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6.93.19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桂英
作者(英文):Kuei-Ying Lin
論文名稱:公務人員代際間對年金制度合理性看法之比較-以花蓮地區為例
指導教授:高長
指導教授(英文):Charng Kao
口試委員:朱鎮明
王文娟
口試委員(英文):Chen-Ming Chu
Wen-Thuen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學系
學號:61044C516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關鍵詞:世代間退休制度樓地板金額退撫基金漸進式退休
關鍵詞(英文):Between generationsRetirement systemFloor floor amountFuding Fu fundGradual retiremen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4
  • 收藏收藏:0
為了解公務人員對此番年金改革之認同度與看法,本研究以現行公務人員退休制度為基礎,結合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討論之年金改革建議方向為問卷設計,並以花蓮地區具國家考試合格之公務人員為對象,採問卷調查方式,以滾式樣本抽樣方法取得413份有效問卷,並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卡方檢定—樣本代表性分析、複選題分析、交叉分析—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及雪費法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的分析。
分析結果發現,在法制面部分:超過半數的公務人員仍是支持政府的年金改革政策﹔而年齡越輕者,對於18%相關議題反對的比率就越高﹔年齡層介於60-65歲的受訪者對延後退休的認同度則顯著高於30-59歲的公務人員。在財務面部分:高達92.8%之公務人員同意「基金之營運管理應獨立」,並回歸專業管理,此結論亦與本研究唯一複選題分析結果一致﹔年輕族群也較為認同軍公教之提撥率與替代率應與勞工一致才顯公平﹔而在職者之累計年資越深者,也越能贊成藉提高提撥率的方式,以達成基金永續性的目的。在適足性部分:有高達94.5%的受訪者認同公務人員俸額應依物價指數建立完整的調薪制度,為此次調查分析中認同度最高的題項﹔也有84.2%之受訪者認同可領取18%之樓地板金額的訂定,應隨物價指數調整﹔另有52.8%認為漸進式退休引進政府部門是可行的﹔更有高達80.4%的人員認同年改後會減少其目前的消費,且年輕族群對此認同度大於年長族群。
本研究也針對研究結論提出八項政策意涵:一、給予公務人員應有的尊嚴。二、公保養老給付年金化應儘速修法將公務人員及公立學校教職員列入。三、基金之管理及監督應獨立超然。四、建立公務人員完整調薪制度,並予以法制化,排除政治因素考量。五、研擬漸進式退休的可行方式。六、年改後緊縮的消費型態,政府應即早因應。七、因應退撫破產,另立基金是否良藥?八、年金自動平衡機制不可只做半套。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對象 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公務人員退休制度發展歷程 11
第二節 公務人員退休金給付種類及計算方式 24
第三節 合理性之探討 28
第四節 先進國家退休年金給付之情形 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53
第一節 分析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工具 5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8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60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63
第一節 樣本特性 63
第二節 統計檢定分析 7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政策意涵 10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9
第二節 政策意涵 114
參考文獻 119
一、中文部分 119
二、網站資料 122
三、英文部分 123
附錄、問卷調查 125

一、中文部分
王文忠(2010)。公教人員保險制度之養老給付年金制之探討。文官制度季刊,第二
卷第一期,99-141頁。
王永慈(2005)。台灣的貧窮問題:相關研究的檢視。臺大社工學刊,第10期,頁1-
54
王偉龍(2009)。85制對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的影響性評估(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
學,台南市
立法院(1958a)。立法院內政法制財政委員會報告審查公務員保險草案。立法院公
報,第20會期第8期,頁76-97。
立法院(1958b)。公務員保險法草案之審查報告。立法院公報,第20會期第9期,頁
4-36。
立法院(1999a)。立法院第三屆第6會期內政及邊政、法制、教育、財政四委員會審
查「考試院、行政院函請審議『公務人員保險法修正法案』,並廢止『私立學校
敎職員保險條例』及『公務人員眷屬疾病保險條例』案第1次聯席會議紀錄。立
法院公報,第88卷第6期(四),頁441-466。
立法院(2000)。立法院第四屆第2會期第16次會議紀錄修正「公教人員保險法」第
十三條、第十四條、第二十六條條文—完成三讀。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6期
(二),頁189-197。
立法院(2002)。立法院第五屆第1會期第20次會議紀錄修正「公教人員保險法」第
九條條文—完成三讀。立法院公報,第91卷第40期(二),頁733-735。
立法院(2005)。修正「公教人員保險法」第五條、第六條、第八條、第十條、第十
三條、第十四條、第十八條及第二十六條條文﹔並增訂第十三條之一、第十五條
之一、第十六條之一及第二十四條之一條文—完成三讀。立法院公報,第94卷第1
期(上),頁82-106。
伍大開、黃勢璋(2016)。我國年金改革後之基金設置管理芻議。新社會政策,第48
期,頁54-58
吳明儒(2016)。年金改革應正視健全基金管理機制。新社會政策,第48期,頁59-
61
呂明泰(2006)。淺談公務人員退休給與機制的改革方向。研習論壇月刊。第65期,
頁20-37
李永琮、宮可倫、劉蟬仲(2016)。我國退休制度之所得替代率與價值分析。風險管
理學報,第18卷第1期,頁5-40
辛鳴(2005)。制度評價的標準選擇及其哲學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5期,95-
102頁。
林三欽(2014)。人事法令變遷與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由大法官釋字第717號解釋談
起,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103年保障法制專題講義,發表於2014年9月26
日高雄市政府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四樓大禮堂。
林建甫(2016)。年金改革需要引進「競爭」機制。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6卷第10
期,頁8-9
林萬憶(2012)。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臺北:五南出版。
林萬憶(2013)。我國的年金制度改革:危機與轉機(會議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臺北。
柯木興、林建成(2007)。淺談世界銀行多層次「老年經濟保障模式」。國家政策研
究基金會
柯雅齡(2011)。台灣各類老年年金給付之適足性與公平性差異(碩士論文)。 國
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徐子文(2006)。企業安全暨風險管理策略之研究:台北101大樓個案分析(碩士
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郝充仁(2010)。瑞典實施NDC年金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之研究
成果報告
張邦良(2006)。探討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之改革:從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談起。
人事月刊,42(6),頁2-7
陳月娥(2015)。104年社會福利服務。新北市:千華數位文化。
陳春玲(2003)。論懲罰性賠償金之法律爭議與風險管理(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台北市
陳家祥、張錦崑(2011)。退撫基金給付方式之研究。華人經濟研究。第九卷第1期
陳寶瑞(2011)。公共經濟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傅從喜(2007)。從轉型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年金改革經驗論台灣年金體系的建構。台
灣社會福利學刊,第5卷第2期,頁31-66
傅從喜(2012)。我國老人經濟安全保障體系之檢視與未來展望。臺灣因應高齡社會
來臨的政策研討會
傅從喜、施世駿、王宏文(2012)。我國老人經濟安全保障與個人退休準備之研究。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彭杏珠(2009)《少子化 少掉的不只是孩子》。遠見雜誌,2009年12月第282期
曾怡菁(2014)。台灣漸進式退休與部分年金制度之設計與財務評估—以勞保老年年
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曾慶娣(2008)。合理性:從韋伯到哈貝馬斯。廣西大學學報,第30卷第4期,38-
41頁。
黃仁德(2000)。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台北:華泰
黃世鑫(2009)。由金融海嘯和財政危機省思我國軍公教退撫制度財務問題。新社會
政策,第四期,頁22-25
黃世鑫(2013)。官方版與民進黨版退休金改革方案之評析。新世紀智庫論壇,第61
期(2013.03.30)
黃世鑫、郭建中(2006)。18%爭議之Q&A及合理改革之道。政策研究學報,第6期,
頁19-50
黃蔚軒、黃勢璋(2016)。「年金改革」刻不容緩。新社會政策,第46期,頁67-70
傳從喜、施世駿、林宏陽、張秋蘭(2016)。已開發國家年金自動調整機制之發展與
變革。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三十三期,頁89-128
葉至誠(2016)。年金制度與社會保障-臺灣與世界主要國家制度的介紹。台北市:
獨立作家。
葉長明(1998)。新退撫制度實施後之功能與檢討。考試院,文官制度與國家發展研
討會會議錄實。台北市,頁668-692
劉宗欣、林恭正(2003)。社會福利支出、國民年金與跨世代財政負擔。臺灣經濟預
測與政策,33卷2期,頁61-95
潘維琴(2007)。從「貧窮線」的概念談福利國家之相關倫理議題。應用倫理研究通
訊,第42期,頁56-62
謝孟芊(2015)。公務人員退休年金給付制度變革及其影響之探討(碩士論文)。國
立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鍾秉正(2012)。公教人員保險年金化之相關問題:以社會法學理為中心。財產法暨
經濟法。第31期,頁1-44
簡益謙(2005)。軍公教人員退撫基金調整提撥費率合理性之研析。考銓季刊,第42
期,頁140-174
羅德水(2016)。年金改革:你應該知道的真相。台中市: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靜怡(譯)。老人退休經濟與財務規劃(James H. Schulz(2012))。臺北市:
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二、網站資料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2016年11月29日)。退撫基金簡介。擷取自
http://www.fund.gov.tw/ct.asp?xItem=4699&CtNode=418&mp=1,檢索日
期:2017年1月10日
銓敘部全球資訊網年金改革專區。各國年金制度比較。擷取自
http://www.mocs.gov.tw/pages/services_list.aspx?
Node=473&Index=6,檢索日期:2017年2月5日
銓敘部全球資訊網年金改革專區(2013)。年金制度國際比較。擷取自
http://pension.president.gov.tw/cp.aspx?
n=ECF9FF919A5949D9&s=EF1DC35EB9749B36,檢索日期:2017年2月5日
退休金議題吵翻天 你看懂多少?今周刊,2016年9月第1028期,擷取自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392-158275?
page=4
黃朝盟、謝麗秋(2011)。公務人員調薪法治化之評析。國政評論。擷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1/9364

三、英文部分
A1bert deRhoode (1913), “Pensions as wag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 287
Boll, S., R. Raffelhuschen, and J. Walliser (1994), “Social Security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distribution: A Generational Accounting
Perspectives,” Public Choice, 81, 79–100.
D’Addio, A. C., & Whitehouse, E.(2012).Towards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of pension systems:The role of automatic-
adjustment mechanisms in OECD and EU countries.Paris, Franc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DiNitto, D. M. (1995).Social welfare: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4th ed.). Needham Height, Mass: Bacon.
Gillion, C., Turber, J., Bailey, C., & Latulippe, D. (Eds).
(2000).Social security pension : development and reform.
Geneva, Switzerland :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Gupta, A.(2012),”Greek Pension Reforms:the Struggle to Build a
Sustainable Bridge to Retirement”. Journal of Perspectives o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30,65-74
Hunaiti D.A.(2008),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overty in Jordanian
nomadic communities”. Jord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4(3), 248-263.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Association.(1995),Developments and
trends in social security throughout the world, 1993-1995 :
Social security in the 90s : the omperatives of change. Geneva,
Switzerland :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Association.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7),Pensions at a glance : Retirement-income system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 OECD Publishing.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9),Pensions at a glance : Retirement-income systems in
OECD countries. Paris : OECD Publishing.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1),Pensions at a glance 2011 : Retirement-income systems
in OECD countries and G20 countries. Paris : OECD Publishing.
Pampel, F. and Williamson, J.(1985),”Age Structure, Politics, and
cross-national Patterns of Public Pension Expenditur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0,782-799.
Pampel, F. and Williamson, J.(1988),”Welfare Spending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3:
6,1424-56.
Pampel, F.(1994),”Population Aging, Class Context and Age
Inequality in Public Spending”,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0:1,153-95.
Pierson, P.(1996),”The new poli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World
Politics , 48(2),143-179.
Schludi, M.(2005).The reform of Bismarckian pension systems:A
comparison of pension politics in Austria,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Sweden. Amsterdam, Netherlands: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J. A.(2009).Social security financing:Automatic
adjustment to restore solvency.Washington, DC:AARP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Vidal-Melia’, C., Boado-Penas, M. D. C., & Settergren, O.
(2009).”Automatic balance mechanisms in pay-as-you-go pension
systems”.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34(2),287-
317. Doi:10.2139/ssrn.1132686
Weaver, K.(2011).The politics of automatic stabilization
mechanisms in public pension programs(WZB Discussion paper,No.
SP I 2011-201).Retrieved from http:/econstor.
eu/bitstream/10419/56805/1/689916159.pdf
Wong. J.(2004)。Healthy democracies:Welfare politic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orld Bank.(2005).Old-age income suppo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pension systems and
reform.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