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253.12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柏呈
作者(英文):Po-Cheng Lin
論文名稱:結合翻轉教室與合作學習於標誌設計課程之應用-以台東縣某國中七年級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The Study of Flipped Classroom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Logo Design Lesson: The Example of Seventh Graders in Taitung County.
指導教授:黃琡雅
指導教授(英文):Shu-Ya Huang
口試委員:李真文
林彥呈
口試委員(英文):Chen-Wen Li
Yang-Che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號:610474005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關鍵詞:翻轉教室標誌設計課程學習成效合作學習教學法
關鍵詞(英文):flipped classroomlogo design lessonlearning outcomescooperative learn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結合翻轉教室與合作學習應用於國中七年級標誌設計課程之成效,並調查分析學習者於課程之後的學習態度以及專業能力成長程度,以提供國中視覺藝術科教師作為教學之參考。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隨機安排兩組不同班級的學生參與,針對實驗組於標誌設計課程採用翻轉教室結合合作學習授課;而控制組則採用傳統的講述式教學結合合作學習授課,並比較二者之學習成效。其次,本研究針對實驗組進行了問卷調查以及學生的深度訪談,以量化與質性並重的方式進一步了解學習者在課程後的學習態度和看法。
  歸納本研究的結論可分為五點:1.翻轉教室教學整體成效大於傳統講述;2.翻轉教室結合合作學習教學法的成效會受到偏鄉地區的家庭、經濟與文化刺激等因素影響;3.實驗組中學習成就學生有較好的學習成效,而且在教學法的喜好與認同上也有顯著差異,其中又以男學生表現較突出;4.實驗組學生整體在繪畫學習成效上進步顯著,其中又以男學生表現較突出;5.翻轉教室結合合作學習教學法可以促進不同學習成就學生之間的交流。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logo design lesson with seven-grade students. Also, this research wishe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hange of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ir abilities, providing a reference to art teach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his research,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Students from two difference classes a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those who is applied the flipped classroom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ing the traditional method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n compare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two groups of students. In the research,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 were conduct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opinion after the lesson.
  There are fiv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1. The flipped classroom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2. The effect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wa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related with rural area, such as family, economy, and culture stimulus. 3. About the male students in medium achiev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learning outcomes are better, also, the students more like and agree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4. About the male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painting are better, and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5. The flipped classroom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helped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in different achievem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翻轉教室及其內涵 7
第二節 翻轉教室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之應用 15
第三節 合作學習 24
第四節 標誌設計教學之相關探討 37
第五節 學習成效與學生繪畫表現評量 57
第六節 偏鄉學生的常見學習困境 64
第七節 性別間的教育差異 6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8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實驗設計 84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9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01
第一節 學習成就檢定分析 101
第二節 學習態度的分析 106
第三節 學生繪畫學習成效分析 112
第四節 學生訪談內容分析 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21
第二節 對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7
中文文獻 127
英文文獻 134
附件一 結合康軒與翰林版本之標誌設計單元教材 137
附件二 標誌設計單元學習成就前測測驗卷 145
附件三 標誌設計單元學習成就後測測驗卷 146
附件四 學生分組合作及翻轉教室學習經驗問卷 147
附件五 學生繪畫表現評量表 149
附件六 標誌設計單元教學訪談紀錄大綱 150
附件七 上課影像紀錄 151
附件八 學生實作前後對照 152
附件九 學生訪談紀錄摘要 154
附件九 繪畫作品老師評分統計表 161
中文文獻
書籍
Alina Wheeler(2011)。呂海棻 譯。脫穎而出的品牌致勝秘密。台北:旗標。
王文科、王智宏(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
史美瑤(2012)。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月刊,36,42-44。
瓦歷斯.尤幹(1997)。弱勢兒童的教育─文化的對話與相互學習。現代教育論壇,3,180-184。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談本:五南。
李城忠(2008)。應用統計學SPSS 完完全攻略。新北,新文京開發。
周甘逢(1996)。品格與態度教學。載於教育心理學(林生傳主編)台北:五南,135-154。
林佩璇(1991))。合作學習的實施(上)。研習資訊,8(5),29-34。
林品章(1997)。商業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18-220。
林品章(2003)。臺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臺灣本土設計史研究。臺北:全華。
林磐聳(1986)。企業識別系統。藝風堂出版社,50。
金陵(2012)。“翻轉課堂”翻轉了什麼?中國信息技術教育,18。
康軒文教出版社 (2015)。藝術與人文。台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汪榮財(1976)。洛氏教育心理學。台北:大聖。
教育部(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第一階段議題研討結論報告。臺北:教育部,未出版。
淺葉克己(1997)。Visual Design。東京:六耀。
習嘉(1992)。商標設計1000。台北:香港珠海出版社,3-6。
許嘉猷(1992)。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郭禎祥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
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臺北市:全華。
馮莉雅(2004)。數學性別刻板印象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50,64-72。
黃政傑(1996)。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117-139。
黃政傑(2014)。翻轉教室的理念、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161~186。
黃政傑、吳俊憲 (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書局。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毅志(1996)。社會科學與教育研究本土化:台灣地區社經地位(SES)測量之重新考量。收錄於85 學年度師範院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楊朝祥(2001)。徐藝華整理。遺忘的天堂─教育反弱為強。師友月刊,2,52-55。
楊裕富(1999)。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楊鴻昌(1986)。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網域:學習興趣。台北:中國大百科。
靳埭強(1987)。商業設計藝術。雄獅出版社,44。
劉怡甫(2013)。翻轉課堂---落實學生為中心與提升就業力的教改良方。評鑑,41,31-34。
翰林出版事業(2015)。藝術與人文。台南。
羅志仲(2014)。翻轉教室翻轉學習。師友月刊,563,20-24。

期刊論文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巫有鎰(2002)。資訊化社會中教育機會均等的轉機與挑戰─從偏遠地區的資訊教育談起。教育研究,99,28-33。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徐易男(2003)。偏遠與離島地區教育之困境與生機。國教之友,54(4),67-69。
張如瑩、郎亞琴(2011)。合作學習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表現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1),151-172。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5)。分流教育與社會經濟地位。教改通訊,12,37-38。
章勝傑(1999)):數學題目難度對合作學習對合作學習小組同儕互動質與量的影響。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學報,10,75-104。
許淑婷、許純碩、王盈文(2008)。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探討。立德學報,5(2),62-77。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黃幸美(1995)。數理與科學教育的性別差異之探討。婦女與兩性學刊,6,95-135。
黃信誠(2000)。偏遠地區資訊教育面臨之困境。嘉縣國教,34,14-15。
葉丙成(2015)。如何確保翻轉教學的成功?BTS翻轉教學法。中等教育,第六六卷,第二期。
蔡淑鈴、瞿海源(1988)。性別與成就抱負:以台大學生為例。中國社會學刊,1988,135-168。
謝小芩(1992)。性別與教育機會—以二所北市國中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2),179-201。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第九期,205-231。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台北市。

學位論文
王子龍(2014)。結合概念構圖之翻轉教學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靜宜大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吳金滿(2015)。翻轉教學應用於國小數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課程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吳宥葶(2013)。結合開放式課程之翻轉課堂對於學習者之自我調節與學習成效影響。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吳淑蘭(2013)。雲端教學服務平台導入國中英語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吳筱莉(2014)。翻轉教學對低成就學習者之英語自我導向學習與學習成效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呂燕卿(1985)。三度空間觀察教學法對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的繪畫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宋挺美(2010)。開啟偏鄉學童的學習新視窗─讀報教育在臺北縣一所國小實施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李日順(2001)。國中地理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立順天國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李燕秋(2014)。基於翻轉學習概念之互動式教學平台架構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周楷蓁(2013)。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之教學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靜萍(2005)。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洪佩雲 (2005)。概念圖教學在國中生數學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以「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張凱涵(2006)。合作學習應用在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許文松(2009)。資訊融入教學輔以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許惠茹(2014)。國中一年級英語科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郭榮瑞(1993)。採用人物題材群課程與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兒童繪畫能力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  昀(2015)。翻轉教室融入碩一生編輯排版課程之行動研究-以Facebook 平台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玉花(1996)。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易甫(1998)。父母教養行為與子女教育抱負之間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國中學生為對象。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建州(2006)。平等化與分殊化的過程:教育成就性別差異的流變型態與影響機制。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陳恩慈(2015)。以小組積分競賽進行合作學習教學在「二元一次方程式圖形」單元對七年級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陳進忠(2013)。以小組積分競賽進行合作學習教學在「乘法公式」單元對八年級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彭兆宇(2013)。一位國中七年級數學科教師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黃壬來 (1983)。國小美術實驗斑與普通班學生繪畫創作能力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楊懿桂(2015)。建構學童對翻轉教室接受度之模糊推論模式。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葉昭岑(2015)。學思達教學法運用於國中九年級地理科學生學習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皇杉(2007)。原住民鄉國小學生資訊素養現況探析:以高雄縣三個原住民鄉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蔡旭峰(2006)。文化不利地區小學教師實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蔡依真(2008)。「別再叫我文化不利」--弱勢學童課外閱讀行為之個案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蔡婉玲(2010)。教育種類性別區隔的原因:家長期望、學習能力還是天生差異?。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鄭書城(2012)。在Group Scribbles 環境下之合作學習對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蕭惠蘭(2004)。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薛毅白(2015)。結合翻轉教室與合作學習應用於九年級地理之教學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謝亞倫(2014)。運用數位資源輔助分組合作學習對國民中學數學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學位論文。
羅翌禎(2014)。運用合作學習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蘇柏均(2013)。翻轉教室課程管理系統設計與實作。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所碩士學位論文。
蘇柏瑎(2013)。小組合作學習融入傳統教學對國三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網站資料
藍順德(2010)。教科書政策、制度與研究。2015年12月23日,取自:http://gicem.ctust.edu.tw/ezfiles/42/1042/img/338/125254841.ppt
黃兆伸(2012)。國立花蓮高工「想飛夢工場」計畫,創意校園營造之真假標誌。2015年12月27日,取自: http://www.hlis.hlc.edu.tw/~fart/
周秉良、徐堯琦(2011)。生命教育議題融入教學教案設計甄選,教育部。2015年12月28日,取自: http://life.cpshs.hcc.edu.tw/files/16-1003-2476.php?Lang=zh-tw
鄭伊璟(2011)。100年全國高中教師資訊融入教學創意徵選。瘋新品牌-校徽(logo)設計。2015年12月31日,取自:http://hsmaterial.moe.edu.tw/activity/1000707/web9.html
孫菊君(2014)。君阿桑。手記。美術學思達。2016年1月1日,取自:http://jinnasun.blogspot.tw/
張輝誠(2013)。學思達翻轉教學法──我的十五年教學生涯之後的全新改革。2016年1月1日,取自:http://www.fliptw.org/#!sharestar1/c5dy
教育部(2014)。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2016年3月19日,取自:https://aes.sce.ntnu.edu.tw/index.php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2)。教育部合作學習工作坊。2017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coop.ntue.edu.tw/


英文文獻
Ajzen, I. (1988).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Milton Keyes:Open University Press, 22.
Becker, Gray S. (1985). Human Captial, Effort, and the Sexcual Division of Labor.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3(1),s1-s32.
Bogdan, R. C. ,& Biklen, S. K. (2003).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and methods (4th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group.
Clark, G. A. (1993). Juding Children's Drawing as Measures of Art Abiliti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4(2),pp.72-81.
Cohen, E.G. & Lotan, R.A. (Eds.). (1997). Working for equity in heterogeneous classrooms:Sociological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isner, E. W.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Ma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Fenneman, E. and Sherman, J. (1977). Sex Related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special visualization, and affective factors. Amea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4,51-71.
Hauser, R. M.; S. L. Tsai and W. H. Sewell (1983). Model of Stratification with Response Error in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Sociologly of Education, 56:20-46.
Hilton, T. L.& Bergulund,G. W. (1974). Sex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232-237.
Hoepfner, R. (1984). Measur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Art.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5(4),pp.251-258
Honeycutt, B.(2012). The Lecture vs. The Flip. Retrieved fromhttp://www.flipitconsulting.com/2012/08/30/the-lecture-vs-the-flip/
Joanne, Chua Shu Min; Lateef, Fatimah.(2014)The Flipped Classroom Viewpoints in AsianUniversities. Education in Medicine Journal, 6(4), 20-26.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4th ed.). 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W. &Johnson,R.T.(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Leder, Gilah (1985). Sex related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n overview.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6,304-309.
Lewis, H. P. & Mussen, P. H. (1969).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for evaluating children’s artistic creativit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10(3), 25-48.
Leyden, A. (2013). 6 Teaching Techniques You Should Know! - ExamTime. Retrieved fromhttps://www.examtime.com/blog/teaching-techniques/
Lowenfeld, V. & Brittain L. M. (1987). Creative and Metal Growth(7th). N.Y. :Macmillam Publishing.
Mayer, R. E. (1986). 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Sewell,W. H.; A. O. Haller and A. Portes (1969). 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Proc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2(1):82-92.
Sewell,W. H.; A. O. Haller and M. A. Straus (1957). Social status and Educational andOccupational Aspir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2(1);67-73.
Slavin, R. E. (1990) . Cooperative learning. Celin Roger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Y.:KKY.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2), 31-33.
Slavin, R. E.(1985). Cooperative learning: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schools. Joural of Social Issues,43-62.
Slavin, R.E. (1999). Comprehensive approaches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into practice,38(2), 74-79.
Slavin, R.E.(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research,and practuce (2nd ed).Boston:Allyn & Bacon.
Tanah, L. (2009). Definition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lantaitanah.blogspot.tw/2009/10/definition-of-learning-achievement.html
Tsai, Shu-Ling. (1984). Sex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 A review of literature.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8:223-239.
Utsumi, M. C., & Mendes, C. R. (2000). Researching the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in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 237-244.
Wilson, Kenneth L. and Janet P. Boldizar. (1990). ‘ Gender Segreg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Effect of Aspiration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Incom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3 (1):62-7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