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1.87.3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張心穎
作者(英文):Hsin-Ying Chang
論文名稱:基隆港區域發展與市街地景變遷
論文名稱(英文):The development of Keelung Harbor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指導教授:黃雯娟
指導教授(英文):Wen-Chuan Huang
口試委員:陳涵秀
潘繼道
口試委員(英文):Han-Hsiu Chen
Jih-Daw P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文化學系
學號:61040A513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關鍵詞:基隆港築港計劃空間移轉都市地景
關鍵詞(英文):Keelung HarborPort Construction ProjectSpatial ShiftUrban Landscap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3
  • 收藏收藏:0
今日基隆港正轉型以郵輪港作為活化都市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港區周邊市街街道方正整齊劃一,正是日治時期築港工程與市街改正所留下產物,隨著戰後統治者的更換,都市計畫的需求層面不同,基隆漸漸從日治時期仿英式磚造古典風格走向美式俐落線條的城市風貌。基隆經濟發展從築港後快速起飛,超出日治都市規劃人口容納,因而再次改正都市計畫,沿著山坡開墾,而戰後經濟起飛大量人口湧入繁忙的基隆港,都市拓展不再兼顧生活品質,基隆又再回到清領時期的雜亂無章。
基隆港一個從海盜聚集、走私貿易之地,在16世紀成為西班牙人眼中良港與中繼站,並打造市集街道給往來商販進行貿易,西人走後荷蘭仍持續維持著,明鄭與清的漢人開墾所需要的不再是貿易生存,而是直接的土地開拓,基隆歸於寂靜,1895日本取得臺灣後著手進行基隆築港與市街改正,開啟基隆港區市街新風貌。戰後貿易版圖的移轉使基隆港再度邁向世界港口之林,隨時間流轉,20世紀基隆港逐漸走向衰退,原先因港口發展而湧入的人口隨著港口沒落而消逝,遺留下雜亂、擁擠、陰暗、潮濕的都市風貌。
人與土地的關係,最終的結果造就呈現於眼前的地景,同樣的土地在不同時代裡,所賦予的地景意義截然不同,基隆的興盛與落寞都圍繞著港口發展,不同年代賦予基隆港不同定位,市街拓展方向更是隨著港口空間變動而進行移轉,本文從港口區域發展觀察市街演變的地景變化,如何演變成為今日基隆落寞又極力轉型的歷程。
Today, Keelung Harbor is known as a docking port for international cruise ships. This i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its urban redevelopment project. The arrangement and design of the streets surrounding the port area are the structural remnants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With the change of reig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a demand for urban planning, Keelung gradually moved away from the European classical style to a more modern urban outlook. Keelung’s local economy developed rapidly due to the port construction project, so population is once again included in urban planning. With developments on the hillside and the influx of people into the Keelung Harbor, the expansion of the city no longer ensures quality of life. This took Keelung back to the chaotic state as the rule of Ching Dynasty.
Keelung Port used to be a place where pirates gathered and smuggled trade. In the 16th century, it became a popular port and relay station for the Spaniards. And it was for this purpose a market street was built to allow traders to conduct their businesses. During the Dutch Occupation, this form of trading persisted until the rule of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people's demands shifted to more in-depth developments of the land. Keelung’s prosperity thus gradually quietened down. After Japan took over Taiwan in 1895, its government began construction of the Keelung Port and started fixing the streets which gave Keelung a new look. Due to a shif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Keelung once again becam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ports. But as time went by and the lack of planning, port throughput gradually declined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population dispersed leaving a messy, dirty, dark and damp urban landscape.
A city's appearance can vary considerably in different eras.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Keelung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rt. This essay observes and explores the changes in the landscape of the city stree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rt area, and how it evolved into today's transformation.
目次
摘要 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日治前的基隆開拓 9
第一節 海陸交會的中繼站 9
第二節 西班牙開拓北臺灣 15
第三節 荷蘭接手下的雞籠 25
第四節 明鄭與清的緩步發展 36
小結 50
第三章 日治時代的全面改造 51
第一節 築港計劃下的基隆港 51
第二節 市街改正的景觀變遷 78
第三節 產業類型的空間分布 95
小結 103
第四章 戰後基隆發展轉變 105
第一節 基隆港口戰後重建與規劃 105
第二節 市街發展方向 113
第三節 歷任執政者規劃 125
小結 136
第五章 結論 137
參考書目 141
一、專書
1.Réginald Kann著、鄭順德譯,2001,《福爾摩莎考察報告》。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2.入江文太郎,1985,《基隆風土記》。臺北:成文。
3.中村孝志,1997,《荷蘭時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縣:稻香。
4.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1995,《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一)》。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所。
5.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市:聯經。
6.石坂莊作,1985,《基隆港》。臺北:成文。
7.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9,《臺灣地區國際商港港埠長期發展趨勢與策略之研究》。臺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8.伊能嘉矩,1909,《臺灣舊地名辭書》(原名: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東京:富山房。
9.伊能嘉矩,1985,《臺灣文化誌(中譯本)(上卷)》。臺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0.伊能嘉矩,1985,《臺灣文化誌(中譯本)(下卷)》。臺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1.伊能嘉矩,1985,《臺灣文化誌(中譯本)(中卷)》。臺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2.江樹生譯注,2000,《熱蘭遮城日誌(一)》,臺南市:南市府。
13.江樹生譯注,2000,《熱蘭遮城日誌(三)》,臺南市:南市府。
14.吳劍雄主編,1991,《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四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
15.吳熹編纂,1957,《基隆市志 商業篇》。基隆:基隆文獻委員會。
16.李毓中主編/譯注,2008,《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I》,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17.李毓中主編/譯注,2013,《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III》,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18.李毓中主編/譯注,2015,《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II》,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19.周宗賢,2007,《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市:臺灣商務。
20.林玉茹,1996,《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
21.林朝雄編纂,2001,《基隆市志 卷一,土地志境界篇》。基隆:基隆市政府。
22.柯培元,1993,《噶瑪蘭志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3.洪英聖,2004,《基隆市地名探索:情歸故鄉4》,臺北市:時報文化。
24.郁永河,1996,《裨海遊記》,臺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5.徐順憲等著,2017,《臺灣地區商港整體發展規劃(106-110年)》。臺北:交通部運研所。
26.晁中辰,2005,《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北京:人民。
27.翁佳音,2006(民95),《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縣板橋市:稻香。
28.翁佳音,2008(民97),《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縣板橋市:稻香。
29.基隆港務局籌備委員會,1985,《基隆建港壹百週年暨第四十屆局慶紀念特刊》。基隆:基隆港務局。
30.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經。
31.曹永和,2016,《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
32.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Jose Maria Alvarez)原著,李毓中、吳孟真議著,2006,《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33.連橫,1992,《臺灣通史》。臺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4.陳世一編纂,2011,《基隆港、市與相關行業百年發展歷程》。基隆:基隆市臺灣頭文化協會。
35.陳正祥,1954,《基隆市志 概述》。基隆:基隆文獻委員會。
36.陳宗仁,2005,《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臺北市:聯經。
37.曾志煌等著,2006,《臺灣地區商港整體發展規劃(96-100年)》。臺北:交通部運研所。
38.曾志煌等著,2008,《臺灣地區整體港埠發展規劃之研究:港埠發展政策之研究》。臺北:交通部運研所。
39.曾志煌等著,2011,《臺灣地區商港整體發展規劃(101-105年)》。臺北:交通部運研所。
40.程紹剛譯注,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市:聯經。
41.黃叔璥,1987,《臺海使槎錄》,臺北:大通書局。
42.黃致誠編纂,2001,《基隆市志 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基隆市政府。
43.廖咸浩主編,2006,《臺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屆》。臺北:北市文獻會。
44.廖聖惠編纂,2002,《基隆市志 卷四 經濟志商業篇》。基隆:基隆市政府。
45.樁本義一,1985,《基隆港大觀》。臺北:成文。
46.潘英,1992,《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臺北:自立晚報。
47.蔡石山著,黄中憲譯,2011,《海洋臺灣》,臺北市:聯經。
48.蔣山編纂,1957,《基隆市志 港務篇》。基隆:基隆文獻委員會。
49.鄭維中,2006,《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臺北市:大雁。
50.蕭再安、毛松編纂,2002,《基隆市志 卷四 經濟志交通篇》。基隆:基隆市政府。
51.蕭松山、施士力編纂,2002,《基隆市志 卷四 經濟志建設篇》。基隆:基隆市政府。
52.鮑曉歐(Jose Eugenio Borao),Nakao Eki(那瓜),2008,《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臺北市:南天。
53.戴寶村,2000,《近代臺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
54.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編,2010,《基隆築港誌(一)》。臺北:成文。
55.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編,2010,《基隆築港誌(二)》。臺北:成文。
56.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編,2010,《基隆築港誌(三)》。臺北:成文。
57.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編,2010,《基隆築港誌圖譜》。臺北:成文。
58.簡後聰等編,2000,《福爾摩沙傳奇:臺灣的歷史源流》。臺中:文建會中辦公室。
59.簡萬火,1985,《基隆誌》。臺北:成文。
二、學位論文
1.王荏弘,〈基隆港及其腹地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1988。
2.呂月娥,〈日治時期基隆港口都市形成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1。
3.沈心菱,〈文學中的基隆歷史意象(1684–1945)〉,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4.洪瑞蓮,〈基隆港郵輪旅客行為及產業發展研究策略〉,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5.徐若綺,〈從北臺咽喉到盤中雞肋–論基隆港市興衰〉,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
6.張國中,〈提升基隆港競爭之策略探討〉,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0。
7.張譽耀,〈從大雞籠社、聖.薩爾瓦多到社寮島〉,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8.陳凱雯,〈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9.陳凱雯,〈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0.詹恆源,〈夜與魅—基隆市區地景論述︰以崁仔頂魚市和林開郡洋樓為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11.歐漢爵,〈隆罾仔寮社區地景改造研究–以安平里台鐵宿舍區到福德祠段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
12.蔡懷德,〈基隆地區觀光「意象」塑造及策略之探討〉,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