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1.21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何育靜
作者(英文):Yu-Chin Ho
論文名稱:內在關係-何育靜的繪畫創作自述
論文名稱(英文):INNER RELATIONSHIP - STATEMENT OF HO YU-CHIN
指導教授:田名璋
指導教授(英文):Ming-Chang Tien
口試委員:韓毓琦
吳岱融
口試委員(英文):Yu-Chi Han
Dai-Rong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號:610474007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關鍵詞:色彩悠遊自我探索
關鍵詞(英文):Color ExplorationSelf-explor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8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筆者的作品為例,從2015年發展的《探索關係》系列作品開始,以及2016年到2018年的《二元關係》、《內在心象》、《內在花園》等系列作品為自述範圍,探討筆者在創作作品中,經驗色彩對於自身的意義與價值、色彩之於內在情感的探索過程。
以「內在關係」為題,作畫時不事先構圖,以色彩悠遊的方式,在創作中經驗色彩與內在對話的過程,最後描繪出筆者內在的關係花園;以色彩做澆灌、創作意志為土壤,長出筆者面對生命課題時所需的能量與勇氣。
本自述以自我探索出發,共分五個章節:第一章說明創作動機與目的;第二章為探究相關文獻學理;第三章為創作緣由與技巧探討;第四章是創作作品分析,循序探討筆者在創作中如何藉著色彩映照出自身的內在情感、自我對話,描繪內在心象等過程;最後總結出筆者的創作心得,以及自我期許。
This thesis i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author’s self-exploration since 2016 concerning the following three main concepts: 《binary organism》,《inner depiction》and 《inner garden》. Through the lens of various color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rrelations of self-conscious and the outside world is thus depicted.
There was no plan-ahead but only free color layer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painting. This technique is also considered as an experiment of the author’s personal struggle in real life: strength grow in effortless grace.
To summarize, the major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Chapter 1.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3. Technique analysis; Chapter 4. Artifact analysis; Final is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paper.

Keywords: Color Exploration, Self-exploration
第一章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創作動機 6
第三節 創作目的 9
第二章 探究相關文獻學理 13
第一節 歌德的色彩理論 13
第二節 藝術的精神性 20
第三章 創作緣由與技巧探討 35
第一節 創作緣由 35
第二節 創作脈絡 42
第三節 技巧探討 45
第四章 創作是內在情感的探索 55
第一節 《二元關係》系列 56
第二節 《內在心象》系列 62
第三節 《內在花園》系列 65
第五章 結論 85
參考文獻 89
參考書目
C.C.Jung,劉國彬、楊德友譯,《榮格自傳:回憶.夢.思考》,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狄克.布魯因,艾提.莉赤哈特,《心靈的色彩:華德福學校的繪畫課》,河北麥田圖書公司出版社,河北,2012。
教育部審定,職業學校設計群,《色彩原理》,台科大圖書,台北,2012。
大山正,《色彩心理學:追隨牛頓和歌德的腳步》,牧村出版社,台北,1998。
愛克曼(J. P. Eckermanr)輯錄,吳象嬰、潘岳、肖芸譯,《哥德談話錄》,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2001。
康丁斯基(Kandinsky),吳瑪利譯,《藝術的精神性》,藝術家出版社,臺北,1998。
拉培利(Paola Rapel),陳靜文譯,《康丁斯基: 抽象畫先驅》,貓頭鷹出版社,臺北,2004。
博爾蓋希(Silvia Barghesi),王梅春、曾淑芳譯,《現代繪畫之父塞尚》,貓頭鷹出版社,臺北,2000。
何政廣,《現代繪畫之父塞尚》,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6。
何政廣,《泰納Turner英國水彩畫大師》,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9。
何政廣,《歐美現代美術European and American modern art》,藝術家出版社,臺北,1994。
何政廣,《米羅Joan Miro-載詩載夢的畫家》,藝術家出版社,臺北,1996。
克里斯提安.哥爾哈爾(Geelhaar Christian),吳瑪俐譯,《表現主義大師保羅.克利》,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5。
安德列.布勒東(Andre Breton),袁俊生譯,《超現實主義宣言》,重慶大學出版社,重慶,2010。
Jeffrey Hogrefe,毛羽譯,《美國女畫家歐姬芙》,方智出版社,台北,1997。
Elisabeth Wagner-Koch,Gerard Wagner,李慧芳譯,《色彩有個性:人智學色彩經驗方法學的獻禮The Individuality of colour》,奇航工作室,台中,2017。
露西雅.卡帕席恩(Lucia Capacchione),沈文玉譯,《玩多元藝術解放壓力》,生命潛能文化出版社,臺北,2008。
Brunhild Muller,余若君譯,《彩繪童年─華德福學校的水彩教學》,光佑文化出版社,臺北,1998。
Freya Jaffke,楊婷湞譯,《走進華德福繪畫的世界》,小樹文化出版社,臺北,2013。
Michaela Strauss,余若君譯,《探看幼兒的圖畫世界》,光佑文化出版社,臺北,2000。
謝明錩,《水彩畫法的奧祕》,雄獅出版社,台北,1998。
塞里格曼(Patricia Seligman),周彥璋譯,《光與影的對話:水彩描繪技法》,視傳出版社,臺北,2004。
Rudolf Steiner,林琦珊譯,《實用教學指引─華德福學校1-8年級課程的圖像》,洪葉文化出版社,臺北,2013。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葉小燕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究竟出版社,臺北,2014。
莎加培雅,莎微塔譯,《內在男人,內在女人-探索內在男女能量對關係與工作的影響》,生命潛能出版社,臺北,2006。

期刊論文
胡朝景,《光的詮釋—泰納與德洛涅晚期作品比較》Interpretations of Light: A Comparison of the Late Works ofJ.M. William Turner and Robert Delaunay,臺中教育大學學報,台中,2017。
網路資料
周慧菁,《全球成長最快的教育體系-華德福》,親子天下雜誌第四十期,2009年2月5日,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1088-%E5%85%A8%E7%90%83%E6%88%90%E9%95%B7%E6%9C%80%E5%BF%AB%E7%9A%84%E6%95%99%E8%82%B2%E9%AB%94%E7%B3%BB%E2%94%80%E8%8F%AF%E5%BE%B7%E7%A6%8F/?page=1
克萊茵:軀體、色彩、非物質: http://www.paris-my-city.com/art/Klein/p1.html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人智學
基督教今日報人物報導周蘭惠: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277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