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1.31.12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劉秀英
作者(英文):Shiu-Ying Liu
論文名稱:「音」你而美麗~ 一位音樂教學者的敘事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Music" you are beautiful~ A narrative exploration of a music teacher
指導教授:林慧絢
指導教授(英文):Hui-Hsuan Lin
口試委員:丘延亮
廉兮
口試委員(英文):Yan- Liang Qiu
Hsi L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388520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8
關鍵詞:敘事探究音樂教學孤獨貧窮
關鍵詞(英文):narrative inquirymusic teachinglonelinesspover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敘事的方式,探究一個非音樂科班的我,在重視證照、學歷和正規訓練的教育界,如何立足在國小的音樂教育工作裡?如何在音樂資歷看起來並不美麗的狀況下,將音樂轉化成一個自我肯定、創造美麗學習與連構經驗的媒介。內容分為三大部分:首先,研究者描述目前服務的天心國小,地域吵雜、家長普遍社經地位低下、學生躁動不安、不重視音樂教育…等。藉由音樂創造了學生學習氛圍的蛻變,亦調和了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
其次,研究者回溯自己的生成歷程,童年時期,爸爸因投資失敗導致的三餐不繼、無人照顧、被人欺負;國中時期,老師給予原住民的標籤,更加增我對族群的矛盾與自卑;編織音樂夢及實踐的三個重要他人,分別為我的父親、國小導師及高中音樂老師;幼教職場及才藝老師經歷,累積教學的創意及班級經營技巧;缺乏資格、資歷的音樂老師,有委屈,有失落,有挫折,但仍堅持。
最後,研究者分析如何在釐清自己與音樂的關係,長出對於階級、族群群力關係的視角,來疏理生命的故事,面對長年以來閃躲的原住民身分。作者用敘事探究「音樂」這個生涯媒介,如何讓生命如藤蔓一樣,往上拉緊了作者與父親的關係;拓展出來深化了其人際及師生關係,進而體會「音樂」因為不斷往返在生命中而美麗。
This article uses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explore how I, a non-music education major, can gain a foothold in teaching music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s as the field of education values certification,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nd formal training. How do I transform music into a medium for self-affirmation and creating beautiful learning and connection experience when my music academic credentials do not look great. The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the researcher describes the condition of Tianx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area is noisy andthe parents are generally low in socioeconomic status. Often the students are restless, and do not consider music learning important.. Nonetheless, I have been able to connect with the school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via music. Music has created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of students, and also harmon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Secondly, I examine my growing up experience. During my childhood, my father went broke due to mishandling financial investment. Our family suffered from lack of meals. My younger sister and I were left alone with being attended by adults since both my parents had to work long hours. During the middle school period, the teacher gave the label to the aboriginal people, which increased my contradictions and low self-esteem. The three important people who helped me to weave music dreams and practice are my father, elementary school tutor and high school music teacher. I also appreciated preschool education workplace. I got to work with talented teachers, and accumulated teaching creativity and class management skill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how I develop sensitivity to the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lass and ethnicity. I even looked inward and deal with my identity of the aboriginal people who have evaded for many years. The author uses narrative to explore how the life medium of "music" makes life like a vine, which tighte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and his father; expands to deepen her interpersonal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hen realizes that "music" is constantly moving back and forth and makes life beautiful.
第一章 楔子 1
一、噪聲污染 1
二、音樂氛圍 2
三、「音」你而美麗 3
(一)上教堂的美 4
(二)韌力的美 4
(三)坦然的美 4
(四)柔軟的美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敘事探究 7
第二節 面對它,處理它 9
第三節 敘事的魅力 9
一、混在生活真實處境中 9
二、在合模中的謹守與游移 10
三、成為一位老師 12
四、與孤獨同行 14
五、生成歷程的矛盾 16
小結 17
第三章 我的生成路徑 19
第一節 貧窮的童年 19
一、貧賤夫妻百事哀 20
二、姐妹情深 21
三、老師的誤解 23
第二節 原住民的矛盾與自卑 24
一、父親的教養 25
二、老師會傷人 26
第三節 我的音樂夢 27
一、 三個重要他人 28
二、 我是老師 35
第四章 我這樣的音樂老師 47
第一節 音樂熱情 47
一、音樂沙漠 48
二、音樂奇蹟 52
三、音樂調和 63
第二節 溫暖的力量 64
一、世上只有媽媽好 64
二、從不脫外套的小鐘 67
三、搞得人仰馬翻的阿宏 68
第三節 慢慢來比較快 70
一、靜心 70
二、學習態度 72
三、音樂考試 76
第四節 一視同仁 80
不服輸的龍龍 81
第五節 普及化的音樂學習 82
一、 深入淺出 82
二、 與眾不同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7
一、我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 87
二、我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老師? 89
三、與天心的契合 91
第二節 對未來研究上之建議 93
一、沒有資歷想當音樂老師 93
二、中生代原住民的尷尬 94
參考文獻 95
王文英(2013)。一名原住民籍幼教師的教師角色及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江思妤(2005):不只陪伴還有學習—給弱勢少年的貴族教育。研習資訊,22(5),34-41。
吳曉婷(2018)。探討家長對幼兒園教師人格特質與專業行為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呂佳陵(2008)。高中職音樂班主修西樂學生人格特質、學習動機、學習適應與生涯抉擇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9(2),49-76。
李東隆(2017)。做學生的貴人—從客體關係看一位國中輔導老師與學生互動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婕妤(2017)。二手小提琴不負期待 感動演出。更生日報,2017年05月22日。取自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0997674
李婕妤(2019)。復興國小弦樂隊 街頭快閃給驚喜。更生日報,2019年04月21日。取自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396474
李婕妤(2020)。復興國小弦樂團快閃 傳送快樂音符。更生日報,2020年07月24日。取自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396474
李淑容(2007)。台灣新貧現象及其因應對策。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93-219。
李淑儀(2004)。原夢.圓夢─原住民研究生自我實現歷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阮怡菁(2006)。非音樂科系畢業國小音樂教師教學效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阮迺閎(2012)。搶救招生 花蓮偏鄉國小 組原民弦樂社 復興國小今年新生人數還不到6年級一半 校長盼發展學校特色吸引學生入校就讀 籌募二手琴。中時電子報,2012年9月20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tw
林怡君(2017)。原住民教師知覺族群印象對原住民教師認同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林美珠(民89)。國小輔導工作實施需要、現況與困境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 8,頁51-76。
林美惠(2012)。與孤獨同行-一位國小教師的生命敘說。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市:臺灣東華。
施如芳(2013)。我一定要當個音樂老師嗎?—三位師範院校音樂系男性畢業生生涯抉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柯玉潔(2015)。太魯閣族音樂融入原住民族重點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孫郁茜(2008)。非音樂班弦樂團指導者教學專業能力之實務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秀娟(2006)。臺灣音樂學生外在動機的內化與自我決定知覺的學習關係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7,25-53。
徐學俊(2001)。論創新教育與教師創造人格培養。全國教師自律公約,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szsf.com/index.htm。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32。
張怡貞(1998)。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張英熙(2013)。從失落到接納:特殊兒童家長支持團體實務。臺北市。
許維峰(2011)。相遇的時刻-一位國中輔導老師陪伴學生的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姿均(2014)。轉角的旋律:大學非本科系者選擇音樂職業之生涯敘說(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惠玲(2009)。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游健平(2018)。一位有魅力的音樂老師之自我探索。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小玲(2009)。愛的力量—從經歷哥哥車禍死亡看見自己及家人的哀傷與韌力之自我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昱瑄(2012)。「獨」言自語:七年級獨生女自我與家的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黃若筑(2012)。一位女性教師的柔性抵抗~在合模中的謹守與游移(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黃梨君(2011)。混在生活真實處境中--一位國小教師的行動與探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市: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所。
楊語芸(譯)(1997)。九○年代社會心理學(原作者:Deaux, K., Dane, F. C., & Wrightsman, L. S.)。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董華貞(2008)。國小兒童樂團經營之研究-以花蓮縣樂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劉佳蕙(2003)。打造音樂家的夢-提琴學習者的特質與學習生涯之探討。中國資優教育學會:資優教育研究,3(1),21-54。
劉華娟(2000)。成為一個老師:一個生手追尋教師意涵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
蔡佳真(2018)。想要接近你的心-國中輔導教師敘說與非自願案主之輔導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原作者: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蕭紫菡(2004a):陪伴我們的寶貝-陪伴,何其重要!。人本教育本記,182,50-53。
鍾佩怡(2014)。工人女兒主體生成歷程的矛盾探究。
魏均玲(2012)。一位女性代理教師尋找教師角色定位之敘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譚光鼎(民1997)。從文化與心裡層面論原住民教育目標。第三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67-48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