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85.9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王鳳儀
作者(英文):Feng-Yi Wang
論文名稱:以「影像發聲」作為探索自我及社區環境之行動歷程
論文名稱(英文):Using the tool of ‘Photovoice’ as an action course to explore self and community environment
指導教授:蔡建福
指導教授(英文):Jiehn-Fu Tsai
口試委員:林慧絢
廉兮
口試委員(英文):Huei-Hsuan Lin
Hsi L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學號:610354030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關鍵詞:影像發聲行動研究青少年
關鍵詞(英文):Photovoiceaction reasearchteenage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2015年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頒布25週年,當中許多的願景至今仍未能實現。Hart(2000)以《兒童權利公約》基礎,提出並肯定兒童作為自己權利的倡導者。兒童以日常生活的社區為基礎,透過直接參與,形成對參與的勝任感與責任感。由在地知識出發,作為規劃他們及社區的未來的基礎。但這樣的理想往往無法落實,兒童、青少年的潛能並沒有得到肯認。
影像發聲(Photovoice)是一種具有力量的參與式研究方法,自1990年代發展開始,已廣泛被使用在各個領域、各個地區,並成為許多社區、弱勢族群、邊陲地區的發聲工具。藉由攝影工具的紀錄、團體的討論與反思,參與者不再被動成為弱勢者的再現,而能展現他們的力量,增進社區意識,甚而進一步將他們關心的議題傳達給決策者,促成行動改變的可能。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影像發聲為主軸,於基隆市暖暖區的N中進行一學期的計畫。以該校直升高一的在地學生為對象,從自身出發,連結家庭、學校、社區環境,進行攝影活動。並結合社區踏查與講座,在每次進行前後,針對活動及攝影作品進行小團體討論,分享並逐步深入探究。面對日常生活壓力、參與者狀態、參與度不佳等各種狀況,做出各種因應和調整。爾後更參與專題競賽,以輪椅族為主題進一步探索。
影像發聲作為一種探索的工具,協助學生於忙碌傾軋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重新與自身、他人與地方的連結,是一個重要的啟蒙過程。亦使研究者本身重看自身歷程,在花蓮、基隆來回穿梭間,重新連結地方與自身生命經驗,從中得到新的眼光看待自身,獲得力量。
2015 marks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and many of its visions have yet to be realized. Based on 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Hart (2000) proposed and affirmed children as advocates of their own rights. Based on the community of daily life, children develop a sense of competence and responsibility for through direct participation. Start with local knowledge as the basis for planning their and their communities' future. However, such ideals are often not realized, and the potential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as not been recognized.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and takes ‘Photovoice’ as the main axis, and conducts a one-semester project in N Senior High School in Nuannuan District, Keelung City. Targeting the local students who are directly in the first grade of the school, start from themselves, connecting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environments, and conducting photography activities. Combined with community surveys and lectures, before and after each session, small group discussions on activities and photographic works are held, shared and gradually explored in depth. In the face of various situations such as daily life pressure, participant status, and poor participation, various responses and adjustments are made. Later, local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matic competitions and further explored the theme of wheelchair people.
As a tool of exploration, ‘Photovoice’ helps students to reconnect with themselves, others and places in their busy daily life. It i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process. It also makes researchers re-examine their own journeys, shuttle back and forth between Hualien and Keelung, reconnect with the place and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gai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mselves and gain strengt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目的 5
第五節 在研究中的角色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影像發聲的緣起 9
第二節 影像發聲的方法 10
第三節 影像發聲的應用 1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1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19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20
第三節 研究場域 24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 26

第四章 研究者自身 33
第一節 從基隆移動到臺北邊陲 34
第二節 會考試得自由? 35
第三節 綠園的自由與啟蒙 37
第四節 胸無大志在師大 41
第五節 「轉學」回基隆的菜鳥老師 45
第六節 在校內繼續「轉學」 50
第五章 到花蓮砍掉重練 53
第一節 可不可以不要再叫我老師 53
第二節 拿到一把鑰匙 54
第三節 與童工場相遇 56
第四節 來做童工頭 59
第五節 影像發聲的初次實踐 61
第六節 在童工場撞見那個不想當老師的老師 65
第七節 小結 71

第六章 夏天的實驗 73
第一節 突如其來的邀約 73
第二節 另一種影像發聲的嘗試 74
第三節 共同參與者的招募 87

第七章 和地方一起滾動 91
第一節 又一次計畫外的合作 91
第二節 毅的攝影課 93
第三節 走進陌生的家鄉 99

第八章 不斷轉向的攝影小團體 107
第一節 攝影小團體開始啟動 107
第二節 回到個人脈絡的探索 112
第三節 陷入焦慮的惡性循環 116
第四節 已然偏離航道 132

第九章 真正的滾動與學習 135
第一節 另一個學習的邀約 135
第二節 在日常的輾壓中前行 137
第三節 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的滾動 139

第十章 尾聲 157
第一節 行動的尾聲 157
第二節 歷程回顧 159
第三節 互為主體的相互看見 161
第四節 在關係中一同前行 162
第五節 何處尋得學習的樂趣 164
第六節 未完待續 168

參考文獻 171
一、碩博士論文
林洋如(2005)。涉入自然的情感。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郭盈靖(2008)。看不見的勞動者--台灣遊民勞動權益剝奪的意識型態與建制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郭立穎(2010)。國小教師帶領學校校犬隊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Aklia(2013)。Engaging Children through a Photovoice Project to Explore their Experiences of Being Muslims.。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楊鳳雲(2014)。「在一起」,很簡單也很困難─ 一個漢族社工在都市原住民部落的行動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二、書籍
Altrichter、Posch、Smoekh(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等譯)。臺北市:遠流。
李雅卿(1998)。乖孩子的傷,最重:自主學習書信集。台北市:元尊文化。
郭力昕(1998)。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市:元尊文化。
Roger.A.Hart(2000)。兒童參與——社區環保中兒童的角色與活動方式。北京:科學出版社。
Mcniff、Lomax、Whitehead(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吳美枝、何禮恩譯)。嘉義市:濤石文化。
Paulo Freire(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臺北市:巨流。
John Berger(2005)。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
陳伯璋、張盈堃主編(2007)。學校教師的生活世界:批判教育學的在地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吳靜如等編輯,吳佳臻等翻譯(2008)。凝視驛鄉.VOYAGE 15840移工攝影集。臺北市:印刻。
Ronald W. Evans(2008)。社會科的戰爭: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什麼內容?(國立編譯館、陳巨擘譯)。臺北市:巨流。
Geoffrey E. Mills(2008)。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蔡美華譯)。臺北市:學富。
顧玉玲(2008)。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臺北市:印刻。
Glynis Clacherty 、Diane Welvering、說旅行箱故事的人(2009)。旅行箱的故事:黑色大地上,十四個孩子,他們的旅行箱,和他們的故事(林麗冠譯)。臺北市:臉譜。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周靈芝(2012)。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臺北市:南方家園文化。
大衛.貝特(2012)。攝影的關鍵思維Photography: The Key Concepts(林潔瑩譯)。臺北市:城邦。
夏林清(2012)。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台北市:財團法人導航基金會。
Joseph Wresinski(2013)。親吻窮人:若瑟神父與第四世界運動(楊淑秀、蔡怡佳、林怡伶譯)。臺北市:心靈工坊。
Tricia Tunstall(2013)。改變生命 : 委內瑞拉「系統教育」音樂改革社會的力量。新北市:漫步文化。
胡幼慧主編(2013)。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侯志仁等(2013)。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臺北市:左岸文化。
畢恆達(2013)。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新北市:小畢空間。
Robert K. Yin(2014)。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李政賢譯)。臺北市:五南。
Susan Sontag(2022)。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市:麥田。

三、期刊論文
林昱貞(2002)。批判教育學在臺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
廉兮(2004)。在意會與言詮之間:生命敘事中參看的理解。應用心理研究,24, 39-45。
王增勇(2004)。誰的增權?誰的研究?誰的實踐?誰的救贖?。應用心理研究,24,7-9。
王增勇(2004)在撲天漫地而來的專家權力流轉中攜手前進。應用心理研究,24,52-53。
蔡偉略(2006)。Book Review:" 我們活著依然精彩—讓影像訴說長者的日常生活", 郭恩慈, 古學斌。The 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0(1/2):161–163。
林慧絢(2010)。童年影像再現的感動政治。發表於2010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戴瑜慧,郭盈靖(2012)。資訊社會與弱勢群體的文化公民權:以台灣遊民另類媒體的崛起為例。新聞學研究,113,123-166。
廉兮(2012)。從個人到公共—抵抗與轉化的教育行動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3,21-45。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季刊,17:4,1-24。
李珮瑜 (2014)。Paulo Freire「批判意識」對教師圖像之啟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8:3,58-78。
林慧絢(2015)。 重看兒童學習:在影像課程中的接合實踐。教育實踐與研究,28(1),207-240。
鄭怡雯(2018)。影像發聲法的應用初探:以「棄物展」為例。文化研究,26,227-259。
Caroline Wang, Mary Ann Burris (1997). Photovoice: Concept, Methodology, and Use for Participatory Needs Assessment.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24(3):369-387.
Robert W.Strack, Cathleen Magill, & Kara McDonagh (2004). Engaging Youth Through Photovoice. Health Prootion Practice January, 5(1):49-58.
Caroline C. Wang (2006). Youth Participation in Photovoice as a Strategy for Community Change. 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 14(1/2):147-161.
Chriti R. Carnahan (2006). Photovoice: Engaging Children With Austim and Their Teacher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39(2):44-50.
Kara Schell, Alana Ferguson, Rita Hamoline, Jennifer Shea, Roanne Thomas-Maclean., &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2009). Photovoice as a Teaching Tool: Learning by Doing with Visual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1(3):340-352.
Nancy E. Findholt, Yvonne L. Michael, & Melinda M. Davis (2010).Photovoice Engages Rural Youth in Chidhood Obesity Prevention. Public Health Nursing, 28(2):186-192.
Maria Warne, Kristen Snyder, & Katja Gillander Gadin (2012). Photovoice: an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for students’ genuine participation.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8(3):299-309.

四、網路資料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http://www.unicef.org/chinese/crc/index_76051.html
劉美妤(2015)。在地上的不是鹽──觀《薩爾加多的凝視》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08/article/2863
沙垚(2015)。把攝像機交給孩子是一種賦權。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ersonal/把攝像機交給孩子是一種賦權/
陸鹿(2018)。羅蘭巴特的戲耍時光(上):法國的玩具,本質只是微縮的成人社會。
https://www.hk01.com/%E5%93%B2%E5%AD%B8/234637/%E7%BE%85%E8%98%AD%E5%B7%B4%E7%89%B9%E7%9A%84%E6%88%B2%E8%80%8D%E6%99%82%E5%85%89-%E4%B8%8A-%E6%B3%95%E5%9C%8B%E7%9A%84%E7%8E%A9%E5%85%B7-%E6%9C%AC%E8%B3%AA%E5%8F%AA%E6%98%AF%E5%BE%AE%E7%B8%AE%E7%9A%84%E6%88%90%E4%BA%BA%E7%A4%BE%E6%9C%83
陸鹿(2018)。羅蘭巴特的戲耍時光(下):完美玩具不存在。
https://www.hk01.com/%E5%93%B2%E5%AD%B8/235097/%E7%BE%85%E8%98%AD%E5%B7%B4%E7%89%B9%E7%9A%84%E6%88%B2%E8%80%8D%E6%99%82%E5%85%89-%E4%B8%8B-%E5%AE%8C%E7%BE%8E%E7%8E%A9%E5%85%B7%E4%B8%8D%E5%AD%98%E5%9C%A8-%E5%A6%82%E5%90%8C%E5%AE%8C%E7%BE%8E%E7%AB%A5%E5%B9%B4%E4%B8%8D%E5%AD%98%E5%9C%A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