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9.140.12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胡汶佩
作者(英文):Wen-Pei Hu
論文名稱:應用圖卡教學方案對提升無口語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語言能力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The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AC Teaching Plan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with Non Verbal and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指導教授:鍾莉娟
指導教授(英文):Li-Chuan Chung
口試委員:程鈺雄
楊熾康
口試委員(英文):Yu-Hsiung Cheng
Chih-Kang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
學號:610386004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9
關鍵詞:輔助溝通系統圖卡教學方案功能性語彙智能障礙語言能力
關鍵詞(英文):AACpicture teaching planfunctional vocabulary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speech abiliti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8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圖卡教學方案對提升無口語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語言能力之成效。根據研究目的之需要,本研究以一名花蓮縣國小集中式特教班低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單一個案研究法之逐變標準設計,研究工具為低科技AAC之溝通圖卡及高科技AAC之iPad結合GoTalk Now Plus進行教學。自變項為圖卡教學方案(包括功能性語彙教學及句構教學),依變項為語言能力(包括功能性語彙教學之學習成效、句構教學之學習成效及情境類化之成效)。

研究者根據基線期、介入期與類化期之資料,進行目視分析並訪談相關人員以取得社會效度。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圖卡教學方案對於無口語智能障礙兒童之表達性溝通具有立即與保留之成效。
二、圖卡教學方案對於無口語智能障礙兒童之句型結構具有立即與保留之成效。
三、圖卡教學方案對於無口語智能障礙兒童之跨情境溝通具有立即與保留之成效。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functional vocabulary through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AC) for 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with non verbal abilities and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In this study, the changing criterion design of the single subject was used as research method.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was the AAC picture teaching plan, which included functional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the generalization.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the immediate and maintain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vocabulary of functional.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all the phases of experimental data, and then, used the visual analysis to analysis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addition, the relevant personnel was interviews by the researcher in order to obtain social validit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non Verbal Abilities student with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could improve his functional vocabulary by AAC picture teaching plan learning in all experimental phases.
2. The non Verbal Abilities student with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could improve his sentence structure by AAC picture teaching plan learning in all experimental phases.
3. The non Verbal Abilities student with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could improve his cross-context communication by AAC picture teaching plan learning in all experimental phas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3
 第二節 研究動機 7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9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智能障礙兒童的定義、學習特質 13
 第二節 智能障礙兒童溝通困難與介入之策略 20
 第三節 圖卡教學方案之應用 28
 第四節 智能障礙兒童與AAC圖卡教學方案之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2
 第四節 研究步驟 70
 第五節 資料彙整與分析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功能性語彙之學習成效 77
 第二節 表達性溝通之類化成效 109
 第三節 社會效度分析 116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31
參考文獻 133
 中文部分 133
 英文部分 140
中文部分
丁文婷(2017)。文字之森 — 一段我與低口語特殊兒童的無聲冒險之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王俊凱(2012)。身心障礙兒童溝通能力評估表。臺北市:內政部溝通與資訊輔具資源推廣中心。
王俊凱(2014)。The Wild Child of Aveyron【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xuite.net/unlimiter1001/unlimiter/243813440-The+Wild+Child+of+Aveyron
王俊凱(2015)。運用iPad AAC介入方案對提升低口語自閉症學生溝通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王俊凱(2017)。特教推手經驗談 透過系統訓練 提升溝通輔具效用【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mdnkids.com.tw/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1315
王思潔(2014)。故事結構教學對提升低口語表達幼兒敘事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笠如(2013)。圖片中介訓練引導低口語自閉症學生拼音打字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婉如(2017)。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何少麗(2007)。孩子,你明白嗎?談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childrehab.heephong.org/topic/topic_content.php?id_postitem=98http://cautism.com/2007/4-6/10043054852.html
何華國(2003)。啟智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何華國(200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余鴻文(2014)。應用輔助溝通系統於中風非流暢型失語症者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婕瑜(2016)。運用iPad之AAC介入方案對增進無口語自閉症幼兒請求技巧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雅菲(2008)。[教學資源]自閉症兒童的語言教學-隨機教學法【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yaffil.pixnet.net/blog/post/160575797-%5B%E6%95%99%E5%AD%B8%E8%B3%87%E6%BA%90%5D%E8%87%AA%E9%96%89%E7%97%87%E5%85%92%E7%AB%A5%E7%9A%84%E8%AA%9E%E8%A8%80%E6%95%99%E5%AD%B8-%E9%9A%A8%E6%A9%9F%E6%95%99%E5%AD%B8%E6%B3%95
吳聖璇(2016)。桌上遊戲活動促進國小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人際溝通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靜涵(2015)。核心反應訓練提升自閉症幼兒口語表達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呂宜霈(2014)。輔助溝通系統對高職階段重度自閉症學生課堂參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宋美枝(2010)。圖卡教學對多重障礙幼兒語用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秀妃、劉惠美(譯)(2015)。典型與溝通障礙。載於林寶貴(主編),溝通障礙導論:以實證本位觀點為導向(原作者:Robert E. Owens, Jr., Dale Evan Metz, & Kimberly A. Farinella)(2-1 – 2-26頁)。臺北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14)
李孟煊(2014)。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對提升無口語多重障礙學生溝通行為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李孟蓉(2014)。看圖說話教學對智能障礙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李璦廷(2016)。情境式圖片教學對提升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複雜句表達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杞昭安(1999)。視覺障礙學生圖形認知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刊,17,139-162。
谷柔賢(2016)。輔助性語言指導策略對低口語自閉症學童溝通符號之學習成效(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年9月2日)。
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辦法(2012年7月9日)。
車微純、賴秀津(無日期)。如何幫助語言理解遲緩的孩子【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vghtc.gov.tw/GipOpenWeb/wSite/public/Attachment/f1352792943425.pdf
阮氏玄(2016)。運用活動本位AAC介入方案對提升智能障礙幼童溝通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周丹雅,2015。運用AAC在生活管理領域課程對提升國小唐氏症兒童功能性語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美和(1996)。智能不足研究:學習問題與行為輔導。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淑華(2013)。電子童書教學提升學前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貴美(1991)。音樂活動介入對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學習度專注行為之影響。臺北師院學報,4,409-459。
林穎暄(2013)。特教學校教師使用訊息指認法協助低口語自閉症學生溝通之現況-以關注本位採用模式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寶山、李水源(2003)。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2003)。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林寶貴、錡寶香(2000)。語言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臺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邱雅姿(2014)。鷹架教學結合圖像策略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柯淑惠(2003)。圖片交換溝通系統訓練(PECS)。臺北市:社團法人台灣應用行為分析協會。
洪榮照(2013)。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83-118頁)。臺北市:五南。
洪蘭(2014年1月)。洪蘭:用語言解開人類之謎。天下雜誌,540。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478
洪蘭(譯)(2002)。詞的學問(原作者:G. A. Miller)。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6)
孫淑柔(2016)。智能障礙者之身心特質與支持服務。載於何素華(主編),智能障礙(4-1 - 4-18頁)。臺北市:華騰文化。
席芸(2010)。自閉症兒童語言溝通訓練。臺北市: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徐宏碩(2015年1月15日)。人類的語言發展跟年幼兒童有關係?。公民新聞。取自:https://www.peopo.org
紐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紐文英、吳裕益(2015)。單一個案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後設分析。臺北市:心理。
翁郁雯(2015)。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在遊戲情境教學中自閉症兒童溝通行為之效果(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高千淑(2016)。自閉症類群障礙兒童與一般兒童在不同活動情境中的溝通修補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英鵬、曾碧玉(2011)。自然情境教學法在融合情境中對特殊需求幼兒溝通能力之學習成效。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2,1-34。
張培士(1974)。智能不足兒童的類型與特質。臺北市: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
張惠評(2017)。地板滾球教學對國小中度自閉症學童口語表達及社會互動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張嘉恒(2016)。對話式閱讀提升國小重度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13)。特殊需求領域溝通訓練領域課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2015)。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總綱。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2017)。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類學生特教類別統計【原始數據】。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A_city_All_spckind_B/stuA_city_All_spckind_B_20161020.asp
曹純瓊(1991)。語言治療與訓練。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曹純瓊(2003)。圖片交換溝通系統訓練(PECS)。臺中市:社團法人台灣應用行為分析協會。
莊妙芬(1997)。智能障礙與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1-35。
莊妙芬(譯)(2016)。重度障礙的定義、特質與潛能。載於莊妙芬(總校閱),重度障礙教學(原作者:Westling, D. L., Fox, L., & Carter, E. W.)(1-1 – 1-17頁)。臺北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13)
許桂元、朱聖發、陳盈儒、許祐毓(2003)。培養學生表達、溝通與分享能力的網路教學模式探討。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320-327。
郭慧仙(2006)。功能性溝通訓練對促進國小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縣。
陳之農(2013)。刺激回饋裝置對自閉症學生增進主動表達需求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秀芬(2008)。談法國叢林的野男孩【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carollwang-montessoriblog.blogspot.tw/2008/11/blog-post_8995.html?view=flipcard
陳秀菱(2015)。桌上遊戲結合語言鷹架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怡靜(2015)。溝通App對提升無口語幼兒溝通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英進、吳美姝、楊育昇(2007)。早期療育。臺北市:華都文化。
陳衍吟(2015)。以詞彙導向繪本教學提升中度智能障礙幼兒詞彙表達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曉婷(2016)。數位AAC方案對聽覺障礙無口語學生溝通與情緒行為之輔導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陳穎(2008)。圖卡交換溝通系統(PECS)【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ying016.pixnet.net/blog/post/19766797-%E5%9C%96%E5%8D%A1%E4%BA%A4%E6%8F%9B%E6%BA%9D%E9%80%9A%E7%B3%BB%E7%B5%B1%EF%BC%88pecs%EF%BC%89
陳穎慧(2016)。行為取向藝術治療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藝術表達及人際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韻如(2013)。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陸晴(2015)。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對提升無口語唐氏症兒童溝通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傅安娟(2016)。平板電腦輔助語句結構教學對國中自閉症學生功能性語句表達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怡惇(2004)。國小初任特教教師採用「情境教學策略」教導智能障礙學生溝通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昱爲(2016)。情境式貼圖輔助溝通系統設計 -以輔助中度以上腦性麻痺個案溝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曾淑芬(2003)。如何全面促進嬰幼兒語言發展【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fcdd.org.tw/ap/news_view.aspx?bid=71&sn=ac0fc9c7-0d3f-4b89-ac95-5d9e14a235d0
曾淑芬(2015年6月)。長期照顧服務法與溝通輔具服務。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電子學報,61。取自http://www.slh.org.tw/upload/files/61-%E5%8F%B0%E7%81%A3%E8%81%BD%E8%AA%9E%E5%AD%B8%E8%AA%8C%E7%AC%AC%E5%85%AD%E5%8D%81%E4%B8%80%E6%9C%9F%E9%9B%BB%E5%AD%90%E5%A0%B1.pdf
曾進興主編(1995)。語言病理學基礎,1。臺北市:心理。
游㛢菱(2016)。家長參與居家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幼兒溝通行為介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程鈺雄(譯)(2004)。特殊教育導論-應用在融合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Smith, TEC, Polloway, EA, Patton, JR, & Dowdy, CA)。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0)
童敏喬(2014)。應用平板電腦於故事結構教學對改善國小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黃宜屏(2016)。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對腦性麻痺者表達性溝通成效之系統性文獻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黃彥茹(2013)。刺激回饋裝置促進自閉症學生使用圖形溝通表達需求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敏釧(2015)。影片自我示範教學對國小輕度自閉症學生溝通表達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富廷(2012)。啟智教學活動設計。臺北市:心理。
黃琳琇(2014)。圖卡兌換溝通系統對國中階段無口語自閉症學生之主動溝通行為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裕惠、佘曉珍(譯)(2001)。特殊教育概論(原作者: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7)
黃維波(2012)。法國野孩子,印度狼孩子【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jy.catholic.org.hk/node/1354
楊印山、劉敬霖(2016)。創業的社交能力。大學生創業基本素質與能力培養。中國:遼寧民族出版社。
楊欣怡(2014)。透過藝術表達活動提升國小身心障礙兒童社會技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國屏(1996)。輔助溝通系統。科學月刊,27(11),925-935,臺北市:科學
楊熾康(2011)。溝通與電腦輔具產品分級。輔具之友,28,105-114。
楊熾康、朱怡珊(2017)。智慧科技運用在溝通障礙兒童早期療育之探討。輔具之友,41,37-43。
溝通能力評估表(2013)。臺中市:財團法人台中市私立聲暉綜合知能發展中心。
葉羽旋(2016)。溝通筆對增進自閉症學生回答問題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易欣(2015)。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無口語自閉症學童溝通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詹昭能(2000)。狼童【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8591/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劉威德(2000)。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455/
趙若婷(2013)。輔助溝通系統對增進國小腦性麻痺學童溝通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怡君(2015)。設計個人化溝通學習系統―以廣泛性自閉症障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劉芳妤(2016)。「感官為基礎之音樂活動」提升自閉症兒童非口語溝通能力之家長訓練模式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慧玲(2013)。Ipad有聲注音溝通板教學對國小自閉症兒童溝通行為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麗容(1994)。如何克服溝通障礙。臺北市:遠流。
增強物調查表(1986)。加州行為分析諮詢中心。
歐鴻儒(2014)。電腦輔助教學對增進智能障礙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市。
潘羿君(2014)。語音溝通筆方案對低口語自閉症學生主動溝通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蔡佳恬(2015)。運用輔助溝通系統與腳本治療方案對改善失語症成人日常對話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衛生福利部(2011)。100_圖卡兌換溝通系統(PECS)【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repat.sfaa.gov.tw/ciat/page/06download_list.aspx?page=2
鄧育欣(2005)。有效溝通教學法介紹──圖片兌換溝通系統。臺東特教,22,10-15。
鄭杏玲(2010)。溝通在教育領域的重要性。新北市教育季刊,71,93-94。
鄭偉萍(2015)。以調整之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增進聽覺障礙伴隨智能障礙學生溝通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媛文(2015)。運用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對自閉症學生整體溝通成效之後設分析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鄭雅容(2013)。語音輸出溝通輔具對身心障礙學生溝通與問題行為介入成效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士祁(2014)。RFID結合喜好環境刺激技術增進自閉症學生表達需求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臺北市:心理。
錡寶香(2015a)。重度障礙的溝通服務與支持。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錡寶香(2015b)。重度障礙學生的溝通服務與支持。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戴惠君(2014)。地板時間法對低口語自閉症幼兒前語言期溝通能力之介入歷程與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鍾莉娟(譯)(2004)。早期療育手冊。載於鍾莉娟(總校閱),早期療育:一個持續性的革新(原作者:S. J. Meisels, J. P. Shonkoff)(1-1 – 1-17頁)。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0)
簡淑眞、周育如(2005)。幼兒心智理論發展與語言發展之關係-漢語心智動詞與補語句法之檢視。教育心理學報,4,357-373。
羅梅英(2009)。唇顎裂兒童的語言治療【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xuite.net/ejiqo4vup11/speech/27677086-%E5%94%87%E9%A1%8E%E8%A3%82%E5%85%92%E7%AB%A5%E7%9A%84%E8%AA%9E%E8%A8%80%E6%B2%BB%E7%99%82 
英文部分
Ahlgrim-Delzell, L., Browder, D., & Wood, L. (2014). Effects of systematic instruction and an augmentative communication device on phonics skills acquisition for students with moderat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who are nonverb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49(4), 517-532.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29979197?accountid=10534
Reid, A. (1844).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Simpkin, Marshall, & Co.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0). Definition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trieved from https://aaidd.org/intellectual-disability/definition#.WAeh7Pl96Uk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2016). Changes from DSM-IV-TR to DSM-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iatry.org/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04).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s with respect to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Technical report. ASHA, 33 (Suppl. 24).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05).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s with respect to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ha.org/NR
Berry, M. F. (1969). Language disorders of children: The bases and diagnoses. NY: Appleton Century Crofts.
Beukelman, D., & Mirenda, P. (2005).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of severe communication impairments (3rd ed.). Baltimore: Paul H.
Beukelman, D.R., & Mirenda, P. (2013).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upporting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Complex Communication Needs (4th Ed.).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Boesch, M. C., Wendt, O., Subramanian, A., & Hsu, N. (2013).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 versus a speech-generating device: Effects on requesting skill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7(3), 480-493.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413417466?accountid=10534
Bondy, A. (2001). PECS: Potential benefits and risks. The Behavior Analyst Today, 2(2), 127.
Bondy, A. (2012). The unusual suspects: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associated with PECS.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62(4), 789.
Bondy, A. S., & Frost, L. A. (1994).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Focus on autistic behavior, 9(3), 1-19.
Chapple, D. (2000). Empowerment. In Fried-Oken, M. & Bersani, H. A. (Eds.), Speaking up and spelling it out: Personal essays on augmentative &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p. 153).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Cox, A. S., Clark, D. M., Skoning, S. N., Wegner, T. M., & Muwana, F. C. (2015). The effects of home-based literacy activities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speech and motor impairments. Exceptionality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5(3), 33-54.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826520763?accountid=10534
Dodd, J. L., & Hagge, D. K. (2014). AAC camp as an alternative school-based service delivery model: A retrospective survey. SAGE Publications and Hammill Institute on Disabilities. 2455 Teller Road, Thousand Oaks, CA 91320.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51832303?accountid=10534
Frost, L., & Bondy, A. (2002).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ining manual. Pyramid Educational Products, Incorporated.
Ganz, J. B., Mason, R. A., Goodwyn, F. D., Boles, M. B., Heath, A. K., & Davis, J. L. (2014). Interaction of participant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 of AAC with individuals with ASD: A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19(6), 516-35.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40676501?accountid=10534
Harper, D. (n.d.). In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Retrieved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term=communication
Light, J. C., Beukelman, D. R., & Reichle, J. (2003).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or individuals who use AAC: From research to effective practice. Baltimore, MD: Paul H. Books.
Paul, R., & Norbury, C. (2012). Language disorders from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communicating.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Sennott, S. C., Ferrari, R., McLernon, G., & Lesher, D. (2016). The three definitions of application for AAC intervention. Perspectives of the ASHA Special Interest Groups, Vol. 1 (SIG 12), 99-107. doi:10.1044/persp1.SIG12.99
Sharon Liu(2007)。PECS重在教法不在理論【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rainbownote2go.com/?p=104
Singleton, N. C. & Shulman, B. B. (2013). Language development: foundations, process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Jones & Bartlett Publishers.
Skinner, B. F. (2014). Verbal behavior. BF Skinner Foundation.
Solomon-Rice, P.L., Soto, G., & Heidenreich, W. (2017). The impact of presupposition on the syntax and morphology of a child who uses AAC. Perspectives of the ASHA Special Interest Groups, SIG 12,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2, 13-22.
Warren, S. F., Bredin-Oja, S. L., Fairchild, M., Finestack, L. H., Fey, M. E., & Brady, N. C. (2006). Responsivity education/prelinguistic milieu teaching. Treatment of language disorders in children, 47-7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