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46.1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盈如
作者(英文):Yin-Ju Chen
論文名稱:大手牽小手:一個在國小低年級促進男性家長參與孩子學習的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Big hands holding small hands: An action research on involving male parents in supporting their children academically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蕭昭君
指導教授(英文):Jau-Jiun Hsiao
口試委員:林慧絢
顧瑜君
口試委員(英文):Huei-Hsuan Lin
Yu-Chun K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388507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關鍵詞:行動研究父職參與性別平等教育
關鍵詞(英文):action researchgender equity educationmale parent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5
  • 收藏收藏:0
從自己的教學現場或文獻發現,男性家長在參與孩子的學習上普遍不足。父權體制的「性別分工」依然普遍存在,在教學現場形成「父親缺席」的現象。本研究探究在教學現場如何透過行動促進男性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在行動前,察覺教學現場男性家長多半缺席,學生也以性別刻板的思維來看待親職;行動中,透過邀請男性家長簽聯絡簿,並進行家庭訪談,以及在教學現場進行性別平等教育等行動介入,發覺男性家長對親職的實踐方式與我預設的理想父職有差距,學生回家之後與男性家長針對課業學習的互動並不多。因此除了持續以訪談、教學紀錄,課室觀察、學習回饋等方式,重新檢視自己面臨的困境及問題之外,我進一步邀請男性家長入班分享工作做為再次的行動。透過每一次的行動反思,我看見自己是站在與這些男性家長們不同的社會位置來看待父職實踐,忽略了多元家庭不同的異質性養育,以及與研究參與者互為主體的觀想。當我移轉視框後,看到個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受到更大的父權結構影響。這個研究對我最大啟發,就是走出自身位置並進入到脈絡中觀看,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或是家庭結構。如何繼續促進男性家長的參與,是引導我未來性別平等教育上的實踐。
The absence of male parent in supporting their child academically has been prevalent and well-documented in literature, a phenomenon accepted as normal by most students in my 1st and 2nd classrooms. This action research was about how I, a striving feminist teacher, took actions to involve male par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Several methods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including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and male parents, and research diaries. Various action strategies were used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is study. At first, male parents were specifically encouraged to sign the daily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booklet to disrupt the long held custom taken up by mothers.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for young students were incorporated to disrupt the patriarchal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at home. However, even though some male parents did sign the daily communication booklet, they still failed to fully support their children academically as I expected. The insufficient interaction between male parents and young students went against my ideal image of a perfect fatherhood. The continuous process of reflections on actions in action research enabled me to re-frame the problems and to re-think the strategies used. By re-examining my own privileged position as a middle-class and racial majority teacher, I was able to re-contextualize my relationship with these blue collar and racial minority families. Home visits with family members of these students transformed my understanding of male parent’s dreams and hopes of their children. Dialogues with male parents led me to a more empathetic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y perceived parenting and school learning. These new understandings helped me to take a more proactive strategy in creating a space for these blue collar male parents in their child’s learning. One of them was to successfully invite some blue collar male parents to come to my classroom to share their life experiences with children, a rare practice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popular responses from children increased male parent’s willingness to find ways to participate in their child’s learning. At last, the action researcher who in the beginning had attempted to change these male parents became a transformed teacher with a more practical and close understanding of male parents from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研究動機……………………………………………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職的內涵及實踐……………………………………………13
第二節 崎嶇顛簸之路-影響父職的實踐之因素……………………19
第三節 從多元文化的觀點來看父親這個角色………………………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採取行動研究………………………………………………33
第二節 規劃行動歷程………………………………………………34
第三節 行動後的反思及修正………………………………………47
第四節 資料的收集………………………………………………………54
第四章 行動歷程
第一節 課堂中以繪本進行的性別教育………………………………74
第二節 與學生的訪談…………………………………………………82
第三節 看見他們的故事…………………………………………………89
第四節 男性家長入班分享……………………………………………112
第五章 行動改變了什麼
第一節 重新框定的過程……………………………………………125
第二節 教室中的氛圍………………………………………………131
第三節 路程還沒有結束……………………………………………136
參考文獻 …………………………………………………………………141
附錄 ………………………………………………………………145
王叢桂(2000a)。促進參與父職的因素。載於林惠雅.劉惠琴.王叢桂(主編),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臺北市 : 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王舒云、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臺北市: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王淑娟(2000)。對_家_之情感與意義的轉變--一個家庭教育者的重生。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成虹飛(1999)。從教師成長看課程改革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1,69-97。臺北市: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成虹飛(2004)。我為何要做行動研究﹖-一種行動關係的抉擇。載於謝臥龍(策畫主編),質性研究(頁131-144)。臺北市:心理。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Allan G.Johnson著。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北市:高雄復文圖書。
江怡文(2007)。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親父職覺知與父職實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漢儀(1995)。親職角色的雙重標準。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34,23–23。臺北市: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余智敏、張君玫、陳光達、陳素梅(譯)(1995)。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李雪菱(2011)。教師性別意識與教學困境-反思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8,133-174。臺北市: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宋文里(譯)(1990)。Carl R. Rogers著。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台北市:桂冠出版。
邱書璇(譯)(1995)。Carol Gestwicki著。載於郭靜晃(校閱),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HOME ,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臺北市:楊智文化。
杜宜展(2007)。親職教育研究。高雄市:群學。
呂寶靜(1999)。性別與家庭照顧。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101-134)。臺北市:心理。
沈品汝(2007)。父親知覺配偶親職支持、父職效能感與父職參與之關係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沛青(2007)。青少年知覺父職參與對其父子親密感之預測及其調節變項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芳(2008)。父親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2012)。課程行動研究。臺北市:洪業文化。
林意雪(2013)。閱讀:多元文化教育的議題。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3,12-21。臺北市:教育部。
易言嬡(2004)。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親職經驗之性別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芬姿(2003)。排灣族Vusam觀念下的婚姻制度、配偶關係與親屬結構。教育部兩性教育季刊,21,14-35。臺北市:教育部。
洪英聖(2003)。台灣先住民腳印。臺北市:時報文化。
洪菊吟(2003)。「卸妝」一個女性教師從事鬆動性別刻板印象行動研究的故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Altrichter,Posch&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_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市:唐山。
唐文慧(2012)。父職角色與照顧工作。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新北市:巨流。
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2012)。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六期第二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編號:TW-SRDA-C00222_1-1),未出版。
陶蕃瀛(2002)。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論文發表於台灣行動研究學會「敘說與行動工作坊」,台北。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新北市:高等教育。
許惠雯(2005)。理想父職之探討-兒童心目中的好爸爸。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怡瑾(1999)。「私」領域中的女性困境。台南師院學報,34,341-365。
黃心怡(1999)。高職「親職教育」課程之探究---從多元文化觀點出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佳華(2001)。父親參與父職教育方案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美娟、陳若琳(2012)。雙薪家庭幼兒父親的親職效能、母親的教養鼓勵與父職參與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3,57-80。
陳嘉峰(2013)。外顯性和內隱性父職參與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靜怡(2008)。跨文化家庭的父職參與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課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臺北市:女書文化。
楊巧玲(2010)。親職:母親、父親大不同﹖載於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臺北市:華郁文化。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Jack R.Fraenkel,Norman E.Wallen,&Helen H.Hyun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市:心理。
蔡佳玲(2007)。私領域中的男性-台灣社會的核心家庭的父職文化與父職實踐。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斐云(2009)。父職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泗翰(譯)(2011)。Raewyn Connel著。性別的世界觀。臺北市:書林。
賴麗珍(2006)。外籍新娘配偶的父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昭君(2004)。「我是好奇,不是好色!」-準老師觀看「璩美鳳偷拍光碟片」的性別教育意涵。花蓮師院學報,18,113-140。
蕭昭君(2004)。國內教育行動研究解放了什麼?-一個師資培育者的閱讀與困惑。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457-494)。台北市:心理。
魏秀珍(2005)。軍職父親之父職意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藍佩嘉(2014)。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台灣社會學,27,97-140。臺北市:臺灣社會學會。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高等教育。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