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255.17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正文
作者(英文):Cheng-Wen Chen
論文名稱:國小教師社會正義覺知與進行多元性別教育態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Social Justice Awareness and Multi-gender Education Attitude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張德勝
指導教授(英文):Te-Sheng Chang
口試委員:鍾道詮
王采薇
口試委員(英文):Dau-Chuan Chung
Tsai-Wei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488103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關鍵詞:國小教師社會正義覺知多元性別教育態度
關鍵詞(英文):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Social Justice AwarenessMulti-gender Education Attitud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8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教師社會正義覺知與進行多元性別教育態度的現況及關係,並比較不同性別、學歷、宗教信仰、教學資歷、是否參與性別教育相關研習與有無接觸同志經驗等變項的差異情形。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依據相關理論編製「社會正義覺知與進行多元性別教育態度之問卷」作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花蓮地區之國小教師共348人。問卷所得資料採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國小教師的社會正義覺知屬於高度覺知,且以「理念的認同」層面最高。
二、國小教師進行多元性別教育態度屬於高度正向,且以「認知信念」層面最高。
三、國小教師的社會正義覺知會因不同學歷、宗教信仰、教學資歷、有無參加性別教育相關研習及有無接觸同志經驗而有差異。其中擁有碩博士學歷、無宗教信仰或信仰佛道教、教學資歷較淺、經常參加性別教育相關研習及有接觸同志經驗的教師,擁有較高的社會正義覺知。
四、國小教師的進行多元性別教育態度會因不同學歷、宗教信仰、教學資歷、有無參加性別教育相關研習及有無接觸同志經驗而有差異。其中擁有碩博士學歷、無宗教信仰或信仰佛道教、教學資歷較淺、經常參加性別教育相關研習及有接觸同志經驗的教師,擁有較正向的態度。
五、國小教師的社會正義覺知與進行多元性別教育態度有中度正相關。
六、國小教師的背景變項及社會正義覺知對進行多元性別教育態度有預測效果,其預測力介於8%~45%。

研究者將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後續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justice awareness and multi-gender educ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t develops “Social Justice Awareness and Multi-gender Education Attitude” and collects the imformation by this questionnaire. The sample consists of 348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Hualien county.
The conclusions are briefly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1.Social justice awareness of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s high-aware, and the highest level of "conceptual identity".
2.Attitude of multi-gender education of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s high-positive, and the highest level of "cognitive belief ".
3.Social justice awareness of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differs depending on thei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religious beliefs, teaching years, participation in gender education-related studies, and experience of contact with gays.
4.Attitude of multi-gender education of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differs depending on thei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religious beliefs, teaching years, participation in gender education-related studies, and experience of contact with gays.
5.Social justice awareness of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is moderate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ttitude of multi-gender education.
6.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and the awareness of social justice have a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attitude of multi-gender education, and their predictive power is between 8% to 45%.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gency,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eachers.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0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0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7
第一節 社會正義覺知及相關理論 07
第二節 多元性別教育及相關理論 15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社會正義覺知與進行多元性別教育態度相關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資料分析 52
第五節 研究程序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7
第一節 國小教師社會正義覺知與進行多元性別教育態度之現況分析 57
第二節 不同背景國小教師社會正義覺知差異分析 59
第三節 不同背景國小教師進行多元性別教育態度差異分析 71
第四節 國小教師社會正義覺知與進行多元性別教育態度之關係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98
第三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3
中文文獻 103
英文文獻 108

附錄 111
附錄一 專家效度評定問卷 111
附錄二 專家效度審查意見彙整表 124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37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41
中文部分:
四一零教育改造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台北市:時報。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事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淑如(2002)。國小教師兩性平等教學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依晃(2008)。教師宗教信仰影響道德教學觀念之探究-以基督教與佛教兩名國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淑菁(2012)。你/妳以為我什麼都不懂? 談性/別化的小學生次文化。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6,24-29。
卓耕宇、達努巴克(2007)。多元性別與同志教育,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頁114-136)。臺北市:巨流。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正誼(2006)。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孟宜(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對同性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昱貞,楊佳羚,張明敏(2004)。性取向污名之建構、抗拒與轉化:一次同志教育的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50(3),91-121。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侯心怡(2007)。兩位國小教師性別意識及其在教育實踐之樣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施明宜(2009)。偏遠國小教師社會正義覺知與教育實踐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范欣蘋(2009)。性別平等教育的憲法建構與檢討-以性別平等教育法在國民中小學的實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2009)。認識同志手冊。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康新貴(2009)。是公平與正義?還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取自: http://big5.China-labour.org.hk/chi/node/79347
張奕華、劉文章(2012)。教育正義的實踐觀點與個案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106,1-22。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正義研究。臺北市:學富。
張盈堃(20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1(2),25-58。
張茂源、吳金香(2012)。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研究-以雲林縣國小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81,195-218。
張德勝、王采薇(2009)。大學生對於同志態度之研究:以一所教育大學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9(2),115-150。
張德勝、游家盛(2012)。對大學生實施同志教育課程成效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23(2),63-94。
教育部(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1999)。「兩性教育」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綱要之規劃。教育研究資訊,7(4),28-47。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莊瑞君(2017)。以社會正義實踐之觀點探討學校同志諮商輔導之專業知能。(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倬雲(1996)。問題的提出與省思,載於許倬雲策劃主編,現代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頁3-15)。臺北市:洪建全基金會。
郭維哲(2002)。不同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兩性平等教育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江松(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對多元文化教育知覺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建宏(2008)。國民小學教師兒童人權知覺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美如(2000)。從社會正義談多元文化課程的實踐。國民教育,41(2),62-69。
陳若甄(2005)。明日的教師準備好了嗎?師資生對進行多元性別教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游美惠(1999)。教師專業成長與多元文化教育的推動:一個增能團體的經驗呈現。論文發表於「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黃明娟(2002)。性別平等教育在班級中落實可行做法之探討。輔導通訊,67,40-43。
黃傳馨(2010)。與校長的性別之約~訪談感想。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性別與家庭電子季刊,1。取自:http://gfs.heart.net.tw/e_journal/J001/001_4.htm
黃榮真、黃梓祐(2004)。花蓮縣國小特教班教師對於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看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暨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2004年度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7-206。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市:高等教育。
趙淑珠、郭麗安、劉安真(2008)。「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劉力中(2006)。中小學推動同志教育爭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潘佑廷(2012)。從網路虛擬物種「活死人」論社會正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蔡金田(2014)。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實現社會正義的現況與策略探究——來自八位校長的經驗。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1(1),47-76。
蔡漢賢,李明政(2003)。社會福利新論。臺北市:松慧。
蔡端(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蕭昭君(2000):誰需要多元文化教育?一個師資培育者的反省與告解。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主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9-336)。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蕭昭君(2012)。真正的教育是勇氣的行動。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7,9-12。
蕭昭君、陳巨擘(合譯)(2003)。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P. McLaren著。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94)
戴芳台(2013)。同志/酷兒教育如何在教學中實踐。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2,64-67。
謝臥龍(2002)。建構兩性平等教育環境與情境之策略。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之探究與實踐(頁235-258)。臺北市:五南。
謝臥龍、駱慧文(2001)。高中職性別平等教育與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核心概念之得懷研究。中等教育雙月刊,52(3),20-41。
簡安茹(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簡良平(2009)。偏遠國小學校課程實踐脈絡分析:教育促成社會正義之觀點。初等教育學刊,34,1-24。
羅明忠(2005)。國民小學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困境與解決之道。國教之友,56 (3),19-23。
蘇艾珍(2007)。中部地區高中高職教師同性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女書。
蘇靜美(2006)。台中縣國民小學行政支援策略、教師性別刻板印象與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知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外文部分:
Banks, J. A. (1993). Integrating the curriculum with ethnic content: Approaches and guidelines. In J. A. Banks, (eds), Multicu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 (p186-187). Boston, MA : Allen and Bacon.
Giroux, H. (1983). Theory, resistance, and education: 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South Hadley, MA: Bergin & Garvey.
Grossman, H., & Grossman, S. H. (1994). Gender issues in education. Boston, MA: Allen and Bacon.
Lewis, G. B. (2003). Black-white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and gay right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7(1), 59-78.
Miller, M. J. (2009).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justice interest and commitment: A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6(4), 495-507.
Nierman, A. J., Thompson, S. C., Bryan, A., & Mahaffey, A. L. (2007). Gender role beliefs and attitudes toward lesbians and gay men in Chile and the U.S. Sex Roles, 57(1-2), 61-67.
Rawls, John.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ander, Jo. (1997). Teacher education and gender equity. Eric Digest. Eric Clearinghouse 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08 277).
Theoharis, G. T. (200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niversity Counci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Kansas City, MO.
West, K. & Hewstone, M. (2012). Culture and contact in the promotion and reduction of anti-gay prejudice: Evidence from Jamaica and Britain.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59(1), 44-66.
Yilmaz, K. & Tasdan, M. (2009).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an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in Turkish primary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7(1), 108-12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