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8.112.21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妙音
作者(英文):Miao-ying Chen
論文名稱:供花浴佛淨心地 : 靜思花道的人文意涵與實踐
論文名稱(英文):Offering flowers and bathing the Buddha to purify the mind : The humanitarian concept and practice in Jing Si flower arrangement
指導教授:李秀華
指導教授(英文):Shew-Hua Lee
口試委員:林建德
羅美蘭
口試委員(英文):Chien-Te Lin
Mei-Lan L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號:610401505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關鍵詞:供花浴佛慈濟人文靜思花道
關鍵詞(英文):Offering flowersBathing the BuddhaTzu Chi HumanitiesJing Si Flower Arrangemen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靜思花道」人文之美,以具佛教慈濟靜思法脈的宗教觀,以插花藝術提升心靈的真善美,來增加日常生活應用之美感。是以本研究以「靜思花道」人文美學內涵,以潛移默化的「利他」方式,落實於慈濟教育志業體之「慈濟人文」教育課程,以及慈濟社會教育推廣中心、慈濟長照據點等課程,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在人生道路上指引出菩薩道的目標與方向。
本研究採用方法一、文獻探討:將靜思花道發展的歷史源流、課程、教學目標的內涵及人文宗旨和傳統佛教插花藝術落實在生活的價值與意涵、作一文本、資料、歸納。二、實地參與和觀察:參加「花蓮慈濟大學社會推廣」課程中由「靜思花道」種子老師群教授的插花課程,學習「靜思花道」慈濟人文課程與插花實做。與園藝組工作團隊「實地參與和觀察」靜思花道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實地應用和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研究重點在闡述靜思花道之人文意涵與靜思花道之人文實踐。
期望本研究能落實「慈濟人文」於日常生活教育中,對學習「靜思花道」者的身心靈有所助益和成長。「靜思花道」以「花」迎賓;以「花」祝福;以「花」展現菩薩十地之「歡喜地」氛圍;以「花」莊嚴道場;以「花」說「佛法」;以「花」道「慈濟」,在八萬四千法門中,建立「內修外行」的另一方便法門、生活之道、修行的菩薩道,展現靜思法脈精神。讓大眾有機會接觸佛陀教法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悲、智、願、行」的「無量法門」。「靜思花道」以「花」展現大愛精神,能對社會產生廣大深遠的影響。
Jing Si Flower Arrangement adopts the religious view of Buddhist Tzu Chi Jing Si Dharma lineage to enhance the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and elevate the truthfulness, kindness, and beauty of the mind with the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Jing Si Flower Arrangement, this study aims to integrat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lated publications,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skills of arranging flowers. In addition, it explores how Jing Si Flower Arrangement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of Tzu Chi humanities in Tzu Chi Education Mission system, Tzu Chi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s, and Tzu Chi long-term care spots. Through the subtly influence of altruistic education, Jing Si Flower Arrangement serves to show the goal and direction for people on the path of Bodhisattva.

This research adopts two methods. The first is to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Jing Si Flower Arrangement: the historical origin, the humanistic purpose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value and im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flower arranging art in Buddhism. The second is the field study and observation: the author participated in the "Jing Si Flower Arrangement" class offered by Tzu Chi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 to learn the theoretical aspect and the practical skills of Jing Si Flower Arrangement. She was also enrolled in the gardening team to put the learning into practice and observe how this art form was expressed in the interplay of “time, space and humanity.”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humanistic implication and humanistic practice of Jing Si Flower Arrangement.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study may serve to put the ideal of Tzu Chi Humanities into practice in life education, hoping that it may bring nourishments to the body, mind, and soul of the learners of Jing Si Flower Arrangement. Jing Si Flower Arrangement can be used to welcome guests, give blessings, adorn ashrams, and present the atmosphere of the "ground of joy" of the Ten Grounds of Bodhisattvas. Furthermore, it could be used to deliver Dharma, demonstrate the spirit of Tzu Chi lineage. Among many Buddhist approaches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it could be adopted as a convenient tool for people who embark on the path of bodhisattva to show the spirit of Jing Shi Dharma Linage, and acquaint people with the infinite Dharma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that "one flower is one world, one leaf is one Tathagata", and" compassion, wisdom, will, action.” Jing Si Flower Arrangement demonstrates great love through flowers,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bring forth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中國傳統插花概說 11
第二節 佛教插花概說 21
第三節 「蓮花」供佛和慈濟大愛徽章人文意涵 31

第三章 靜思花道的人文意涵 43
第一節 靜思花道發展歷史源流 43
第二節 靜思花道課程之演進 48

第四章 靜思花道之人文實踐 69
第一節 靜思花道以花供養一切佛 69
第二節 靜思花道在慈濟佛教慶典與活動的佈展 75
第三節 靜思花道供花浴佛淨心地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4
壹、中文書目
一、古籍
十三經注疏2《詩經》:(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印行,重刻宋本毛詩注疏附挍勘記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
朱熹集註:《四書集注甲種本》,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釋聞達句解:《妙法蓮華經句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93年。
明 張謙德原著,民國 黃永川譯述:《瓶花譜解析》,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1991年。
明 袁宏道原著,民國 黃永川譯述:《瓶史解析》,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1990年。
屈原等原著 黃壽祺,梅桐生譯注:《楚辭》,臺北市:地球出版社 1994年。
郭建勳注譯 黃俊郎校閱:《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
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四部刊要 經部‧小學類—說文之屬,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1983年。
張松輝注譯 丁敏校閱:《新譯妙法蓮華經》臺北:三民書局印行,2007年。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

二、近人專書
王國忠作:《花賞》,臺北:王國忠出版,2003年。
王孝廉著:《花與花神》,臺北:洪範書局,2003年。
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編輯:《中華花藝: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巡迴展專輯》,臺北市:文建會,1997年。
祁志祥著:《中國佛教美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0年。
李志炎、林正秋:《中國荷文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池坊專永著 張碧雲譯:《池坊》,臺北:大陸書局,1978年。
林文成著:《慈濟建築及其宗教精神》,臺北:經典雜誌,2018年。
林碧玉著:《人生必遇 深心願行在慈濟》,臺北:慈濟人文,2019年。
周淇鎮、吳淑芬編著:《四季花語》南投縣:國立鳳凰谷鳥園 編印,2006年。
周何總主編 邱德修副主編:《國語活用辭典 》,臺北:五南圖書, 2007。
高樹藩編纂 王修明校正:《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正中書局印行,1987年。
陳靜惠編撰:《池坊插花要義》,臺北:(未標出版者)1973年8月。
陳美玲編著:《慈濟歌曲50年》,臺北:慈濟人文出版社,2016年。
潘煊著:《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巡禮》,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3年。
黃永川著:《中國茶花之道》,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1987年。
黃永川著:《中國插花史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1996年。
黃永川撰寫:《中國佛雕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年。
聖嚴法師著:《拈花微笑》,臺北:法鼓文化,19992年。
業明媚著:《禪藝與禪趣》,臺北:周知文化出版,1996年。
劉美吟 王國忠:《靜思花語》,臺北:慈濟文化出版社,1992年。
證嚴法師講述:《三十七道品講義上》,臺北:慈濟文化,1999年。
證嚴法師講述:《三十七道品講義下》,臺北:慈濟文化,1999年。
證嚴法師講述:《四十二章經》,臺北:慈濟文化,2000年。
證嚴法師著:《心靈之窗—守護真心 重建希望》,臺北:慈濟文化,2000年。
證嚴上人講述:《無量義經》,臺北:慈濟文化,2001年。
證嚴上人講述:《佛門大孝地藏經》,臺北:慈濟文化,2003年。
證嚴法師釋:《法華心香—釋法華經序》,臺北:靜思文化,2007年。
證嚴上人講述:《無量義經偈頌》,臺北:慈濟文化,2011年。
證嚴上人講述:《說法無量義無量》,臺北:靜思人文,2013年。
釋證嚴著:《父母恩重難報經》,臺北市:慈濟人文,1999年。
釋證嚴著:《年年三好三願》,臺北:靜思人文,2014年。
釋證嚴著:《有理達理:人文素質的涵養》,臺北:靜思人文,2015年。
證嚴上人著:《禮儀之美.清純氣質的教養》,臺北:靜思人文志業,2015年。
證嚴上人著:《靜思語行菩薩道的方向》,臺北:靜思法脈叢書 靜思語錄,2018年。
釋證嚴講述:《靜思法髓妙蓮華 序品第一》,臺北:靜思人文,2019年。
釋證嚴講述:《靜思法髓妙蓮華 法華七喻—火宅喻【壹】》臺北:靜思人文,2021年。
釋證嚴講述:《靜思法髓妙蓮華 法華七喻—火宅喻【貳】》臺北:靜思人文,2021年。
釋德普編著:《真善美花道:靜思花語》,臺北:靜思文化,2002年。
釋德念編著:《花言木語》,臺北: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司,2002年。
釋德普編著:《真善美花道/ 巡迴講座教材》,臺北:靜思文化,2006年。
釋德普編著:《妙花無量 / 無量義經》,臺北:靜思文化,2008年。
釋德普作 釋德𠆩文字:《法華花雲》,臺北:靜思文化,2008年3月。
釋德𠆩編撰:《靜思茶道》,臺北:慈濟大學人文叢書,2008年。
釋德𠆩編撰:〈上證下嚴上人〉《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臺北:慈濟人文2008年。
釋德普編著:《靜思花語真善美花道——慈濟中學人文課花道教材》,慈濟大學人文叢書 臺北:靜思人文,2011年。
釋德普編著:《靜思花道——慈大附中附設國小部教材》,臺北:慈濟人文出版,2013年。
釋德淨編著:《舊法用心知:慈濟人 慈濟事 慈濟情》,臺北:慈濟人文出版,2018年。
釋德懋編撰 古亭河攝影:《靜思之美》,臺北:靜思人文,2019年。
釋德普編撰指導:《靜思花道》,臺北:慈濟大學人文叢書 ,2015年。
釋德普編撰指導和靜思花道師資群:《靜思花道—莫忘 那一年 那一人 那一念 》,2021年。
釋證嚴著:《宗教:人生的宗旨 生活的教育》,臺北:靜思人文,2021年。
《佛門必備課誦本》,臺北:佛教書局印行,歲次甲午一月重訂。

貳、期刊、論文
一、論文
王佩茹:《慈濟人文課程綱要規劃之個案研究:以花蓮市慈大附中國小部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
年。
李蘭:《台灣中華花藝特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林志宏:《「竹之連花」林志宏草月流花道創作研究》,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韻竹:《美藝生活茶飄香:靜思茶道的美育意涵與實踐》,國立東華大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淑媛:《現代佛教人文素養培育-以慈濟花道課程為例》,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廖美容:《以自然物件為媒材—小原流插花藝術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造形藝術研究所美術組 碩士論文,2010年。
歐秀珍:《從臺灣近現代花藝發展歷程(1895—1986)論「中華花藝」成立之時代意涵》,南華大學視覺 與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賴瑞雅:《凝視一朵花的生命—初探池坊花道之美感思維》,南華大學視覺與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韓竹珍:《幼兒「靜思茶‧生活禮」之教學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16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編輯:《2007年花、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
釋德傅編輯:《靜思語論文輯選》,臺北:慈濟大學,2010年。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編:《1994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與花》,佛光出版社,1996年。

二、期刊
丁敏:〈花在佛教經典中的象徵意義〉《1994 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與花》,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王本榮:〈從天下為公的博愛到天下一家的慈悲〉,《2020「天下為公與大愛思想的踐行」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慈濟科技大學,2000年。
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中華花藝展佛教插花》,發行人:陳曹倩。文字編輯普門雜誌、繼夢法師、黃燕雀。展出時間:86年12月19至12 月21日。
星雲法師:〈佛教與花的因緣〉,《普門學報》第十二期,高雄:佛光出版社,2002年11月。
陳清香:〈花供的宗教涵意與歷史源流〉《1994 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與花》,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
黃永川:〈佛教插花藝術〉,《1994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與花》,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黃永川:〈概談佛教插花〉,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83年7月。
黃永川作:〈中華文化插花藝術〉,《黃永川教授年度大展主題論文集:1995年文人插花至2014年異常邂逅》,臺北: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2016年。
曾國藩:〈落實「感恩、尊重、愛」的解剖人文〉《教育有成 人文無量 慈濟大學二十周年特刊 》,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2014。
證嚴上人:〈慈悲之境〉《教育有成 人文無量 慈濟大學二十周年特刊 》,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2014年。
釋德𠆩撰文:〈證嚴法師衲履足跡〉《慈濟月刊》第620期,臺北:靜思人文2018年7月。
潘煊撰文:〈法影在慈濟〉《慈濟月刊》第463期,臺北:靜思人文2005年6月。
《光復彩色百科大典— 2 植物與農藝》,臺北:光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花百科雜誌》,臺北:故鄉出版公司,1997年5月11日創刊第一期,計100本。

參、網路部份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期刊文獻資訊網
佛學數位圖書館際博物館
慈濟精進資源網 (tzuchilearning.org)回眸來時路謹製10805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t1KSFeul2020.5.8
〈慈濟精進網法音集〉,精進資源 – 慈濟精進資源網 (tzuchilearning.org)
證嚴法師法音集https://bit.ly/3DWhjKx
大愛二台午餐會:慈濟浴佛細說從頭 記者:歐君萍。
線上隨師,即時精進。慈濟慈善基金會溫馨分享。
宗門新知2.全球慈善3.法語要義4.法脈溯源。每星期(一)14:30 開始http://connect.tzuchi.im/dharma/
網路上製作防疫祝福卡(http:/form.daai.info/bless-u/),計有繁體中文、簡体中文、English、Espanolnnn四種語言。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pre-qin-and-han/zh?searchu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 No. 080 No. 80 [No. 26(170), Nos. 78, 79, 81]
(此全文20270725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