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本站說明
|
首頁
|
圖書館首頁
|
操作說明
|
聯絡我們
|
English
簡易查詢
進階查詢
論文瀏覽
熱門排行
我的研究室
論文建檔
帳號:guest(18.116.51.10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
勘誤回報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論文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作者:
高若熙
作者(英文):
Ruo-Si Gao
論文名稱:
美感取向之創意幾何課程設計
論文名稱(英文):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Creative Curriculum Design on Geometry
指導教授:
萬煜瑤
指導教授(英文):
Yuh-Yao Wan
口試委員:
袁淵明
李崗
口試委員(英文):
Yuan-Ming Yuan
Gang L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
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號:
610375107
出版年(民國):
107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關鍵詞:
幾何圖形
、
創意教學
、
美感教育
、
國中課程設計
、
幾何數學
關鍵詞(英文):
geometric drawing
、
Creative teaching
、
Aesthetic Education
、
Curriculum design in the country
、
Geometric Mathematics
相關次數:
推薦:0
點閱:36
評分:
下載:15
收藏:0
本研究者在近幾年教學經驗裡,發現大多數國中九年級學習者面對數學幾何圖形學習時,較容易理解單一圖形的題型,但對於複雜的幾何綜合圖形卻多難以辨認、或拆解圖形時感到困難,且沒興趣解題。針對此問題現象,本研究者欲透過幾何課程活動之設計,在活動體驗中,讓學習者重拾對數學幾何學習的興趣。
教育部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計畫,其中包括推廣美感教育及跨領域教學,本研究以美感教育為課程設計之基底,運用美感教育的理念,從課程活動中學習經驗的啟發,以強化學習者從經驗到認知的連結。
本研究課程主要透過幾何圖形點、線、面的繪製技巧,以繪畫活動讓學習者運用點、線、面繪製幾何圖形,運用幾何圖形原有特性做創意發想的創作和解決抽象的數學幾何問題,學習者於活動過程中發揮創意與想像力,並啟發對於幾何創作的美感體驗,本研究者認為美感顯現於自身經歷與思考感受後的領悟,學習者透過課程引導而體認點、線、面及幾何圖形特性的應用技巧,從中體驗到不同的解決幾何問題的技巧。
課程實施對象針對國中九年級學生共8位,為即將參加國中升高中會考的考生,本研究課程內容設計了總計5小時跨領域的創意性整合教學方案,並分成兩個階段實施,第一個階段為3小時的基礎點線面課程,第二階段為2小時的進階應用練習課程,學習將日常生活中事物結合幾何圖形之運用,由繁化簡的方式進行推理與思考。
本研究針對學習者的幾何圖形創作及應用練習內容加以分析,以利本研究者在教學上能多累積幾何課程的設計經驗,讓學習者能多從課程中體會數學的應用與美感。
During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er has discovered that when most ninth graders learn geographic shape, they can solve problems with single shapes more easily. However, they often find it difficult to identify and disassemble shapes when facing complex synthetic geometric shapes and they are even not interested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The researcher’s observation of this phenomenon has initiated his/her motive.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an activity design related to geometry course for learners to revive his/her interest in learning mathematic geometry through experiencing the activit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launched the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program , in which included the promotion of aesthetics educ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This study uses aesthetics education as inspiration for learning experience in 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applies its idea so that learners can make a connection from experience to cognition in the course.
The feature of the course design in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vertices, lines and faces of geometric shapes so that students can use them to draw geometric shapes in a creative drawing activity. In other words, the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metric shapes are utilized for works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for solving abstract mathematic geometry problems. Learners are guided to be creative and imaginative in the activity, in which they observe and learn the aesthetics of geometric creation through the process. The researcher believes aesthetics appear in one’s own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sion after pondering on the feelings toward the experience. This cannot be achieved under formalized teaching. Through the guidance in the course, learners realize the application techniqu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es, lines, faces and geometric shapes as well as experience different techniques for solving geometry problems.
The course is implemented to a total of 8 ninth graders who are about to take the examin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Program. The implementation is broken down into two days, with one day consisting of 3 hours of Vertices, Lines and Faces 101 and another day consisting of 2 hours of Advanced Application Practice. During the 5 hours of interdisciplinary creative integrated teaching, students learn to move things in life through inference and thinking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implification, as applied for geometric shapes.
The researcher has analyzed the learners’ geometric shape creations and contents of application practice in the course, so that he/she can accumulate more experience in designing geometry curriculum to allow learners to realize the application and aesthetics of mathematics in clas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 研究背景 1
貳、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壹、 研究目的 5
貳、 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壹、 研究範圍 8
貳、 研究對象 8
參、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美感教育 11
壹、 甚麼是美感教育 11
貳、 十二年國教之美育及跨領域教學 14
參、 美感教育教學方法 16
肆、 藝術融入教學 17
第二節 幾何課程設計 19
壹、 幾何的意義 19
貳、 幾何的學習 20
參、 幾何之課程設計 21
第三節 幾何與藝術課程結合的思考 24
壹、 幾何課程與藝術結合的可能性 24
貳、 幾何與點線面的狂想:從W. Kandinsky的理念啟發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設計 27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步驟 27
壹、 研究設計 27
貳、 研究步驟及流程 30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方向 33
壹、 研究架構 32
貳、 課程設計方向與研究項目 3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倫理 36
壹、 研究對象部分 36
貳、 研究倫理 37
參、 研究範圍與限制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課程設計 39
壹、 課程內容 39
貳、 教學方案 41
第二節 課程實施 51
壹、 教學歷程:基礎課程 51
貳、 教學歷程:進階課程 61
第三節 學習表現 69
壹、 學習結果 68
貳、 認知、情意 、技能層面表現 81
第四節 結論 86
壹、 幾何與藝術形式搭配效益 86
貳、 美感與跨領域學習的助益 87
參、 課程目標與學習興趣之鏈結 88
第五節 省思與建議 90
壹、 課程方面之省思 90
貳、 教學方面之省思 92
參、 未來方向建議 93
引用文獻 94
網路資料及其他 95
附錄一:地球幾何工廠員工手冊 96
中譯部分
Kandinsky(2013)。點線面(余敏玲譯)。臺北市:信實文化。原作出版於1926。
Eisner, E.(2003)。藝術到底教些甚麼?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18-25。
中文部分
何政廣(1996)。康丁斯基Wassly Kandinsky。臺北市:藝術家。
林育陞(2016)。美感教育培養對文創發展影響之探討。臺灣教育,698:36-38。
吳毓瑩、呂金燮、吳昭容(2009)。重讀幾何思維的階層論:載體理論的啟示。科學教育學刊,17(2):157-177。
陳木金(1999)。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收錄於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教育學程中心編(1990)全人教育與美感教育詮釋與對話研討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51)。臺北縣:國立湍藝術學院。
陳雅慧(2012)。台灣父母「島內移民」尋找不一樣的學習。親子天下,40:138-140。
陳麗華(2011)。從世界在變系列探討郭東榮與康丁斯基的關係。空大人文學報,20:261-294。
黃光男(2013)。美感教育概述。臺灣教育,682:8-12。
黃幸美(2010):美國當代小學幾何課程發展及其對台灣幾何教學之啟示。教育資料集刊,45:233-270。
張維忠(2004,9月)。論數學與藝術的關聯。數學傳播季刊,28(3):48-53。
喩蕙融、趙惠玲、林小玉、李其昌(2015,6月)。美力跨界:跨領域美感教育之課程理論與實務初探。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2:1-11。
閻瑞珍(2015)。論美感教育之推行與現有改革之狀況:以彰化縣舊館國小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9(2):55-77。
藍惠美、林明助(2008)。美感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師天地,153:4-9。
蘇建宏、洪志成(2015)。美力政策?美麗政策?書寫一位教師在政策與實務間的看見。教育研究學,49(2):95-114。
蘇雅慧(2008)。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育?-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相對。美育,165:58-68。
英文部分
Freudenthal, H.(1973). Mathematics as an educational task.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Riedel.
Gavin, M. K., Belkin, L. P., Spinelli, A. M., St. Marie, J., Cuevas, G. J., & House, P. A. (2001).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navigations series: Navigating through geometry in grades 3-5.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網站資料及其它
黃小玲(2014)。麟瑞科技贈書支持國教署十二年國教美感教育推展。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電子報,第20期。http://www.k12ea.gov.tw/。瀏覽時間2017年12月10日。
黃敏晃、周筱亭等(2006)。幾何~國小數學教材分析。第一章緒論 何謂幾何。國立教育研究院。http://wd.naer.edu.tw/216/book13/pdf/1-1.pdf。瀏覽時間2017年12月10日。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數學領域。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37/pta_10147_1655251_02807.pdf。瀏覽時間2018年4月23日。
01.pdf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1.
台灣原住民藝術家數位藝術創作個案分析:以瓦歷斯‧拉拜「隱形計畫」作品為例
2.
我的藝術創作書:布農族傳統作物圖像創作研究
3.
排灣族琉璃珠的創意加值:銀飾應用創作
4.
地方影像及社會實踐:以雲林故事紀錄片為例
5.
神話、儀式與樂舞:以「太魯閣部落音樂會」文化展演為例
6.
編器與人的生命敘事:破籃子動畫企劃及創作實踐
7.
影像、社會性與教育:多元詮釋觀點之影像設計教學實踐
8.
華麗再現:三地門排灣族女性婚禮服飾之美感表現與創意設計研究
9.
美寧姑娘:台北泰山美寧工坊文創開發案例分析
10.
首飾的符號性:以達悟族首飾案例研究為起點之金工應用創作
11.
以影像做為溝通:日治時期與臺灣解嚴之後的原住民影像
12.
台灣原住民紀錄片:導演生存心態下之美感詮釋
13.
生活美學應用與分析:以花蓮特色民宿為例
14.
綠色藝術創意課程設計:以多元文化 圖文教學為例
15.
從藍靛生產與藍染行銷方式看花蓮藍染產業的未來
建檔說明
|
表單下載
|
管理/審核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