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8.105.23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吳秋雲
作者(英文):Chiu-Yun Wu
論文名稱:多元文化學習歷程與教學:五位東部國小課輔教師的故事
論文名稱(英文):Multicultural Learn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A Case Study of Five Elementary School Tutors in Eastern Taiwan
指導教授:王采薇
指導教授(英文):Tsai-Wei Wang
口試委員:李雪菱
林意雪
口試委員(英文):Shiue-Ling Lee
Yih-Sheue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388203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0
關鍵詞:大學生課後輔導教師教學信念教學實踐多元文化教育
關鍵詞(英文):After-school tutoring programsTeaching beliefsTeaching practiceMulti-cultur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6
  • 點閱點閱:3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暸解大學生(研究生)課後輔導教師之個人學習歷程、教學信念及教學現況;透過探討其在教學現場中的教學實踐與多元文化教學信念的關聯性以暸解不同背景之大學生(研究生)課後輔導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面對、尊重文化差異,及重建自身的多元文化內涵的能力,並進一步提供課後輔導機構在未來師資培訓課程的安排與設計、以及課後輔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相關注意事項之具體建議。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透過與五位不同的背景、來自不同學術領域之大學生(研究生)課輔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並進一步暸解個人學習歷程與教學實踐之間會如何影響個人教學方式及其結果。本研究所獲得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大學生(研究生)課後輔導教師之間的不同的學習歷程造成教學信念有所差異,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不同的困境,大多數的時候能順利解決。
二、大學生(研究生)課後輔導教師在教學現場中的教學實踐,包含許多具體的多元文化教學內涵,其也反應了多種多元文化教學信念。
三、大學生(研究生)課後輔導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能尊重師生間的文化差異,並在過程中重建自身的多元文化內涵。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日後課輔機構師資培訓課程及安排、大學生(研究生)課後輔導教師的教學設計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大學生課後輔導教師、教學信念、教學實踐、多元文化教育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dividual learning processes, teaching beliefs and teaching situations of college (and graduate) students serving as after-school tutors. By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their multi-cultural teaching beliefs on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class, the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bility of college (and graduate) students after-school tuto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o deal with and respec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ir teaching process and reconstruct their multi-cultural understanding. Furthermore, the study provides concrete advice on the arrangement and design of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for after-school tutoring institutions and guidance on teaching for after-school tutors.
The study take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conducting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s with five college (and graduate) student tuto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academic fields with an aim to understand how individual learning processes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fluence his/her teaching method and outcome. The study concludes as follows:
1. Difference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es of college (and graduate) student tutors lead to various teaching beliefs and different challeng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es, which can be solved successfully most of the time.
2. There are many specific multi-cultural content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llege (and graduate) student tutors in the class. These contents reflect various multi-cultural teaching beliefs.
3.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college (and graduate) student tutors resp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 students and are able to reconstruct their multi-cultural understanding.
Last but not least,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bove, the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as references for future studies. After-school tutoring institutions might refer to these suggestions when arranging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and college (and graduate) student tutors can also follow the advice when designing after-school tutoring programs.

Keywords: After-school tutoring programs, Teaching beliefs, Teaching practic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課後輔導課程 13
第二節 多元文化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35
第三節 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探討教學信念與實踐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55
第三節 研究的實施 60
第四節 研究倫理 64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67
第一節 阿森老師的教學歷程 67
第二節 阿聿老師的教學歷程 79
第三節 阿翔老師的教學歷程 92
第四節 花花老師的教學歷程 107
第五節 綺綺老師的教學歷程 119
第六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結論 153
第二節 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65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79
附錄二 本研究之訪談大綱 181
中文部分:
一粒麥子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2021)。財團法人一粒麥子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2021年3月17日,取自:http://www.wheat.org.tw/WheatWeb/
王如哲、詹盛如、劉秀曦(2012)。教育政策綱領之研究。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世英、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模式與需求探究。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靖穎(2017)。探討於翻轉學習中,應用動畫與靜態圖片輔助自學,對不同空間能力的學習者之影響-以聖嬰現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2019)。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2019年6月12 日,取自:https://www.ccra.org.tw/GeneralAriticlePage.aspx
內政部(2010)。幼托現況分析與整合探討。2021年3月17日,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0children.pdf
內政部(2017)。花蓮國中、小學生,中途輟學學生人數及犯罪率。2019年6月12 日,取自:http://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CityItemlist_n.asp
內政部(2001)。臺閩地區單親家庭狀況調查結果摘要。2019年5月12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90singlefamily.doc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2021)。天主教善牧基金會。2021年3月17日,取自:http://www.goodshepherd.org.tw/chtw/
方吉正(1998)。情境學習理論之主要觀點剖析,教育資料文摘,42(4),185-192。
毛宣晴(2011)。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以一位山區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永齡慈善基金會(2019)。永齡慈善基金會。2019年6月12 日,取自:http://education.yonglin.org.tw/
世界展望會(2019)。世界展望會。2019年6月12 日,取自:http://www.worldvision.org.tw/
行政院(2017)。臺灣近年家庭類型概況,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人口婚姻與家庭資料庫。2019年6月12 日,取自: 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Field.aspx
朱嬿蓉(2006)。新移民,新契機-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信念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吳雅玲(2007)。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多元文化課程模式對我國師資培育課程之啟示。國立編譯館館刊,35(4),51-64。
吳怡靜(2009)。宜蘭縣國小課後輔導教師教學信念及教學成效之研究:學校及民間課輔教師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
吳雅惠(2000)。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
吳品玫(2000)。高中補習班數學教師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吳正成(2005)。台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實踐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吳亭瑩(2014)。大學生擔任數位學伴課輔老師對其自我期望及利他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吳瓊鳳(2002)。國高中實習教師英語閱讀教學信念及閱讀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
李寶琳(2013)。美國《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政策之績效責任探討與省思。臺北市立大學學報,45(1),1-20。
李苹綺(譯)(1998)。James A. Banks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李政賢(譯)(2018)。John Cresswell & Cheryl N. Poth 著。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麗君(2006)。師資培育課程暨授課教師因素與師資生教學信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報,8,1-26。
李宜學(2006)。「融合教育」融什麼?合什麼?融合班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心理調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
何俊青(2014)。台灣課後照顧的研究現況:期刊與學位論文的內容分析。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2,29-62。
何亭嫻(2007)。小手牽大手-大學生擔任弱勢家庭課輔志工之實踐與成長(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何承穎(2017)。大專生課輔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及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
呂佩真(2009)。四位國小課輔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邱湘妮(2010)。偏遠地區國小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的認同程度及執行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李怡瑩(2016)。國小教師正向心理特質、品格教學信念與品格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沈明真(2013)。幼兒園教師運用圖畫書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花蓮縣免費課後學習輔導網(2021)。花蓮縣免費課後學習輔導官網,2021年3月17日,取自:http://teacher.hlc.edu.tw/?id=538
林沛吟(2011)。弱勢學生參與永齡希望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林佩璇(2004)。邁向課程實踐理論化的行動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3),123-143。
林艾蓁(2017)。大學生參與社福機構課後輔導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科技大學教育研究所。
林加朋(2015)。四位大學生擔任國小課後輔導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林淑莉(2006)。學前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林瑩淑(2011)。幼稚園教師多元文化素養之現況研究-以原高雄縣公幼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林天佑(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明煌、陳文瑜(2020)。教育實習優質化:縮短理論到實務的最後一哩路。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2),08-12。
胡玉真(2013)。美國21世紀社區學習中心方案實施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
洪佳慧(2006)。職前教師多元文化教育觀的發展與教育實踐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
洪玉真(2001)。一位幼稚園教師的教師信念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凃嘉原(2013)。國小教師面臨教學困境時增權賦能的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侯乃菁(2015)。臺東縣國小原住民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市:復文。
高淑玲(2005)。從兒童的觀點來看課後照顧方案(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3。
徐玉浩(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多元文化教學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徐秀菊、黃秀雯(2005)。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心理出版社。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2019)。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課輔特色。2019年6月12 日,取自:https://www.boyo.org.tw/boyo/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id=68&Itemid=279
財團法人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2021),財團法人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 愛基會,2021年3月17日,取自:https://www.renewal.org.tw/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陳國泰(2007)。國小實習學生的人際互動歷程對其學科教學知識發展的影響之個案研究:以數學科爲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2,47-76。
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 與策略之探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39-62。
陳瑩甄(2010)。國小補救教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陳家龍(2008)。課後方案對花蓮弱勢家庭青少年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陳怡君(2008)。一沙一世界~偏遠地區原住民學生課業輔導服務學習實施歷程之行動省思(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寶玲(1998)。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之研究--從族群關係面向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伶豔(2000)。花蓮縣國小校長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實際辦學情形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
陳曉雯(2016)。偏鄉國小課輔老師師資生的多元文化意識覺醒(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陳淑玲(2009)。國小教師多元文化素養與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研究-以北臺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陳立楀(2015)。跨國線上課輔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以「韓國僑鄉線上課輔服務計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
陳昭如(2015)。新北市國小教師讀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調查研究:平衡教學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陳向明(201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123-134。
張鈿富、王世英、葉兆祺(2006)。美、日、德、法、英國家教育政策分析。教育資料輯刊,36,121-152。
張 群(2021)。東海岸兒童假日學校 用愛翻轉偏鄉原民教育。2021年3月17 日,取自:http://www.lnanews.com/news/%E6%9D%B1%E6%B5%B7%E5%B2%B8%E5%85%92%E7%AB%A5%E5%81%87%E6%97%A5%E5%AD%B8%E6%A0%A1%E3%80%80%E7%94%A8%E6%84%9B%E7%BF%BB%E8%BD%89%E5%81%8F%E9%84%89%E5%8E%9F%E6%B0%91%E6%95%99%E8%82%B2.html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立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家慶(2005)。高雄市國小成人教育教師多元文化教育態度和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張家蓉(2000)。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之態度----從族群面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
張佩瑛、蔣治邦(2000)。課堂內師生問答互動之研究:國小數學課問答互動中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處理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3,99-121。
張慧媛(2009)。中小學課業補習班從業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張嵐欣(2014)。嘉南地區國中英語教師英語寫作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張菀喻(2010)。大學生社會參與與存活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梁元逢(2013)。花蓮縣國中小免費課後輔導成效暨機關服務模式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郭明堂、羅瑞玉(1995)。教育機會均等與城鄉差異問題之探討: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城鄉差異之比較。高師大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1,245-277。
教育部(2018)。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婷貞(2007)。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許瑞芳(2018)。國民小學教師多元文化素養、跨文化溝通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黃俊傑(2009)。「攜手計劃課後扶助」執行成效之評析與建議。學校行政,61,6-211。
黃冠逸(2015)。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受輔學生對課輔計畫的滿意度與學習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黃惠娟(2004)。落跑父母激增!。商業周刊,862,131-136。
黃政傑、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6(4),69-81。
黃政傑(1995)。國民小學教育評鑑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黃政傑 (2001)。 課程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225-239。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雅鈴(2014)。國民小學專家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黃御嵐(201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黃子耘(2014)。探討實習課對職前華語文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黃天長(1999)。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黃 敏(1994)。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以兩名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
單文經(1993)。在班級中營造多元文化教育環境的策略。多元文化教育。台灣書店。
彭瑜亮(2017)。給孩子的最初承諾,你還記得嗎?2019年6月11日。取自: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9354。
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2019)。基金會的宗旨。2019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boyo.org.tw/about/about01.htm
曾昱螢(2009)。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研究-以中南部某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游嬿鈴(2010)。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學生擔任弱勢學童課輔教師(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
游美惠(2012)。階級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91-112。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勞動部(2007)。九十五年大學生打工狀況調查報告。2019年6月12 日,取自:https://statdb.mol.gov.tw/html/svy95/9507menu.htm
葉惠雯(2012)。原住民族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參與之探究:以一所偏遠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楊傳蓮(2000)。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素養指標建構初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
楊洲松(2006)。Lyotard《後現代狀況:知識報告書》。中等教育,57(3),166-173。
楊安琪(2003)。國小自然科教師對建構取向教學之信念與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楊雅萍(2000)。國小教室生活中教師教學觀點之探究-以一位參與情意教學改革之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溫毓禎(2008)。幼稚園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覺與實踐-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師大書苑出版社。
鄭淑芬(2010)。教師的多元文化想像-以教師對新移民子女的教育經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劉美慧(2012)。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3-37。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126。
賴怡珮(2006)。學前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謝芝棋(2010)。社會弱勢學童課後照顧教師的教學經驗-一個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謝宗璋(2012)。【感動生命】台灣揚帆協會 讓生命啟航。國立東華大學左岸電子報20121023。2019年6月12 日,取自:http://faculty.ndhu.edu.tw/~LCenews/e_paper/e_paper_c.php?SID=310
魏俊陽(2020)。一位國小教師的課程意識與國語文教學實踐之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簡秀如(2004)。阿美族學童族語學習之研究-以靜心國小六位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所。
蘇鳳珠(2002)。國民小學教師建構式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外文部分:
Banks, J. A. (1995).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64(4), 390-400. https://doi.org/10.2307/2967262
Banks, J. A. (1996).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curriculum reform, and action. In J. A. Banks (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actio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Ed.) (pp.335-348). New York.
Grossman, J. B. (1997). Mentoring: A proven delinquency prevention strategy.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Mahoney, J. L., & Zigler, E. F. (2006). Translating science to policy under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 Lessons from the n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21st-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4), 282-294.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06.04.001
Nespor, J. K. (1987). 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4), 317-328. https://doi.org/10.1080/0022027870190403
Nieto, S. (1996).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O’Loughlin, M. (1989).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beliefs about knowled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their pedagogy: A constructivist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research agenda for teacher education.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39679.pdf
Pajares, M. F.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3), 307-332.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062003307
Peterson, P. L., & Clark, C. M. (1978). Teachers' report of their cognitive process during teach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5(4), 555-565. https://doi.org/10.3102/00028312015004555
Raths, J. (2001). Teachers’ beliefs and teaching belief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52 999). Paper presented at a symposium honoring ECRP, Champaign, IL. https://ecrp.illinois.edu/v3n1/raths.html
Reighart, P. R. (1985). A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preservice teacher belief about teach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Richardson, V. (1996).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beliefs in learning to teach. In J. Sikura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pp.102-119). New York.
Sonenstein, F. L., Gates, G. J., Schmidt, S., & Bolshun, N. (2002). Primary child care arrangement of employed parents: Findings from the 1999 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s families. Washington.
Tabachnick, B. R., & Zeichner, K. M.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erspectives: Final report. https://eric.ed.gov/?id=ED266099
Wehling, L. J. & Charters, W. W. (1969). Dimensions of teacher beliefs ab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6(1), 7-2930.
Wlodkowski, R. J., and M. B. Ginsberg. (1995). Diversity and Motivation: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San Francisco.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