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2.114.19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趙蕙伶
作者(英文):Hui-Ling Chao
論文名稱: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參與藝術媒材生命回顧方案之重要經驗和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The experience and influence of participation in life review program through art media on unmarried female executives of middle age.
指導教授:劉志如
指導教授(英文):Chih-Ju Liu
口試委員:林美珠
許瑛玿
口試委員(英文):Meei-Ju Lin
Ying-Shao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學號:610383008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關鍵詞:中年未婚女性主管藝術媒材生命回顧
關鍵詞(英文):middle-aged unmarried individualsfemale managersmultimedialife review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5
  • 收藏收藏:0
中年,一個曾經不被關注的生命階段,隨著人類平均存活年齡的延長,成為新興的話題。女性接受教育的普及,移動了傳統就業市場以男性為主的管理版圖,同時也移動了女性的初婚年齡,中年未婚女性主管也與日俱增。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參與6次(每次2.5小時)一對一的藝術媒材生命回顧方案中所主觀覺察到的重要經驗和影響,採用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年齡介於45~55歲的研究對象,並以質性研究和發現取向進行分析,最後形成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具有相似的女性主管特質
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在回顧方案歷程中展現相似的特質,包含有:面對藝術創作任務展現使命必逹的魄力、偏向理性且重視時間的特質、正向思考與接納當下的自我鼓勵與期待貢獻一己之力等四項。

二、職業屬性與個人特質影響其藝術創作風格及生命回顧的關注焦點
在回顧方案歷程中,中年未婚女性主管的藝術創作風格和生命回顧的關注焦點,受到職業屬性與個人特質影響而有各自不同的呈現。

三、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在回顧方案中,得以省思過去、整合自我,再次重新出發
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在回顧方案歷程中,激發向內聚焦關注自我狀態,並藉由藝術創作擴大自我覺察和增進自我統整,肯定和接納自我價值,積極迎向未來。

四、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在回顧方案中,認知和情緒會受到波動並再次回到平靜
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在回顧方案歷程中,對自我生命的認知和情緒皆會產生變化和波動,隨著歷程的發展和轉化,又再次回歸到平靜。

五、中年時期進行生命回顧,具有完成中年發展任務和提前準備老年生活的優勢
中年未婚女性主管在回顧方案歷程中,完成中年回顧和反省的發展任務,並可帶著重新對焦後的人生方向和自信,提前準備和規劃老年生活。
Middle age is becoming a topic of interest as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rose throughout the years, bolstering the little-discussed stage of life into the spotlight. Social change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ducated women tipped the balance of the traditional male-dominated labor market, but it also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marital age of women. Middle-aged unmarried female managers also increased, becoming a new trend in the labor marke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experiences and effects that middle-age unmarried female managers experienced after having participated in six sessions (2.5 hours each) of one-to-one multimedia life review program. The aim is to select three study individuals within the age range of 45-55 years old with the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in order to conduct a qualitative and discovery orientated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Middle-aged unmarried female executives have similar female supervisory traits.
The middle-aged unmarried female executives show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urse of reviewing the program, including: the courage to face the mission of artistic creation, the temperament that is biased towards rationality and time, the positive self-encouragement and expectation contribution to positive thinking and acceptance. Four things, such as one's own strength.

2.Professional attributes and personal traits affect the artistic creation style and focus of life review.
In the course of reviewing the program, the artistic creation style and the focus of life review of middle-aged unmarried female executives are differently influenced by professional attributes and personal traits.

3.Middle-aged unmarried female executives can reflect on the past, integrate themselves, and start again.
In the course of reviewing the program, the middle-aged unmarried female supervisors inspired to focus on self-state inward, and expanded self-awareness and self-consolidation through artistic creation, affirmed and accepted self-worth, and actively ushered in the future.

4.Middle-aged unmarried female executives in the retrospective program, cognition and emotions will be fluctuated and return to calm again.
In the course of reviewing the program, middle-aged unmarried female executives will change and fluctuate their own life's perceptions and emotions. As the course develops and transforms, they return to calm again.

5.Life review in middle age, with the advantages of completing middle-aged development tasks and preparing for old-age life in advance.
The middle-aged unmarried female executives completed the middle-aged review and reflective development tasks in the course of reviewing the program, and can prepare and plan the elderly life in advance with the direction and confidence of re-focusing lif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未婚女性主管的現況 7
第二節 中年的風景與發展 15
第三節 藝術創作與生命回顧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設計 3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4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3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7
第五節 研究嚴謹度 6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7
第一節 生命回顧方案歷程樣貌 67
第二節 參與者的重要經驗與影響 98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2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47
參考文獻 149
附 錄 159
附錄一 前導研究訪談大綱 159
附錄二 藝術媒材生命回顧方案詳細內容(正式研究) 160
附錄三 創作作品使用同意書 169
附錄四 正式研究訪談大綱 170
附錄五 研究協同觀察與訪談保密同意書 171
附錄六 逐字稿謄寫暨保密同意書 172
附錄七 研究協同分析暨保密同意書 173
附錄八 研究參與者檢核評估表 174
附錄九 藝術媒材生命回顧方案研究邀請函 175
附錄十 研究召募訪談大綱 177
附錄十一 論文研究參與同意書 178
附錄十二 藝術治療專業督導保密協議書 181
ETNEWS新聞雲(2015)。女性3成不婚是國安危機?柯文哲言論再起爭議,檢索日期:106年7月4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214/467902.htm
丁于婷(2016)。生命回顧於社區老人生活滿意度成效之探討。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2019)。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檢索日期:108年1月10日,取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2019)。人口數三段年齡組,檢索日期:108年1月10日,取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2019)。出生人數(登記日期)性別概況,檢索日期:108年1月10日,取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6)。人力資源調查性別專題分析:105年度性別專題分析,檢索日期:106年7月4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41112&ctNode=516&mp=4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7)。人口靜態統計:婚姻狀況統計,檢索日期:106年7月4日。取自http://www1.stat.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4692&mp=3
內政部(2017)。104年簡易生命表,檢索日期:106年6月11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Life/T05-lt-quary.html
內政部統計處(2017)。內政統計查詢網:戶政-人口-人口婚姻狀況,檢索日期:106年7月4日。取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王秀絨(2000)。藝術治療-基本理念及課程簡述。文化視窗,23,48-55
王坤鈜(2012)。以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談中年失業潮。家庭教育雙月刊,39期,49-53
王玫婷(2013)。探討女性高階公務人員向上行為之類型與困境—玻璃天花板效應之觀點。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6卷2期,1-15
王阿進(2013)。一位中年女性生命重要事件之表達性藝術取向生命回顧探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田秀蘭(1994)。Astin的女性生涯選擇「社會心理模式」。諮商與輔導,100,6~8
朱芬郁(2013)。社區老人生命回顧與靈性健康之研究-以回憶寶盒方案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高齡家庭服務事業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朱瓊惠(譯)(2012)。藝術治療:自我工作手冊(原作者:Cathy A. Malchiodi)。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6)
江孟蓉(譯)(2013)。療癒,從創作開始:藝術治療的內在旅程(原作者:Pat B. Allen)。台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95)
江宛凌(2005)。以塔羅牌為媒介諮商中低自尊大學生所知覺重要事件與晤談感受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江學瀅(2014)。成年人藝術創作依戀行為之個案研究:以Moya為例。藝術教育研究,28,1~33
自由時報(2016a)。中媒攻擊蔡英文單身 洪智坤:中共瘋了,檢索日期:106年7月4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708928
自由時報(2016b)。不及前兩任男總統 婦團批新閣女性太少。檢索日期:106年12月05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index.php/news/politics/paper/979554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15歲以上已婚女性之平均初婚年齡,檢索日期:106年7月4日。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1359&CtNode=3304&mp=1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
何長珠、吳依靜、詹然量及林珍玉譯(2001)。團體遊戲治療(原作者:Daniel S. Sweeney & Linda E. Homeyer)。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原著出版年:1999)
何長珠、釋慧開等(2015)。悲傷輔導理論與實務-自助手冊。新北市:揚智文化
余安邦、楊國樞(1989)。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51-98
余德慧(2003)。生命史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吳秀媚(2005)。玻璃天花板效應對女性生涯發展之影響---以飯店業高階女性主管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學系碩士論文
吳幸宜譯(1997)。樂在不結婚(原作者:Ernie J. Zelinski)。台北市:遠流出版。(原著出版年:1995)
吳怡卿(2004)。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富(2010)。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吳明富、吳怡萱、李以文、林正寰、林栩如、游于嬅、葉美秀、鄭曉彤、劉世萱(譯)(2014)。藝術本位團體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Bruce L. Moon)。台北市:洪葉文化
吳明富、徐玟玲(2016)。藝術治療工作坊:媒材應用與創作指引。台北市:洪葉文化
吳美連(1998)。高成就婦女的身心特徵、壓力知覺與工作-家庭衝突之探討,中原學報,26(2),1998
吳麗芬(2001)。懷舊治療與人生回顧。護理雜誌,48(1),83-88
呂素貞(2005)。超越語言的力量:藝術治療在安寧病房的故事。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宋慧書(2014)。熟齡單身的危機與轉機~社會支持或社會孤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以文(2015)。藝意非凡:社區獨居長者生命回顧藝術治療團體。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李良哲(1997)。國內中年人關心的生活課題之探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期,141~180
李良哲(1998)。成年人對中、老年人生活經驗、人格特質的知覺印象。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8,1~54
李佳臻(2016)。探索生命團體諮商方案之建立與影響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2版)(原作者:凱瑟琳‧瑪歇爾, 葛蕾琴‧羅絲蔓)。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荏芸(2016)。青少年面對親人癌逝之心理復原歷程:藝術治療創作取向的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李寶釵(2013)。社區老人生命回顧與靈性健康之研究-以回憶寶盒方案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高齡家庭服務事業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卓以定(2007)。三明治中年俱樂部。台北市:遠流出版
周沛郁譯(2016)。中年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觀點(原作者:David Bainbridge)。台北市:如果出版。(原著出版年:2012)
周美嫻(2003)。憂鬱症患者於引導想像音樂治療之改變歷程。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艾璇(2005)。憂鬱傾向大學生在藝術治療初期之重要事件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台(1993)。高一資賦優異學生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191-214
林美珍、黃世琤、柯華葳(2007)。人類發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德明(1995)。女性主管的心理調適歷程探討。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慶文(2016)。看見書寫的條件,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5,3-33
邱郁茹、高淑芳(2012)。高齡未婚女性汙名化與去汙名化之探討。諮商與輔導,320,16-19
洪才舒(2013)。學習的意義:華人文化與生命脈絡的視野。國立清華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瑛蘭、卓紋君及李美媛(2016)。完形懷舊團體對老人未竟事務與自我統整之諮商效果,中華心理衞生學刊,29卷1期,47-82
洪蘭(譯)(2014)。腦到中年照樣靈光(原作者:Barbara Strauch)。臺北市:遠流出版。(原著出版年:2010)
紀潔芳(2004)。生命回顧、生命回饋與心靈成長教育。宗博季刊,45,10-11
胡玉立(2018年04月19日)。時代雜誌 「最有影響力100人」 女性和年輕人雙創紀錄【世界日報】。取自https://www.worldjournal.com/5527475/article-%E6%99%82%E4%BB%A3%E9%9B%9C%E8%AA%8C-%E3%80%8C%E6%9C%80%E6%9C%89%E5%BD%B1%E9%9F%BF%E5%8A%9B100%E4%BA%BA%E3%80%8D-%E5%A5%B3%E6%80%A7%E5%92%8C%E5%B9%B4%E8%BC%95%E4%BA%BA%E9%9B%99%E5%89%B5%E7%B4%80/
范睿榛(2008)。藝術治療導論。台北市:新學林出版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艾潔(2003)。影響銀行業女性主管職場生涯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康玲(2001)。女性業務主管的人格特質、領導型態及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南區保險業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詠晴(2017年11月14日)。單身的人說「一個人也很好」這是真心話,還是逞强?【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6153
張榮富(2011)。結婚最佳時機的性別差異:一個以臺灣人口資料的模擬配對研究。思與言,第49卷第4期,216-274
張慧芝(譯)(2014)。人類發展:成人心理學(原作者:Diane E. Papalia, Sally Wendkos Olds, Ruth Duskin Feldman)。台北市:麥格羅希爾、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2009)
梁啟超、許育光(2016)。運用投射性視覺圖卡於喪親青少年團體諮商:成效初探與媒材運用衝擊或助益分析,台灣遊戲治療學報,5,64-85
梁翠梅(2009)。藝術治療:身心靈合一之道。台北市:華都文化
許家綾譯(2006)。青少年藝術治療(原作者:Bruce L. Moon)。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6)
許維素(1994)。從羅吉斯的人格發展觀點談個人改變與成長的契機,諮商與輔導,101,10-14
郭芊彤(2012)。女性職涯發展中玻璃天花板效應之研究─以媒體產業中高階女主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人力資源碩士在職進修專班論文
郭思琪(2008)。視覺藝術在目睹家暴兒童團體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76,18-22
郭家慧(2008)。四位熟齡未婚女性教師自我認同及生活經驗之敘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瑾瑜(1996)。臺灣女性主管管理風格、人際關係、決策型態與領導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靜晃、黃明發(2013)。發展心理學。新北市:揚智文化
陳文瑛(2006)。女性職場文化對女性員工發展障礙與機會之關聯探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佩琪(2010)。社區老人參與表達性藝術團體之生命統整經驗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佳雯、許伊均、陸洛、吳詩涵(2012)。以韌性觀點探討女性主管的職業生涯歷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2,51~71
陳昱如(2012)。社區老人參與藝術治療團體進行生命回顧並探索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瑛譯(2006)。敗犬的遠吠(原著作者:酒井順子)。台北市:麥田出版。(原著出版年:2003)
陳素娥(2015)。職場中年女性主管之生命舞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華(2010)。生命回顧對於促進癌症病人自我超越、希望與靈性安適成效探討。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論文
陳瑋筠(2008)。牛背上的白鷺鷥:大台北地區女性單身共生族與原生家庭關係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鳴(譯)(1995)。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泰莎.逹雷Tessa Dalley等)。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陳增穎、周吟樺(2014)。藝術媒材介入成長團體提昇大學生自我概念之初探性研究。臺灣藝術治療學刊,3(2),47~65
陳學添(2001)。藝術治療介入對受虐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彥(2012)。獨身時代來臨:成年後期自願穩定單身女性之存在樣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麗芳(譯)(2003)。靈魂調色盤:讓內在的藝術家活躍起來(原作者:Cathy A. Malchiodi凱西‧馬奇歐迪)。台北市:生命潛能。(原著出版年:2002)
陳繼勝(2009)。以藝術活動介入日常生活困擾青少年之表現歷程探討。身心障礙研究,7(1),45~63
陸雅青(1999)。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勞動部統計處(2018)。近年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狀況。勞動統計通報,107年6月5日,1-14
彭玲嫻譯(2009)。單身,不是你想的那樣(原作者:Bella Depaulo)。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2006)
曾文星、徐靜(1992)。成人與老人的心理衛生。台北:水牛出版社
游子慧(2004)。影響玻璃天花板效應之因素─以資訊服務業為例之探索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婷雅、郭俊顯(譯)(2016)。發展心理學(下):青少年到晚年時期的發展(原作者:Robert V. Kail, John C. Cavanaugh)。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年:2013)
游鈞淳(2011)。拼貼媒材在藝術治療的運用: 以台灣藝術治療師的經驗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版。台北市:雙葉書廊
黃宗堅(2006)。創傷與復原:家庭儀式在心理治療中的隱喻象徵,輔導季刊,42卷3期,12-20
黃英媛(2009)。女性主管職場經驗之研究:性別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
黃素霞、林高立(2010)。表逹性媒材在團體諮商中的運用-以美術工藝類媒材為例,輔導季刊,46卷2期,14~23
黃富順、陳如山、黃慈(民92)。成人發展與適應。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歆棠(2016)。中年女性身心變化及其情慾之探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蕙瑀(2009)。高齡者以生命回顧為藝術創作主題之研究—以花蓮拔子庄繪畫班阿嬤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溫芯寧、吳宏蘭、康思云(2016)。藝術創作活動於長照機構老人實務應用,臺灣老人保健學刊,12卷1期,22-36
溫芯寧、吳宏蘭、郭倩琳、劉紋妙(2015)。應用藝術創作改善長照機構老人憂鬱及提升自尊。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1(4),267-276
溫金豐、石若瑩、陳淑媛、張菡琤(2013)。女性主管的性別歧視:性別角色傳統傾向與女王蜂症候群,組織與管理,6卷2期,79~113
維基百科(2017)。各國人口預期壽命列表,檢索日期:106年11月01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4%E5%9B%BD%E4%BA%BA%E5%8F%A3%E9%A2%84%E6%9C%9F%E5%AF%BF%E5%91%BD%E5%88%97%E8%A1%A8
趙于菁、符逸群(2013)。運用兒童故事引導學生以藝術創作自我探索之初探。視覺藝術論壇,8,82~107
趙可式(2007)。靈性與照護。載於中華心理衛生協會(主編),靈性:超越心理與肉身研討會論文集,頁8-14。台北市: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趙淑珠(2003)。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婚姻意義的反思。教育心理學報,34(2),221-246
劉文英、沈琇靖譯(2012)。發展學理論與應用(三版)。台北市:華騰文化
劉婉如(2011)。藝術治療團體諮商方案對大學生憂鬱傾向之成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玲(2008)。人生相簿對接受安寧緩和療護癌末病人的憂鬱與生命意義影響之初探。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論文
劉穎潔(2017)。中年欲轉換職涯者在生涯諮商中所知覺的重要事件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蔡心語、洪世民(2009)。做好你自己:美麗新中年(原作者:Sue Shellenbarger)。台北市:日月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鄭美萱(2010)。圖像及文字媒體與幼兒專注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逸維(2013)。運用藝術媒材於諮商歷程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蕭德蘭(譯)(1997)。新中年主張:繁華四十.閃耀五十.和諧六十(原作者:Gail Sheehy)。台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賴念華(1996)。簡介藝術治療及其特色。中等教育,47卷4期,24-27
賴念華(譯)(2002)。藝術治療團體:實務工作手冊(原作者:Marian Liebmann)。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賴念華(譯)(2013)。藝術治療與團體工作:實例與活動(原作者:瑪莉安•利伯曼Marian Liebmann)。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與研究。台北市:巨流
簡昱琪(2011)。身心障礙者透過藝術自我療癒的生命敘說。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顏嘉慧(2008)。一位資優女性生涯發展之敍說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宏晉(譯)(2013)。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原作者: Murray Stein)。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83)
蘇文賢、莊季靜、廖小雯、林以舜(譯)(2015)。縱觀人類發展:從出生到殞落(原作者:Grace J. Craig, Wendy L. Dunn)。台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蘇鈺婷(1998)。女性經理人成功典範之探討-已婚者與單身者的迷思。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釋慧哲、釋宗惇、陳慶餘、釋法成、釋滿祥、周淑美、釋大慧、釋印適、釋惠敏(2005)。生命回顧之臨床說法,安寧療護雜誌,10卷4期,345-357
Chiang, K., Lu, R., Chu, H., Chang, Y ., & Chou, K. (2008).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a life review group program on self-esteem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elder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3(1), 7-10.
Crossley, M. L. (2000).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 = 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Buckingha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中文譯本:《敍事心理與研究》,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嘉義市:濤石文化(2004)。
Farmer, H. (1980).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and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related to optimizing achievement and career motivation for high school girl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7, 58-70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9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Hackett, G. & Betz, N. E. (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 326-339.
Haight, B. K., & Burnside, I. (1993). Reminiscence of and life review: Explaining the differences.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VII(2), 91-98.
Horner, M. S. (1972).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achievement-related conflicts in woma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8, 157-176
Levinson, D. J. (1978). The Seasons of Man's Life. New York: Knopf.
Mandelbaum, D. G. (1973). The study of life history: Gandhi. Current Anthropology, 14, 177-207.
Soltys, F. G., & Coats, L. (1995). The SolCos Model: Facilitating Reminiscence Therapy.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 Mental Health Services, 33(11), 21-26.
Staines, G., Tavris, C., & Jayaratne, T. E. (1974). The queen bee syndrome. Psychology Today, 5, 55-60.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U. S. Office of Education.
Wethington, E., Kessler, R. C., & Pixley, J. E. (2004). Turning points in adulthood. In Brim O. G., Ryff, C. D., & Kessler, R. C. (Eds.), How healthy are we? A national study of well-being at midlife (pp. 586-613).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e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