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1.30.4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沈瓊秋
作者(英文):CHIUNG-CHIU SHEN
論文名稱:讀研究所是我的休閒? 敘說中年女性重返校園的歷程
論文名稱(英文):Studying at the graduate institute is my leisure The journey of a middle-aged women returning to school
指導教授:陳麗如
指導教授(英文):Li-Ju Chen
口試委員:遲恒昌
廉兮
劉惠琴
口試委員(英文):Heng-Chang Chi
Nancy Lien
Whei-Ching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
學號:61043A006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關鍵詞:自我敘說學習經驗多重角色重返校園女性休閒
關鍵詞(英文):self-narrativelearning experiencemultiple rolesreturning to schoolwomen's leisur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2
  • 收藏收藏:0
這是一位女性邁入中年時期重返校園的圓夢歷程,探討學習這件事的轉折念想及行進間的反思。
處於多重身分的女人,徘徊於內心嚮往與家庭責任之間的抉擇與掙扎,對於想要與放棄之間的權衡,試圖瞭解這樣學習行徑所牽引出的意義為何?本研究使用自我敘說,探討中年女性「重返校園」期間的學習與休閒,目的在於突顯女性面對多重角色之矛盾與衝突時所建構出的學習經驗,期透過敘事分析法作為理解與推動自己的力量。
希望,我的中年圓夢不只是作為自己學習與休閒歷程的記錄。更期許:已走入婚姻家庭的女性能勇於挑戰困難、面對自己內在的聲音,不單只為家庭而存在,也能真實地看待自己的過往與渴望,盡情地活在當下並走出自己想要的未來。
This study followed the journey of the middle-aged author, who realized her dream of being a graduate student. The turning point at which she made her decision was explored, and the meaning of learning reflected upon. The author, who played multiple roles in real life, struggled to balance her dreams and family responsibility. Considering the process of vacillating between pursuing her dream and surrendering it,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identify the meaning behind her learning behavior and investigated the leisure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of a middle-aged married woman who is back to school as a graduate stud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highlight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women who must manage contradictions and the conflict caused by playing multiple roles. The narrative analysis was expected to indicat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and comprehension of life. This paper hopefully serves as not only a record of her leisure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but also as an example to married women that they can bravely face challenges and listen to their inner voice. Women exist not only to care for their families but also to remain true to their past and wishes and thus live in the present and build their desired future.
誌謝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緣起、緣續 1
第一節 夢想的呼喚 1
第二節 身分的渴望 6
第三節 堅持與放棄的拉扯 8
第二章 順逆中的女性 11
第一節 思考我是誰 11
第二節 責任的承接 14
第三節 是貪圖抑或渴望改變 17
第三章 生命文本的寫法 23
第一節 如何說 23
第二節 書寫ING 27
第四章 多重角色 35
第一節 誰要我當「好」太太? 35
第二節 我真的是「壞」Mom嗎? 43
第三節 寫論文這件事 60
第四節 舉足輕重的影響 79
第五章 遇見幸福 87
第一節 能夠自由自主 87
第二節 後青春的準備 96
第三節 逃「枷」後回家 103
參考文獻 109
一、中、英文部分 109
二、講座、研習 113
三、網路資料 113
附錄一 對自我的描繪 117
附錄二 重返校園心情紀錄 121
附錄三 重要的一段話 126
附錄四 訪談家人對我就讀研究所的衝擊 127
附錄五 我與惠雅、雅惠的對話 131
附錄六 生命重要記事節錄(37歲、50歲各一張) 139
附錄七 朋友眼中的我 140

一、中、英文部分
丁菱娟(2017)。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臺北市:天下出版。
王鼎鈞(1999)。活到老,真好。臺北市:爾雅叢書出版。
丘 引(2013)。後青春:優雅的老。臺北市:寶瓶文化出版。
何權峰(2011)。定義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臺北市:高寶出版。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臺北市:五南出版。
吳就君(譯)(2006)。家庭如何塑造人(原作者:Satir Virginia)。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1994)
吳慧貞(譯)(2001)。故事的呼喚(原作者:Robert Coles)臺北市:遠流出版。(原著出版年:1989)
李美枝、秦慧珠(1988)。性別角色面面觀。新北市:聯經出版。
李素馨、侯錦雄、林宗賢、黃章展、葉源鎰(2011)。休閒遊憩行為。南投縣:華都文化出版。
李梅蘭(1996)。四十不晚/中年追夢族的故事。臺北市:聯經出版。
李瓊雯(2011)。從家庭教育介入模式探討女性在家庭中的性別角色與權力。家庭教育雙月刊,34,39-46。
沈緯鈞、廖主民(2012)。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的探討與應用。中華體育季刊: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6,(3),313-320。
沈瓊秋(2005年12月)。十個女人。未出版之手工書。
沈瓊秋(2010年06月)。女人適時。未出版之手工書。
周沛郁(譯)(2016)。中年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觀點(原作者:David Bainbridge)。臺北市:如果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3)
林珈霖(2007)。換個角度、就會找到出路。新北市:專業文化出版。
林香君(2012)。從個體覺解到社群協作—使用敘說作為主體性探究方法推進個人與群體的成長發展,研討會報告資料。
林耿平 (2009)。我思.故我在澳洲─一趟打工度假之旅的看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研究所,花蓮縣。
林語堂(2004)。生活的藝術。臺北市:遠景出版。
侯桂新(2007)。紅樓夢五.黛玉魂歸。(原作者:曹雪芹、高鶚)。臺中市:好讀出版。
洪懿妍(2012年12月)。好太太首選:善解人意?幸福6大問。Cheers雜誌,147。
紀元文、李有成(2011)。生命書寫Life writing。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翁開誠(2002)。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臺北市: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出版。
高偉雄(2001)。我為什麼是我?探討原生家庭對個性的影響。臺北市:橄欖基金會出版。
張至璋(譯)(2006)。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原作者:Rebekah Nathan)。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2005)
張富玲(譯)(2017)。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原作者:まつうら やたろう)。臺北市: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原著出版年:2011)。
莫 非(2005)。行至寬闊處。 臺北市: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許恬寧(譯)(2016)。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原作者:Bill Burnett、Dave Evans)。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2016)。
許雅喬(2014)。生命的智慧。臺中市:白象文化出版。
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原作者:Roland Barthes)。臺北市:台灣攝影出版(原著出版年:1980)。
郭志南(2013)。從一位寫不出論文的研究生說起:逆寫社會工作專業帝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臺北市。
陳淑敏、張澄清、吳志富(2018)。臺北市高齡學習者健康促進、人際互動及生活滿意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2),127-161。
陸洛(1997)。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丶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索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傅佩榮(2012)。論語解讀。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
游素玲(2007)。探討書寫/母職:以艾莉絲.沃克為例,家庭與工作:變遷現象與多元想像研討會資料(2007,10)。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琹涵(2016)。慢讀王維。臺北市:爾雅出版社 。
黃士嘉(2011)。台語俗諺對擇偶歷程之描繪及其現代意義。庶民文化研究4,1-46。
黃之盈(2016)。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臺北市:寶瓶文化出版。
黃桐(2010)。人生苦短,做自己最好……:讓你重新找回自己,走出生命框架的55則寓言小故事。臺北市:人本自然出版。
黃珮玲、黃恩霖(譯)(2010)。傷心人類學:易受傷的觀察者(原作者:Ruth Behar)。新北市:群學出版(原著出版年:1996)。
葉智魁(2003)。西方古典休閒哲學之探析:Josef Pieper的休閒觀。戶外遊憩研究,16(1),63-82。
葉智魁(2009)。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臺北市:品度圖書出版。
葉智魁(彙編)(2015)。休閒哲學與生活。(未出版之上課用資料)。
廖輝英(2001)。油麻菜籽。臺北市:皇冠文化出版。
劉佩詩(2006)。「家庭版」沿革及女性角色轉變—以《中國時報》為例(1959-2004)(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劉惠琴(2011)。家庭調適的質量對話。教育心理學報,42(4),567-589。
劉森堯(譯)(2009)。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原作者:Josef Pieper)。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2013)。
慕顏歌(2017)。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臺北市:采實文化出版。
樊洛平(2006)。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蔡素琴、洪雅鳳、劉淑慧(2014)。敘事分析方法:由Labov敘事結構與隱喻故事取徑。臺灣諮商心理學報,2(1),77-96。
蔡培元(2008)。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臺北市。
蔡敏玲、余曉雯(譯)(2016)。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 (原作者:Clandinin, DJ & Connelly, FM)。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
蔡敦浩、王慧蘭、劉育忠(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臺北市:鼎茂圖書出版。
蔣勳(2017)。感覺十書:蔣勳談美。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出版。
蘇芊玲(1999)。不再模範的母親。臺北市:女書文化出版。
McDowell, D.E.(1993).The self in bloom:Walker’s Meridia. In Henry Louis Gates, Jr. & K. A. Appiah (Eds.). Alice Walker:Critical Perspectives Past and Present (pp.168-178).New York:Amistad.
Greenberg, J., Pyszczynski, T. & Solomon, S.(1986).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 need for self-esteem:A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In R. F. Baumeister (Ed.). Public self and private self (pp.188-212). New York:Spring-Verlag.
二、講座、研習
王琄(2019年03月27日)。2019東華春藝季:不安定的靈魂講座。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演講廳。
林星合(2019年04月22日)。通識教育專題講座:勇敢邁步,人生各自精彩活動。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理工二館。
林祺堂(2018年12月07日)。敘事治療生涯實踐工作坊~聽見與聽懂自己最想敘說的故事,活出的精采生命。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多容館二樓心理諮商輔導中心小築團體室。
袁孝維(2019年04月29日)。森林療癒的魅力─ 從一座森林找到健康。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理工二館。
蔡燦得(2018年11月28日)。2018東華秋藝季:換位思考教會我的快樂講座。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演講廳。
三、網路資料
Full Young富漾全球加盟(發佈者)(2016年12月24日)。如何追尋快樂人生的課程~小罐子帶出大的人生哲理。取自www.youtube.com/watch?v=R0C_uHXiH10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主講者)(2004)。談心流www.ted.com/talks/mihaly_csikszentmihalyi_on_flow?language=zh-tw#t-293399
于國欽(2018年11月15日)。我國健康平均餘命71.2歲低於日、韓【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115004161-260410?chdtv
內政部統計處統計報告(2018年9月21日)。106年簡易生命表。取自www.moi.gov.tw/stat/node.aspx?cate_sn=&belong_sn=5992&sn=6026
北二區反思寫作教學資源共享平臺(2018年05月23日)。如何學反思寫作?http://n2nrw.tmu.edu.tw/page4/super_pages.php?ID=page401
有錢人這麼想(發佈者)(2019年07月20日)。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寫得真好)。取自http://moneyaaa.com/12770/
聽好思想(發佈者:于美文)(2017年09月29日)。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取自:https://kknews.cc/essay/gbmv8my.html
施又熙(2015年6月15日)。人生的夢想,永遠都不遲【網氏女性電子報】。取自http://bongchhi.frontier.org.tw/archives/27841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2019年07月29日)。有樣看樣,無樣家己想。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result_detail.jsp?n_no=60164&curpage=1&sample=%E6%9C%89%E6%A8%A3%E7%9C%8B%E6%A8%A3%EF%BC%8C%E7%84%A1%E6%A8%A3%E5%AE%B6%E5%B7%B1%E6%83%B3%E3%80%82&radiobutton=1&querytarget=1&limit=20&pagenum=1&rowcount=1
陳思穎、黃翊琪(2014年4月26日)。施又熙新書專訪 走過絕境的母女對白。【新頭殼newtalk】。取自24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4-08-24/50700
勤學佛堂(2017年10月19日)。什麼是您的呢?(瞬間稍縱即逝)【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chrischao421953.pixnet.net/blog/post/460465439-%E4%BB%80%E9%BA%BC%E6%98%AF%E6%82%A8%E7%9A%84%E5%91%A2%EF%BC%9F%EF%BC%88%E7%9E%AC%E9%96%93%E7%A8%8D%E7%B8%B1%E5%8D%B3%E9%80%9D%EF%BC%89
樂愛生活手札(2010年6月15日)。認識油麻菜花【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cclccl-life.blogspot.tw/2010/06/blog-post_15.html?m=1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2007年01月25日)。玉米田理論-從共享到共好。取自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750
謝正芳(2009)。你老了嗎?--談「成功老化」。高醫醫訊月刊,29(7)。取自www.kmuh.org.tw/www/kmcj/data/9812/11.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