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7.13.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郭應義
作者(英文):Ying-Yi Kuo
論文名稱:基層公職人員選舉候選人勝選之個人因素分析-以花蓮縣議員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Individuals who elected candidates for the election of grassroots public officials Factor analysis –Take Hualien County Council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黃朝盟
指導教授(英文):Chaomeng-James Huang
口試委員:黃朝盟
羅晉
莊致嘉
口試委員(英文):Chaomeng-James Huang
Jin Lo
Chih-Chia C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學系
學號:61044C514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3
關鍵詞:層級分析法
關鍵詞(英文):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5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期望藉由系統性的研究調查,歸納基層公職人員選舉候選人勝選之個人關鍵因素,以期對選舉候選人有所助益。找到候選人勝選之個人因素是本研究的目的,以文獻探討方式建立研究層級架構,探討「能力」、「經歷」、「魄力」、「品德」、「個性」等5大構面及「做事能力」等17項細部影響因素,依據層級分析法(AHP)之程序來分析候選人勝選之個人因素的關鍵因素,並求其整體權重值及優先順序,作為候選人選舉時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於107年2至4月份期間,針對花蓮縣議會議員(16員)做層級分析法。研究結果發現,候選人勝選個人因素最應重視的構面是能力,其次是品德、魄力,而影響最小的是個性。評估優先的影響因素次序前5項分別為「做事能力」、「了解民眾需求」、「領導能力」、「職務表現」、「改革」。
The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key factors that candidate wins the basic level public position election by systematical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help the candidate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find out personal factors for the candidate's victory, and set up the decision hierarchy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o explore five major aspects of "ability," "experience," "power,"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According to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procedure, it is possible to analyze "Working Ability" and other 16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key factors of those individual factors on candidates' selection, and seek overall values and priorities, which will be the reference on candidates' elect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February to April of 2018,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AHP for the members of the Hualien County Council (16 membe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voters' choice is candidate's ability, secondly is morality and then courage, and the least affected one is personality. The top five influential factors in sequence are “Working Ability”, “Understanding Public Demand”, “Leadership Ability”, “Job Performance” and “Reform”.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前言 9
第二節 研究動機 10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理性抉擇理論 12
第二節 博弈理論 13
第三節、候選人形象 14
第四節 層級分析法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步驟 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1
第二節 研究場所及對象 22
第三節 分析策略 22
第四章 成果分析 29
第一節 議員勝選個人因素結果分析 29
第二節 國民黨議員勝選個人因素分析 32
第三節 民進黨議員勝選個人因素分析 34
第四節 當選1次議員勝選個人因素分析 36
第五節 當選2次(含以上)議員勝選個人因素分析 38
第六節 客家議員勝選個人因素分析 40
第七節 閩南議員勝選個人因素分析 42
第八節 原住民議員勝選個人因素分析 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6
第一節 結論 4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49
參考文獻 50
中文部分 50
英文部分 52
中文部分
王冠翔(2000)・政治行銷:候選人形象定位及認知差異之研究-以台灣 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嵩音(2010)・台灣選民媒介使用對於候選人形象與評價之影響:傳統媒介 vs.新媒介・傳播與管理研究,10(1),3-36。
吳立婷(2007)・政治人物形象與媒體框架研究-以報紙報導謝長廷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萬益、林清河(2001)。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出版公司。
林瓊珠(2008)・議題、候選人評價、黨派意識-2006 年台北市長選舉投票行為研究・台灣民主季刊,5(2),59-87。
郭及天、王嵩音(2001)・總統參選人夫人媒介形象呈現之初探—以連方瑀,吳淑珍,陳萬水為例・選舉研究,8(2),65-94。
陳信助(1999)・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勁甫、徐強、許桂溶(2009)・分析層級程序法成對比較基礎標度系統之研究・管理與系統,16(2),201-208。
陳韻如(2015)・候選人形象與勝選因素-以2014年澎湖縣長選舉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陸輝(2006)・政治信任的政治後果-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灣民主季刊,3(2),39-62。
翁秉仁、吳俊輝(2004) ・何謂博奕理論?有什麼應用?・科學人雜誌,23(1)。
梁心喬(2002)・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2002 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許志雄(1992)・地方自治之研究・許宗力(編)・地方自治的觀念與理念・台北:業強出版社。
盛智仁(2000)・總統選舉預測探討-以情感溫度計預測未表態選民的應用・選舉研究,17(2),1-33。
傅明穎(1996)・台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行為-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選舉為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秀端(1996)・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選舉研究,3(1),47-85。
黃秀端(2000)・公元二千年總統選民投票行為・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執行報告。
黃秀端(2005)・候選人形象、候選人情感溫度計、與總統選民投票行為・台灣民主季刊,2(4),1-30。
褚志鵬(2009)・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 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教學講義・取自 http://faculty.ndhu.edu.tw/~chpchu/POMR_Taipei_2009/AHP2009.pdf
鄧振源、曾國雄(1989)・分析層級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7。
鄧振源、曾國雄(1989)・分析層級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1-20。
鄭又腆(2011)・心智決策模式分析新產品開發風險管理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博士班・雲林縣。
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2005)・2004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台灣民主季刊,2(2),31-70。
鄭夙芬(2014) ・候選人因素與投票抉擇-以2012年臺灣總統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11(1),103–151。
蔡文崧(2006)・台灣政治人物評價分析-以情感溫度計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潘國華(1998)・候選人形象研究:以一九九六總統直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念夏(2007)・候選人評價的選舉效應-以 2004 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評論,2,1-38。
嚴振昌(2001)・台灣高速鐵路競爭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運輸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英文部分
Arrow, Kenneth J. 1951.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Boulding, K. E.(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Mich.: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owes, J. E. & Strentz, H.(1978). Candidate images: Stereotyping and the1976 debates, in B. Ruben (ed., pp.391-406), Communication Yearbook Ⅱ. New Brunswick, N. J.: Transaction Books.
Elster, J. (1986). Rational Choi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1-33.
Green, D. P. & Shapiro, I. (1994). Pathologies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 critique of applications in political science(pp. 14-21). New Haven, CT, US: Yale University Press.
Hahn, D. F. & Gonchar, R. M. (1972). Political myth: The image and the issue. Today’s Speech, 20, 57-69.
Harsanyi, J. C. (1986).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rational behavior. In J. Elster(ed., pp.82-107). Rational Choi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Louden﹐ Alan(1994). Voter Rationality and Media Excess: Image in the 1992 Presidential Campaign. In Robert E. Denton, Jr.(ed.). The 1992 Presidential Campaign. London: Praeger.
McGrath, J. E.& McGrath, M. F.(1962). Effects of partisanship on perceptions political figur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6(2), 236-248.
Miller, A. H., Wattenberg, M. P., and Malanchuk, O.(1986). Schematic Assessments of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0(2), 521-540.
Merrill, J. C.(1962).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39,230.
Nimmo, D.& Savage, R. L.(1976). 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oncepts, methods, and findings.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Olson, M.(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iker, W. H.(1990). Political Science and Rational Choice. in James E. A. and Kenneth A. S. (ed.).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per-Low, G.C.,& Sharp, J.A.(199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cision.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41(1),49-59.
Rothschild, K. W.(1946). The Meaning of Rationality : A Note on Professor Lange's Articl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4(1),50-52.
Saaty, T. L.(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