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183.11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湘瑜
作者(英文):Shiang-Yu Lin
論文名稱:走出「枷」鎖尋找自我的歷程: 一位漢族女性居住泰雅部落的故事
論文名稱(英文):Shedding the Shackles of Self:The Story of a Han Ethnic Woman Living in an Atayal Tribe
指導教授:莊曉霞
指導教授(英文):Hiu-Ha Chong
口試委員:張希文
Ciwang Teyra
口試委員(英文):Hsi-Wen Chang
Ciwang Teyr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學號:610297018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關鍵詞:泰雅族部落生活的漢族女性自我敘說自我民族誌自我概念
關鍵詞(英文):Atayala Han ethnic womanNarrative inquiryAutoethnographySelf-Concep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這是一篇關於我的故事,一位漢族女性婚後居住在泰雅部落的故事,在尋找自我的旅程中,以「家」為出發點,發現自己被主流社會建構的「枷鎖」綑綁。故事的起點從令人沮喪的困境開始敘說, 面對部落中的生活,不論是文化、族群、教育、性別或歧視等議題,我總是控訴著身為漢人的我在部落中被邊緣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當跳脫被憤怒情緒操控的意識,藉由自我民族誌和自我敘說凝視婚後生活種種,最終意識到我的創傷源自於面對制度運作脅迫的無奈。透過跟家人、族人互相分享生命故事,我發現我的故事也在映照著族人的故事,我的控訴也在述說著族人的控訴,我面對的矛盾困境竟也承載著族人所面對的矛盾困境。在殖民歷史中,族人一直在主流社會處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當我質疑文化式微時,卻在一次次的互動中,看見族人的韌性。在這個尋找自我的旅程中,我開始真正面對自己,釐清自己內在隱含的困惑與矛盾,安撫自己內在悲痛。當我慢慢的掙脫枷鎖,我看見的是屬於我的韌性與生命,我邁向真正的建立我的家的旅途。
This is my story which described a Han ethnic woman living in the Atayal tribe after marriage. On the journey of looking for ‘self’, I realized that I had been bound by mainstream cultural values. Starting from depressing difficulties and situations, in the face of tremendous challenges, including cultural barriers, ethnic and gender issues, marginalization in educ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etc., I kept accusing and blaming tribal people and mainstream society for my unfair treatment. After I had been aware of traumatic experiences, I began a reflection journey via methods of autoethnography and self-narrative. It helps me to realize how my traumatic experiences are socially constructed, and that tribal people and I shared experiences of different oppressions. I was encouraged to face true self, to heal the trauma and to restore the relationship with my Atayal family. In this process, I learned indigenous histories, started to appreciate indigenous cultures and witnessed resilience-related experiences of tribal people. When I gradually shed the shackles, I built up my own resilience, and walked towards my own-constructed family.
第一章 啟程   1
第一節 在迷霧中尋找  2
第二節 背起行囊  9
第三節 韓劇的發酵  17
第二章 拼圖  23
第一節 自我與文化的時空膠囊  24
第二節 圖與圖連接的合理性  32
第三章 迷宮  35
第一節 異域裡的孤  35
第二節 堡壘中的棄  42
第四章 從扮家枷酒中尋找自己  51
第一節 分岔路上的迷惘  51
第二節 沉澱  65
第五章 解密  73
第一節 標籤除汙劑  74
第二節 從遺忘中找到幸福  81
第六章 迷霧退散再次啟程  93
第七章 踏上「心」旅程  107
中文文獻
1. 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132。
2. 大紀元(2007年9月28日)。消基會:保力達B維士比酒精濃度高達10% 。取自https://www.epochtimes.com/b5/7/9/28/n1849580.htm。
3. 久恆啟一編(2011)。圖解資本論:經濟學,這輩子非徹底弄懂一次不可(劉名揚譯)。台北:漫遊者出版。(原著出版年:2009)
4. 天下編輯部(2016年05月07日)。全球媽媽關鍵數字 全職媽媽年薪205萬【天下Web only】。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6139。
5. 王應棠(2000)。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應用心理研究,8,149-169。
6. 王明珂(2000)。食物、身體與族群邊界。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論文集,47-67。
7. 王梅霞(2014)。「人的感情像流動的水」:太魯閣人的家與情感。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黃應貴主編頁249-310)。新北市:群學。
8. 王善嬿 (2015年10月9日)。嘉女校長失言 你們智商跟高職生不同。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22072。
9. 內政部戶政司(2022a)。縣市人口數按性別及年齡(8909)【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10. 內政部戶政司(2022b)。縣市原住民人口數按身分年齡(8909)【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11. 何粵東(2010)。課程想像的自我民族誌:課程研究與實踐的自我經驗反思(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嘉義縣。
12. 吳元豐(2019)。翻轉教育-困境、迷思與價值重建。鵝湖月刊,523,41-50。
13. 李亦園、徐人仁、宋龍生、吳燕和合著(1963)。南澳的泰雅人。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
14.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
15. 林慧敏(2012)。造成原漢族群高中入學考試基測成績不同之影響機制:以臺東縣國三生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2),151-182。
16. 周志健(2020)。情緒治療:走出創傷,BEST療癒法的諮商實做作。台北市。方智出版社。
17.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分析與寫成。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主編頁133-142)。臺北:巨流。
18. 南澳鄉公所文化觀光課(監製)、陳潔瑤(導演) (民111年)。K’yang山上那對夫妻【紀錄片】。宜蘭縣:泰雅夢工廠製作。
19. 孫德雄(1995)。文憑主義的再思。新使者,28,11-12。
20. 高麗娟(2006,4月)。赴美國德州參與第五屆自我民族誌研討會報告書,美國。
21.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陸與分析?。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主編頁117-132)。臺北:巨流。
22. 孫大川(2010)。久久酒一次(復刻增訂版)。台北:山海文化雜誌出版。
23. 夏曉鵑(2010)。失神的酒以酒為鑑初探原住民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7,5-58。
24. 陳香英(2007)。泰雅族婚姻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宜蘭縣。
25. 陳韻如(2013)。離婚與婚姻不穩定代間傳遞研究之回顧與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6(4),527-547。
26. 陳文華(2013)。社會工作專業與泰雅族文化之衝擊與統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縣。
27. 張瀞文(2014年11月14日)。李遠哲:社會沒有公平正義,教育怎麼改都不會成功【親子天下教育現場】。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2502。
28. 張欣屏、高淑貴(2000)。原住民飲酒行為與家庭相關之研究:以泰雅族、賽夏族為例。農業推廣學報,17,58-82。
29. 畢恆達(2000)。從環境災害過程中探索家的意義:民生別墅與林肯大郡的個案分析。應用心理研究,8,57-82。
30. 黃玲玉(2008)。從清代台灣文獻看原住民酒歌與飲酒文化。藝術學報,83,127-157。
31. 黃素菲(2018)。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2. 焦桐(2015)。味道福爾摩莎。台北:二魚文化 。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5%B0%8F%E7%B1%B3%E9%85%92-062220876.html。
33. 何武朝根(2011)。台灣原住民青少年酒精依賴行為之敘說研究-以排灣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美和科技大學健康照護研究所,高雄市。
34. 杨友谊(2005)。”嚼酒”民俗初探。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3,88-91。
35. 楊士範(2012)。地方方志、原住民飲酒描述與族群政治-一個知識社會學角度的考察。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2),41-81。
36. 蔡友月(2008)。基因vs.社會失序:社會變遷中蘭嶼達悟族的飲酒行為。本土心理語文化療癒-倫理化的可能探問(余安邦主編頁469-530)。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7. 詹嘉維(2016)。框架的想像-以影像創作表現自我認知機制的理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新北市。
38. 綜合報導 (2017年6月6日)。竹中校長給高三生的一封信 學生質疑「只在乎升學率?」【三立新聞網社會新聞】。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59867。
39. 鄭伊雯(2021)。一位偏鄉教師的社會化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40. 賴怡霖(2007)。離異單親母親之母職經驗述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
41. 鍾淑敏(2009)。臺灣大百科全書-專賣事業【文化部 臺灣知識的骨幹】。取自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751。
42. 謝武晏(2013)。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與族群內階級差異性的反思:階級流動、風險考量與文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花蓮縣。
43. 瞿友寧、梁宏志(監製)、陳潔瑤(導演)(民111年)。哈勇家【劇情片】。台北市:華映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44. Jack I.C. Huang(2018年03月16日)。活在工寮的孩子們--要演大樓來自他們的血汗,許多人從一出生,就注定複製父母輩的悲慘遭遇【換日線生活】。取自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9614。
45. Jack I.C. Huang(2021年04月21日)。教育是為了翻轉階級嗎?當我們還在討論「繁星計畫」是否有用,卻忽略了更本質的問題。【換日線生活】。取自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4721。

外文文獻
翻譯文獻
1. Alfred Adler(2016)。阿德勒談人性(林曉芳譯)。台北: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27)
2. Amy B. Scher(2017)。能量自癒(朱浩一譯)。台北: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6)
3. Ivor F.Goodson,Scherto R.Gill(2020)。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丁奇芳等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11)
4. Iris Marion Young(2017)。正義與差異政治(陳雅馨譯)。臺北:商周出版,頁88-128。(原著出版年:1990)
5. Marie L.Campbell,Frances Gregor(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制入門(王增勇等譯)。新北市:群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2)
6. Nel Noddings(2000)。 教育哲學(曾漢塘、林季薇譯)。台北:弘智。(原著出版年:2018)
7. Patrice bonnewitz(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出版。(原著出版年:1997)
8. Paulo Freire(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70)
9. Richard S.Sharf(2013)。諮商與心理治(馬長齡譯)。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2)
外文文獻
1. Altheide, D. L. & Johnson, J. M.(1994) "Criteria for Assessing Interpretive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2589193。
2. Carolyn Ellis,Tony E.Adams&Arthur P.Bochner,(2011) Autoethnography:An Overview, Forum: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12(1),Art10.
3. Ellis, C. (2004). The ethnographic I: A methodological novel about autoethnography.A Methodological Novel about Autoethnography.
4. Kalervo Oberg,(1960)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Practical Anlhropology, 7(4):6,( pp.177-182).
5. Kondrat,M.(1999). Who is the "self" in Self-Aware: Professional Self-Awareness from a Critical Theory Perspective. Social Service Review, 73(4), 451-477.
6. Nupur Gambhir(2022年05月03日)。Mother’s Day Index 2022:Mom’s unpaid work worth 9.2% more than last year【INSURE.com人壽保險】。取自https://www.insure.com/life-insurance/the-mothers-day-index.html
(此全文限內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