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137.13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蔡家軒
作者(英文):Jia-Syuan Cai
論文名稱:看得見與看不見-金工敘事創作
論文名稱(英文):Visible and Invisible, Narrative Jewelry Art Work
指導教授:林淑雅
指導教授(英文):Shu-Ya Lin
口試委員:萬煜瑤
李億勳
口試委員(英文):Yuh-Yao Wan
Yi-Hsun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號:610375106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關鍵詞:敘事創作城市意象無用之物琺瑯金工創作水平思考垂直思考
關鍵詞(英文):Narrative ArtworkImage of the CityUseless ThingsEnamelJewelryLateral ThinkingVertical Think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1
  • 收藏收藏:0
  在當今講求情感為起始點的社會裡,人們重視能夠表現個人特質的物品,當代首飾設計表現也有此轉變趨勢,除了視覺上的美感資訊傳遞之外,創作者們的作品,以表達自身情感或連結社會議題,朝向具有故事性的創作發展,希望藉此傳達其觀點與欲表達的理念。
本研究將筆者於實地走訪城市中生活與移動的經驗,結合部分都市與環境的理論,轉化為視覺圖像成為創作元素,並以敘事手法為基礎,蒐集分析各創作者的相關作品,成為本次研究創作形式表現的參考。
創作的方式由城市生活經驗中,找出故事的架構與人事時地物,透過主題式發展的水平思考,將生活與環境中抽象的記憶,轉化為圖像元素,再由垂直思考,發展為最佳視覺圖樣,經過有條理結構式的設計,以金銀細工結合廢棄電路板與琺瑯工藝創新技法,打造出有故事內涵的創作作品。
作品就像是個舞台,將物件擺上舞台後,有如一齣多元視角的戲,增添許多想像空間。本研究與創作希望能藉由內心觀察,與實體城市生活元素具象的情感轉化,呈現敘事性的金工創作手法,做為未來的創作者的參考,也希望藉由無用之物的媒材利用,為往後的藝術創作增加不同可能性。
  People begin to value the artwork which can express their personality in this more emotion-oriented society. The contemporary jewelry design also follows this trend besides the visual aesthetic communication. It’s express own emotions or connect social issues to a story-based creative development in creator’s work that can convey views and ideas.
  This research transform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living and moving in the city with some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theories into visual images and become creative elements. It based on narratology and collect and analyze other people's work, become a reference for this research.
The way of creation i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urban life, to find out the structure of story and elements. Translate the memories of life and the environment into image elements with lateral thinking, and developed into the best visual by vertical thinking. By organized design, the combination of jewelry works, PCB and enamel to create a work full with story and meaning.
Artwork itself is like a stage. It becomes a show full with diversity, after gathering all the materials together. Author hope to use inner observations and convert urban elements to show narrative jewelry artwork, and also hope to reduce waste and care for the environment by reuse useless things in this research. Providing future research and designer relevant references and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about artwork.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創作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圖 9
第二章 資料蒐集與文獻參考 11
第一節 敘事原理 11
第二節 城市意象 16
第三節 當代首飾創作 26
第四節 相關創作碩博士論文 31
第五節 相關藝術家與作品探討 38
第三章 創作發展與媒材應用 41
第一節 水平與垂直思考 42
第二節 創作內容表現 51
第三節 創作技法與複合媒材 57
第四節 研究架構 69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作品反思 71
第一節 創作理念 71
第二節 創作作品-看得見系列 74
第三節 創作作品-看不見系列 81
第四節 結論與省思 88
參考文獻 91
中譯資料
Mike Featherstone(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趙偉妏譯。臺北:韋伯。
托爾斯泰(1989)。藝術論。耿濟之譯。臺北市:遠流。
朵琳.瑪西、約翰.艾倫、史提夫.派爾(2009)。城市世界。王志弘譯。台北市:群學。
竹內清文(2012)。捨棄八成雜物,扭轉人生運勢。楊明綺譯。新北市:大智
通文化。
辰已渚(2001)。丟棄的藝術:東西太多怎麼辦?。陳怡君譯。臺北市:時報
文化。
柯比意(2002)。都市學URBANISME。葉朝憲譯。臺北市:田園城市。
面出薰(2012)。光.城市-不思議的世界城市光設計x光影法則。李衣晴譯。臺北市:尖端。
凱文.林奇(2001)。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愛德華.狄波諾(2009)。在「沒有問題」裡找問題:思考大師狄波諾翻新你的思考力。吳春諭譯。臺北市:臉譜。
藍迪.薩拉凡(2010)。不要的3C變搞怪手創。陳松筠、蕭品 樂譯。臺北市:時報文化。
蘇凱Sue Kay(2007)。雜物再見啦!雜物再見公司教你過簡單生活。陳淑惠譯。臺北市:甜茴香文化。

中文資料
申丹、王麗亞(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文一(1995)。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臺北市:淑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敘事學.風格學。臺北市:文建會。
阮文盟(2014)。金工旅人。臺北市。赤粒藝術。
沈翠蓮(2005)。創意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陳曉娟(2009)。作為”元審美判斷”的意境。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慧涼(2006)。再生服之藝術 = The Art of Regeneration。高雄:復文。
張素琪(2002)。新古典主義時代. 大衛、安格爾。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梧州人文叢書編委會(2012)。梧州寶石。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3)。臺灣當代首飾未來派:2013國際工藝競
賽臺灣入選者聯展。南投草屯:臺灣工藝研發中心。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4)。鍊金術:當代金工複合媒材創作藝術展。南投草屯:臺灣工藝研發中心。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7)。2017臺美韓當代琺瑯創作聯展。南投草屯:臺灣工藝研發中心。
詹宏志(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臺北市:麥田。
楊志弘(2016)。移動的城市。臺北:時報出版。
楊裕富(1999)。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楊裕富、林萬福(2002)。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 行戰!。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楊裕富(2011)。敘事設計美學:四大文明風華再現。新北市:全華圖書。
盧純純(1986)。琺瑯工藝。臺灣:邯鄲出版社。
譚君強(2002)。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蘇偉馨(2016)。隨手:資源回收玩創意,生活中實踐環保和美學。臺北市:
商周出版。

藝術期刊
李建緯(2006)。從器的觀點論當代金工創作的幾個面向。現代美術學報,第12期。
李建緯(2011)。從物質觀、技術與飾身角度詮釋傳統與當代金工之傳承與變革。藝術學報,第89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