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6.179.14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楊涵
作者(英文):Han Yang
論文名稱:多元培力政策之回應性評估~社會企業觀點
論文名稱(英文):A Responsive Evaluation of the Multiple Employment Promotion Program and the Empowering Employment Program - the View of Social Enterprise
指導教授:朱景鵬
指導教授(英文):Chin-Peng Chu
口試委員:張世杰
朱鎮明
朱景鵬
口試委員(英文):Shih-Jye Chang
Cheng-Ming Chu
Chin-Peng C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學系
學號:61044C501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關鍵詞:就業促進公私協力社會企業多元培力回應評估
關鍵詞(英文):employment promotion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social enterprisesmultiple and empowering evaluating respons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3
  • 點閱點閱:2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0
  • 收藏收藏:0
  社會企業以「公益」為核心,透過「商業機制」為運作型態,以「公益目標」作為利潤運用或盈餘分享為目標。如何使社會企業在進用人力方面,透過多元培力就業計畫發揮其在社會參與的效益,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一)多元就業計畫經濟型項目納入培力就業計畫:將多元就業計畫單純化,以「社會型」為主,一方面符合多元就業計畫的脈絡精神(專注在就業者協助);一方面加強培力就業計畫對於社會企業發展的政策協助。(二)明確社會企業在公司型態下的法律定位:本研究認為關鍵在於「規範程度」與「公益認知」。就「規範程度」角度,可以討論界定企業規模,超過規模以上的社會企業放入專章,其他社會企業則以一般公司法規管理。就「公益認知」角度,建議社會企業應該在公益的基礎上,以「共好」途徑,避免賦予社會企業過度的責任期待。(三)其他建議:從就業促進角度,建議多元培力就業計畫未來可從「生涯規劃」面向;從培力角度,建議區隔計畫性質,如多元就業計畫區分成社會型與經濟型,培力就業計畫也可區分為一般培力型與新創培力型(就設備或專業人才等項目提高補助),讓社會企業自行選擇提案型態,以鼓勵社會企業多元發展。

關鍵詞:就業促進、公私協力、社會企業、多元培力、回應評估
Social enterprises take “public interest” as the core, “business mechanism” as the operation mode, and “public interest goals” as profit utilization or surplus sharing as the goal. The study concludes as follows on how to enable social enterprises to leverage their social participation through multi-component programs:
1. Economic Type Multiple Employment Promotion Program are included in the Empowering Employment Program: simplify the multiple employment program and focus on society type, on the one hand, in line with the spirit of the multiple employment program (focusing on the assistance of employees), on the other hand, strengthen the policy assistance of the empowering Employment Program for the social enterprises.
2. Clarify the legal positioning of social enterprises under the corporate type: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key lies in the “ degree of specification” and “public interest cognition”. So it can be discussed to define the scale of enterprises, and social enterprises above the scale are included in a special chapter, and other social enterprises are governed by general corporate regu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interest cognition”, to avoid giving social enterprises excessive responsibility expectations in a “common good” approach.
3. Other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promo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ultiple employment Program can be used in the fu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eer planning”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owering, such as the multiple employment plan is divided into social and economic types, and the empowering program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ype of “general”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employment promotion,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 social enterprises, multiple and empowering evaluating response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多元培力政策制定脈絡 9
第二節 社會企業與多元培力政策 19
第三節 人力資源之社會企業觀點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7
第一節 回應性評估理論背景 47
第二節 研究指標建構 4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4
第四章 訪談資料分析 67
第一節 一般性指標回應分析 67
第二節 改變理論指標回應分析 76
第三節 公司型社會企業回應分析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4
參考文獻 99
附錄一 105
附錄二 106
附錄三 113
附錄四 117
附錄五 124
附錄六 130

一、中文部分
文化部(2022)。文化政策發展脈絡。2022年4月13日取自https://www.moc.gov.tw/content_246.html。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推動辦公室(2004)。行政院「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第十項子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文化部。
王雅蓉(2020)。社區型社會企業之高齡人力資源運用及社會影響:以高雄市圓富社區發展協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方瓊瑤(2006)。社區總體營造的政治經濟分析,1965-2005(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2021)。2022年3月5日取自https://www.wda.gov.tw/cp.aspx?n=C87DBAD8E7B8A8E3。
多元購好玩(2022)。2022年3月5日取自https://gofun.wda.gov.tw/index.aspx。
江明修、張浩榕(2020)。從「社會企業」到「社會創新」之政策變遷分析:多元流程模型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12(2),1-34。
吳明儒(2004)。「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下的福利社區化。社區發展季刊,107,107-119。
李易駿(2017)。社區培力與社區參與的理念與現實。2022年7月8日取自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
李宗勳(2005)。協力夥伴跨域治理的挑戰與機會--以社區風險治理為例。警政論叢,5,1-41。
邢瑜(2015)。台灣社會企業的認知與圖像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
林金展(2018)。屏東社會企業躍愛廚房經營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林怡君(2008)。社會企業在臺灣的發展與限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為例。就業安全半年刊,7(1),63-67。
林煥柏(2009)。出國考察報告—「從福利到工作」--英國求職者津貼制度之改革。
林淑馨(2015)。台灣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協力現況之初探與反思:以臺北市為例。文官制度季刊,7(2),17-45。
社會創新大調查(2020)。2022年8月4日取自https://si.taiwan.gov.tw/Files/Survey/2020/2020-%E7%A4%BE%E6%9C%83%E5%89%B5%E6%96%B0%E5%A4%A7%E8%AA%BF%E6%9F%A5%E5%A0%B1%E5%91%8A%E6%9B%B8.pdf。
社會創新平台(2022)。2022年8月6日取自https://si.taiwan.gov.tw/#mainContent。
社會創新行動方案2018-2022年(2018)。取自https://www.ey.gov.tw/。
社會經濟入口網(2022)。取自https://se.wda.gov.tw/。
林鍾沂(1993)。政策評估理論之分析及方法論的重建。中國行政評論,2(2),27-96。
施淑惠(2013)。當前政府推動社會企業的規劃與做法。社區發展季刊,143,7-18。
夏超凡(2017)。社會企業的人力資本初探~以小鎮文創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書局。
張世杰、陳炳宏(2015)。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弔詭與非意圖結果。2022年6月8日取自doi:10.6635/cpar.2015.21。
許岷弘(2002)。九二一災後重建執行評估之研究-組合屋拆遷與校園重建之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陳冠良(2021)。延後退休與後職涯時代:美國的經驗。取自https://www.italent.org.tw/ePaperD/7/ePaper20211100002
郭振昌、施淑惠(2012)。當代社區工作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區發展季刊,138,205-215。
陳孟崙(2016)。從社會企業觀點分析退休族群人力再運用-以旅行業經營模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3)。台灣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之研究。2022年9月21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
郭瑞坤、陳玉慧(2017)。以創新培力機制促成NPO實踐地區治理:以高雄市農村社區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43-67。
許詩佳(2011)。台灣社會企業之人力資源管理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黃玉潔(2021)。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成真社會企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黃佳瑩(2006)。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台灣地區身心障礙社會福利機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黃春長、高明瑞、鄭淑芳、林正挺(2016)。社會企業特性分析研究(M312)。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曾冠球(2007)。評估研究的演進與挑戰:政策民主化觀點的檢視。中國行政,78,55-87。
黃俊豪(2015)。銀髮人力再運用價值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9)。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及培力就業計畫之社會影響力評估。勞動部。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2)。韓國社會企業政策。2022年3月13日取自https://se.wda.gov.tw/Article/Article/Details/47。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2)。多元就業開發方案。2022年3月13日取自https://www.wda.gov.tw/cp.aspx?n=C87DBAD8E7B8A8E3&s=B0B4247B94EF3821。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2)。培力就業計畫。2022年3月13日取自https://www.wda.gov.tw/cp.aspx?n=C87DBAD8E7B8A8E3&s=5867DB0B09378095。
葉明芬(2015)。銀色力量與世代合作-西港穀倉餐廳創新銀髮人力(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詹翊偵(2018)。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與培力就業計畫。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1),88-93。
經濟部(2014)。社會企業行動核定方案(2014-2016核定版)。取自http://10156659.myku.tw/k/10156659/m/20151002205239.pdf
經濟部中小企業(2022)。社會創新平台。2022年5月7日取自https://si.taiwan.gov.tw/#mainContent。
廖美芳(2016)。以人力資本觀點探討社會企業的共享價值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7,65-108。
維基百科(2022)。社會企業。2022年2月9日取自https://zh.m.wikipedia.org/zh-tw/。
劉平成(2018)。社會企業工作的熱情與耗損:工作特徵立基視角(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整合資源與民間共同合作推動社會企業(2013)。2022年9月3日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8db7109e-4306-4811-8b67-1ebbe6eb50bc。
蘇昭英(2009)。社區總體營造,2022年9月3日取自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972。

二、英文部分
Craig. G(2007). Community capacity-building: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 . .?. 2022/07/08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77/0261018307078846.
Glickman, N.J & Servon, L.J. (1998). More than bricks and sticks: Five component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capacity. Housing Policy Debate, 9(3).
Moulaert, F., Martinelli, F., Swyngedouw, E., & González, S.(2005). Towards alternative model(s) of local innovation. Urban Studies, 42(11).
Moulaert, F., Mehmood, A., MacCallum, D., & Leubolt, B.(2017). Social innovation as a trigger for transformations: The role of research. 2022/3/21 Retrieved from: https://ec.europa.eu/research/social-sciences/pdf/policy_reviews/social_innovation_trigger_for_transformations.pdf.
Sabatier, Paul A. & Jenkins Smith Hank C.(1993).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San Francisco.
UNDP (1993).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2/07/08 Retrieved from https://hdr.undp.org/content/human-development-report-1993.
Zimmerman, M. A.(1995).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ssues and illustrations American. 2022/07/13 Retrieved from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250698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