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84.3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鄭家揚
作者(英文):Jia-Yang Jheng
論文名稱:跨界「心」「體」驗-學生運動員生涯圖像之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From " Psychology" to " Physical Education": Career Picture of Student Athletes
指導教授:林美珠
指導教授(英文):Meei-Ju Lin
口試委員:高三福
林繼偉
口試委員(英文):San-Fu Kao
Chi-Wei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學號:610383004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關鍵詞:民族誌詮釋現象學生涯學生運動員
關鍵詞(英文):ethnography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careerstudent athlet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學生運動員的生涯發展歷程樣貌,藉由過去、現在、未來作為時間探尋的主軸,細描當今台灣學生運動員的整體生涯圖像。本研究以民族誌作為研究方法,研究者透過跨領域的交換從諮商心理系轉進體育學系,研究場域主要包含有三個部分,分別為交換學校的體育所、體育系、排球校隊,田野蹲點共一年。本研究發現學生運動員對未來的生涯想望和一般人並沒有不同,都希望能夠擁有悠閒自在的過著有品質的家庭生活,有所不同的則是其過往有著特殊的學習生涯歷程,學生運動員從小即在強調以運動比賽為重,且學習情緒普遍低落的環境中,再加上運動團隊中相較封閉的人際網絡,使其未來更是難以實踐發展出多元的生涯圖像。
針對上述本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生運動員過早的學習分化、封閉的人際互助網絡、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的定位與改變、被安排好的規律生活作息、對於家庭的強烈渴望等五點,分別提出進一步的詮釋與省思。最後本研究建議未來各級學校可以針對學生運動員提供個別小班的學習輔導,大學階段則鼓勵由體育系所承擔推展多元生涯方案之執行,並導入諮商心理師資源成為運動團隊之分工,協助教練提供學生運動員生涯照顧的服務,且研究者認為採取多元開放的生涯團體諮商是一可以進行的方式。透過本研究,期待國人對於運動賽事有著熱衷關注之外,能有更多有志之士投入於學生運動員生涯的相關探究,以期未來我國對於此一族群的生涯能夠有更全面的關懷與照護。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career development of student athletes. Through the time line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pict the overall career picture of Taiwanese student athletes by using ethnography as a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er transferr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to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s a cross-field exchange student in an one-year duration involved in three research fields: Graduat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volleyball school team. This study finds that student athletes' expectations for future careers are not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rdinary students. They also hope to have a leisure and quality time with family. The differentiation is that they have a special learning context in the past, meaning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develop a multi-faceted future career image in an environment that emphasizes sports competition and low morale of learning generally, along with the closed interpersonal network within the sports team.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makes further discussion for the following: the premature learning differentiation of student athletes, the closed interpersonal network, the positioning and shifting of self-identity and self-worth, regular life style scheduled, and the strong desire for family. Finall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n the future, schools at all levels can provide learning guidance of individual small classes for student athletes.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recommended to undert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career plans. In the meanwhil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are introduced to become the division of the sports team as a resource to help sport coach providing career care for student athletes, and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a multi-disciplinary career group counseling is a practicable approach.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expect that people have growing interests in sports events, moreover people inspired can devote themselves into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student athletes, and hoping that our country will have more comprehensive care for career of student athletes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6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民族誌 1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視野 21
第三章 研究結果 33
第一節 學生運動員的生涯現況與日常 33
第二節 回望學生運動員的過去生涯 74
第三節 展望學生運動員的未來生涯 104
第四章 統整討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研究討論 137
第二節 研究者的研究歷程回顧與自我省思 14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51
參考文獻 157
一、中文部分 157
二、英文部分 163
附件一:學生運動員訪談大綱 167
附件二:體育系老師或教練訪談大綱 168
附件三:知情同意書 169

王光輝(2007)。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6NTNU5567005)
成虹飛(1996)。以行動研究作為師資培育模式的策略與反省:一群師院生的例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5-2745-H-134-001-F6),未出版。
江柏緯(2014)。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意願之現況。學校體育,142,104-109。
何全進(2001)。運動績優保送生的回顧與展望-以中興大學籃球運動績優生為例。大專體育,55,72-76。
何明修(2004)。工人文化的民族誌研究。載於林本炫、何明修主編,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53-80。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
吳英仲、李勝雄(2012)。學生運動員與生涯規劃。大專體育,121,24-30。
吳海助(2001)。大專國中手球隊經營之研究。台北:康鼎。
吳淑卿、解德春(2007)。大專甲組運動員的訓練、學業與生涯規劃。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5,1-8。
李亦園(1999)。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新北市:立緒文化。
李佑峰(2012)。臺灣「學生-運動員(student-player)」的文化處境與體育從業者的專業弔詭:集體意識型態的箝制與圍困。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學刊,7,3-20。
周立善(2018)。人體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從實驗室研究到臨床應用。清華榮譽講座口頭經驗分享。新竹市清華大學體健大樓四樓視聽教室。
季力康(2000)。應重視對大學學生運動員之輔導工作。大專體育,47,3-4。
季力康、陳美綺(2012)。新加坡運動員生涯規劃與輔導。國民體育季刊,41(4),40-43。
林永豐(2010)。我國後期中等教育課程試探功能之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3),23-46。
林繼偉、黃小芬、邱春蘭、蔣琳琳(2007)。生命實踐與自我認同:以服務工作及售貨從業青年生涯適應行為為焦點的探究。中華輔導學報,21,33-70。
金樹人(2011)。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東華。
金樹人、許宏彬(2003)。生涯諮商介入策略對國中學生認知複雜度與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5(2),99-119。
施偉隆(2009)。從現象學的觀點對質性研究的省思。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1),127-152。
洪子晴(2011)。臺灣大專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影響因素之探討。成大體育學刊,43(1),43-55。
紀俊吉、蘇慧慈(2007)。運動員應有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86,127-132。
胡崇偉、李明俊、周建智(2010)。影響大專運動員飲酒行為之因素探究。體育學報,43(3),63-78。
唐士哲(2004)。網際網路的民族誌學。載於林本炫、何明修主編,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23-52。
孫志硯(2008)。陽剛特質與媒體職場的性別化實踐:以報社攝影記者的工作爲例。中華傳播學刊,13,75-115。
涂馨友、闕月清(2014)。自我認同運用於大專運動員職業選擇歷程之探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9(1),41-56。
袁志晃(2002)。生涯未定大學生生涯發展阻力因素之探討。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109-130。
高三福、陳鈺芳(2006)。運動教練的教誨領導:高中運動團隊的個案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1),97-111。
高麗娟、黃光獻(2014)。體育運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體育學報,47(2),159-178。
張洪烈(2010)。舒伯生涯發展論的評析及應用。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6(4),154-160。
張繼云(2017)。體育班漫長改革路。喀報,281。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3825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27-46。
莊清寶(2007)。運動績優生升學輔導制度之執行現況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17(2),6-16。
許立宏、許孟勖(2015)。運動員的生涯規劃:運動逆轉勝。新北市:冠學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許秉鑫(2016)。運動員。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KMRzGulkM
許樹淵(1979)。運動績優保送升學學科成績之比較分析。體育學報,2,121-127。
許靜心(2003)。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66,105-110。
陳金英(2005)。科技大學應屆畢業生之生涯定向焦慮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8(4),745-771。
陳思韵(2015)。現實學派取向團體諮商在提升運動員心理技能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3NKNU5464003)
陳美綺、季力康(2015)。一條沒有回頭的路-大專運技系學生運動員的困境。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9,107-130。
陳聖芳(1997)。走在挑戰極限的路上─我國運動員的生活、學業和出路問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5NTU00383011)
彭滋萍、張高賓(2010)。高中職生家庭環境、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9,33-60。
曾荃鈺(2017)。【Be A Giver】曾荃鈺: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打破自己的能力。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Pm1lbJ6Jk
黃任楷(2002)。青少年運動訓練問題初探。大專體育,61,127-132。
黃保東(2004)。高中職體育班升學與就業之現況調查分析一以南部七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取自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N2004000155%22.&searchmode=basic
黃彥翔、王瓊霞、彭國平(2004)。雲嘉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學習滿意度對升學意向與職涯規劃之影響。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2),33-42。
黃盈傑(2011)。大專學生運動員生涯發展狀況與生涯輔導需求之質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台北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TKU05329005)
黃苹苹(2004)。大專運動員生涯規劃與未來發展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229-237。
黃郁芳(2011)。臺灣高中棒球員的養成過程-以東海岸地區青棒隊為例。競技運動,13(2),21-42。
黃素菲(2015)。敘事的生涯探索工作坊講義。
黃高賢、呂佳霙、林惠美、周建智、黃美瑤(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之探討。北體學報,11,181-192。
黃崇儒、余雅婷、洪聰敏(2014)。檢視大學運動員的生涯轉換:生涯發展模式之觀點。大專體育學刊,16(2),192-201。
黃楗翔(2003)。運動績優生與一般生適應情形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1NTNU1567030)
楊育儀、吳芝儀(2013)。質性生涯評量工具及生涯諮商實務之應用。輔導季刊,49-4,14-26。
楊國政(1995)。我國體育人力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3NCPES567001)
葉麗琴(2001)。不同運動水準與運動員認同之體育相關科系應屆畢業生就業前生涯決策焦慮與因應方式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9NCPES567020)
葉麗琴(2002)。一位運動員的成長經歷與運動員認同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132,27-32。
葉麗琴、陶淑瑗(2004)。從運動員認同談學生運動員生涯轉換的輔導。崇右學報,10,199-215。
詹俊成、陳素青(2013)。落實運動員生涯輔導策略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7(1),31-38。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1)。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倫理規範。取自http://www.taiwananthro.org.tw/academic-ethics
趙浩宏(2016)。【跳。潮】在臺體找到方向,心智圖講師曾荃鈺。職人雜誌。取自https://www.shokuzine.com/2016/10/25
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新北市:心理出版。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方法與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173-193。
劉志偉、倪子翔(2013)。我國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151-162。
劉泰一、彭慧玲(2009)。大專運動員之生涯輔導-畢業後該何去何從。諮商與輔導,277,40-44。
蔡秀芳(2001)。我國體育院校體育專業人力資源培育現況分析。國民體育季刊,30(1),57-64。
蔡昌雄(2004)。田野經驗與詮釋現象學。南華大學第三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研習會。嘉義:南華大學。
蔡淑玲(2005)。關懷的功課-安寧護理人員的自我照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3NHU05672044)
鄭溫暖、曾玉華、李麗晶、沈子斐(2001)。體院學生對運動心理諮商之認知與態度調查。北體學報,9,301-307。
蕭景容、徐巧玲(2011)。生涯未確定當事人對敘事取向生涯諮商之經驗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2(3),445-465。
賴文和(2009)。團體諮商對高中運動選手的競技倦怠輔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7NHLT5567013)
錢美春(2016)。教練心理學專題課程講義。
謝佳男(2000)。我國體育制度保送下體育保送學生面臨的問題。國民體育季刊,29(3),61-67。
謝佳男(2001)。運動之路的起伏與調適-八位體育保送生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9NTNU0284011)
謝智謀(2017)。一個從選手到體育系,到當上體育老師與田徑教練,在國體大教了15年後,現在於師大當非體育老師的體育人~小謀。取自謝智謀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yawen.liu.54/posts/10212985741866401
謝詩(2011)。競技運動員的生產、訓練生活和團體文化-甲組射箭運動隊的民族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NTHU5208005)
鍾怡純、闕月清(2008)。籃框外的天空─女性運動員之升學與就業個案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3(3),179-201。
鍾思嘉(2008)。大學生的生涯諮商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簡君倫、連廷嘉(2009)。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1,39-69。
魏明毅(2016)。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台北:游擊文化。
鐘明諺(2013)。運用投射性藝術圖卡於敘事取向生涯諮商之經驗初探-以OH卡為例。輔導季刊,49(2),47-56。
龔卓軍(2003)。生病詮釋現象學-從生病經驗的詮釋到醫病關係的倫理基礎。生死學研究,創刊號,57-75。

Brown, C., Glastetter-Fender, C., & Shelton, M.(2000).Psychosocial identity and career control in college student-athlet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6, 53-62.
Brown, C., & Hartley, D. L. (1998). Athletic identity and career maturity of male college student athle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9, 17–26.
Burgess R. (1989). Field research sourcebook and field manual. London: Unwin Hyman.
Corey, M. S., Corey, G., & Corey, C. (2013). Groups : Process and practice (9th ed.). Belmont, CA: Cengage.
Danish, S. J.(1983). Musing about personal competence:The contributions of sport, health, and fit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 221-240.
Etzel, E. F., Watson, J. C., Visek, A. J., & Maniar, S. D. (2006).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athlete health: Essential issues for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43, 518-546.
Ferrante, A. P., Etzel, E., & Lantz, C. (1996).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athletes: The problem, the need. In E. Etzel, A. Ferrante, & J. Pinkey (Eds.), Counselling college student-athletes: Issues and interventions (2 nd ed., pp. 3-26).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rant, A. M. (2006). A personal perspective on professional co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aching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Coaching Psychology Review, 1(1), 12–22.
Hakken, D. (1999). Cyborg@Cyberspace: An ethnographer looks to the future. New York: Routledge.
Hammersley, M., & Atkinson, P. (1995). Ethnography:Principles in practice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Hinkle, J. S. (1994). Integrating sport psychology and sports counseling: Developmental programm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7, 52-59.
Jobs, S. (2005). Steve Job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200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UUjU4Om0KI
Kirk, W., & Kirk, S. (1993). Student athletes: Shattering the myths & sharing the realities. (Eds.). Alexandria, VA: ACA Press.
Lally, S. P., & Kerr, A. G. (2005). The career planning, athletic identity, and student role identity of intercollegiate student athlet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6(3), 275-285.
Maslow, A.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Par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2 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olkinghorne, D. E. (2005). Language and meaning: Data collec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2(2), 137-145 .
Schinke, R. (2017). Art-based research:Using with data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 Workshop handouts.
Smith, J. V. (2012). 教練工作:從心理師走向教練的整合模式(蒙光俊譯)。台北:洪葉文化。(原著出版於 2006)
Super, D. E. (1953). 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8(5), 185-190.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U. S. Office of Education.
Super, D. 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3), 282-296.
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The Jossey-Bass management series and The Jossey-Bass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serie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pp.197-261).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Wax, R. H. (1971). Doing fieldwork: Warnings and advi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lliams, P. (2010). The Life Balance Wheel. 取自http://sherylbullock.com/wheel.html
Zhou, D., & Santos, A. (2007).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of British 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 35(2), 219-23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