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42.20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沈芸秀
作者(英文):Yun-Hsiu Shen
論文名稱:「我」的倫理建構:一個家庭所結構之病苦的自傳民俗誌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Ethical construction of “I/me”: An autoethnographical research of the family suffering of a patient with endometriosis
指導教授:翁士恆
指導教授(英文):Shyh-Heng Wong
口試委員:彭榮邦
李維倫
口試委員(英文):Rong-Bang Peng
Wei-Lun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學號:610383030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4
關鍵詞:家庭受苦自傳民俗誌倫理
關鍵詞(英文):family sufferingautoethnographyethic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自傳民俗誌的方法,從研究者自身受苦於婦科疾病「巧克力囊腫」的生命經驗所涉入的的家庭倫理衝突去探討受苦的經驗,透過研究者主體經驗,拆解、分析與觀看「我」的主體性,如何在傳統家庭為結構的衝突經驗中,被社會、性別、醫學、倫理所結構,因而將「為『何』而苦」的探問,轉向「為『誰』而苦」的返身思考。
本研究發現,受苦關聯的不只是生理疾病,更具有其社會性的本體意涵,受苦之「我」(self)與「他者」的倫理關係,影響著受苦之「我」在話語中的位格位移,以及自我意識之明滅,「我」,從主體的「我」(I),掉落至一個全然被動、毫無抵抗的「我」(me)。故此,如何面對他者、因應倫理關係中的自我,本研究提出:當我們能認知到自身和他者的關係及限制,便有可能做出相應的倫理行動。
This study uses an autobiography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from the family ethical conflicts involved in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researchers suffering from the “endometriosis”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s.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of the researchers, dismantling, analysis, and viewing The subjectivity of “I” is structured by society, gender, medicine, and ethics in the traditional family’s experience of structural conflict. Therefore, the question “suffered for what” is to be turned into “suffered for whom”.
This study finds that suffering is not only a physiological disease, but also has a social ontological meaning.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ffering “self” and “Other” influences the bit shift of suffering “I” in discourse. As the self-consciousness is revealed, “self” falls from the subject’s “I” to a completely passive, unresponsive “me”. Therefore, how to face and respond it in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when we can recognize the relationship and limitations between ourselves and Others, we can make corresponding ethical ac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一次閱讀的開展 1
第二節 經驗緣起:對「愛」的質問 2
第三節 書寫經驗的意義 3
第四節 家庭之苦的深情凝視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受苦的可能樣貌 5
第二節 受苦與他者 6
第三節 受苦的認識取徑 10
第四節 研究問題:受苦之人為「誰」而苦?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3
第一節 自傳民俗誌 13
第二節 資料蒐集 14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呈現 14
第四節 auto/ethnogrphy後的思考 16
第四章 倫理省思 17
第五章 與「她」一起,面向他者 19
第一節 西方醫學如何談「她」? 19
第二節 故事開始:從無到有 20
第三節 醫學檢查的除病化與去主體性? 21
第四節 未分裂的客體? 21
第五節 情感與情緒的端點 22
第六節 小結 24
第六章 和他者的倫理關係 27
第一節 攤牌,和父母的談話經驗 27
第二節 母親,不瞭解與瞭解 28
第三節 父親,不瞭解與瞭解 29
第四節 「女兒」 31
第五節 以愛為名的倫理衝突 32
第六節 小結 33
第七章 不同之「我」 35
第一節 「自我」 35
第二節 「我」是模糊的? 37
第三節 較為清楚的「我」 38
第四節 介於之間的「我」 39
第五節 尋「我」,仍在航途 40
第六節 小結 41
第八章 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醫-病」權力之下的「我」 43
第二節 倫理關係/衝突結構而成的「我」 44
第三節 統整「我」,與其倫理意義 45
第四節 給助人者的提醒 47
第九章 道別,給讀者的信 49
之一:親子難為 49
之二:回返自身 50
參考文獻 51
中文部分 51
英文部分 54
王恆(2006)。時間性、自身與他者──從胡塞爾、海德格爾到列維納斯。江蘇:人民出版社。
王國芳、郭本禹(1997)。拉岡。台北:生智文化。
司徒懿(譯)(2009)。簡明質性研方法分析(原作者:Carol Grbich)。台北:韋伯文化。
宋文里(譯)(2016)。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原作者:Kenneth J. Gergen)。台北:心靈工坊
宋依玲(2017,5月4日)。認識4大類婦女常見疾病。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028/2442710
余德慧(1998)。生活受苦經驗的心理病理:本土文化的探索。本土心理學研究。10。69-115。
李宇宙、張書森、賴孟泉、簡意玲、吳其炘、黃宣穎、賴虹均、吳建芝、潘怡如、曾懷萱(譯)(2007)。動力取向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第四版)(原作者:Glen O. Gabbard)。台北:心靈工坊。
李新雨(譯)(2014)。導讀拉岡(原作者:Sean Homer)。重慶:重慶大學。
汪文聖(2001)。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應用心理研究,12,49-76。
林耀盛(2001)。時間與意義:疾病、創傷及敘說之交疊構面。本土心理學研究,(15),221-270。
林耀盛(2009)。逆向呈現與過度呈現之間:慢性病患者的身心受苦經驗。生死學研究。9,1-43。
林昭儀、簡淑綿(2010)。當...子宮內膜趴趴走──詳解子宮內膜異位症。中國醫訊,80,22-23。
林硯芬(譯)(2015)。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秘密(原作者:Alice Miller)。台北:心靈工坊。
艾瑞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2018年1月)。取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F%83%E9%87%8C%E5%85%8B%E6%A3%AE%E7%A4%BE%E4%BC%9A%E5%BF%83%E7%90%86%E5%8F%91%E5%B1%95%E9%98%B6%E6%AE%B5&oldid=48043624
洪仲清、李郁琳(2015)。找一條回家的路。台北:遠流。
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四版)(原作者:Gerald Corey)。台北:雙葉。
翁士恆(2012)。諮商/治療關係的反身思考:為誰而苦。哲學諮商研討會,台北。
張本聖、徐儷瑜、黃君瑜、古黃守廉、曾幼涵(譯)(2014)。變態心理學二版(原作者:Ann M. Kring, Gerald C. Davison, John M. Neale&Sheri L.Johnson)。台北:雙葉。(原著出版年:2013)
黃慧真(譯)(1990)。兒童發展(原作者:Diane E. Papalia & Sally Wendkos Olds)。台北:桂冠。
莫其遜(2016)。從身體到心靈──當代身體研究與性別批評。北京:人民日報。
賈紅鶯、陳秉華、溫明達(2013)。從系統思維探討基督徒癌婦的家庭關係與靈性經驗。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7,243-279。
廖得安(2014)。返回「飲食疾患」之前,「我」是誰?──飲食問題之受苦者的自傳民俗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連廷嘉、徐西森(譯)(2006)。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原作者:John McLeod)。台北:心理。
劉金珍、謝慧雅、金繼春(2007)。受苦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4(3),92-97。
劉嘉雯、魯宓(譯)(2007)。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原作者:Arthur Kleinman)。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6)
劉思潔(2017)。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原作者:Bessel van der Kolk)。台北:大家出版。
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婦產科(2010,10月15日)。卵巢長水瘤怎麼辦【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chhw.mohw.gov.tw/?aid=508&pid=98&page_name=detail&iid=512
陳新綠(譯)(1994)。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原作者:Arthur Kleinman)。台北:桂冠。
陳增穎、田秀蘭(2013)。一位資深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轉化與實踐之敘說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5,65-94。
陳鴻彬(2016年12月2日)。對話原生家庭:一面抱怨父母,一面保護父母的孩子【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2334?ref=read
潘春旭(2009)。天主教信徒罹患癌症的受苦經驗與信仰體悟。台灣宗教研究,8(2),57-76。
賴俊雄(2009)。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台北:麥田。
賴俊雄(2014)。回應他者:列維納斯再探。台北:書林。
蔣逸民(2011)。自我民族志:質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浙江社會科學,2011(4),11-18。
謝忍翾、簡萓靚(譯)(2015)。背離親緣(上)、(下):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原作者:Solomon, A.)。台北:大家出版。
鄭佩芬、周傳姜(2013)。從人與病的遭逢談自我轉化:女性經歷婦科疾病與治療歷程的自我敘事。生命教育研究,5(1),91-124。
龔卓軍(2005)。生病詮釋現象學:從生病經驗的詮釋到醫病關係的倫理基礎。生死學研究,(1),97-129。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
Ellis, C. (1999). Heartful autoethnography.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9(5), 669-683.
Ellis C. & Bochner A.P. (2000).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 Narrative, Reflexivity. In De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 Sage.
Ellis, C., Kiesinger, C. E., & Tillmann-Healy, L. M. (1997). Interactive interviewing: Talking about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R. Hertz (Ed.), Reflexivity & vo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Fingerman, K. L., Cheng, Y. P., Tighe, L., Birditt, K. S., & Zarit, S. (2012). Relationships between young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 In Early adulthood in a family context, New York: Springer.
Frank, A. W. (2001). Can we research suffering?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1(3), 353-362.
Kleinman, A., Das, V. & M. Lock (Eds.). (1997). Social Suffering.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vin, J. D. (1992). Theories of the self. London: Hemisphere.
Levinas, E. (1987). Time and the Other, trans. Richard A. Cohen.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Levinas, E., Bernasconi, R., Wood, D., & Cohen, R. A. (1988). The Provocation of Levinas: Rethinking the Other. 156-167. New York: Routledge.
Roth, W. (2008). Auto/Ethnography and the Question of Ethics.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 10(1).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