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67.1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李沛珊
作者(英文):Pei-Shan Li
論文名稱:原住民族崇德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參與歷程之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Exploration on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Caring Site of Chong-De Community of Indigenous Peoples
指導教授:賴兩陽
指導教授(英文):Liang-Yang Lai
口試委員:張菁芬
莊曉霞
口試委員(英文):Chin-Fen Chang
Hiu-Ha Ch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學號:610297017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關鍵詞:部落社區照顧據點敘事
關鍵詞(英文):tribeCommunity carestandpointnarrativ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0
  • 收藏收藏:0
研究者做為一位漢人進入到原住民部落。在2010年,駐進崇德部落(居民90%以上為太魯閣族),在經歷七年日子,由生疏到成為我生活的日常,這樣的歷程,也啟動了我試圖去理解到底什麼原因觸動了我到部落在地扎根?和我生命中的那些議題有所連結?因此,研究者以自我對話論述為研究取向,回到自我的成長及生命進行探究。本研究的問題包括:我在社區看見那些需要?什麼動機觸動我想要成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呢?當我啟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後社區產生什麼改變?又對我的生命歷程產生什麼改變呢?
本研究透過生命議題的整理以及參與社區據點的歷程整理成文本,進一步詮釋與產生反思。透過研究重新爬梳了生命與我在社區關懷據點的日常,展開出我對生命議題的真義。
在社區據點實踐的歷程中,透過本研究發現,部落老人生命快速凋零,部落耆老服務工作不能停、更不能等待;儘管在地社區協會尚未準備好就位,在地婦女已被培力照顧專長,在社區展力。尤其,在實踐歷程呈現出:在地長者照關服務已然轉型為「共力、共食、共享」,並持續往前走。
The researcher, as a Han people, entered the indigenous tribes. In 2010, I stationed in Chong-De Tribe (where 90% of the residents are Truku People). For 7 years, what was once unfamiliar had become my daily life. Such experiences make me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 of why I’m touched to root in the tribe. What issues in my life are connected to it? Thus, the researcher uses self conversational discourse as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returning to the idea of self-growth and life for exploration. The issues in the study include: the needs that I saw in the community, the motivation of establishing caring site of community, the change after launching the caring site of the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changes to my life history.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to the life issues as well as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site of community, 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m into literature for further interpretation and reflection. Via the study, my life and my daily life in the caring site of community are reviewed, and my true meaning to life issues is extended. During my experience in practicing for the site of community, it’s discovered through the research that tribal elders wither in a fast pace. The services for elders cannot be stopped nor be set aside. Although the local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is not prepared yet, the local females are trained in caring specialization to contribute in community. Particularly, the practicing experiences show that the caring services for the elders have been transferred into “co-effort, co-dining, and co-sharing”, and continuously moved forwar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現象與動機…………………………………………….…...3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部落原住民族文化…………………………………………...16
第二節 部落照顧服務現況…………………………………………...18
第三節 社區據點參與者的需求………………………………………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5
第一節 採取質化研究的理由……………………………………… .25
第二節 研究方法……………………………………………………......26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研究範圍……………………………………… 27
第四節 研究倫理與研究者角色………………………………… 29
第四章 深入骨子裡的責任與照顧……………………………. 31
第一節 成長生活中所看重及承擔……………………………… 31
第二節 人生轉變與翻轉……………………………………….....36
第三節 在花蓮開啟了生命服務的視野…………………….41
第四節 啟動生命的在地實踐…………………… ……………….44
第五節 放手自立的兩難…………………… ……………………. .48
第六節 後續發展…………………………………………………... ..51
第五章 結論與反思……………………………………………….... 59
第一節 結論 ………………………………………………....... 59
第二節 反思…………………………………………………........ 64
附錄 在地資源夥伴們的回饋原稿……………………………… 68
附錄表………………………………………………………….......... …74
參考書目…………………………………………………………….........77
朱儀玲,康翠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合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Michele L. Crossley(2001)。
王永智,鄧明宇(2017)。敘說分析。台北:五南。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2003)。
冉秀惠(2017)。看見生命韌力一位太魯閣族助人工作者的生命敘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花蓮。
沈俊祥(2008)。空間與認同太魯閣人認同建構的歷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翰蘆。
林威城(2007)。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概述。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3,105-112。
林靖修(2011)。唱我們的歌太太魯閣族(TRUKU)可樂社區卡拉OK文化研究。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五南。
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期,109-133。
吳明儒(2016)。社區換工實踐理念與經驗思。社區發展季刊,154,237-238。
胡幼慧、姚美華 (1966)。一些質性方法上思考。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頁141-157)。台北:巨流。
胡幼慧編(196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悠蘭‧多又(2012)。傳承、變奏與斷裂:當代太魯閣族女性的認同變遷與織布實踐。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五南。
黃源協(2014)。原住民族社會福利:問題分析與體系建構。台北:雙葉。
黃源協,莊俐昕,詹宜璋,沈慶鴻,童伊迪,劉鶴群,吳書昀,黃松林,許俊才,王育瑜(2014)。部落、家庭與照顧:原住民族生活經驗。台北:雙葉。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合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Joseph A. Maxwel(l99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網路資料
全國宗教知訊網,2017。德雷莎修女。線上檢索日期:2018 年7月5日。網址: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308。
台灣原住民,2013。太魯閣族。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7月14日。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a/mail.clps.ntpc.edu.tw/9960815/tai-lu-ge-zu。
花蓮縣秀林鄉衛生所(2017年5月10日)。辦理第一梯次照服員28人結訓。花蓮 e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10日。網址:https://ecoast.com.tw/healthy/item/1402-14。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2018。推展原住民長期照顧-107年度部落文化健康站實施計畫開始受理申請囉。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5日。網址:http://ab.hl.gov.tw/m/Event/NewsOrgDetail/869/。
花蓮縣長期照顧網,2018。長期照護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5日。網址:https://long-term.hlshb.gov.tw/files/14-1053-74851,r400-1.php。
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2014)。太魯閣族。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7日。網址: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8BEBF5BE0A53E41F。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長照專區-推展原住民長期照顧部落文化健康站實施計 畫。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7月13日。網址: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7661900BAFAAA37D&DID=0C3331F0EBD318C25E75713040F250D2。
許俊才(2012)。社區賦權的實踐與反思:以屏東排灣族部落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29-64。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7月14日,網址:http://www.rootlaw.com.tw。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8)。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網站統計目前設立有2786 個據點。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6日。網址:https://ccare.sfaa.gov.tw/。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2015)。得吉利部落【Tkijig】。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7月 6 日。網址: http://www.tipp.org.tw/tribe_detail3.asp?City_No=19&TA_No=1&T_ID=181。
郭登聰(2014)。建構「高齡友善城市」:從活躍老化到在地老化的重要課題-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輔仁社會研究,4期。線上檢索日期:2018 年4月10日。網址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22202048-201401-201405150029-201405150029-1-42。
湯京平、呂嘉泓(2002)。永續發展與公共行政―從山美與里佳經驗談社區自治與「共享性資源」的管理。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4卷2期,P261-287。線上檢索日期:2018 年7月19日。網址: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18189X-200206-14-2-261-287-a。
蕭文高(2008)。社區照顧網絡建構之模式與實務。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2月9日。網址:ir.lib.cyut.edu.tw:8080/bitstream/310901800/8135/1/。
陳宇嘉(2011)。原住民部落社區老人日間關懷站的推動歷程之反思與開展。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2月19日。網址:http://www.ccswf.org.tw/files/7100/14/1.%E9%99%B3%E5%AE%87%E5%98%89。
勞動力發展署全球資訊網(2017)更新日期。多元就業計畫名稱。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6日。網址:https://www.wda.gov.tw/。
賴兩陽 (2017)。長照2.0與社區長照體系論壇。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6日。網址:https://1966.gov.tw/WWW/cp-3651-38110-201.html。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2017)。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太魯閣族。線上檢索日期:2018 年4月10日。網址:http://www.dmtip.gov.tw/web/page/detail?l1=2&l2=61&l3=26&l4=166。
楊翎(2015)。變與不變:和平區泰雅族的農作生產與社會生活。雙月刊,第二十 二期.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7月17日。網站:file:///C:/Users/user/Downloads。
衛生福利部(2018)。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 2.0 (含工作項目)(2018 年版) 2018至2025年。線上檢索日期:2018 年7月6日。網址: https://1966.gov.tw/LTC/mp-201.html。
侯建州、郭慈安(2017)。原住民長期照顧管理服務之研究:照顧管理者的服務處境與困境﹝電子版﹞。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P117-157。網址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287337-201712-201802060015-201802060015-117-15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