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52.14.76.20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吳宇軒
作者(英文):Wu-Yu Hsuan
論文名稱:以旋轉功為主軸的靜心活動引入國小社團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新城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n the Introduction of Whirling-kung and Relevant Meditation Activities into Hualien Shin-Cheng Elementary School as a Club
指導教授:饒見維
指導教授(英文):Jian-Wei Rau
口試委員:李偉俊
李崗
口試委員(英文):Wei-Jun Lee
Ka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388106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關鍵詞:旋轉功靜心國小社團
關鍵詞(英文):whirling-kungmeditationclub in elementary school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透過參與式觀察的方式,探討花蓮縣新城國小(以下簡稱「個案學校」)以旋轉功為主軸,把靜心活動引入國小社團(以下簡稱「本社團」)的過程與實施情形。本研究探討本社團的活動內容與實施方式(含旋轉功、如意瑜伽、單腳如意瑜伽、靜坐),社團指導老師如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本社團對學生的影響與助益。本研究得到如下結論:
一、一個社團的成立,校長首先要願意推廣,其次,行政人員要支持成立新社團,要有適當的師資且願意指導本社團,要有足夠的學生願意參加本社團。
二、在社團中實施旋轉功及相關靜心活動要注意以下三點:減少學生分心的狀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克服學生頭暈不舒服。
三、本社團所遇到的困難主要為場地、社團安排時間以及社團指導老師課務因素。
四、本社團對兒童的影響與助益為:練習旋轉功帶給學生專注力和平衡感的提升;靜坐讓學生感到放鬆和自在。
Through the approach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is research explored how whirling-kung and relevant meditation activities were introduced into Hualien Shin-Cheng Elementary School as a club.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activities implemented in the club, including whirling-kung, free yoga, single-leg free yoga, sitting meditation.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tried to find how the club mentor encouraged the students’ interests in learning, and the influences and benefits of this club to the student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A club’s establishment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necessary factors: the school principal’s willingness to promote it,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s support, a suitable teacher to serve as the club mentor, and enough amount of students to join the club.
2.In order to implement whirling-kung and relevant meditation activities in a club, the following points are to be noted: decreasing the students’ distractions, increas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helping students get over dizziness.
3.The major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club was the arrangement of place, time, and club mentor.
4.The club’s influences and benefits to the students include: whirling-kung helped promo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focusing attention and the sense of balance; sitting meditation enabled the students to maintain relaxing and easines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待答問題 2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國小社團的探討 5
第二節 靜心的探討 20
第三節 旋轉功的探討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本研究的場域 41
第二節 研究的時程 45
第三節 資料收集方法 45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52
第五節 研究信度效度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推動成立「迴旋飛揚社」的過程與相關措施 55
第二節 「迴旋飛揚社」的旋轉功及相關靜心活動內容 59
第三節 實施旋轉功及靜心活動的注意事項 73
第四節 「迴旋飛揚社」遇到的困難 83
第五節 兒童對本社的學習興趣與表現 89
第六節 「迴旋飛揚社」對兒童的影響與助益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4
中文參考書目 107
英文參考書目 111
附錄 一 迴旋飛揚社問卷(上學期) 112
附錄 二 迴旋飛揚社問卷(下學期) 114
附錄 三 自我觀察省思札記 116
附錄 四 回饋表 117

中文參考文獻
Altrichter, Posch, & Somekh著,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原著出版年:1993)
Goleman, D.(2014)。專注的力量。台北:時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Greenland, S. K.(2011)。這樣玩,讓孩子更專注、更靈性。台北:城邦文化事業。
Thorbrietz(2008)。專注力(楊文麗、葉靜月譯)。台北:天下雜誌出版公司。
Weiss, G.(2014)。靜心的療癒力量(蔡孟璇譯)。台北:三采文化事業。
井敏珠(1991)。從青少年心理談中學社團活動。師友月刊,284,8-9。
王聖元(2014)。社區健康促進活動引入旋轉功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溪口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課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萬清(1991)。學校社團活動的人性化教育功能。師友月刊,284,3-5。
全民健康基金會(2015)。平衡感。2015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twhealth.org.tw/index.php?option=com_zoo&task=item&item_id=57&Itemid=21
江垣姬(2003)。國民小學小提琴團體課社團活動實施之探究。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P.249-262。
西倫.Q.杜蒙(2011)。專注力的力量。台北:種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余民寧(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余敏琪(2011)。靜心活動取向之班級情緒教育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克理斯多夫∙傑米森(2009)。淨心:如何消除八種不快樂的負面思想(鄭嘉珷譯)。台北:商周。
汪淑芬(2011)。7百癌友轉圈90分鐘創紀錄。2012/01/29取自http://tw.news.yahoo.com/7%E7%99%BE%E7%99%8C%E5%8F%8B%E8%BD%89%E5%9C%8890%E5%88%86%E9%90%98-%E5%89%B5%E7%B4%80%E9%8C%84-100306572.html
周文欽(201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臺北:心理。
周甘逢、蔡武志、羅志明(1988)。社團理念。高雄:復文。
周倩漪(2010)。舞蹈靜心,動作啟動中的和諧。PAR 表演藝術雜誌,214,124-126。
林合懋, 陳昭雄(2010)。我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發展:影響因素與期望落差。弘光學報,63(1),98。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孝宗(2003)。自發功。桃園:自發功研究室。
林佳儒(2016)。學校說唱藝術社團經營運作與教學策略之研究~以新北市土城區廣福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封良(2002)。消失的界線:社群網路中的一場罔兩問景。文化研究月報,14。2014年1月12日取自http://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14/journal_park97.htm
林毓文(2015)。何謂靜心?2015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spiritual-eye.com.tw/ci-8-1-7.htm。
柯貴美(2004)。家長教育參與。台北:商鼎。
唐亞璇(2012)。旋轉舞蹈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仲豪,季力康(2011)。父母社會化模式與兒童運動社團參與行為。中華體育季刊,25(1),82-90。
張同廟(2004)。社團發展環境危機與轉機。載於93年度全國大專校院課外活動指導工作傳承研討會手冊 (59-63)。台北市:銘傳大學。
張宜芳(2009)。透過旋轉與內在相逢。諮商與輔導,285,p37-40。
張明麗(2014)。國小低年級旋轉功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 課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第35期,87-120。
張春興(200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
張露芷(2014)。中老年人學習旋轉功的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2)。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社團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實施要點。2002年3月7日。取自 http://spirit.tku.edu.tw/tku/file/section3/service/146/167/s02.htm?sectionId=3
教育部(2015)。國小社團課程實施規劃。2017/03/06取自http://tmw3.tmps.tp.edu.tw/tmwen/teaching%20article/article2.htm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 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許晉詮(2011)。禪定能幫您的大腦再充電。禪天下雜誌櫃 。2012/02/01取自今日新聞網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6-64-9009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15版)。臺北:精華。
陳江松(1994)。台北縣三重市國民小學高年級社團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93,152-180。
陳柔娟(2014)。臺北市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與學校社團環境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怡萍(2011)。運用靜心活動團體方案協助國小憂鬱傾向學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莉雅(2011)。賽車電玩遊戲對晚期兒童身體擺盪之影與動暈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秉紳(2015)。運用專注力提升國小學童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網路社會通訊期刊。2015年4月29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6/56-31.htm
黃凱霖(1995)。父母效能感、父母參與以及子女學業成就的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奧修(1993)。靜心觀照:修行的指引(謙達那譯)。臺北:奧修出版。
楊宜祥(2008)。揮別頭暈目眩。臺北:元氣齋。
夢蘭(2012)。人生的靜心書。新北:悅讀名品。
廖松圳、李俊憲(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亞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嘉琛(2011)。八週旋轉功訓練課程對高中女生心率變異度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課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嘉琛(2015)。旋轉功與健康促進─一個癌友支持團體的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趙念魯(2017)。國小社團活動的風華再現。2017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hanlin.org.tw/wp-content/uploads/2010/12/%E5%9C%8B%E5%B0%8F%E7%A4%BE%E5%9C%98%E6%B4%BB%E5%8B%95%E7%9A%84%E9%A2%A8%E8%8F%AF%E5%86%8D%E7%8F%BE.pdf。
劉秋鳳(2009)。推開靜心的大門。台北:台灣明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動暈症。2015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cdc.gov.tw/info.aspx?treeid=aa2d4b06c27690e6&nowtreeid=332a92b9419bd788&tid=4AD74007C09FC0AC,2014
聯合新聞網(2011)。工研院「旋轉功」健身又紓壓。2011年11月19日。取自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3/357687。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東大。
饒見維(2004)。情緒涵養(再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饒見維(2008)。「靈修與靜心」的正向功能與情緒轉化。刊載於:情緒轉化──美學與正向心理學的饗宴(崔光宙、饒見維主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饒見維(2012a)。旋轉功的起源:蘇菲旋轉。2015年4月25日取自迴旋心旅http://jianweirau.pixnet.net/blog/category/885292
饒見維(2012b)。練習旋轉功的兩個核心要領。2015年4月15日取自迴旋心旅http://jianweirau.pixnet.net/blog/category/887092。
饒見維(2012c)。練習旋轉時如何保持「歸於中心」。2015年9月4日取自迴旋心旅http://jianweirau.pixnet.net/blog/category/887092。
饒見維(2014)。迴旋心旅──身心靈統合旋轉功的交流平台。2015年4月15日取自http://jianweirau.pixnet.net/blog。


英文參考文獻
Dane, F.C. (1990). Research methods. Pacific Grovoe,CA:Brooks/Cole.
Fielding, J. (2001). Coding and managing data. In N. Gilbert (Ed.), Researching social life (2nd ed.). (p.227-251). London:SAGE.
Kennedy, R. S., Lane, N. E., Lilienthal, M. G., Berbaum, K. E., & Hettinger, L. J. (1992). Profile analysis of simulator sickness symptoms: Application to virtual environment systems. Presence, 1, 295–301.
Lueder D. C. (1998). Creating partnerships with parents: An educator’s guide. Lancaster, PA: Technomic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