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分: 丁于倩、趙淑員、藍育慧(2011)。園藝治療提升社區老人身心健康之應用。社區發展季刊,136,372-382。 王序寧(2003)。CAM自然療法百科全書。臺北市:時報文化。 王瀅筑、陳炳堯、朱僑麗(2009)。園藝活動對養護機構住民身心功能之影響。長期照護雜誌,13(3),325-337。 朱仰琴(2008)。自然療法百科。臺中:晨星。 朱衣(譯)(2000)。心靈花園:50個關於神奇體驗與激勵的故事(原作者:Arielle Ford)。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余德慧(2014)。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臺北市:心靈工坊。 余德慧、石世明、夏淑怡(2005)。縱深時間與沈默皺摺。安寧療護雜誌,10(1), 54-64。 李曉昀、余家斌、陳奐存(2018)。森林浴之生心理效益評論。旅遊健康學刊,17(1),61-76。 沈瑞琳(2016)。綠色療癒力:臺灣第一本園藝治療跨領域理論與應用大集(3rd)。臺北市:麥浩斯。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市:心靈工坊 林一真(2016a)。進入療癒綠天地—森林益康。林業研究專訊,23(5),5-10。 林一真(2016b)。森林益康:森林療癒的神奇力量。臺北市:心靈工坊。 林一真、陳建輝、郭毓仁(2005)。我在花園中──陽明大學園藝治療課程初探。關渡通識學刊,1,131-146。 林木泉(譯)(2008)。園藝治療入門(原作者:Charles A. Lewis)。臺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林俊德(2011)。高齡者園藝治療效果初探-以中部某一安養中心為例。中護學報,10,27-52。 林俊德(2012)。園藝治療(Horticultural Therapy)活動在老人諮商實務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315,39-47。 林俊德(2016)。以團體歷程觀點檢視高齡者參與園藝治療之改變因子。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學報,5,85-106。 林俊德、江璇(2012)。融入團體操作之園藝治療活動對安養中心老人之成效觀察。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195-205。 林群雅、張上鎮(2019)。臺灣森林浴之前景―樹花與樹葉芬多精組成與釋出量差異之比較。林業研究專訊,26(1),25-28。 邱馨慧、蔡佳良(2008)。園藝治療對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應用方式與成效。中華體育季刊,22(2),79-85。 姚巧梅(譯)(2013a)。療癒之森:進入森林療法的世界(原作者:上原巖)。臺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5) 姚巧梅(譯)(2013b)。樂活之森(原作者:上原巖)。臺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5) 紀芬蓮、周先捷、歐聖榮(2015)。園藝治療效益評估量表建置。造園景觀學報,21(2),1-23。 袁孝維、曾煥鵬、余家斌、林一真(2017)。淺談臺灣森林療癒發展之契機。臺灣林業,43(6),3-9。 郝冰、王西敏(譯)(2009)。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原作者:Richard Louv)。臺北 : 遠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 張簡千郁、陳志道(2018)。園藝治療在現代醫學所扮演的角色。家庭醫學與醫療基層,33(3),89-93。 許琳英、譚家瑜(譯)(2009)。植物的療癒力量:園藝治療實作指南(原作者:Mitchell L. Hewson)。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4) 郭珍琪(譯)(2010)。自然才能治病(原作者:Jonny Bowden)。台中市:晨星。(原著出版年:2008)。 郭毓仁(2005)。治療景觀與園藝療法。臺北市:詹氏。 郭毓仁(2014)。園藝療法實案操作-撫慰智能障礙者的綠參與。臺北市:詹氏。 郭毓仁(2015)。遇見園藝治療的盛放:啟動五感能力,接受植物療癒力量。新北市:養沛文化館。 郭毓仁、陳慧娟(2012)。園藝活動對大學生福祉效益之研究。台灣農學會報,13(4),398-406。 陳永國(2014)。理論的逃逸:解構主義與人文精神。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陳志雄、鍾慧元(譯)(1998)。大自然導師:自然在心理治療、諮商和教育上的運用(原作者:Linda Lloyd Nebbe)。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1) 陳惠美、黃雅鈴(2005)。園藝治療之理論與應用。中國園藝,51(2),135-144。 陳瑋(2014)。微妙的力量:大自然生命療癒法則。新北市:華志文化。 麥永雄(2007)。德勒茲與當代性──西方後結構主義思潮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傅佩榮(1995)。理性的莊嚴:史賓諾莎‧康德‧黑格爾‧雅士培。臺北市:洪建全基金會。 黃盛璘(2007)。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臺北市:心靈工坊。 黃惠琳、林木泉、陳畹蘭(2017)。園藝治療對家庭照顧者情緒及壓力知覺效益之初探。應用心理研究,67,5-53。 黃傳永(2012)。藝術治療運用在失落悲傷調適之探討。台灣心理諮商季刊,4(2),22-41。 黃蘭茜、郭威伯、邵敏慧(2014)。植物療癒性能與情感層次關聯性之探討。慈惠學報,10,102-111。 楊凱麟、黃崇凱、胡淑雯、顏忠賢、陳雪、駱以軍、童偉格、潘怡帆(2018)。字母會L逃逸線。新北市:衛城。 董芝帆、紀芬蓮、歐聖榮(2015)。園藝治療效益評估量表建置。造園景觀學報 21(2),1-23 虞和芳(2011)。盛行歐洲的自然醫學。嘉義大林鎮:南華大學歐研所。 臺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2013)。THTA成立起源【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thta.org.tw/content.php?id=8 趙開祥(2015)。自然療法與民間偏方。臺北市:貓咪予花兒工作室。 蔡淑惠(譯)(2016)。解讀革命《反伊底帕斯》(原作者:Ian Buchanan)。臺北市:黑眼睛文化。(原著出版年:2008) 鄧亞梅(2010)。非理性認識論:論德勒茲“塊莖說”及其現代意義。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2),116-118。 盧嬿羽、郭毓仁(2013)。園藝治療活動對糖尿病友心理效益之研究。台灣農學會報,14(6),522-544。 賴念華(2009)。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失落悲傷團體之效果研究。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1),15-31。 賴貞秀(2003)。芬多精的生活科學。臺北市:亞太圖書。 龍迎偉、劉良平(2013)。論德勒茲的塊莖空間及其當代價值。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5),73-76。 謝玉琴、陳孟琳、簡惠卿、林思行(2011)。運用園藝療法於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之護理經驗。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22(3),115-128。 謝政廷、李健輝(2010)。園藝治療的基本概念。諮商與輔導,293,41-45。 羅貴祥(1997)。德勒茲。臺北市:東大。
英文部分: Americ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 (2017). Americ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 History and Practice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hta.org/what-is-horticultural-therapy Clarke, B., & Parsons, J. (2003). Becoming Rhizome Researchers. Reconceptualiz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4(1), 35-43. Deleuze, G., & Guattari, F. (1987).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USA. Honan, E., & Sellers, M. (2006). So how does it work? – rhizomatic methodologies. In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aare.edu.au/06pap/hon06003.pdf. Kaplan, S. (1995).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 Toward an Integrativ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5, 169-182 McHarg, I. L. (1969). Design with nature. Garden City: New York. Relf, P. D. (1973). Horticulture: A Therapeutic Too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39(1), 27-29. Relf, P. D. (1981). Dynamics of Horticulture Therapy.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42, 147-150. Relf, P. D. (1992). Human Issues in Horticulture. HortTechnology. 2(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ort.vt.edu/HUMAN/hihart.htm. Relf, P. D. (2005). The therapeutic values of plants. Pediatric Rehabilitation, 8(3), 235-237. Soga, M., Gaston, K. J., Yamaura, Y. (2017). Gardening is beneficial for health: A meta-analysis. Preventive Medicine Reports. 5, 92-99 Wang, D. & MacMillan, T. (2013). The Benefits of Gardening for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ctivities, Adaptation & Aging, 37, 153-181. Wilson, E. O. (1984). Biophili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Engl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