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54.25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吳瑜桓
作者(英文):Yu-Huan Wu
論文名稱:肖像畫中的「感覺回饋」-吳瑜桓繪畫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The Sensory Feedback of Portrait- Painting by Yu Huan Wu
指導教授:湯運添
指導教授(英文):Yun-Tien Tang
口試委員:胡朝景
韓毓琦
口試委員(英文):Chau-Jin Hu
Yu-Chi H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號:610475110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0
關鍵詞:感覺回饋肖像群像
關鍵詞(英文):sensory feedbackportraitgroup portrai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表情與內心往往不是絕對關係,「強顔歡笑」這個成語說明了這件事。而此肖像畫中的「感覺回饋」,即是在偽裝中的諸多表情與姿態,抽離出無法隱藏的真實局部或真實瞬間,如以小窺大,以細微觀內在、察其究竟、畫出內心。
  在創作中,筆者將全身肖像或半身肖像聚焦在某一部分,焦點只有一個;有些則是將數個肖像的局部做拼圖般結合,其焦點不只一個。換言之:聚焦在肖像畫中無法偽裝的部份,作為內心世界的真實流露。
  本文架構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說明本創作之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名詞釋義。第二章為學理基礎,探討肖像藝術史與影響筆者的主要肖像畫家,以及向大師們學習的地方。第三章為創作理念與內容,創作方法與步驟,以及創作技法。第四章為作品詮釋,解析畫面構圖、使用技法與作品理念。最後於第五章針對本繪畫創作研究進行統整論述。
此論述將肖像畫以「感悟」為主旨,用最真實的部份肖像,去感悟人的內心世界,不
僅限於繪畫對象的美,也聚焦於「視覺語言」,讓觀者感受到情感與情緒的語言。首先,我試著將心理與生理利用繪畫做一對應,讓身與心做連結,分成三個部份來呈現:第一部份為把眼見的複雜表情或舉止聚焦於最真實的部份肖像;第二部份為讓肢體成為內心世界的鏡子,讓觀者感受表情的確切信息;第三部份則是以群像方式來呈現內心世界,用眾多肖像表達單一情緒。
The outer expression and the mind are often not absolutely related, and the idiom "force a smile " explains this. And the "feeling feedback" in those portraits expresses the expressions and gestures in disguise, which extract the real parts or real moments that cannot be hidden in the heart.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I present my works in form of the full-length portrait or half-length portrait to express only one focal point. Some portraits focus on combining parts of several portraits in a jigsaw-like manner which reveals more than one focal points. In other words: by focusing on the part of the portrait that cannot be disguised, I try to present the true reveal of the inner world of people.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motivation and the purpose, the scope, the method of research, and the definition of terms. The second chapter includ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part, which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Portrait Art and the main portrait painters who influenced me most, as well as how I learn from the masters. The third chapter are the creative ideas and contents, creative methods and steps, and creative techniqu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 analyz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creen, the use of technique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work. Finally, in Chapter fifth, I make a unified explanation about this painting creation research.
This explanation focuses on the portrait paintings by using "sense" as the main theme, and using the most realistic portraits to understand people's inner world. Viewers not only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painting objects, but also the "visual language", so that they can feel the emotion Language. First, I try to form a mental and physical correspondence by means of the paintings to express the linking of the body and the mind, while as well present three concepts in my works: the first theme is to interpret the complex expressions or behaviors, the most realistic parts. The second concept make the limbs of the body a mirror of the inner world, so that the viewers can feel the exact information of the expression. The third concept is to present the inner world in group portraits, and multiple emotions.
摘 要 1
圖目次 6
前 言 7
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創作研究背景 9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4
第四節 作品架構與流程 17
第五節 名詞釋義與探討 18
第二章 學理基礎 19
第一節 肖像畫的進程概述 19
第二節 寫實主義的啟發 23
第三節 表現主義的思維 28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內容 34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4
第二節 創作方法與步驟 38
第三節 創作技法 39
第四章 作品詮釋 43
第一節 表情與舉措的語言 44
第二節 肢體的語言 68
第三節 群像的語言 72
第五章 結論 76
參考文獻 78
中文文獻 78
論文文獻 79
網路資料 80
中文文獻
Angelo De Fiore,《巨匠美術週刊—莫迪里亞尼》,台北,錦繡出版公司,1992年。
Erwin Panofsky,《造型藝術的意義》,李元春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7年。
Florent Quellier,《饞:貪吃的歷史》,徐麗松、陳蓁美譯,台北,馬可孛羅出版社,2015年。
Hans Belting,《臉的歷史》,史竞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Jeremy Galton,《油畫技法》,黃超成、劉暢譯,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
Sister Wendy Beckett,《繪畫的故事-悠遊西洋繪畫史》,連惠幸、李惠珍譯,台北,台灣麥克出版社,1998年。
王林,《美術型態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王勝,《西方傳統油畫三大技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2000年。
石志剛,《中國寫實畫派》,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
何政廣,《提香Tiziano》,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
李宜蓁《略談祖宗像與文人小像》,台北,故宮文物月刊第364期,2013年。
李昊,《3秒鐘看透對方心理》,台北,崧博出版,2017年。
李長俊,《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79年。
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人類的藝術(上)》,台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1999年。
林郁,《心理醫生一針見血的讀心術》,台北,益智書坊,2012年。
林清玄《鴛鴦香爐》,台北,九歌出版社, 1986年。
宮布利希(E.H.Gombrich),《藝術的故事》,聯經出版社,1998年。
高階秀爾,《西洋美術史》,台北,北星出版社,1992年。
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心理學名詞》,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年。
張心龍,《巴洛克之旅》,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8年。
張心龍,《文藝復興之旅》,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8年。
張心龍,《印象派之旅》,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8年。
莊天明、趙啟斌,《中國傳統肖像畫散論》,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湯運添,《疏離的親密》,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2010年。
黃才郎,《雄獅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2年。
賴傳鑑,《巨匠之足跡2》,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9年。
龐靜平,《西洋古典畫巨匠》,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
論文文獻
王順坪,《似顏寫真照──人物肖像神形的誇張表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08年。
林家伃,《紊亂──林家伃複合媒材創作論述》,國立東華大學,2019年。
胡朝景,《肖像畫的另一種可能 --論雨果˙波納敏(Hugo Bonamin)的幽魂肖像(Portraits Fantômes)》, 2016年。
張和凱,《傳神寫照—張和凱肖像畫創作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15年。
張朝欽,《論肖像繪畫之藝術精神性》,中國文化大學,2006年。
趙祐瑋,《從肖到像的進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15年。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