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略過這一部分,談論自己作品還是滿羞恥的。原因是,我以為(或者說我期望)想說的、想表現的都寫盡了,化在字句裡。讀者沒接受到、沒能理解,那便是作為寫作者的我的不足。 集子定名為《底片中的雙縫》,概念源自著名的「雙縫實驗」。這原是物理學經典實驗,最初本是為了判別光的本質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爾後的數十年,歷經多位科學家的突發奇想與改良,直到試驗本身由觀測光改為觀測電子,直到科學家試著在電子穿過雙狹縫的地方擺上了觀測器,這才發現看與不看之間決定了電子的型態——人們思考世界的方式從此拓展。 像是關乎閱讀的一則隱喻。 印象很深,第一次跟老師的面談,他微笑著對我和另一位學弟說,寫作之初,你們心底需有個「遠方的煙火」。 最初在我心底升起的煙火,是大三,凌晨三點左右,在便利商店裡買宵夜而瞧見的一幕:可能大一大二的男生,安全帽都沒脫,一進店就衝著店員問有沒有看到他的護身符。 不知道為什麼那成了我開始參與媽祖遶境的緣由,迄今六年。期間遇到了許多人,許多事,原先鐵了心要寫下的,但將令旗還給媽祖後,只剩下瑣碎的片段了。收羅寫成〈怎樣有神?〉,算還願跟小小交代吧? 後來的煙火都是從底片開始的。找到了我爸的老相機、家中的信仰衝突、跟暗戀女生外拍的約定。 「等你有了相機,要幫我拍照哦!」她說。 高中到服役期間,大約有八年的時間,我專注暗戀一個女生。在我用盡功課,把相機送進據說全台最好的維修店,等了一個多月,終於收到修復通知。之後我們彼此真的履行約定,拍了一下午的照。 透過鏡頭看她,好像歷經了整個人生。 拿去相片行沖洗底片,取片時老闆問我說,阿弟,你這個是拍一個女生吼!我說對啊,他說唉你那個相機都沒過到片,所有照片都疊在一起了。然後他給我底片,我拿起底片對著光,看到那個女生用各種角度存在其上,一個平面居然仍容納那麼多美。那瞬間感覺全身上下的毛孔都收縮起來,發出一聲充滿顫抖的嘆息。 相關的記憶裁減、變造、增刪、擬製後放在〈我想和妳有一場愉快的談話〉。 然後是我爸跟他的相機。童年的所有照片都出自那台單眼底片機,但進入數位時代後,家裡卻再也不沖洗相片了。相簿變成逢年過節製造話題的器具,也是通往過去的路。每一次回顧,都會瞧見爸媽還沒接受我們已經長大的心情。 試著將想回到過去的心境留在〈重曝〉裡,然後以此與其他記憶交互作用。 總是自我懷疑、擔心評價。很明白自己不是成熟的寫作者跟人,但即便如此都沒有人對我說放棄吧你不能寫。這份作品集是對那樣的寬容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