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2.182.6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邱稔雅
論文名稱:台語擬態詞-聲情語境研究與例釋
指導教授:游子宜
指導教授(英文):Tzu-Yi Yu
口試委員:黃雯娟
楊允言
口試委員(英文):Wen-Chuan Huang
Yun-Yan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文化學系
學號:61040A509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1
關鍵詞:台語擬聲詞台語擬態詞具象演繹經驗共構形象色彩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
  • 收藏收藏:0
語言的傳承是族群文化與生命經驗的延續,當我們在日常生活與人情感交流時,如果遇到難以清楚表達的陌生情境、內在情緒或是抽象思維,多數人會從個人經驗或前人轉述的語彙中提取相關訊息,利用符號對應將外在行為轉化成具象演繹和邏輯推理,藉引用、譬喻、類推的方式,讓無法具體轉述的抽象思維可以從擬聲詞、擬態詞或譬喻詞轉化變成具體的心智圖像,以串聯生活中各種行為和現象,連結表述者和閱聽者之間的共同經驗,讓語言所指對象能被具體的詮釋或理解。
台語詞彙中有許多用來表現動態、情境、擬聲、摹情的狀態形容詞,其語意活潑、語音生動、語句精簡,是臺灣閩南族群先人智慧的傳承與文化經驗堆疊的語彙,筆者將其稱之為「台語擬態詞」。本文透過歷史文獻研究和參與觀察法與訪問法做語料蒐集,結合個人經驗試從五感六覺中提取相關擬態詞彙,並盡量以符合情態之文字羅列出摹擬語音、詞素或具形象色彩的狀態形容詞,使擬態詞見諸文字時,更能聽音辨意、望文生義。
誌謝 I
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1.1 研究動機 2
1.1.2 研究目的 3
1.2 研究方法和語料來源 4
1.2.1 研究方法 4
1.2.2 發現研究法 5
1.2.3 語料蒐集和記錄 5
1.2.4 個人經驗 7
1.3 語彙資料的建立與詮釋依據 8
1.3.1 語言詮釋 9
1.3.2 文字使用 9
1.4 詞義分析與例釋 10
1.4.1 詞義分析 10
1.4.2 例句解讀 10
1.5 分類架構 11
1.6 研究限制與困難 11
第二章 相關文獻和語言理論之探討 15
2.1 文獻參考 15
2.2 擬態詞與認知建構的關係 17
2.3 認知譬喻:隱喻與轉喻 18
2.3.1 隱喻 20
2.3.2 轉喻 22
2.4 皮爾斯符號學 24
2.5 模糊修辭學 25
2.6 概念整合 27
第三章 擬態詞彙之語言論述及分析 29
3.1 台語擬態詞特性 29
3.1.1 30
3.2 從漢語擬聲摹狀看台語擬態詞 31
3.3 擬態詞與狀態形容詞的質性變化 33
3.3.1 36
3.4 擬態詞-語義指稱 37
3.4.1 38
3.4.1 39
3.5 擬態詞-構詞型態 40
3.5.1疊詞擬態 43
3.6 台語擬態詞結構的語法功能 46
3.6.1詞型組合 47
3.6.2 重疊意涵 48
3.6.3重疊形式 51
3.7 擬聲詞與擬態詞之關係 57
3.8 感官移覺 60
3.8.1 視覺描摹之擬態詞彙 61
3.8.2 聽覺 62
3.8.3 嗅覺與味覺 62
3.8.5 觸覺 62
3.8.6 內在情緒或身體感受 62
3.9 台語擬態詞-修辭功能 62
3.10 熟語定義與形態 63
第四章 擬態詞例句與注釋 67
4.1 台語擬態詞推薦漢字、標音、注釋 67
4.2 台語擬態詞例句典 67
第五章 結論 69
附錄 73
一、AA形式 73
二、AAA形式 93
三、AAB形式 99
四、ABA形式 122
五、ABB形式 123
六、ABC形式 184
七、AABB形式 193
八、AABC形式 214
九、ABAB形式 216
十、ABCB形式 238
十一、ABAC形式 240
十二、ABCC形式 259
十三、ABCD形式 261
十四、ABBC形式 266
十五、AABA形式 266
十六、ABBA形式 266
參考書目 267
書籍 - 依姓氏筆劃排序
[1] 丁福寧,2006,《語言、存有與形上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59-160、162頁
[2] 王國璋,1996,《 現代漢語重疊形容詞用法例釋》。北京:商務印書館
[3] 石毓智,2008,《認知能力與語言學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4] 石 鋟,2010,《漢語形容詞重疊形式的歷史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
[5] 曲彥斌,2004,《民俗語言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6] 朱德熙,2008,《語法講義》。香港:商務印書館
[7] 朱全國,2011,《文學隱喻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 朱崇科,2012,《華語比較文學 問題意識及批評實踐》。上海三聯書店
[9] 申小龍,2014,《漢語與中國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0] 吳恩鋒,2011,〈論漢語“心”的隱喻認知系統〉。刊於《隱喻與轉喻研究》,編者:束定芳,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88頁
[11] 吳國安,2001,《台語e疊詞擬態語》。台北市:吳國安
[12] 吳國安,2001,《台語e疊詞擬聲語》。台北市:吳國安
[13] 呂淑湘,2009,《大家小集-呂叔湘集》,編者:呂霞、酈達夫編注。廣州:花城出版社
[14] 呂金燮、黃慈,2014,《人類學習與認知》。台北:空大
[15] 李獻璋,1950,《福建語法序說》。東京:南風書局
[16] 李鏡兒,2007,《現代漢語擬聲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17] 李 杰,2008,《現代漢語狀語多角度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18] 束定芳,2011,《隱喻與轉喻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 沈 謙,1991,《修辭學(下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 何秀煌,1998,《語言與人性-記號人性論闡釋》。台北:臺灣書店
[21] 林央敏,1997,《台語文化釘根書》。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22] 林仙龍,2011,《河洛話一千零一頁 一分鐘悅讀河洛語》。台北:智創文化有限公司
[23]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24] 周 紅,2005,《現代漢語致使範疇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5] 邱德修,2009,《台灣語典考證》。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26] 胡壯麟,2004,《認知隱喻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27] 南方朔,1997,《語言是我們的居所》。台北:大田出版社
[28] 唐興全,2012,《漢語理解處理中的動態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29] 孫 豔,2005,《漢藏語四音格詞研究》(漢、藏、羌、彝、緬、苗、傣…)。民族出版社
[30] 孫 毅,2013,《認知隱喻學多維跨域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72-321 頁
[31] 許極燉,1992,《台灣語概論》。台北市:台灣語文發展基金會
[32] 符淮青,2006,《詞義的分析和描寫》。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3] 符淮青,2011,《現代漢語詞彙》。香港:商務印書館
[34] 張學謙,2011,《語言復振的理念與實務》。台中市: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35] 陳昌來、李傳軍,2012,《現代漢語類固定短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36] 陳曼君,2013,《惠安閩南方言動詞謂語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7] 彭利貞,2007,《現代漢語情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8] 彭宣維,2011,〈認知發展語意映射與詞義範疇的延伸-現代漢語詞彙系統形成的認知機制〉。刊於《隱喻與轉喻研究》,編者:束定芳,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98頁
[39] 彭瑜亮、邱絲敏,2014,《早知道就這樣學修辭 》。 新北市:采色國際有限公司
[40] 湯廷池,1999,《閩南語語法研究試論》。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41] 黃宣範,199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市:文鶴出版社
[42] 黃炳煌,2012,《喔!原來如此 漫談台語之美與優》。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3] 黃伯榮、廖序東,1991,《現代漢語(下)》。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44] 楊秀芳,1995,《台語語法稿》。台北市:大安出版社
[45] 楊德輝,1999,《日語擬態語圖解手冊》。台北市:英德出版社
[46] 楊愛姣,2005,《近代漢語三音詞研究》。𢦰昌:𢦰漢大學出版社
[47] 葉蜚聲、徐通鏘,1998,《語言學綱要》。台北市:書林出版社
[48] 葉子南,2014,《認知隱喻與翻譯實用教程》。台北市:書林出版社
[49] 溤廣藝,2001,《漢語比喻研究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50] 董忠司,1996,《台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市:臺灣語文協會
[51] 趙毅衡,2004,《符號學 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52] 管錫華,2006,《古漢語研究詞彙導論》。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53] 潘德榮,2002,《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54] 潘國英,2010,《漢語壯語語序研究及其類型學意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5] 鄭良偉,1997,《台語的語音與詞法》。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56] 黎運漢、張維耿,1991,《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市:書林出版社
[57] 黎千駒,2006,《模糊修辭導論》。北京市:光明日報出版社22-23頁
[58] 劉叔新,2005,《漢語描寫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59] 盧廣誠,1999,《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
[60] 盧廣誠,2003,《台語概要》。台北市:南天書局
[61] 盧英順,2005,《形態和漢語語法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62] 錢乃榮、鄧守信,2001,《現代漢語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63] 蔡秋來,2007,《台華語:正本溯源發派之宏觀》。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教系
[64] 謝國平,2011,《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年。
[65] 謝康基,1994,《語意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66] 謝雲飛,2011,《漢語語言學》。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67] 聶 焱,2009,《比喻新論》。寧廈人民教育出版社
[68] 藍 純,2011,〈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刊於《隱喻與轉喻研究》,編者:束定芳,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33頁
[69] 鐘榮富,2006,《文鶴最新語言學概》。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70] James Paui Gee, 1999,《話語分析導論:理論與方法》。楊炳鈞譯,2011,重慶出版社
[71] Jeff Hawkins& Sandra Blakeslee,2006,《創智慧:理解人腦運作,打造智慧機器》“On intelligence”。 洪蘭譯,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72] Lakoff & Johnson,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周世箴譯,台北:經聯出版社
[73] Steven pinker ,2006 ,《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 Mind Creates Language”。洪蘭譯,台北市:商周出版。

相關辭典 - 依姓氏筆劃排序
[74] 白 聆,2005,《華語揣台語》。台南市:台南縣政府
[75] 石萬壽,2014,《台語常用語》。台南市:台南市文化局
[76] 吳守禮,2000,《國臺對照活用辭典(上、下)》。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77] 李木杞,1997,《國台音通用字典》。台中市:著作者印行
[78] 沈富進,1992,《彚音寶鑑》。嘉義市:文藝學社
[79] 周長楫,2010,《閩南方言大詞典》。台南市: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80] 邱文錫、陳憲國,2002,《新編華台語對照典》。台北中和縣:樟樹出版社
[81] 許晉彰、盧玉雯,2009,《台臺灣俗語諺語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82] 許極燉,1998,《常用漢字台語詞典》。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83] 許極燉,2004,《台語漢字讀音詞典》。台北:開拓出版社
[84] 陳成福,2002,《國台音彚音寶典》。台南市西北出版社
[85] 陳冠學,2007,《高階標準臺語字典(上冊)》。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86] 黃典誠、周長楫、洪篤仁,1993,《普通話閩南語詞典》。台北市:台笠出版社
[87] 楊青矗,1992,《國台雙語辭典》。高雄市:敦禮出版社
[88] 董忠司,2002,《台語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89] 盧廣誠,2011,《簡明台語詞典》。台北市:南天書局
[90] 盧廣誠,2012,《實用台語詞典》。台北市:文水藝文事業有限公司
[91] 盧廣誠,2015,《實用台語詞典》(二版)。台北市:文水出版社
[92] 蕭藤村,2012,《臺灣話俗諺語典(上、下)》。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論文
[93] 李美嬌,2012,〈Hō-Ló 臺語「四字成語」- - 語法、語意、比喻、聲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94] 洪慧鈺,2007,〈台語擬聲詞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95] 陳嘉華,2002,〈台語四字成詞概說〉。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96] 劉華珍,2010,〈日漢語擬聲詞擬態詞對比研究-以《五體不滿足》、《窗邊的小荳荳》、《西瓜的香氣》三本小說為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
[97] 鄧孟倫,2015,〈華語與閩南語手足三字格認知隱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98] 蘇秀芬,2004,〈臺灣手語象似性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華語期刊
[99] 王 旭,2000,〈音韻學的實驗研究〉。漢學研究18:7-23。
[100] 王任華、周昌樂,2011年12月,〈皮爾斯符號學視角下的隱喻及其意義〉。北京林業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0(4):77-80
[101] 李菁菁,2009,〈漢語動詞與形容詞重疊式之量性對比分析〉。清華學報39(4):567-613
[102] 林香薇,2004,〈論閩南語複合詞的內部結構〉。臺潼語文研究2:21-47
[103] 尚國文,2013,〈認知語言學研究方法述評〉。外國語文研究2:7
[104] 邱湘雲,2011,〈客、閩、華語三字熟語隱喻造詞類型表現〉。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2:241-272
[105] 姚榮松,1990,〈閩南語書面語的漢字規範〉。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學與研究12:77 - 94
[106] 徐淑娟,2008,〈台語重疊式形容詞之結構分析及其變調研究〉。新竹大學人文社會學報 創刊號27-48。
[107] 張漢英,1999,〈 漢語和日語中的擬聲、擬態詞〉。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5):8-12。

網路資料
[108] 王淳美,1998〈詩經.國風〉疊音詞所呈現之感覺意象,成功大學華語系http://eshare.stust.edu.tw/EshareFile/2009_12/2009_12_58ffad35.pdf
[109] 張輝、楊波,2008,〈心理空間與概念整合:理論發展及其應用〉,南京國際關系學院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4795 (2017/4/30)
[110] 陳萍萍,2009,〈狀態動詞的語義結構及句式投射:以靜態存在動詞為例〉。
武漢大學文學院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http://lope、linguistics、ntu、edu、tw/clsw2011/version%202%20(on-line) (2017/03/25)
[111] 陳曉平,2014,〈關於摹狀詞和名稱的指稱問題—從語境論的觀點看〉,愛思想https://read01、com/M24dMm、html (2017/06/11)
[112] 董素芬、黃惠如、何偲安,2000,〈現象學研究〉,教育研究法專題研究
http://mail、tku、edu、tw/panhlw/phenomresearch、pdf (2017/05/15)
[113] 楊雪芹,2010,〈重讀經典:羅素的摹狀詞〉,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http://mr、gxiang、net/upfile/ebook/42/63452132244021030498、pdf (2017/06/11)
[114] 楊昌領,2014,〈漢語ABB式疊音形容詞結構解析〉,
安徽銅陵學院 http://yuwen、zhuixue、net/jiaoxue/2175、html (2017/06/22)
[115] 許國宏,從民族文化的觀點 看少數民族的生存與發展
huafan.hfu.edu.tw › ~kuohung › kuohung1 (2019/11/09)

未出版
[116] 徐堃明,2012,〈台語講義:寫作參考手冊〉
[117] 曾金金,1997,〈台灣文學出版物收集、目錄、選讀編輯計畫:結案報告說明〉,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45-7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