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4.69.16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葉潮瑋
作者(英文):CHAO-WEI YEH
論文名稱:全國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
論文名稱(英文):The relationship of leisure sports participation, working pressure, job satisfaction for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aiwan.
指導教授:尚憶薇
指導教授(英文):I-Wei Shang
口試委員:徐偉庭
胡凱揚
尚憶薇
口試委員(英文):WEI-TING HSU
KAI-YANG Hu
I-Wei S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學號:610389512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關鍵詞: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
關鍵詞(英文):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Leisure sports participationWork pressureJob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9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全國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對象為全國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藉由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休閒運動參與調查表、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量表及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量表為研究工具,採便利取樣方式進行調查,共計發放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0份,有效回收率100%,本研究方法如下: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卡方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中,男性有規律運動者高於女性。中區教師運動頻率每週四次以上人數高於其他區域。
二、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中,以30歲以下、未婚、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的工作壓力最大。
三、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中,以男性、41歲以上、已婚、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的工作滿意度最高。
四、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呈現顯著負相關。
五、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中的「工作負擔」、「人際關係」、「學生行為與學習」向度能有效預測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leisure sports participation, work pressure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aiwan.
To compare the situatio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re were 300 questionnaires are issued, and the recovery rate is 100.0%.
Basic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analysis, Chi-Square 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used by the study as survey tool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male who exercise regularly were higher than female. The number of teachers in the central region who exercise more than four times a week is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regions.
2.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teachers under 30 years old, unmarried and administrative have the greatest work pressure.
3.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male, over 41 years old, married and administrative teachers have the highest job satisfaction.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work pressure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job satisfac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5. The dimensions of "work burd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tudent behavior and learning" in the work pressure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job satisfac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休閒運動參與之探討…..………………..….…………….11
第二節 工作壓力之探討……………….….……………….….………….22
第三節 工作滿意度之探討………………….…………….……………….…38
第四節 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之探討…….………………….…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方法……………………….……………………..…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59
第四節 實施程序……………………………………………………………………..…7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75
第一節 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之現況分析.7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在休閒運動參與之差異情形…...….84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在工作壓力之差異情形……….…....96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在工作滿意度之差異情形…….....103
第五節 不同休閒運動參與的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在工作壓力之差異情形…....111
第六節 不同休閒運動參與的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在工作滿意度之差異情形....116
第七節 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情形.121
第八節 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之預測分析…..………......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7
第一節 結論…………………………………………………………………………....127
第二節 建議………………………………………………………………………....…130
參考文獻……………………………………………………………………………….…...132
中文文獻………………………………………………………………………….……....132
英文文獻………………………………………………………………………….…...….144
中文文獻
丁淑萍 (2005)。台北市國中教師自覺疲勞感與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臺北市。
毛國楠 (1995)。國中教師的樂觀信念、自我效能、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因應方式與
工作調適及身心健康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28,177-193。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0)。休閒運動活動專書。臺北市:作者。
王以仁、林本喬、陳芳玲 (2005)。教師心理衛生(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王天苗 (2003)。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作業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
組。
王文秀 (2003)。國小輔導相關人員對學校輔導工作者角色知覺與角色衝突之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7,1-30。
王博弘 (1998)。臺北市國民小學工友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方進隆 (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基礎。台北市:漢文。
尤逸歆 (2003)。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牛玉珍 (1997)。教師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交通大學教師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石宜正 (2005)。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需求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臺中市。
石雅惠 (1988)。台灣地區新制師範學院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滿意之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縣。
史嘉玟 (2016)。嘉義市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朱敬先 (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朱俶儀 (2003)。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任晟蓀 (1981)。國中校長領導型式輔導教師教育背景對輔導教師工作滿足之影響(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縣。
池文勇 (2013)。國中教師兼任行政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碩士
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位明先 (1993)。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專業科目教師工作滿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杞昭安 (1995)。師範學院學生對視覺障礙兒童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彰化縣。
何東墀 (1989)。國民中學益智班教師工作滿意、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縣。
何委娥 (1992)。臺北市已婚職業婦女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
究:以社會福利機構人員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呂秀華 (1997)。國民中學教師背景變項、工作壓力、行動控制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呂美玲 (2008)。台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幸珠 (2007)。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導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碩士論
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翠英 (2008)。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工作壓力、師生衝突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李穎慧 (2006)。身心障礙學童父母親親職壓力、休閒效益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思儀 (2003)。國民中學特殊教育組長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明堂 (1987)。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足感之比較研究。教育文摘,5,148-181。
李冠瑾 (2007)。高雄地區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縣。
李新民、陳密桃 (2006)。幼兒教師的情緒勞務因素結構及其對工作倦怠之影響。高
雄師大學報,20,67-90。
沈翠吟 (2003)。國民中學特教組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沈儀方 (2004)。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吳松齡 (2006)。休閒活動設計規劃。臺北市:揚智文化。
吳麗華 (2006)。國小級任教師內外控信念與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以教
師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
究所,嘉義縣。
吳宗達 (2004)。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明順 (2002)。國民中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彰化縣。
吳月娟 (1998)。國小資優班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縣。
吳清基 (1979)。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滿意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臺北市。
宋志彥 (2010)。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玄奘大
學,新竹市。
邱垂弘 (2007)。運動行為與身體狀況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
學刊,6,277-289。
林秀靜 (1998)。國中資優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林政宏(2004)。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壓力、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錦煌、唐如玫 (2009)。系統動態觀點下教師工作壓力探討。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
究所管理科學研究第三屆管理與決策學術研討會特刊,41-68。
林堯仁 (2007)。桃園縣國中教師知覺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碩士
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林家鈺 (2009)。桃園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貴福、盧淑雲 (1998)。認識健康體適能。臺北:師大書苑,95-126。
林靖芬 (1999)。台北市國小女性教師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佳芬 (1999)。台北市國民小學資深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臺北市。
林雨軒 (2010)。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體育大學,臺北市。
林育伸 (2006)。苗栗縣國中教師兼任行政職務之工作滿意度與工作壓力關係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周立勳 (198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周文欽、劉嘉年、翁嘉英、陳秀蓉、洪福建 (2006)。健康心理學。新北市:空中大
學。
周俊良 (2005)。學前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因應策略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
學報,21,79-102。
查憶華 (2010)。臺中縣市身心障礙特殊教育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洪朱璋 (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洪玉萍 (2010)。臺北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研究(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江世冠 (2005)。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縣國小為
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高尚仁 (1996)。心理學新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高俊雄 (1999)。台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台北市:桂魯書
局。
高韋樺 (2013)。偏遠地區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翁菁吟 (2011)。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健康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唐如玫 (2009)。系統動態觀點下國中教師壓力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市。
許原嘉 (2001)。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桂鳳 (2009)。桃園縣高級中學教師工作壓力、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許瑞芳 (2001)。國民小學啟聰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彰化縣。
許哲彰 (1999)。國小教師從事規律運動意圖、行為之預測及影響因素之探討-驗證
計劃行為理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許川濠 (1998)。台北市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行為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許籃憶 (2005)。學前教育階段公立學校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許利綸、賴韻涵(2013)。已婚特教教師工作壓力量表編製及其信、效度之檢驗。家庭
教育雙月刊,43,54-70。
梅媛媛 (1995)。花東兩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與工作士氣之相關研究(碩士
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畢凱軍 (2009)。高職學生運動參與程度對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台南縣陽明工商學
生為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莊貴枝、邱鈺庭 (2010)。淺談特教教師工作壓力與倦怠之省思,教師之友,5l(1),
104-111。
張春興 (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郁芬 (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張文賢 (2006)。國中電腦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張曉雲 (2008)。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臺中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明麗 (1991)。國小女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退休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政治大學,台北縣。
張蕊苓 (1993)。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
院,花蓮縣。
秦夢群 (199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陳中雲 (2002)。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陳鵬仁、楊聖德 (2004)。休閒運動的省思〔摘要〕。休閒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報發
表,雲林縣。
陳怡臻 (2005)。國民中學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其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陳佳瑩 (2005)。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桃園市。
陳仲杰 (2006)。臺北市公立高工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休閒與運動管理碩士班,臺北市。
陳安妮 (2010)。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台南地區高中教師為例。
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138-153。
陳美惠 (2007)。高高屏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屏東縣。
陳智華 (2009)。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研究~以台
北市某特教學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美麗 (2011)。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情緒勞務及工作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昭宇 (2010)。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角衝突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姿任 (2010)。我國公立高中職資源班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壓力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美慧 (2013)。特殊教育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地
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市。
陳健彰 (2010)。嘉義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嘉義縣。
陳素惠 (2003)。我國綜合高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
大學,臺北市。
陳全壽 (1998)。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科
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第二年追蹤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湘琬 (2004)。教師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相關性
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縣。
陳月紅 (1989)。台北市國民中學家政科教師之工作滿意(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
陳清溪 (1991)。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工作滿意及工作士氣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嘉陽 (1985)。國中教師工作環境知覺、滿意與士氣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郭峰偉 (2000)。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郭香玲 (2007)。中部地區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明德 (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 (2020)。各級學校縣市特教教師人數。取自教育部,全
國特殊教育資訊網。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efault.asp
黃宏建 (2002)。台中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黃智慧 (2003)。減緩教師工作壓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黃義良 (2001)。九年一貫課程下的教師工作壓力與調適策略。國教輔導,41,6-9。
黃國龍 (2009)。高職綜合職能科特教組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鈴雅 (2006)。高職綜合職能科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彰化縣。
黃運生 (1992)。臺灣省國民小學輔導室主任工作滿意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榮真 (1992)。啟智教養機構教保人員工作滿意、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程一民 (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曾守誌 (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國民中學導師工作壓力與調適策略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曾琪 (2006)。自我呈現效能-社會體型焦慮和健身運動參與的連結(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馮麗花 (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3-109。
馮意雄 (2006)。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臺北縣兼職行政教師為例(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馮勝苓 (2008)。臺北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舒緒緯 (1990)。國民小學教師溝通滿意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單雅蘭 (2014)。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台臨 (2007)。台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其政策意涵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
委員會。
鄒浮安 (1980)。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教師工作滿意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重新 (2004)。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葉智魁 (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臺北市:品度圖書。
葉錦光 (2007)。我國中小學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相關性之後設分析(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葉蓁 (2013)。臺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文榮 (1984)。國民小學教師期望動機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淑麗 (2003)。國民中學學校氣氛、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楊惠甄 (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坤堂 (1998)。國民小學資源班課程與教學。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廖莉婷 (2012)。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對學校支持系統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姿絹 (2013)。高中職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秀鈴 (2011)。桃園縣國民中學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亞媛 (2008)。台北市國民中小學特教組長工作壓力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斐文 (2002)。啟智學校教師參與專業團隊合作之基本能力的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盧玫諭 (2005)。台北縣中等學校教師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新北市。
盧雅萍 (2006)。高雄市國小級任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高雄市。
鄧柑謀 (1991)。國民中學訓輔人員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新竹市。
蔡先口 (1985)。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和專業態度的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蔡璧煌 (1989)。國民中小學教師壓力之研究。師大學報,34,75-114。
蔡玉董 (200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蔡佩宜 (2009)。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
(碩士論文)。市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培村 (1992)。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與規劃。教育實習輔導通訊,3,16-24。
蔡崇建 (1984)。特殊教育教師異動狀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市。
鄭媛文 (2005)。桃園縣國小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碩士論
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賴奕文 (2003)。台灣地區縣市督學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駱仁 (2006)。國民小學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雲林縣
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謝連陽 (2007)。國民中學資訊組長工作壓力與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謝百亮 (1995)。國民小學行政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
學院,台中市。
謝金青 (1992)。國民小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縣。
顏玉雲 (1989)。台北市國民中學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行政人員工作滿意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縣。
簡驪潔 (2006)。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及工作倦怠之研究~以三鶯地區教
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國興 (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蘇郁雅 (2010)。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職業倦怠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龔窈萱 (2013)。國小學童體適能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運動參與行為作為干擾(碩士論
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英文文獻
Antoniou, A.-S., Polychroni, F., & Walters, B. (2000). Sources of stress and professional burnout of teachers of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Greece.
Baron, R. A. (1983) .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 Boston : Allyn&Bacon.
Beck, C. L and Gargiulo, R. M. (1983): Burnout in teachers of retarded and nonretarded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3), 169-173.
Borg, M. G., & Riding, R. J. (1991). Stress in teaching: a study of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its determinants, job satisfaction and career commitment among primary schoolteacher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1), 59-88.
Billingsley, B. S., & Cross, L. H. (1992). Predictors of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intent to stay in teaching: A comparison of general and special educator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5(4), 453-471.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涂淑芳譯)。臺北市:智冠圖書。(原著出版於 1992)。
Brownell, M. T., Smith, S. W. McNellis, J. & Miller, M. D. E. (1997). Attrition in special education: Why teachers leave the classrooms and where they go. Exceptionality, 7, 143-155.
Brannon, L., & Feist, J.(1999)。健康心理學(李新鏘、林宜美、陳美君、陳碧玉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1992)。
Billingsley, B. S. (2003).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retention and attrition: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COPSSE Document No. RS-2).
Black, S. (2004). Stroking Stressed-Out Teachers. Education Digest, 69(5), 28-32.
Bar-On, R. (2006). The Bar-On model of emotional-social intelligence (ESI), Psicothema,18, 13-25.
Casperso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2), 126–131.
Cooper, C., & Smith, M. (1985). Job stress and collar work. New York: Chichester.
Compas, B. E. (1987). 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ychological Bulletin,101(3), 393-403.
Carnton, P., & Knoop, R. (1991). Incorporating job satisfaction into a model of instruction effectiveness. New Directio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48, 99-109.
Chaplain RP (1995).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a study of English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5, 473-489.
Cooley, E., & Yovanoff, P. (1996). Supporting professionals-at-risk: Evaluating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burnout and improve retention of special educators.
Cordes, C., K. A., & Ibrahim, H. M. (2001)。休閒遊憩事業概論。(李晶譯)。臺北市:桂魯。(原著出版於 1999)。
Curtis, A. J. (2002)。健康心理學(游恆山譯)。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於2000)。
Connor-Smith, J. K., & Compas, B. E. (2004). Coping as a Moderator of Relations Between Reactivity to Interpersonal Stress, Health Status,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8, 347-368.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8). How much exercise do you need? Retrieved October 1,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dc.gov/nccd.php/dnpa/physical/everyone/recommenedations/index.htm
Depar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2004). Statistical Release Participation in Sporting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nalysis of the UK 2000 Time Use Survey. London: DCMS.
Evenson, K. R., Savitz., D. A., & Huston, S. L. (2004).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pregnant women in the US. Paediatric and Perinatal Epidemiology, 18 (6), 400-407.
Farrell, D. J. (1978). A casual model of job satisfac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1-439.
Fox, K. R. (1999).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mental wellbeing.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3), 411-418.
Glemelch, W. H. (1982). Stress for Success: How to Optimize Your Performance. Theory into practice, 22(1), 7-11.
Gray, Jerry L.& F.A. Starke. (198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ardcover. Merrill Pub Co.
Greenberg, J. S.(2000)。壓力管理(潘正德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1995)。
Gersten, R., Keating, T., Yovanoff, P., & Harniss, M. K. (2001). Working in special education: Factors that enhance special educators’ intent to stay. Exceptional Children, 67(4), 549-567.
Goldstein, D. S., & Kopin, I. J. (2007). Evolution of concepts of stress. Stress: The International of Journal on the Biology of Stress, 10(2), 109-120.
Hoppock, R., Job (1935) Satisfaction, Happer & Row, NY. 5 Wemimont, P. F, (1972), A System View of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01 Applied Psychology, 56, 173-176.
Holmes, T. H., & Rahe, R. 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 213-218.         
Kleindienst, V. K., & Weston, A. (1978). The recreational sports program: schools ... colleges ... communiti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A Model of Teacher Stress. Educational Studies, 4, 1-6.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9). Teacher stress and satisfac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21, 89-96.   
Kraus, R. G. (2001).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Lazarus, R.S. (1966).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Coping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ong, B. C., & Haney, C. J. (1986). Enhanc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sedentary women: Information, locus of control,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8-24.
Lovallo, W. R. (2005). Stress&health: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action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Moracco, J. C., & Mcfadden, H. (1982). 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nel ad Guidance Journal, 61, 549-552.     
McCormick, J. (1997). Occupational stress of teachers: bi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a large school syste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5, 18-38.
Miller, T. A., & McCool, S. F. (2003). Coping with stress in outdoor recreational settings: an application of transactional stress theory. Leisure Sciences,25, 257-275.
Mull, R. F., Bayless, K. G., & Jamieson, L. M. (2005). Recreational Sport Management.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2007). Workplace Stress. NIOSH.
Retrieved July 25, 201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dc.gov/niosh/blog/nsb120307_stress.html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06). The UK 2005 Time Use Survey. London: ONS.
Pullis, M. (1992). An analysis of the occupational stress of teachers of the behaviorally disordered: Sources, effects, and strategies for coping. Behavioral Disorders, 17(3), 191-201.
Paluska, S. A., & Schwenk, T. L. (2000).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Current Concepts. Sports Medicine, 29, 167-180.
Robert L. Rice, & Kenneth M. Coll (1993). Role Conflict Among Community College Counselors, 7(2), 24-31.
Ratcliffe, G. (1997).壓力滾蛋(莊勝雄譯)。臺北市:希代。(原著出版於 1995)。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 (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mith, P. C., Kendall, L. M., & Hulin, C. L. (1969). 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A strategy for the study of attitudes. Rand Mcnally.
Seashore, S. E. & Taber, T. D. (1975).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s. American Behavior & Scientists, 18, 346.
Selye, H. (1976). The stress of life (Rev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ires, C., & Tonnsen, S. (1993). Special education: A challenge for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77(550), 8–11.    
Stein, F., & Cutler, S. K. (2002). Psychosocial occupational therapy: A holistic approach. Albany, New York: Delmar.
Saxena, S., Van Ommeren, M., Tang, K. C., & Armstrong, T. P. (2005). Mental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14, 445-451.
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7). Uses of factor analysi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4, 414-424.
Travers & Cooper. (1996). Teachers under pressure: Stress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orkildsen, G. (2005).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London: Routledg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Executive Summary.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exley, K. N.,Yukl, G. A.(1977).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ersonnel Psychology.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Wisniewski, L., & Gargiulo, R. M. (1997).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burnout among special educator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1(3), 325–34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Physical inactivity a leading cause of disease and disability.WHO. Retrieved August 29,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who.int/inf/en/pr-2002-23.html
Wild, L. L., Ebbers, L. H., Shelley, M. C., & Glemelch, W. H. (2003). Stress Factors and Community College Deans: The Stresses of Their Role Identified. Community College Review, 31(3), 1-2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