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242.1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義成
作者(英文):Chen-Yi-Cheng
論文名稱:Pa'alodo「取慧式」在年齡階級運作下之文化內涵- 以太巴塱部落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a'alodo "Taking Wisdom" under the Operation of Age Class-Take the Tafalong Dai trib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巴奈・母路
指導教授(英文):Panay-Mulu
口試委員:楊仁煌
林素珍
口試委員(英文):jen-Huang Yang
Su-Che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學號:610396511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關鍵詞:太巴塱年齡階級Pa'alodoIlisinkalas
關鍵詞(英文):TafalongAge classPa'alodoIlisinkala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8
  • 收藏收藏:0
太巴塱部落位於台灣花東縱谷,花蓮縣光復鄉境內東邊的阿美族聚落,是個文化悠久的部落,每年Ilisin(豐年祭)皆吸引不同族群的人前來朝聖,Ilisin(豐年祭)意象成為太巴塱部落的符碼,更是凝聚年齡階級認同很重要的指標。而Ilisin(豐年祭)期間的Pa'alodo(取慧式)儀式被視為年齡階級間文化傳承及預備階的青少年在訓練與學習多年後,進入年齡階級階序裡的重要儀式。
本文主要目的在藉由太巴塱部落年齡階級Pa'alodo(取慧式)儀式,瞭解部落不同年齡層的年齡階級對Pa'alodo(取慧式)儀式變化,有無因為社會的變遷和結構的因素而改變、創新與修改的情形,作一個完整的紀錄與描述。同時透過這樣的儀式呈現,希望透過研究Pa'alodo(取慧式)儀式對年齡階級與階級成員的影響,作為學術和部落儀式參考,達到傳遞部落文化及儀式傳承的重要性。
研究對象係以太巴塱部落不同年齡層之年齡階級,從過去曾經參與Pa'alodo(取慧式)儀式的部落Kalas(耆老)、Mama'(父執)、Kapah(青年)等階級,訪談有關Pa'alodo(取慧式)儀式的過程、儀式與歌謠,發現傳統與變遷。
研究方法以實際參與Kalafi(卡拉貝)和Laceles(拉志勒斯)的Pa'alodo(取慧式)儀式,實際瞭解進行的始末,作為學術和部落儀式參考。另外觀察Latiyol(拉帝優)與Latafok(拉達富);拉達富Latafok(拉達富)與拉崇傲Lacongaw(拉崇傲)等年齡階級的Pa'alodo(取慧式)儀式進行方式,以探討各年齡階級在Pa'alodo(取慧式)儀式傳統或創新修正,以及Pa'alodo(取慧式)儀式完成後對年齡階級及成員之影響與收穫,並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來比對各年齡階級在進行Pa'alodo(取慧式)儀式之背景、歷程與年齡階級成員面臨的困境。
研究結果顯示,年齡階級成員對Pa'alodo(取慧式)儀式的過程,年齡層越高的年齡階級能清楚描述儀式過程,而年齡層越低的年齡階級就對Pa'alodo(取慧式)儀式認知上相對模糊,無法陳述。另外對Pa'alodo(取慧式)歌謠吟唱,年齡層越高的年齡階級領唱者能完整吟唱,相較層級越低的年齡階級則是無法吟唱,對Pa'alodo(取慧式)歌謠的唱法,也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年輕的年齡階級成員對Pa'alodo(取慧式)儀式是模糊的,再者是因為族群語言面臨消逝危機、自由思想衝擊、教育程度的提升、社會地位影響以及外來價值觀,部落的年齡階級改變了對Pa'alodo(取慧式)儀式過程,顯示年齡階級Pa'alodo(取慧式)的變遷,除了是代表部落祭儀傳統性、延續性受到扭曲之外,社會變遷及部落人口結構變化和外在文化的影響,更使得推動與進行部落祭儀面臨困境,對年齡階級組織運作造成重大的影響。
因此,有計畫培養教育年齡階級輔佐者和幹部,透過視訊化的教育方式,定期舉行培訓教室可以在訓練中找到更優秀的年輕人,是延續太巴塱部落文化和部落祭儀的推動與進行。
The Tafalong tribe is located in the Amis settlement in the east of Guangfu Township, Hualien County, Huadong, Taiwan. It is a long-established tribe. Every year, Ilisin attracts people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o come to pilgrimage. Ilisin image becomes the symbol of the Tafalong tribe. I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hat condenses the identity of the age class. The Pa'alodo ritual during Ilisin wa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ritual of age-class cultural heritage and pakalongay's youth entering the age-class order after many years of training and learn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the Pa'alodo rituals of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the tribes by the Pa'alodo ritual of the Tafalong tribe age class, whether there are changes, innovations and modifications due to social changes and structural factors. Make a complete record and description.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such a ritual, I hope that by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Pa'alodo ritual on the age class and class members, as a reference for academic and tribal rituals, the importance of passing the tribal culture and ritual inheritance can be achieved.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were based on the age class of different ages of the Tafalong tribe. From the tribes of Kalas, Mama', Kapah and other tribes who us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a'alodo ceremony, they interviewed the process, rituals and songs of the Pa'alodo ritual, and discovered the tradition and change.

The research method is actually involved in the Pa'alodo rituals of Calaf Kalafi and Laceles Laceles, and the ac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In addition, observe the Pa'alodo rituals of the age classes of Diyou Latiyol and Ladafu Latafok, Ladafu Latafok and La Chong Lacongaw to explore the traditions or innovations of various age classes in Pa'alodo, as well as Pa'alodo. After the ceremony is completed, the influence and harvest of the age class and members, and read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o compare the background, history and age class members of the Pa'alodo rituals of all ag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age class members can clearly describe the ritual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Pa'alodo rituals, and the lower age group is vague about the ritual and cannot be stated. In addition to the singing of Pa'alodo, the older age-level lead singer can sing completely. Compared with the lower level, the age class can't sing the singing of Pa'alodo songs, that is, over time, the more The young age class members are vague about the Pa'alodo ritual, and then the ethnic language is facing a crisis of ecstasy, the impact of free thoughts,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tatus and foreign values. The tribal age class has changed to Pa'alodo. The ritual process shows that the changes of the age class Pa'alodo, in addition to representing the traditionality and continuity of the tribal ritual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hanges and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tribal population, make the promotion and tribal rituals facing difficulties, the age class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have a major impact.

Therefore, there are plans to train educational age class assistants and cadres. Through video-based education, regular training classrooms can find better young people in training. It is the promo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Tafalong tribal culture and tribal rituals.
摘要 I
Absteact III
目錄 V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I
謝誌 XIII
第一章 緒綸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問題、架構與研究方法 5
一、研究問題 5
二、研究架構 5
三、研究方法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8
一、年齡階級制度的文化背景 8
二、年齡階級階序倫理 11
第二章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的歷史介紹 15
第一節 阿美族群的分佈 15
一、阿美族群 15
二、記憶儀式的人文展現 17
第二節 傳統祭儀分類 18
一、傳統信仰觀念的展現 18
二、歲時祭儀在部落的展現 23
三、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傳統Ilisin 26
四、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年齡階級制度 37
第三節 太巴塱部落的建立與發展介紹 43
一、太巴塱部落地理 43
二、太巴塱部落始祖史 49
第三章 齡階級Pa'alodo(取慧式)儀式介紹 67
第一節 Pa'alodo(取慧式)儀式的意涵 67
一、人與儀式的時空連結 67
二、年齡階級間的共同成長 67
三、儀式的存在與文化認同 68
四、儀式職務階級的派遣 69
五、參與儀式的特殊經驗 69
第二節 Pa'alodo(取慧式)儀式的功能與歌謠演繹 74
一、儀式制作的功能 74
二、從儀式的修習 76
三、儀式歌謠的演繹 78
第三節 年齡階級Pa'alodo(取慧式)的運作 86
一、堅持傳統的年齡階級 88
二、Pa'alodo(取慧式)儀式的變異 92
三、形式創新的儀式 97
四、年齡階級Latafok(拉達富)的Pa'alodo(取慧式)儀式 110
第四章 Pa'alodo(取慧式)儀式的變遷 121
第一節 Pa'alodo(取慧式)儀式現象比較 121
一、傳統與現代「語言」之比較 121
二、參與儀式人員的傳統與現代 123
三、Pa'alodo(取慧式)儀式進行過程 125
第二節 維持傳統儀式的原因 128
一、尊重傳統詮釋 128
二、習於傳統 129
三、人與儀式交互影響 131
第三節 改變Pa'alodo(取慧式)儀式的理由 133
一、有利組織傳承 133
二、數媒化興起 134
三、凝聚認同 134
四、易於理解儀式 134
第五章 結論 13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7
一、從儀式架構實證 137
二、觀察儀式發現 138
第二節 建議 139
一、計畫性的培養教育 139
二、舉行定期培訓教室活動提升參與人員認同 14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發展 140
一、研究限制 140
二、研究發展 141
參考文獻 143
索引 149
附錄 153
附錄一 153
附錄二 159

王仁宏
2018 太魯略族祭與祭儀敘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古野清人
1920 高砂族祭儀生活。古亭書局。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
1900 臺灣蕃人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書課。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
1935 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臺北:臺北帝國大學。
巴奈.母路
2004 靈路上的音樂─阿美族里漏社祭師歲時祭儀音樂,台北:財團法人原
巴奈.母路
2005 襯詞所標記的時空-以阿美族 mirecuk 祭儀為例。台北:東吳大學
http://www.scu.edu.tw/music/2005ifet/9.pdf
2008 台灣原住民研究季刊。秋季號。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2010 阿美族祭儀中的聲影。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石忠山
2008 太巴塱部落志。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田孝順
2018 部落豐年祭青年文化認同之研究-以砂荖 Sa´Do 部落為例。環球科技大學觀光
與生態旅遊系環境資源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佐山融吉
1914 蕃族調查報告書(二)。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任先民
1958 花蓮縣太巴塱阿美族的祖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9–106。
李亦園等著
1962 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台北:中央研
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
1982 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灣研究叢刊7。台北:聯經。
李來旺、吳明義、黃東秋
1992 牽源。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李來旺
1994 阿美族神話故事。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李怡燕
2004 花蓮港口阿美族的部落發展:年齡階級組織觀點的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
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宏夫
1994 現代阿美族豐年祭的含意與舞蹈象徵功能。山海文化雙月刊。
李天民、余國芳
2001 世界舞蹈史。台北:大卷文化。
李依頻
2013 在瓦礫中重現祖靈的榮耀!-從階序制度看來義部落的災後文化重建。
吳明義
1993 哪魯灣之歌:阿美族民謠選粹一二0。台東:觀光局東海岸。
1979 台灣神學論刊—阿美族的曙光:阿美族教會史略。台北:台灣神學院。
2000 阿美族的文化傳承與傳統教育,第7期。玉山神學院學報。
吳明義
2003 阿美族的文化傳承與傳統教育。道雜誌。
2013 阿美族語辭典。台北:南天書局。
吳依臻
2019 阿美族Tafalong部落Milidofot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與發展學系碩士
論文。
余國芳
1978 中國舞蹈的演變。藝術學報。第23期。
阮昌銳
1994 台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
阮昌銳
1969a 大港口的阿美族(上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八。臺北: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9b 大港口的阿美族(下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九。臺北: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4 台東麻老漏阿美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林道生
2000 花蓮原住民音樂②阿美族篇。花蓮縣文化局。
林春鳳
2008 從豐年祭談原住民之民族認同。台灣原住民研究叢書。第4期。
拉蓊˙進成
2018 Palimayan服飾與族群邊界的流動:馬立雲部落年齡階級復振與服飾營造。國
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周潁君
2002 阿美族傳統家屋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韻芳
2004 祖靈、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Truku人的宗教變遷。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明立國
1989 台灣原住民族的祭禮。台北:臺原出版社。
柯賢城
2002 都市邊緣原住民家庭生活之考察:以三鶯部落阿美族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保羅˙康納頓
2000 社會如何被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哈布瓦赫
2002 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書玉
2018 從賽德克族彩虹橋信仰觀探討「創世記第九章8-17節」上帝與挪亞立約中彩虹
的意義及比較與分析。台南神學院神學研究所道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徐俊雄
2013 台東馬蘭阿美族豐年祭舞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體育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
文。
馬維芬等
2017 連接自我與家鄉的信物-檳榔在台灣原住民族文化中的角色。台北市:台灣護
理學會。
涂爾幹
1999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畢恆達
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27-45。台北:巨流。
郭倩婷
2002 族群性與文化認同:池上阿美族豐年節慶的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許木柱
1987 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乙種第十
七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文德
1986 阿美族親屬制度的再探討:以膽曼部落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1:41-80。
1989b 膽曼阿美族年齡組制度的研究與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105-
144。
1999 膽曼阿美族的宗教變遷:以接受天主教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8:35-61。
陳文德、黃應貴主編。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27-64。
2005 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2008 阿美族。臺北市:三民。
陳金成
2004 原鄉之聲:阿美族傳統文化。花蓮市:大統印刷。
陳奇祿
1986 台灣土著的年齡組織與會所制度,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
集,台北:聯經。
1992 台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張慧端
1995 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考古人類學刊 50:54-64。
莊國鑫
2003 台灣原住民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悼慰階層(Miholol)舞蹈之教育意義。國立台灣
體育學院學報。
黃宣衛
1987 宜灣眾落之祭儀。臺灣土著祭儀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
1989 從歲時祭儀看宜灣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的互補性與階序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 67:75-108。
1991 東部海岸阿美族社會文化之調查研究。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調查研究叢書
1。台東: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2000a 一個海岸阿美族村落的時間、歷史與記憶:以年齡組織與異族觀為中心的探
討。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0b 區域歷史、族群關係與文化變異:從文獻資料談阿美族的地域性差別。
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黃宣衛
2002 國家力量、區域型態與眾落性質:再談阿美族文化的地域性差別。「社群」研
究的省思。
2008 阿美族。台北:三民出版社。
黃貴潮
1994 豐年祭之旅。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遊憩解說叢書八。台東:東部海岸風
景特定區管理處
馮建彰
2000 地方、歷史敘說、異己觀:馬蘭阿美人的社群建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葉至誠、葉立誠
1999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楊仁煌
1978 變遷中的薄薄阿美族社區。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台灣阿美族(Pangcah)搭蘆庵(Taluan)會所文化內涵與發展之研究。
蔡政良
2005 戲謔與名聲﹕都蘭阿美族年齡組織的延續與變遷。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
所。
衛惠林
1953 台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層組織制度初步研究。考古人類學刊1:2-9。臺北:
台大人類學系。
衛惠林
1961a 阿美族的母系氏族與母系世系群。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2:1-41
1961b 臺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級組織。臺北: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1:2-9。
1986 台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台北:聯經出版社。
鄭雅心
2004 儀式象徵與地方感呈現-以溪州成功村國姓宮關乩裡儀式為例。國立雲林科技
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斌雄、丘其謙、石磊、陳清清
1965 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第8號。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鳳學
2000 與自然共舞:台灣原住民舞蹈。台北:商周。
潘文成
2019 原民台記者如何報導阿美族豐年祭?記者的文化價值與新聞實踐。國立台灣大
學新聞系碩士論文。
盧梅芬
2003 微弱的力與美:當代台灣原住民創作的文化展現(Culyural Revel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Taiwan Indigenes Creativities)。台東:國立台灣史
前文化博物館。
劉明生
2006 太巴塱部落阿美族的「pasafa」。東華大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羅正雄
2011 國家治理下的部落政治:台東撒布優部落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公共事務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
鹿野忠雄
1941 山と雲と蕃人と:臺灣高山行,東京:中央公論社。
岡田謙
1942 未開社會に於ける家族。東京:弘文堂。
揚 阿斯曼 Jan Assmann
2015 文化記憶。北京大學出版社。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習調查會
1913 蕃族調查報告書。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15 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原教界
2013 族語活力、紮根教會。國立政治大學。
2016 族語在網路世界。國立政治大學。
Albert Bergesen
2003 Die rituelle Ordnung[A] David J Krieger & Andra Belliger
Ritualtheorien[M] Wiesbaden:Westdeutscher Verlag,49-76
Keesing,RM
1981 文化人類學:當代視角 (二)。紐約:霍爾特,萊因哈特和溫斯頓。
Maurice Halbwachs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M].Chicago:The Universit of Chicago Press.
網路資料
http://tcemap.gcc.ntu.edu.tw/sub_2/ethno_theme.htm#。台灣大學原住民文化
廳。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維基百科。
http://booth.hl.gov.tw/tafalong/weba/sera.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