生命經驗進行疊影交集,找出具有普同性之處進行主題分析。
在自我與他者生命經驗的疊影交織有三:一、自我認同感轉變歷程顯示,自我身份的選擇對於族群認同是具有相關性的存在;二、文化能力在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中的確是一個不可抹滅的重要核心概念;三、在原住民族社會工作裡「沒有人是局外人」,過度強調社會工作者的「族群身分正確性」時,反而讓「原住民族」的主體性被稀釋。
研究發現,「微歧視」是無所不在的,社會工作者須帶有原住民族主體價值,在服務過程中去翻轉現有刻板印象、碰撞主流社會的文化偏見、細緻的看見原住民族族人的需要,以及秉持以人為核心的服務概念等進行服務輸送,才能將魔鬼藏在細節裡的微歧視現身出來。因此,建構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策略之一,便是將這一群具有「共振經驗」的原住民,蒐集個別聲音並匯整成集體聲音後打響出去,以期能療癒與修復原住民族共同面臨到歷史創傷經驗,同時這也是本研究所看見在自我救贖道路中重要的行動與實踐。
I am an indigenous youth who grew up outside of hometown and self-claim "an urban indigenous on the way of self-redemption". "Do I live like an indigenous people?" There is often such a question coming up in my mind and it makes me feel hesitated, panic, afeard and stressed when I was growing up. With this self-reflection,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how a group of urban indigenous youth practices the self-identity through social work actions. 
In using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an in-depth interview is conducted on each of the selected three indigenous social workers without rich cultural knowledge, and also includes the researcher’s life experience as a part of resource in this study. The life story of these four people was then overlapped, analyzed and finds out the universals among their life experiences through thematic analysis.
There are three findings through the researcher and the three interviewers’ life experiences:
1.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sense of self-identity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oice of individu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
2.Cultural competence is a core concept, important and indelible, in indigenous social work.
3."No one is an outsider" in indigenous social work, but if the "correctness of ethnic identity" of the social workers is overemphasize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is diluted.
After the study, it found that "microaggression is omnipresent". Indigenous social workers must emphasize the ethnic values during service, including indigenous culture, language, history and spirit. Furthermore, we may need to break the existing stereotypes, to challenge the cultural prejudice in mainstream society, to observe carefully the needs of indigenous people, to offer person-centered service, and then find more microaggression in details during service.
Therefore, one of the strategies of construction of indigenous social work, is to collect the individual voice from a group of indigenous people who have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and can resonate with each other, integrate these individual voices into a group beliefs and express out, in hope of healing and repairing the historical trauma experiences which indigenous people have ever shared together.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c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way of self-redemption that it showed in this study.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倫理 10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2
第貳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我的原住民身份認同 15
第二節 原住民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 20
第三節 原住民服務原住民的反思 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3
第一節 敘說探究 34
第二節 選擇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42
第四節 研究分析與架構 46
第五節 研究嚴謹度 48
第肆章 原住民身份與社會工作的接觸:自我的觀照 53
第一節 開始認識自己是原住民 53
第二節 原民院夾縫中求生存 70
第三節 原住民身份的自己與社會工作的碰撞 79
第四節 自我敘事的梳理與歷程 96
第伍章 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的生命經驗:他者的敘說 103
第一節 轉化與翻轉都市原住民的思維與定義 104
第二節 帶著原民觀點碰撞著其他網絡體系 117
第三節 細緻的看見原民兒少的文化照顧需求 130
第四節 自我與他者對話交織下的疊影 143
第陸章 結論 163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自我救贖 163
第二節 我們共同面對的「微歧視」 173
第三節 故事,未盡之處 177
第四節 不再陌生的「陌生人」 181
參考書目 183
附錄一 知情同意書(範例) 189

Alvesson, Mats、Sköldberg, Kaj著;施盈廷譯、劉忠博譯、張時健譯(2011)。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Reflexive Methodology: New Vista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韋伯。
Ciwang Teyra(2018 年 5 月 24 日)。在都市被歧視,回部落又被質疑——近五成原住民在都市,如何讓他們不再流浪?【MATA‧TAIWAN】。取自:https://www.matataiwan.com/2018/05/24/urban-indigenous-2/
Clandinin, D. Jean、Connelly, F. Michael 著;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a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心理。
Kottak, Conrad Phillip著;徐雨村譯(2009)。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第十三版。Cultural Anthropology。臺北:巨流。
方昱(2009)。反思性社會工作:「漂流社工」的社區實踐與社工教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83-100。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明珂(2001)。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
王雲東(2016)。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應用(第三版)。新北:揚智。
王增勇(2011)。原住民社會工作。載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第二版)(頁145-188)。台北:巨流。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65-306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耀誠(2018)。漂流後的重新掌舵─一個都市原住民族的族群認同歷程之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全仲彥(2018)。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布農族都市原住民第二代身份認同之自我民族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江雯(2011)。台灣都市原住民族邊緣化下的抵抗研究──以三鶯部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吳忠基(2011)。都市原住民國中生族群文化認同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吳芝儀(2006)。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第二版)(145-188頁)。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李明政(2003)。文化福利權。台北:松慧。
李明政、莊秀美(2001)。原住民社會工作實務的倫理議題。載於徐震、李明政(主編),社會工作倫理。台北:五南。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台北:心靈工坊。
林開世(2014)。對臺灣人類學界族群建構研究的檢討:一個建構論的觀點。載於林淑容、陳中民、陳瑪玲(主編),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217-251頁)。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林開世(2018)。當代「族群現象」的在地運作與矛盾:恆春半島滿洲地區的考察。載於黃應貴(主編),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畫下的族群性(259-309頁)。新北:群學。
林萬億(2014)。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第三版)(第76頁)。台北:五南。
林翰生(2018)。布農族助人工作的知識內涵與實踐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陸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117-132頁)。臺北:巨流。
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133-142頁)。臺北:巨流。
胡幼慧(2008)。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3-19頁)第二版。臺北:巨流。
胡蕙萱(2005)。都市原住民第二代的都市經驗與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紐文英(2013)。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台北:雙葉書廊。
馬宗潔(2004)。當原住民遇到非原住民。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0,35-72。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張素莉(2007)。族群意識與族群關係的網絡分析:以臺北縣市都市原住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路版,上網日期:2020年3月30日,取自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compile1_1_1.jsp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台北:學富。
畢恆達(2008)。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21-36頁)。臺北:巨流。
莊凱翔(2009)。研究生之死─社工教育中的師生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新北。
莊曉霞(2009)。原住民社會工作之反思。臺灣社會工作學刊,6,147-168。
莊曉霞(2012)。原住民社會工作文化能力內涵之初探:以花蓮縣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6,133-182。
莊靜雯(2004)。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對原住民社會工作的想法-一位漢籍研究 生的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
許俊才、黃雯絹(2013)。原住民(族)與社會工作的相遇─是美麗還是哀愁?。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2),89-114。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玫霖(2008)。污名身分與自我表演:都市原住民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新北。
陳祈宏(2017)。我的原住民身份-Madad・Faol的認同與行動述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陳翠臻(2014)。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文化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陳翠臻(2014)。從文化能力角度探討台灣社會工作推展對原住民族地區的衝擊。社區發展季刊,148,280-292。
陳穆儀(2001)。從社工員的實務經驗思考原住民社會工作較學內涵—花蓮卓溪布農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
黃美英(1996)。流徙在都市邊緣的族群:間談政策改善方案。載於黃美英(主編),從部落到都市:台北縣汐止鎮山光社區阿美族遷移史(402-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盈豪(2004)。社會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實踐與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站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
黃源協(2014)。社會工作管理(第三版)。台北:雙葉書廊。
黃源協、莊俐昕(2018)。原住民的幸福感圖像─對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意涵。載於黃源協、詹宜璋(主編),原住民族福利、福祉與部落治理(81-122頁)。臺北:雙葉書廊。
黃源協、詹宜璋(2000)。建構山地鄉原住民社會工作體系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新活藝術(2017 年 7 月 26 日)。Nakaw奶奶的花冠【新活部落格】。取自:https://www.new-alive.org/blog/nakaw
詹宜璋(2009)。專業知識與文化知識之衝突與轉化:原住民族社會工作者專業實踐與反思。社區發展季刊,127,113-120。
詹淑萍(2006)。都市原住民學童校園人權覺知與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齊力(2006)。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第二版)(1-20頁)。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宜真(2011)。高雄市都市原住民青少年族群與地方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蔡春蘭(2005)。都市原住民後代的認同─已十二位都市原住民後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鼎茂。
謝欣芸(2015)。原鄉部落社工專業實踐經驗—以臺灣東部Pinaski部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鍾美玲(2009)。非原住民社會工作者文化能力之研究-以原鄉地區公部門社會工作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
簡宏哲、蕭至邦、陳竹上、陳玉蘭(2012)。原住民社會工作實務的文化取向—以服務學習內涵導入團體工作方法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40,207-222。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圖書。
蘇羿如(2001)。都市原住民的聚集/離散型態與族群意識:以社會聯繫觀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北。
蘇祺家(2020)。北臺灣都市原住民青少年的自我價值與學校歸屬感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

視聽媒體資料
BOXING樂團〈山上拉釘人Urban Latino〉,收錄於2014年台灣環球唱片公司發行《野生BOXING》專輯,詞/曲:葛西瓦。
宋冬野〈董小姐〉收錄於2013年摩登天空有限公司發行《安和橋北》專輯,詞/曲:宋冬野。
林強〈向前行〉收錄於1990年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向前行》專輯,詞/曲:林強。
原音社〈永遠是原住民〉,收錄於1997角頭音樂發行《AM到天亮》專輯,詞/曲:許進德。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