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2.182.24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高逸豪
作者(英文):Yi-Hao Kao
論文名稱:《Tima》:東排灣Lupakadj部落小米收穫祭的紀錄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f the Annual Festival (Seman Cavilj) in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Lupakadj, Eastern Paiwan
指導教授:陳鴻圖
指導教授(英文):Hung-Tu Chen
口試委員:董克景
譚昌國
口試委員(英文):Ko-Ching Tung
Tan-Chang G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號:610403005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0
關鍵詞:排灣族紀錄片青年會所影視史學認同
關鍵詞(英文):PaiwanDocumentaryMen’s houseHistoriophotyIdent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6
  • 收藏收藏:0
筆者透過位於在台東縣太麻里鄉北里村Lupakadj(魯巴卡茲)部落的小米收穫祭作為背景,筆者從資料收集、田野調查、拍攝與後製過程探討傳統文化會因為時間、空間和人為的因素而改變,而Lupakadj部落對於這條文化復振的路途上,族人們面對許多挑戰。
紀錄片《Tima》:東排灣Lupakadj部落小米收穫祭的紀錄的內容,如實的紀錄2017年Lupakadj部落的小米收穫祭舉行的過程,片中加入中文字幕、排灣語旁白、與族人們的訪談,由族人的口中說出Lupakadj部落的歷史文化、排灣族的知識。現今社會變遷快速下,各族群文化交流頻繁,要如何保存自己的文化?Lupakadj部落可以做為典型的例子。
This research studies on the A Case Study of the Annual Festival (Seman Cavilj) in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Lupakadj, Eastern Paiwa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data collec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filming and post-production process, which will change due to time, space and human factors. The people of Lupakadj face many choose in response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the Annual Festival (Seman Cavilj) in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Lupakadj, Eastern Paiwan is true record of the content in 2017. Chinese subtitles and English dubbing in the film, Interviewing people in Lupakadj, This story is told by Lupakadj people about their own history, culture and knowledge.

Modern society under rapid changes. Frequent exchanges among ethnic groups, How to save your culture? The Lupakadj is a typical example.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3 -
第三節 紀錄片回顧 - 10 -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 15 -
第二章 LUPAKADJ傳說與歷史 - 21 -
第一節 LUPAKADJ概況 - 21 -
第二節 LUPAKADJ的歷史沿革 - 23 -
第三節 部落家族 - 28 -
第四節 歲時祭儀與儀式空間 - 33 -
第三章 《TIMA》:東排灣LUPAKADJ部落小米收穫祭的紀錄拍攝構想和劇本 - 41 -
一、拍攝動機 - 41 -
二、劇本架構 - 41 -
第四章 《TIMA》:東排灣LUPAKADJ部落小米收穫祭的紀錄的書寫補述 - 45 -
第一節 拍攝與後製困境 - 45 -
第二節 解決方法與反思 - 46 -
第五章、結論 - 49 -
參考文獻 - 51 -
附錄一、羅打結青年會所紀錄 - 55 -
附錄二、訪談對象授權書 - 59 -

一、地方志
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葉志杰主撰,《太麻里鄉鄉志》,台東:台東縣太麻里鄉公所,2013。

二、專書
台灣省文獻會,《台東縣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7。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市:成文出版社,據蕃語研究會.安倍明義編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刊本影印,2004。
朱連惠,《台東縣土板村(五年祭)》,台東:台東縣政府,2004。
李道明,《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15。
邱貴芬,《「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臺北市 : 台大出版中心,2016。
施添福,《台東縣史地理篇》,台東:台東縣政府,1999。
胡台麗,《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許功明著、柯惠譯‚《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稻香出版社,1994。
傅君,《台東縣史排灣族與魯凱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
童春發,《台灣民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黃展富,《太麻里紀事—大貓貍傳奇》,台東:台東縣後山文化協會,1997。
達西烏拉彎.畢馬,《排灣族神話與傳說》,台中市 : 晨星出版社,2003。
趙秀英,《排灣族(老七佳)部落》,屏東縣瑪家鄉 : 行政院原民會文化園區,2013。
蔣斌、滿田彌生主編,《番族調查報告書第八冊排灣族賽夏族》,台北:中央研究民族研究所,譯自台灣總督府蕃族調查會,2015。
譚昌國,《排灣族》,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07。

三、期刊論文
田文玉,〈深入問題的核心:從《蘭嶼觀點》的眾聲出發〉,《電影欣賞》第12期,1994,。
石磊,〈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報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的21期,1971,頁131-156。
吳燕和,〈臺東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人〉,《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7期,1993,頁7-402。
李南衡,〈1920年台灣地名變更及其語音變化〉,《地理研究》第48期,2008,頁47-62。
凌純聲,〈臺灣土著的宗廟與社稷〉,《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期,1958,頁1-57。
陳蓁美整理,〈《蘭嶼觀點》的多面觀點:試映會座談〉,《電影欣賞》第11期,1993,頁14-18。
楊善堯,〈影像史料‧影視產學‧歷史紀錄片─「從影像看二十世紀中國」系列活動綜述〉,《國史研究通訊》第6期,2014,頁19-23。
四、學位論文
利錦鴻,〈當你、我成為「我們」─當代拉勞蘭部落青年會所(cakal)的認同實踐〉,(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孫愛欣,〈《產後》:台灣坐月子文化〉,國立東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4年。
葉一飛,〈東排灣的男子會所與社會階序—以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譚昌國,《家、階層與人的觀念:以東部排灣族臺坂村為例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五、紀錄片與電影
李道明,撒古流.巴瓦瓦隆《末代頭目》,記錄片,118分鐘,彩色,台北:多面向藝術作室,1999。
林建享,《狩獵與祭儀 Hunting and Rituals 》,紀錄片,33分鐘,彩色,台北:智慧藏出版社,1996。
胡台麗,《神祖之靈歸來Paiwan malevaq ceremony : 排灣族五年祭》,紀錄片,60分鐘,彩色,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4。
胡台麗,《矮人祭之歌(Songs of Pasta'ay》,紀錄片,58分鐘,彩色,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品,1989。
胡台麗,《蘭嶼觀點》,紀錄片,73分鐘,彩色,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
胡家瑜,《巴斯達隘Pas-Ta'ai The Saisiyat Ceremony in 1936: 1936年的賽夏祭典》,紀錄片,20分鐘,黑白,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11。
袁緒虎,《哈卡.巴里斯 : 敵人堆石頭》,記錄片,80分鐘,彩色,新北市: 昇龍數位科技,2012。
馬志翔,《KANO 》,臺北市, 威視電影有限公司,2014。
馬躍.比吼,《Kanakanavu的守候》,記錄片,95分鐘,彩色,台北:天馬行空發行,2011。
馬躍.比吼,《我家門前有大河》,記錄片,60分鐘,彩色,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9。
陳潔瑤,《只要我長大》,臺北市, 飛行國際電影有限公司,2016。
湯湘竹,《路有多長》,記錄片,114分鐘,彩色,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9。
鄭有傑,《太陽的孩子 》,臺北市, 一期一會影像製作有限公司,2016。
鄭政良,《從新幾內亞到台北》,記錄片,80分鐘,彩色,台北:撒拉放工作室,2013。
魏德聖《Seediq Bale賽德克·巴萊》,臺北市,果子電影有限公司,2012。
關曉榮,《國境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記錄片,95分鐘,彩色,台北:人間授權公播,200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