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8.174.23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余泯潼
作者(英文):Ying-Jie Gee
論文名稱:林道乾與林姑娘傳說及信仰之研究——從中國到北大年(Patani)
論文名稱(英文):A Study of the Legends and Beliefs of Lin Dao Qian and Lin Gu Niang: From China to Patani
指導教授:劉惠萍
指導教授(英文):Hui-Ping Liu
口試委員:陳益源
洪淑苓
口試委員(英文):Yi-Yuan Chen
Shu-Ling Hor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號:610401105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關鍵詞:林道乾林姑娘林(府)姑娘廟北大年北大年民間文學
關鍵詞(英文):Lin Dao QianLin Gu NiangLim Koneo Joss HousePataniOverseas ChineseFolk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
  • 收藏收藏:0
  自明清以來,不少閩粵移民相繼來到馬來半島的北大年,在此落地生根。而閩粵移民的遷入,除了為北大年的經濟發展盡一份力之外,也帶來了精彩的口傳故事,如:林道乾的傳說。
  南洋民間傳說,林道乾是明代數一數二的海寇,曾率部眾僑居於北大年,留下了許多傳說。直到今天,與林道乾有關的傳說,仍然是當地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因此,本文以林道乾為研究對象,透過中國歷史文獻關於林道乾的記載,探討其事蹟,包括:林道乾的里籍、崛起、為人性格、生平經歷等。除了中國的史料之外,臺灣的地方志書也有不少關於林道乾的記載,故而,林道乾到過臺灣的說法,在當地家喻戶曉。
  隨著林道乾之名的廣為人知,相關傳說也通過閩粵移民的流動,來到了北大年。當地人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如:無厝頂个回教堂、林道乾造銃拍家己、松木九路的由來、卓亞閣海灘傳說,都與林道乾有關。傳說,林道乾在北大年有一位妹妹,名為林慈貞,鄉閭稱呼其為林姑娘。據聞,林姑娘自縊於北大年,其死後,當地人出於對林姑娘的緬懷,紛紛前往其墓進行祭祀。後來,北大年華裔地方精英將林姑娘的香火請到靈慈聖宮,進而使林姑娘的信仰日漸鼎盛,成為了當地的宗教信仰中心。
  本文透過對林道乾與林姑娘傳說及信仰的研究,探討傳說的演變及現象。從歷史文獻和民間口傳,兩種不同的敘事,觀察歷史與傳說的關係。此外,林道乾與林姑娘傳說及信仰的功能十分廣泛,體現於解釋歷史及風物、社會教育、民眾心理補償、當代藝術價值等,希冀藉此討論,為海外華人研究提供補充。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were many immigrants from Fujian and Guangdong living in Patani (a historical reg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Malay Peninsula). While, they contribut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atani, some of the interest and wonderful stories by words of mouth well known by people, such as the legend of Lin Dao Qian.
  According to the Southeast Asia folklore, Lin Dao Qian was one of the best pirates in the Ming Dynasty. He led his followers to live in Patani and many legends started from that time. Nowadays, the legends which related to Lin Dao Qian is still spread and well known by the resident in Patani. This article is a research about Lin Dao Qian, by using the China historical document to dig and discuss on his deeds. Its included Lin Dao Qian's hometown, rise, personality, life experience. Taiwan’s local chronicles also records about the history of Lin Dao Qian. Therefore, the saying that Lin Dao Qian has been to Taiwan is well-known by the local residents.
  As the name of Lin Dao Qian became widely known, the related legends continue spread by the immigrants from Fujian and Guangdong in Patani. Some of the legends which related to Lin Dao Qian, such as: The Mosque Without Roof, Lin Dao Qian A Man Who Made A Gun and Killed Himself, The Origin of The Name of Road Sembilan, and The Legend of Tanjung Aguk (also known as Tanjung Luluk), are all related to Lin Dao Qian. Rumours that Lin Dao Qian had a sister in Patani named Lin Cizhen, and people called her Lin Gu Niang. According to legends, Lin Gu Niang suicided herself in Pattani. After her death, local people went to her tomb to memorize her. Hereafter, the local elites of Chinese descent from Patani move Lin Gu Niang's incense to the Temple Ling Ci Sheng Gong. Over the time, the belief of local residents to Lin Gu Niang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and became the local religious.
  A Study of the Legends and Beliefs of Lin Dao Qian and Lin Gu Niang, discuss on the evolution and phenomenon of legend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 and the oral stories,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Legends. The legends and beliefs of Lin Dao Qian and Lin Gu Niang bring th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and huge effect to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and scenery, social education, people's 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 contemporary art value and etc., hoping to use this discussion to provide supplements to Overseas Chines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方法  13
一、研究材料  13
二、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史志文獻中關於林道乾的記載  17
第一節 林道乾的生平與崛起  17
第二節 活躍於中國東南海域的「海賊王」  27
第三節 遁逸南洋、命運改變  33
第三章 臺灣民間傳說中的林道乾兄妹  41
第一節 逃往臺灣?——關於林道乾是否曾到過臺灣的爭論  41
第二節 林道乾「埋金」打鼓山?——關於林道乾在臺灣的傳說  52
第三節 林道乾傳說在臺灣流傳之原因探討  62
一、林道乾與林鳳的混淆  62
二、傳說與「早發神箭」故事類型的複合  63
三、海寇與寶藏——林道乾與蔡牽藏寶傳說的混同  65
四、小結  67
第四章 北大年(Patani)的林道乾與林姑娘傳說及信仰  69
第一節 北大年的林道乾與林姑娘傳說  69
一、無厝頂个回教堂  70
二、林道乾造銃拍家己  73
三、松木九路的由來  77
四、卓亞閣海灘傳說  79
第二節 北大年林道乾傳說的形成背景  82
第三節 林道乾傳說番外篇——北大年的林姑娘信仰  88
一、北大年的林姑娘信仰  88
二、北大年林(府)姑娘廟重要慶典活動  92
第五章 從中國到臺灣、北大年——林道乾傳說的演變與現象研究  99
第一節 作為「歷史」與「傳說」的林道乾  99
一、歷史文獻對林道乾的詮釋  99
二、傳說對林道乾的詮釋  101
第二節 歷史與傳說的關係——兼論北大年地方精英與宗教信仰的關係  102
一、歷史與傳說的林道乾  102
二、北大年地方精英與林姑娘信仰的關係  104
第三節 北大年林道乾與林姑娘傳說及信仰的功能和價值  109
一、說明與解釋歷史、風物  109
二、社會教育的功能  111
三、對民眾心理的補償  114
四、當代藝術價值  117
第六章 結論  119

參考書目  121

附錄(圖、表目次)
圖1、北大年庫塞清真寺  72
圖2、大泥女王號石碑  76
圖3、卓亞閣海灘  79
圖4、卓亞閣海灘之石棺  79
圖5、北大年林(府)姑娘廟  89
圖6、林姑娘神像  89
圖7、林姑娘神木  89
圖8、仙姑林慈貞聖墓  90
圖9、林府姑娘聖墳  90
圖10、Lim Koneo Joss House  91
圖11、林府姑娘牌匾  91
圖12、元宵節遊神繞境之請神儀式  95
圖13、元宵節遊神繞境之神明出廟  95
圖14、元宵節遊神繞境之陳氏家族  95
圖15、元宵節遊神繞境之遊神隊伍  95
圖16、北大年中華學校代表  96
圖17、元宵節遊神繞境之祭祀神壇  96
圖18、林姑娘聖誕慶典之佈置  98
圖19、北大年陳氏家族祖宅  106
圖20、陳氏、沈氏先賢  106
圖21、陳氏家族家傳古董  106
圖22、太子殿下蒞臨陳氏祖宅  106
圖23、陳忠信神主牌  106
圖24、暹王御賜林姑娘香爐  107
表1、林道乾年表  38
表2、中國人在南洋的地理分佈表  84
表3、歷年中國人移民暹羅人數表  85
一、古籍(依紀元、依作〔編〕者姓氏之筆劃排序)
明.胡宗憲,《籌海圖編》(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4年)。
明.張燮,《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
明.劉堯誨,《蒼梧總督軍門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據萬曆九年廣東布政司刊本影印,1985年)。
明.謝杰,《虔臺倭纂》(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明.瞿九思,《萬曆武功錄》(北京:中央研究院圖書館藏,據文殿閣書莊刻本,1936年)。
明.顧炎武(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天下郡國利病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影印崑山圖書館本,1981年)。
清.丁紹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清.王石鵬(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三字經》(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清.王瑛曾(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清.王凱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清.朱仕玠(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清.余文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清.李欽文(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清.周碩勛,《潮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據光緒十九年重刻乾隆四十年本,1998年)。
清.周璽(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清.周元文(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清.范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清.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清.胡建偉(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澎湖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清.郝玉麟,《廣東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清.高拱乾(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清.陳元麟(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漳州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年)。
清.陳梅湖,《南澳縣志》(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陳淑均(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2年)。
清.董天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海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年)。
《明經世文編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年)。
清.蔣毓英(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年)。
清.蔣師轍(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清.劉良璧(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清.盧德嘉(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二、專著(依作〔編〕者姓氏之筆劃排序)
[美國]丁乃通著,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四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暹羅]勿洞福建會館編,《勿洞福建會館揭幕五福大典金禧特刊》(也拉:勿洞福建會館,2004年)。
[美國]孔復禮著,李明歡譯,《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臺北:臺灣商務書局印書館,2019年)。
[日本]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1928年)。
[暹羅]吳翊麟,《暹南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日本]松浦章著,謝躍譯,《中國の海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法國]莫里斯.哈布瓦赫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新加坡]許雲樵,《北大年史》(新加坡:南洋編譯所,1946年)。
《馬來亞叢談》(新加坡:青年書局,1962年)。
《文心雕蟲續集》(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1980年)。
[美國]焦大衛,《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美國]雷蒙德.弗思撰,阿蘭.鄧迪斯編,《西方神話學讀本.神話的可塑性:來自提科皮亞人的個案》(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印度]蘇尼爾・阿姆瑞斯著,堯嘉寧譯,《橫渡孟加拉灣:浪濤上流轉的移民與財富,南亞.東南亞五百年史》(臺北:臉譜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編,《各國華人人口專輯(第二輯)》(臺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5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史宗主編,金澤、宋立道、徐大建等譯,《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朱振明,《泰國:獨特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第二版)》(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1年)。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李獻璋編,《臺灣民間文學》(臺北:龍文出版社影印再版,1989年)。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北京:人民東方出版社,2015年)。
林曙光,《打狗滄桑》(高雄:春暉出版社,1985年)。
林天、蔡瓊紅編,《潮汕歷史資料叢編第三輯——宋、元、明、清民變資料》(廣東: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資料徵集委員會,2002年)。
林之满、萧枫,《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遼寧:遼海出版社,2008年)。
范中義,《衛國英雄俞大猷:青少版》(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17年)。
姜公韜,《中國通史:明清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連橫(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雅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學霖,《明代人物與史料》(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鴻瑜,《泰國史(增訂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
陳達,《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張良澤編,《王詩琅全集》(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9年)。
張紫晨,《民間文學基本知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
馮邦彥編,《不斷超越,更加優秀:創興銀行邁向七十周年(繁體版)》(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8年)。
黃堯,《星.馬華人志(再版)》(馬來西亞:元生基金會、馬來西亞黃氏聯合總會「江夏資訊活動基金會」,2003年)。
溫雄飛,《南洋華僑通史》(上海:東方印書館,192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年)。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華僑志》(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劉盼遂編,《中國歷代散文選(上冊)》(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黎澤霖,《臺灣傳奇(四)》(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謝洪波,《商道:中國式的經商哲學》(臺北:德威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羅香林,《中國通史(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饒宗頤,《潮州志》(潮州:潮州修志館,1949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之筆劃排序)
[馬來西亞]王琛發,〈有節日就有中華——南洋華人春節習俗的功能與價值〉,《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2018.05),頁63-70。
[澳洲]王賡武,〈中國情結:華化、同化與異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5期(2011.09),頁145-152。
[新加坡]李光耀,〈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開幕詞〉,《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990.08),頁86。
[馬來西亞]余泯潼,〈想像與真實——以泰國北大年之林姑娘傳說為探討中心〉,《歷史藝術與臺灣人文論叢》卷十七(2019.11),頁75-97。
[日本]松尾恒一,〈明清時期中國東海、南海的海盜活動和記憶——兼與日本、中國、東南亞的宗教史蹟印證〉,《南門學術》第8卷第4期(2018.11),頁147-157。
[新加坡]許雲樵,〈林道乾略居浡泥考〉,《東方雜誌》第32卷第1期(1935.01),頁81-89。
〈林道乾小考〉,《南洋文摘》第5卷第10期(1965.10),頁34。
[馬來西亞]廖文輝,〈馬來西亞中華文化的傳播和機制〉,《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2012.04),頁22-28。
〈馬新民間傳說初探〉,《成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12.12),頁169-195。
[暹羅]蔡佩春,〈泰國林姑娘傳說分析〉,《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2019.11),頁11-15。
[馬來西亞]劉崇漢,〈林道乾兄妹傳奇〉,《第九屆潮州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2011.09),頁117-127。
古鴻廷,〈論明清的海寇〉,《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1期(2002.06),頁19-35。
石奕龍,〈從孤魂野鬼到神靈的轉化——閩南「私人佛仔」的初步研究〉,《民俗研究》2000年第4期(2000.04),頁126-162。
朱崇科,〈如何中華文化,怎樣本土文學?——新加坡、馬來西亞華文/華人文學與中華文化研究論綱〉,《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2016.10),頁155-160。
吳群、李有江,〈二戰後泰國華僑華人社會的變化〉,《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5期(2004.09),頁62-68。
吳宣慈,〈從姑娘廟信仰與傳說探討臺灣女性角色變遷〉,《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4.01),頁69-84。
吳瑛,〈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效果研究——對五國十六所孔子學院的調查〉,《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2012.04),頁144-160。
呂自揚,〈流寇林道乾與打狗:根據《明實錄》析論流寇林道乾遁入臺和到打鼓山之說的由來與無稽〉,《高雄文獻》第4卷第2期(2014.08),頁96-130。
李揚、陳靜瑩,〈柘林古港:「海絲之路」粵東第一港〉,《潮商》2014年第5期(2014.11),頁30-31。
林國平,〈清水祖師信仰探索〉,《圓光佛學學報》第4期(1999.12),217-251。
林繼富撰,〈中國民間傳說與史官文化〉,《民間文學論壇》(1997.03),頁30-31。
徐麗霞,〈林道乾傳說(上)〉,《中國語文》第94卷第5期(2004.05),頁101-102。
〈林道乾傳說(中)〉,《中國語文》第94卷第5期(2004.05),頁103-104。
徐傑舜,〈泰國的洛真人——東南亞土生華人系列之四〉,《百色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14.07),頁100-107。
烏丙安,〈論中國風物傳說圈〉,《民間文學論壇》1985年第2期(1985.02),頁26-27。
翁禮華,〈反走私之戰——明代嘉靖年間海上貿易之反思〉,《浙江財稅與會計》2000年第4期(2000.04),頁10-14。
翁佳音,〈「荷蘭時代臺灣史」中的澎湖〉,《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04),頁418-432。
馬瀟驍,〈海外中國傳統節日的變遷與華人身份認同——以泰國清邁華人為例〉,《貴州民族研究》第204期(2018.02),頁69-76。
陳賢波,〈柘林兵變與明代中後期廣東的海防體制〉,《國家航海》第20148期(2014.08),頁1-19。
陳益源,〈明清時期的臺灣民間文學〉,《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3期(2000.09),頁183-203。
陳孔立,〈澎湖不屬同安考〉,《臺灣研究集刊》2005年第2期(2005.06),頁64-65。
陳泳超,〈規範傳說——民俗精英的文藝理論與實踐〉,《文化遺產》 2014年第6期(2014.06),頁87-96。
〈作為文體和話語的民間傳說〉,《閱江學刊》2019年第1期(2019.01),頁112-106。
張星烺,〈斐律賓史上「李馬奔」Limahong之真人考(附「林道乾事蹟考」)〉,《燕京學報》第8期(1930.08),頁1473-1491。
張小倩,〈二十一世紀以來印尼華人「再華化」現象研究〉,《世界民族》2016年第1期(2016.01),頁82-91。
梁明柳、陸松,〈峇峇娘惹——東南亞土生華人族群研究〉,《廣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2010.01),頁118-122。
閆愛萍,〈在「傳統」與「發明」之間:關公信仰的社會文化功能演變〉,《青海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2013.02),頁191-195。
彭維斌,〈從百越巫鬼信仰到漢式佛道宗教——閩南民間信仰歷史變遷的分析〉,《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卷6(2007.11),頁251-256。
斯蕪,〈大海盜吳平南澳藏寶之謎〉,《章回小說(下半月)》2009年第6期(2009.06),頁61-62。
湯開建,〈明隆萬之際粵東巨盜林鳳事蹟詳考——以劉堯誨《督撫疏議》中林鳳史料為中心〉,《歷史研究》2012年第6期(2012.06),頁43-65。
湯開建、周孝雷,〈澳門開埠之初(1564-1580)葡萄牙人對三次中國海盜活動的應對與處理〉,《海交史研究》2017年第2期(2017.02),頁12-37。
童傑,〈「嘉靖大倭寇」成因新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2卷(2011.06),頁298-313。
黃挺,〈明代海禁政策對明代潮州社會的影響〉,《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1996.03),頁5-16。
黃文車,〈高雄林道乾傳說故事情節發展與結構分析研究〉,《東亞文化研究》第十輯(2008.04),頁253-289。
黃瑞旗,〈英雄之妹守藏金〉,《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31期(2015.10),頁147-174。
萬建中,〈民間傳說的虛構與真實〉,《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2005.03),頁71-75。
葉麗萍,〈再華化與印尼華人的身份重構——以印尼客家人為中心的考察〉,《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9年第4期(2019.12),頁56-62。
蔡蕙如,〈從民間「命中注定觀」看林道乾的傳說〉,《首屆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01),頁43-58。
〈林道乾傳說中「早發神箭」母題的探討〉,《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06),頁257-267。
〈試探討林道乾傳說的來源及演變〉,《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06),頁291-302。
〈海盜‧寶藏——林道乾、蔡牽的寶藏傳說之研究〉,《2010年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環中國海濱文化圈文化保存與創新》(2010.10),頁244-270。
蔡林海,〈華商網絡的起源〉,《社會科學》2000第3期(2000.03),頁63-67。
蔡明宏,〈跨文化視域中的泰華族群認同度研究〉,《八桂僑刊》2013年第1期(2013.03),頁24-27。
鄭永常,〈明太祖朝貢貿易體制的建構與挫折〉,《新亞學報》第22卷(2003.10),頁457-498。
鄭志明,〈泰國華人社會與宗教(上)〉,《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2005.04),頁30-37。
鄭志明,〈泰國華人社會與宗教(下)〉,《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2006.01),頁21-27。
劉利平,〈明代海盜吳平及其生死考〉,《蘭臺世界》2011年第6期(2011.06),頁49-50。
劉家國,〈大海盜蔡牽——北竿藏寶傳奇〉,《馬祖通訊雙週刊》第42期(1996.12),頁11。
劉師惠萍,〈民間信仰的正典化與現代——以宜蘭大福補天宮的女媧娘娘信仰為例〉,《民間文化論壇》2019年第1期(2019.01),頁41-52。
黎光明,〈「斐律賓史上『李馬奔』Limahong之真人考」補正(並附「林道乾事蹟考」補正)〉,《燕京學報》第10期(1931.10),頁2062-2081。
錢江,〈媽祖信仰與海外閩商僑居社區〉,《文化雜誌》第33期(1997.12),頁166-167。
戴裔煊,〈關於澳門歷史上所謂趕走海盜問題〉,《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7年第3期(1957.06),頁143-166。
韓曉明,〈從「再中國化」到「再華化」——百年間東南亞華人的身份重構及其對華文教育的影響〉,《東南亞研究》2020年第3期(2020.03),頁133-157。
龔鵬程,〈傳奇與傳說之間——顧頡剛和他的筆記〉,《國文天地》第2卷第5期(1986.10),頁54-59。
龔益波,〈泰國華僑華人民間信仰的特點及其前景〉,《東南亞之窗》第7期(2008.01),頁52-60。
〈泰國潮州籍華僑華人的中華鄉邦文化情緣〉,《東南亞之窗》第13期(2010.01),頁42-47。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之筆劃排序)
莊雨千,《失靈的華人身分:泰國政治與外交中「非認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https://hdl.handle.net/11296/x448d3,2020年8月5日瀏覽。

五、廟方出版品(依作〔編〕者姓氏之筆劃排序)
[暹羅]不著撰人,《勿洞慈善堂佛堂開光典禮啟事》(也拉:勿洞慈善堂印製「結緣品」,取自2018.08.12)。
[暹羅]不著撰人,〈靈慈聖宮簡史〉(北大年:靈慈聖宮印製「結緣品」,取自2018.08.13)。
[暹羅]林文影,《泰南四府之一北大年》(北大年:靈慈聖宮印製「結緣品」,取自2018.08.13)。

六、新聞資料(依作〔編〕者姓氏之筆劃排序)
陳友義,〈潮汕歷史上的紅頭船港口〉,收入張楚藩編輯,《潮州日報》(潮州:潮州日報社,2017年9月7日刊登),頁6。

七、數位網頁資料(依作(編)者姓氏之筆劃排序)
Bandid Nijathaworn, Peace talks stalled in Thailand southern provinces, Thailand Business News, 2013年10月11日發佈,https://www.thailand-business-news.com/politics/47286-peace-talks-thailands-southern-unrest-stalled.html,2020年5月25日瀏覽。
王興安撰:〈林道乾〉,臺灣大百科全書監修編審委員會編輯,《臺灣大百科全書》,2011年7月22日修訂,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486。2019年10月24日瀏覽。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國外旅遊警示分級表》,2018年5月發佈,https://www.boca.gov.tw/sp-trwa-list-1.html。2019年3月4日瀏覽。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史料集成》,2005年發佈,https://lib2.tngs.tn.edu.tw/minchin/Read.aspx?kind=4&level=1&b_no=227&id=4625,2020年9月14日瀏覽。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發佈,https://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HbVF3c&o=e0&sec1=1&op=sid="Z00000115305".&v=-2。2020年9月4日瀏覽。
線上馬來語辭典,未註明發佈時間,https://mykamus.com/free/2010/09/kayan/,2019年6月10日瀏覽。
謝世雄、方志俊撰,全國宗教資訊網,未註明發佈時間,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86,2020年12月10日瀏覽。
韓江中學,未註明發佈時間,https://www.hchs.edu.my/about-hchs/history/,2020年9月20日瀏覽。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